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全传 唐宝林 著 社科文献

陈独秀全传 唐宝林 著 社科文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宝林 著
图书标签:
  • 陈独秀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社科文献
  • 唐宝林
  • 历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新文化运动
  • 五四运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47698
商品编码:18319675799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24
字数:99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陈独秀全传》是陈独秀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回答了人们关于陈独秀的种种问题和疑惑,也为中共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视角。
  《陈独秀全传》关于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的主张、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对大革命失败所应承担的责任,书中都有充分的讨论,并做出了实事求是的评判,既不栽赃,也不开脱。有关陈独秀后期与托派结合的问题,限于资料,国内学界研究不足,《陈独秀全传》则以较多篇幅,对这个问题做了清晰的梳理;可以说是陈独秀与托派资料*详实、论述*全面因而也*具学术水准的著述。这也是《陈独秀全传》的一大特色。

作者简介  唐宝林,上海人。196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兼任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陈独秀研究会执行会长。主要论著有:《陈独秀传:从总书记到反对派》、《中国托派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00年》(主编)、《求真集》、《陈独秀全传》、《陈独秀年谱》(主编)、《拒绝奴性:中共秘密南京市委书记陈修良传》、《重评共产国际指导中国大革命的路线》(学术论文)等。
目录上篇 一个叛逆爱国者和启蒙大师的诞生
一、早年传奇(1879-1905)
二、在中国早期的民主革命中(1905-1914)
三、掀起中国近代启蒙运动(1915-1919)
四、筹建中国共产党(1919-1921)
五、主持中共初创时期的工作(1921-1923)
六、为捍卫中共在国共合作中的独立性而斗争(1923-1926)
七、地下生活中的家庭与爱情

中篇 鹰击长空 经受磨难
八、莫斯科路线的重大转折
九、 大革命中的奋斗与无奈(上·1926)
十、大革命中的奋斗与无奈(中·1927)
十一、大革命——一生革命中*窝囊的时期(下)(1927)
十二、探索革命新路(1927-1928)
十三、转向托洛茨基主义(1929)
十四、促进中国托派组织的统一(1930-1931)
十五、反蒋抗日的旗手(1931-1932)

下篇 大彻大悟 到达彼岸
十六、在狱中(上·1932-1937)
十七、在狱中(下·1932-1937)
十八、抗战初期的奋斗与挫折(1937-1938)
十九、“终身反对派”与不变的人生追求(1938-1942)

《五四风雷:知识分子的时代抉择》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文本剖析,聚焦于二十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剧烈社会变动中的精神探索与命运沉浮。它并非一部关于特定人物的传记,而是试图描绘一个群体的群像,探究他们如何在传统与现代、救亡与启蒙、东方与西方的多重张力下,寻找现代中国的出路。 时间轴主要围绕辛亥革命的余波、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初期阶段,这一时期,思想的碰撞最为激烈,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经历了最为痛苦的重塑。作者力求穿透历史的迷雾,还原那个“思想的盛宴”与“精神的炼狱”并存的时代图景。 一、觉醒的年代:从古典学养到现代视野的跨越 本书首先探讨了清末民初的教育背景对知识分子思想的奠基作用。大量涌现的留学生群体,带着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憧憬和对积弱中国的忧愤,回国后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我们深入分析了他们早期接触的各种思潮——从早期的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到无政府主义和早期社会主义思潮——是如何在他们尚未完全成熟的知识体系中激荡。 重点分析了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传统儒家文化“体用之辨”时所经历的心路历程。他们如何批判旧学对国家进步的束缚,如何构建一套适应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价值体系,而非仅仅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这部分内容通过对大量早期出版物、书信、日记的考察,力图呈现知识分子思想转型期的内在矛盾与挣扎。 二、新文化的风暴:语言、思想与国民性的重塑 新文化运动是本书的第一个高潮部分。作者着重分析了“文学革命”的深远影响,这不仅是一场语言形式的革新,更是对国民精神面貌的彻底改造。白话文的推广,如何打破了精英阶层对知识的垄断,使得启蒙思想得以更广泛地渗透到社会肌理之中。 我们细致梳理了“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引入过程,揭示了知识分子如何试图将西方的科学理性与民主观念,植入到被他们视为“病态”的国民性之中。然而,这种改造并非一帆风顺,书稿细致描绘了他们在面对民间保守势力、军阀统治以及自身理想与现实巨大落差时所感到的幻灭与无力。对于“娜拉出走以后怎样”的经典叩问,本书给予了多维度的解读,展现了知识分子对个人解放与社会解放关系的反思。 三、思想的十字路口:全球思潮的本土化过程 进入一战后,全球局势的剧变,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为中国知识界带来了决定性的转折点。本书详尽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传播路径、接受方式及其在不同群体间的差异。 我们关注到,不同背景的知识分子群体,如何根据自身的阶级经验和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理解,对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选择性吸收与阐释。这种“本土化”的过程充满了理论的张力,例如,如何调和阶级斗争的激进性与中国传统“中庸”思想的温和性,如何看待知识分子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地位。 四、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与政治参与的初探 贯穿全书的一个核心议题是知识分子的“在野”与“入世”的挣扎。他们如何在保持独立批判精神的同时,回应国家危亡的呼唤,选择政治立场。本书通过分析五四运动期间知识分子在学生运动、工人运动以及早期政治组织中的角色转换,探讨了他们如何从单纯的文化批判者,逐步走向政治行动的参与者。 这种身份的转变,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精神代价,包括与传统家庭和既有社会地位的决裂,以及在政治光谱中不断试错的痛苦。书稿力求呈现他们决策背后的深层动因,还原知识分子在历史洪流面前,所做出的每一个艰难抉择。 总结 《五四风雷:知识分子的时代抉择》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立体、复杂的知识分子群像,他们是承载了民族希望的一群人,也是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一群人。本书超越了简单的功过评判,旨在深入理解他们如何在思想的迷宫中探索光明,以及他们的探索如何深刻地塑造了现代中国的精神底色。通过对那个“群星璀璨,也群星陨落”的时代的重构,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复杂肌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大气,那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一看就知道是精心打磨过的作品。我拿到手的时候,光是翻阅目录就忍不住被深深吸引了。作者在梳理这位近代风云人物的生平时,显然下足了功夫,那些看似零散的史料和文献,在他的笔下被串联成了一幅清晰而又富有张力的历史画卷。读着那些关于他早年求学、思想转变乃至晚年境遇的描述,我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脉搏。特别是对他在新文化运动中那种激昂、矛盾又充满理想主义的描绘,让人对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宏大叙事的磅礴,又不乏对个体命运的细腻刻画,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意犹未尽。

评分

初读此书,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于史料挖掘的深度和广度。它绝非一本泛泛而谈的通史读物,而是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挖掘出许多鲜为人知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比如,书中对于某些关键历史事件发生前后当事人的书信往来、私人日记的引用,都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感染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充满争议的历史节点时的那种冷静和审慎。他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或褒或贬,而是试图还原一个立体、多维的形象,展现出其思想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演变。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像是一部微缩的近代中国思想史,值得反复咀嚼和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读起来有一种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锐气完美融合的感觉。作者的遣词造句考究,既有大家风范,又不失亲切感。很多段落读起来,简直像是在欣赏一篇篇精美的散文,尤其是在描述人物内心活动和环境氛围的段落,笔触细腻而富有画面感。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回味那些精彩的句子。更难得的是,尽管内容厚重,但作者通过巧妙的结构安排和富有张力的叙事技巧,成功地将读者牢牢地吸引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细节变得引人入胜。对于我们这些渴望深入了解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

评分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静心品读的力作。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生平的记录,更像是一面映照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复杂性的镜子。合上书卷,我的脑海中回荡的不仅仅是书中的故事,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们所面临的抉择与牺牲。阅读的收获是巨大的,它不仅填补了我对这段历史的认知空白,更激发了我对历史责任感和个体价值的深刻思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深度解析历史人物复杂性的范本,为后来的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树立了一个很高的标杆。它值得被郑重地摆放在书架上,随时准备再次翻阅,从中汲取新的感悟。

评分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体会到作者在梳理人物复杂思想脉络上的高超技艺。书中有大量关于其思想演变过程的论述,从早期的激进到后期的沉静反思,每一步的转折都有着坚实的思想逻辑作为支撑。作者清晰地梳理出了哪些外部事件触发了内在的思考,哪些学术思潮影响了其观念的形成。对于那些牵涉到哲学、政治学等前沿议题的讨论,作者的处理方式是既保持了学术的深度,又用清晰的语言进行了阐释,使得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大致跟上思路。这种“雅俗共赏”的平衡拿捏,是很多传记作者难以企及的高度,使得这部作品的受众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