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套共10册
| 《汽车工程手册1 基础理论篇》 | ISBN:9787564016517 | 定价:¥220.00 |
| 《汽车工程手册2 环境与安全篇》 | ISBN:9787564028923 | 定价:¥100.00 |
| 《汽车工程手册3 造型与车身设计篇》 | ISBN:9787564018047 | 定价:¥140.00 |
| 《汽车工程手册4 动力传动系统设计篇》 | ISBN:9787564023614 | 定价:¥180.00 |
| 《汽车工程手册5 底盘设计篇》 | ISBN:9787564017804 | 定价:¥140.00 |
| 《汽车工程手册6 动力传动系统试验评价篇》 | ISBN:9787564029180 | 定价:¥120.00 |
| 《汽车工程手册7 整车试验评价篇》 | ISBN:9787564031329 | 定价:¥200.00 |
| 《汽车工程手册8 生产质量篇》 | ISBN:9787564039455 | 定价:¥190.00 |
| 《汽车工程手册9 维修保养·再利用·生产周期评价篇》 | ISBN:9787564039189 | 定价:¥90.00 |
| 《汽车工程手册10 新能源车辆设计篇》 | ISBN:9787564085469 | 定价:¥296.00 |
内容简介
汽车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后,中国汽车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现已成为世界第Yi产销国。中国正在经历从世界汽车生产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汽车工业的综合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为满足我国汽车工业对国外先进科技信息的需求,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与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合作,在2008年引进了日本《汽车工程手册》的版权,并组织行业专家翻译出版。 《汽车工程手册》是由日本自动车技术会(JSAE)组织专家编写而成。该手册来自1957年出版的《自动车工学手册》和《自动车工学概览》,经过4次改版,并于1990年将两书整理修订并更名为《汽车工程手册》进行出版。为适应世界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2006年再次重新整理编排,由4分册细分为9分册。同时在各分册中增加了“汽车诸多形势”和用作参考的“法规、标准”等章节,并将当前*新的汽车技术信息编人手册,使其成为日本汽车工程技术人员的必备工具书。 《汽车工程手册》涵盖了汽车制造的各方面,9个分册包括《基础理论篇》《环境与安全篇》《造型与车身设计篇》《动力传动系统设计篇》《底盘设计篇》《动力传动系统试验评价篇》《整车试验评价篇》《生产质量篇》《维修保养.再利用。生命周期评价篇》。中文版手册配有丰富的原版插图、表格及大量的图片资料,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版手册的编写风格。相信本套手册的出版对我国汽车工程技术人员了解世界汽车*新的发展将有极大的帮助,并为行业技术人员、科研人员提供了一套不可多得的工具书。 |
“整车试验评价”这一章节,让我感到最失望。我本以为会看到关于车辆性能测试的各种方法、数据分析的技巧,以及不同工况下的评价标准。我期待能学习到如何进行 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测试,如何进行碰撞安全测试,如何进行耐久性测试。结果,这本书花了大量的篇幅在讲解“试验设备”的分类和“试验流程”的概述。这些内容,就像是在介绍一个实验室的参观指南,而不是指导我如何进行科学严谨的试验和评价。我甚至找不到任何关于“试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详细介绍,更别提关于“仿真与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的讨论了。这本书的内容,感觉就像是停留在早期汽车工业的试验阶段。我期待的是能够指导我如何设计高效的试验方案,如何解读复杂的试验数据,如何将试验结果转化为改进设计的重要依据。这本书提供的,仅仅是一些非常笼统的试验目的和过程描述。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寻找关于“整车性能优化”的案例分析,或者关于“不同市场法规下的试验要求”的讲解,结果一无所获。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与其说是“工程手册”,不如说更像是一份简单的试验项目申请书草稿。
评分“动力传动系统”这部分,我的天哪!我以为会深入探讨各种类型的变速箱,比如双离合、CVT、混合动力系统,以及它们的控制策略。结果它从最最最最基础的“发动机原理”讲起,然后是“离合器”、“变速箱”的机械结构。我承认,这些内容对于完全没有接触过汽车动力学的人来说是必要的,但对于一本“工程手册”来说,未免太过于“科普”了吧?我希望看到的是关于高效率传动设计的最新研究,比如如何优化齿轮比以提高燃油经济性,或者如何设计能够承受更高扭矩的传动轴。这本书里,我只看到了关于“传动比计算”和“扭矩传递”的一些非常基础的公式。我甚至没有找到任何关于电子控制单元(ECU)在动力传动系统中的作用的详细讲解。对于现代汽车来说,ECU的地位至关重要,但这本书里却几乎没有提及。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寻找关于“能量回收系统”或者“电机与发动机协同工作”的内容,结果一无所获。这让我感到非常失望。这本书的内容,与其说是“工程手册”,不如说更像是一本高中物理教材的扩展版。对于我这种想要深入了解动力传动系统设计和优化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价值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是负面的,因为它让我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去阅读那些我早已熟知的内容。
评分这本书的“造型与车身设计”部分,虽然标题听起来很有吸引力,但实际内容却让我感觉像是翻阅一本过时的设计杂志。我期待的,是能够学习到如何运用最新的3D建模软件,如CATIA或SolidWorks,进行参数化设计和曲面造型。我也希望能了解当前流行的设计语言,比如“光影雕塑”或者“极简主义”,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线条和比例来体现的。甚至,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利用VR/AR技术进行设计评审和虚拟样车开发的案例。然而,书中充斥的却是手绘草图和一些非常基础的CAD线条图。关于材料选择的部分,也主要集中在传统的钢材和铝合金,对于碳纤维复合材料、高强度塑料等新型材料的应用,提及甚少。在空气动力学方面,书中只是简单地提到了风阻系数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深入讲解如何通过车身造型来优化空气动力学性能,比如如何设计扰流板或者扩散器。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寻找关于“人机工程学”在车内设计中的应用,如何优化驾驶舱的布局以提升用户体验,但这本书在这方面也显得非常薄弱。总的来说,这部分内容更像是对上世纪汽车设计风格的梳理,而非面向未来、面向实际工程应用的指导。对于我这种希望掌握前沿设计理念和工具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内容无疑是远远不够的。
评分这本书实在是太“基础”了,我本来抱着能了解一些前沿技术的心情来的,结果翻开第一页就看到了“内燃机工作原理”,我当时就懵了。我以为“基础理论篇”会是对某个领域的深入讲解,比如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或者智能网联汽车的通信协议。结果它讲了最最最最最基本的东西,就像是给一个刚接触汽车的人写的入门读物。当然,如果是新手,这套书可能确实能打下一些基础,但对我而言,这些内容简直就是“废话”。我花钱买的是“工程手册”,我期望的是能指导我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哪怕是提供一些高级的计算方法或者设计思路。但是,这本书里充斥着大量教科书式的讲解,连图例都看起来像是几十年前的老照片。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勉强读完“基础理论篇”的第一章,感觉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难道一本“工程手册”就不能有点深度吗?难道就不能包含一些更具挑战性的内容吗?我实在无法想象,以这样的“基础”程度,如何能真正指导“汽车工程”的实践。我甚至怀疑,作者是否真正理解“工程”的含义。这种书,对于那些想要在汽车工程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几乎是毫无价值的。我宁愿花钱去听一场专业的技术讲座,也不愿意浪费时间在这种“泛泛而谈”的书上。希望下一本能有所改善,但此刻,我只能给出一个非常负面的评价。
评分这本书的“造型与车身设计”部分,我真的看到了很多我早就知道的内容。我以为会讲到一些最新的设计趋势,比如空气动力学在外观设计中的应用,或者仿生学的设计理念。结果它花了很大篇幅在讲“车身结构”和“材料选择”,虽然这些内容很重要,但对我来说,实在是太基础了。我想要了解的是如何用软件进行曲面造型,如何优化车身线条以提升视觉冲击力,如何运用数字孪生技术进行设计验证。这本书里,我只看到了手绘草图和简单的CAD截图,这让我感到非常失望。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琢磨那些关于“车身刚度”和“碰撞安全”的讲解,但这些内容在网上搜索一下就能找到大量的免费资源,而且讲解得更清晰、更直观。我期待的“工程手册”应该能够提供一些更实用的指导,比如如何运用仿真软件进行风阻系数的优化,或者如何通过参数化设计来快速迭代车型。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对传统工艺和方法的描述,缺乏对现代设计工具和技术的介绍。这让我感觉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活在过去的设计指南,对于想要跟上时代步伐的设计师来说,帮助微乎其微。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已经过时了,可能更适合那些刚开始接触汽车设计,需要了解基本概念的学生。对于我这种已经有一些行业经验的人来说,它提供的价值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是负面的,因为它占用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评分我本来对这本书的“环境与安全”部分抱有相当大的期望,因为这是当今汽车工程领域最热门也是最重要的方向之一。我期待能深入了解最新的排放法规,比如欧七标准,以及相关的催化转化器技术。我也希望能学习到关于电动汽车的电池安全,包括热失控的防护措施和充电安全标准。我更希望能看到关于主动安全系统,如自动紧急制动(AEB)和车道保持辅助(LKA)的详细技术解读,以及它们在实际道路测试中的表现。然而,这本书在这部分的内容却非常令人失望。它主要集中在讲解传统的被动安全,例如安全带、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以及车身吸能结构的设计。这些内容虽然基础,但对于追求前沿技术的我来说,已经显得过于陈旧。书中对电动汽车电池安全方面的介绍几乎为零,仅仅是泛泛地提到了“高压系统需要注意安全”,这对于想了解具体防护措施的我来说,毫无帮助。在主动安全方面,内容也仅限于对一些基本功能的介绍,没有任何关于其算法、传感器融合、以及实际驾驶场景下的性能评价的深入探讨。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去寻找关于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最新发展,或者关于自动驾驶技术在安全设计中的应用,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感觉这部分的编写,更像是一种对基本安全概念的重复,而没有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这让我对整本书的价值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因为它在如此关键的领域,未能提供任何有深度和前瞻性的内容。
评分“底盘设计”这部分,最让我感到不解的是其内容深度。我原本希望能够深入学习到关于现代汽车底盘的各种先进技术,比如主动悬挂系统的控制算法,电子稳定程序(ESP)的工作原理,以及线控转向和线控刹车系统的集成设计。我也希望能了解如何利用有限元分析(FEA)软件对底盘结构进行强度和刚度分析,以及如何通过多体动力学仿真来优化车辆的操控性和舒适性。然而,书中关于底盘设计的讲解,更多地停留在对基本组件的介绍,比如车轮、轮胎、悬挂连杆、减震器等。它详细地描述了这些组件的物理结构和基本功能,但对于如何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如何通过精密的控制系统来实现高性能的底盘表现,却语焉不详。我甚至没有找到关于“四轮驱动系统”不同类型的详细介绍,或者关于“电子限滑差速器”的工作原理。对于当今汽车设计中至关重要的“车身与底盘集成”的概念,书中也几乎没有提及。这让我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一本真正的“工程手册”,应该能够提供关于如何设计和优化整个底盘系统,而不仅仅是介绍各个独立组件。
评分“整车试验评价”这个章节,与其说是“试验评价”,不如说是“试验准备指南”。我期望能从这里学到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试验方案,如何利用先进的测试仪器进行精确的数据采集,以及如何运用统计学的方法来分析试验结果,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设计改进。我希望能了解不同类型的试验,如道路耐久性试验、性能极限试验、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试验,以及碰撞安全试验的标准和方法。书中对这些试验的介绍,大多集中在“试验目的”和“试验流程”的概述,而对于如何进行具体的试验操作、如何解读复杂的试验数据、以及如何通过试验结果来优化车辆设计,却显得非常单薄。我甚至没有找到关于“数据采集系统”的详细介绍,或者关于“虚拟仿真与实际试验结果的比对分析”的讨论。对于现代汽车工程来说,试验评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车辆的性能、安全和可靠性。然而,这本书在这一章节的内容,并没有提供给我任何能够指导我进行实际操作的实用信息,更不用说帮助我提升试验评价的专业能力了。这让我感到非常失望,因为这部分的价值,远远低于我对一本“工程手册”的期望。
评分“动力传动系统”这一章,与其说是“工程手册”,不如说是“机械原理简述”。我本来期待的是能够了解不同类型变速箱(如DCT、AT、CVT)的复杂工作机制,以及它们在不同驾驶模式下的能量管理策略。我也希望能深入探讨关于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的电机、电池、电控系统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以及它们的效率优化方法。甚至,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新型传动技术,比如行星排变速箱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或者磁流变离合器的工作原理。然而,书中关于动力传动系统的介绍,停留在非常基础的机械层面。它详细地讲解了内燃机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离合器、手动变速箱的啮合过程。但对于现代汽车普遍采用的自动变速器(AT)和双离合变速器(DCT),只是简单地提及了它们的名字,并没有深入介绍其内部结构和控制逻辑。关于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更是几乎没有涉及,这在当前汽车工程领域是一个巨大的短板。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寻找关于“能量回收系统”的效率提升方法,或者关于“扭矩矢量分配”的控制策略,但书中对此类高级技术的内容几乎是空白。这让我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一本“工程手册”应该能够提供更具深度的技术洞察,而不是停留在最基础的机械原理讲解。
评分“底盘设计”这部分,同样让我感到非常不满意。我原本期望能够看到关于悬挂系统优化、转向系统控制,以及制动系统性能提升的详细讲解。我期待能学习到如何利用仿真软件进行底盘动力学分析,如何优化悬挂的调校以达到更好的舒适性和操控性。结果,这本书花了大量篇幅在讲解“车轮”、“轮胎”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悬挂几何”的静态分析。这些内容,对于刚入门的爱好者来说或许有帮助,但对于我这种需要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工程师来说,实在是没有什么价值。我甚至找不到关于“主动悬挂”或者“电子稳定系统”(ESP)的任何深入介绍,更别提关于“线控转向”和“线控刹车”的技术细节了。这本书的内容,感觉就像是停留在上个世纪的底盘设计水平。我期待的是能够指导我如何进行更复杂的底盘动力学仿真,如何根据不同的车辆用途和性能需求来设计最佳的底盘方案。这本书提供的,仅仅是一些非常基础的机械原理和静态的几何关系。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寻找关于“底盘集成”和“车辆操控优化”的讨论,结果一无所获。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与其说是“工程手册”,不如说更像是一本关于汽车零件介绍的百科全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