下面是唐人图书专营店提供在京东平台上的图书基本信息,仅作参考。 | |
图书名称: | 慈悲与玫瑰 |
作者或编译者: | 熊培云 (作者)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ISBN: | 9787513328166 |
定价: | 59元 |
出版日期[仅参考]: | |
装帧及开本: | |
页数[仅参考]: | |
其他参考信息: | 熊培云的社会观察,他的文笔,是如此细致和娓娓道来,让我恨不得重回小学,对自己的文学功底、人文社会科学“推倒重来”。对于我们这些从抑制独立思考的教育体系中出来的人来说,到大学毕业时还能保留住自己个性、特别是保留住思想个性的人,实在渺渺无几,而能够像熊培云这样独特洞察人、社会与国家的人就更是难得了。读他对电影、对文艺、对著作的评论,是一种思想享受。他的才华是上帝给我们中文世界的礼物,这种礼物让我们没有理由不感激。 ——陈志武(知名学者,耶鲁大学教授) |
内容简介及编辑推荐 | |
如何获得幸福感以及生之意义?如何在逆境中自处自救并成功突围?个体选择之于人生的境遇有怎样的不同结局?作者引领我们从古今中外众多先贤那里获得启示,从几千年前到当下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撷取种种实例,甚至借用自己和朋友的亲身经历,来为众生不可知的命运提供多种可能的方式。 熊培云的文字,既犀利警醒,亦满怀深情;既有学者的明辩理性,亦有诗人的云端浪漫。给读者以智性启发,审美愉悦。 |
作者简介 | |
熊培云,1973年生于江西永修,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文学与传播学。与写作相关的职业有《南风窗》杂志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南方周末》等知名华文媒体专栏作家。现执教于南开大学,作品多次获评中国国家图书馆、新浪网、《亚洲周刊》《新周刊》《文学报》等机构与媒体颁布的年度图书奖。 |
目录 | |
自序:唯有你与自己共度一生 美好动物 / 玫瑰之名 / 愤怒的草鞋 / 幸福未央 / 圣人与猪猡 / 我的歌声里 / 慈悲的本性 / 牺牲 / 无私心即无公德 / 进攻性的善 / 无私的公德 / 双向成全 / 花朵与命运 / 地狱里的西西弗斯 / 分水岭 / 孤独的星球与人 / 昨日的世界 / 向过去告别 时间与命运 39 | 命运不可知 49 | 钻石与藤蔓 60 | 射杀希特勒 68 | 勇敢的良心 75 | 当痛苦不期而至 81 | 枪响了,你什么都不是 84 | 权力桃花源 87 | 庆祝无节日 90 | 在后主的城池 96 | 若无后世评说 101 | 死去的人依旧年轻 105 | 慈悲的界限 不完整的慈悲 113 | 杀死一个求救者 139 | 一位中国母亲的隐忍与救赎 143 | 符号杀戮符号 148 | 看老虎吃人,我为何失去了同情心? 153 | 原因的原因的原因不是原因 157 | 也叹中华文化之花果飘零 162 | 鲁迅的逻辑 170 | 我是我的道路、意义与生命 175 | 如何保持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179 | 不完整的慈悲 195 | 被遗忘的人 大地上的玫瑰 203 | 自私的蜜蜂 208 | 疯狂的蚂蚁 212 | 巨龙与沙砾 216 | 在只有直线的世界里 220 | 人类理想总司令 224 | 可怜天下父母心狠手辣 227 | 恐惧症与媒介素养 230 | 他们来了,如蝗虫过境 233 | 孤独的私有制 236 | 萨德与马索克 241 | 弹钢琴的男孩 245 | 光荣时刻 247 | 我为什么远离了文学? 252 | 身体下坡,灵魂上坡 257 | 一个人的电影 261 | 我的命运是一座花园 明日的世界 265 | 琥珀社会,城堡落成 270 | 心有所住,庙不可言 275 | 半数人暴政 279 | 悲观的理由 282 | 那些不能写给今天的,就让它写给未来 284 | 因为无法改变,索性一事无成 287 | 镜与刀 292 | 讲故事的人,今在何方? 298 | 教育的心灵 307 | 每天向每天告别 309 | 消散的精英 313 | 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生活 318 | 活着的人看见活着 附 录 325 | 茨威格的星空 341 | 断臂上的花朵 代 跋 353 | 消散的一切又在心头凝结 |
精彩内容及插图 | |
自序:唯有你与自己共度一生 (一)美好动物 我上大学那年,弟弟只有六岁。di yi次放寒假,我带回了一个单放机和几盒磁带。有一天早上,弟弟钻进了我的被窝。当时我正躺在床上听《梁祝》,于是就取下耳机罩住他的耳朵。那是弟弟di yi次听世界名曲,我至今未忘他满脸神奇的惊喜。虽然弟弟只会说“真好听啊!”,但我知道这幼小的生命在那一刻被美好的东西打动了。 《梁祝》为什么好听?六岁的弟弟答不上来,现在的我也一无所知。这世界上有些美妙是无法解释的,就像我无法解释为什么会怀念某个大雪纷飞的清晨或者黄昏。 人生如借,所幸还有音乐。音乐是我在人间经历的zui奇妙的事情。虽然我没有真正创作或者拥有过任何一首歌曲,但那些美好的音符一直在精神上养育和丰富我。那些源自心灵深处的寂寞、牺牲与欢喜,直接通向的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人的神性。而这种神性,正是基于深藏人心中的美的激情。 而就在此刻,当我开始写作这篇文字,耳畔交替着响起的是阿炳的《二泉映月》和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几十年前,小泽征尔曾说过《二泉映月》这支曲子他必须跪着听。而《如歌的行板》也让托尔斯泰潸然泪下。有关这两部作品的经典诠释是它们演绎了人类苦难的灵魂。然而,即使是托尔斯泰这样的大人物,也列不出一个公式来向读者解释他为何会热爱这种悲怆之美。 人终究是一种美好动物,这是我wei yi可以断定的。所以,人总是沉浸于搜集并赞美美色、美音、美景、美酒、美好的人格……而如果有志同道合者,他还要追求美丽新世界。 (二)玫瑰之名 中学时有幸读过几篇小说,时常对未来的写作担忧。为什么那些作家能够说出许多花草树木的名字,而我甚至连真正的玫瑰都不曾见到。虽然听人谈起过“红玫瑰”与“黑牡丹”,印象中那也都是留给女特务的代号。 许多人把玫瑰当作爱情的象征。当我开始在城里生活,耳濡目染,慢慢知道了玫瑰不同寻常。我学法语时听皮雅芙的“La Vie en Rose”(玫瑰人生),其中有一句歌词——“Les ennuis, les chagrins trépassent. Heureux, heureux à en mourir”,翻译过来就是烦恼忧伤全消逝,幸福幸福直到死。 的确,玫瑰即使不叫玫瑰,也会芬芳如故。只要生活是美好的,未必一定要用玫瑰来描绘它。 相较于爱情,我更愿意将玫瑰虚指为一种优雅而美好的生活。玫瑰有自然之美,而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激情也是自然而然的。我们莫名其妙地被接到这个世界上,也莫名其妙时而满心欢喜。正如安杰勒斯·西莱修斯所说,“玫瑰是没有理由的”。 (三)愤怒的草鞋 而作为美好生活的隐喻,玫瑰也是多灾多难。回顾历史,不仅施害者的铁蹄会践踏玫瑰,使之香消玉殒;同样可悲的是,受害者还要穿着自己不幸的草鞋,去践踏心底zui后的玫瑰。 举例说,当外敌入侵,如果还有人过着风花雪月的生活,那就是“商女不知亡国恨”。许多人相信,在国家遭难之时维持风雅的生活是不道德的。 想起有关梁实秋的一段公案。1938年,梁实秋为自己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写了一篇编者按,其中几句是这样的: 现在中国抗战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为不同。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zui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 很快,这一番肺腑之言招致了郭沫若等左翼文人的攻击,而消极抗战的罪名让梁实秋从此背负了几十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有人在内地的报刊上为他说了几句公道话。 其实,了解内情的人知道,梁实秋并非不主张抗日,而是站在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立场想象另一种可能,即在追求政治的独立之外,还要须臾不离不弃文学的审美价值。梁实秋没有否定枪炮在保家卫国时的立竿见影,但他同样试图保卫中国人生活中的玫瑰。这非但不是投降主义,反而是以一种和风细雨的日常的抵抗来维护一个文明人的自尊。 (四)幸福未央 当巨大的苦难降临,全民皆兵所带来的抗暴美学难免令人感动。但若以此压倒一切,凡不全力抗暴者则必被贬斥,这也暗含着某种自暴自弃。 抗战时期,沦陷后的上海曾有所谓的“孤岛繁荣”,生活其中的人们常被后方贬为“醉生梦死”。我虽然理解批评者的心情,但就此彻底否定当年上海人的生活,亦未必公允。相较同归于尽的焦土抗战,上海的孤岛繁荣其实也为中国人留下几束沧桑玫瑰。或者说,刺刀之下,国土虽已沦陷,但向往美好生活的人心并没有被征服。 同样,偏安于两千公里之外的云南也在努力承继文明的血脉。作家鹿桥在《未央歌》里纪录了他在西南联大的生活。那是中国在抗战时期zui动人的篇章,也藏着我关于世间zui美好大学的所有想象。这部小说给我印象zui深的,除了童孝贤与蔺燕梅等少男少女之间的纯洁友情,还有南国飘摇的雨水: 看雨景要在白天。看她跨峰越岭而来,看她排山倒海而来。看她横扫着青松的斜叶而来,看她摇撼着油加利树高大的躯干而来。再看她无阻无拦,任心随兴飘然而去。听雨要在深夜。要听远处的雨声,近处的雨声。山里的泉鸣,屋前的水流。要分别落在卷心菜上的雨,滴在沙土上的雨,敲在纸窗上的雨,打在芭蕉上的雨。要用如纱的雨来滤清思考,要用急骤的雨催出深远瑰丽的思想之花,更要用连绵的雨来安抚颠踬的灵魂。 以及春色如洗,随处可见的玫瑰: 每年花开的时候,不论晨晚,雨晴,总有些痴心的人旁若无人地对了这美景呆呆地想他自己心上一些美丽而虚幻的情事。只要这些花儿不谢,他们的梦便有所寄托。这些花与这些梦一样是他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他们所爱护的。因此他们不用禁止,而人人自禁不去折花。 正是因为人世间还有这般锦绣温润的生活,人生才值得期盼,而和平也才有意义。 这世界zui不易被征服的,是内心有美的追求的人。因为美不只是美本身,它还对应着丑与世间的是非。他们接受了战争的事实,但不会让战争卷走一切。即使是像圣埃克絮佩里这样与纳粹周旋在天上的英雄,他的心里还装着一朵带刺的玫瑰,以及对生活的…… …… |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