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This second volume of Arthur Miller's collected plays opens with
After the Fall (1964), his much-anticipated return to the theater after an eight-year hiatus. A tour-de-force exploration of guilt, responsibility, and history, the play opened a window on the playwright's marriage to the late Marilyn Monroe.
Incident at Vichy (1964) dramatizes the round-up of Jews in Vichy France in a vivid single act.
The Price (1968), a Broadway hit, follows two brothers, a successful surgeon and a struggling policeman, as they figure out how to dispose of their dead father's belongings.
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 and Other Business (1972) and
Up from Paradise (1974) treat characteristically grand themes in uncharacteristically comedic and musical forms.
The American Clock (1974) is a "vaudeville" about the Depression years, while
The Archbishop's Ceiling (1977), set in a room in Soviet-era Prague that may or may not be bugged, is a meditation on trust and betrayal. The tele-play
Playing for Time (1980) tells the story of the Women's Orchestra of Auschwitz. Here, too, are several shorter one-act plays and sketches-among them
The Reason Why (1970), pu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along with a selection of Miller's introductions and other writings about his plays.
作者简介
TONY KUSHNER, editor of The Library of America Arthur Miller Edition, is one of America's most acclaimed playwrights. He has won the Pulitzer Prize for Drama (for Angels in America, Part One), an Emmy Award, two Tony Awards, three Obie Awards, and two Drama Desk Awards.,,,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亚瑟·米勒其他作品的图书简介,专注于其在1964年至1982年之外的其他重要戏剧创作,旨在全面展现这位剧作家的广阔艺术领域。 亚瑟·米勒:跨越时代的戏剧群像——精选剧作集(1947-1962年及其他时期) 深入探索美国戏剧巨匠的灵魂拷问与社会批判 亚瑟·米勒(Arthur Miller)无疑是二十世纪美国戏剧界的一座丰碑。他的作品不仅深刻地反映了美国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道德困境、经济冲击与个人责任,更以其对人性的敏锐洞察和对“美国梦”的深层剖析,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经典。 本精选集旨在汇集米勒在奠定其文学地位的关键时期,以及后续创作中那些同样具有震撼力和持久生命力的剧作。我们聚焦于那些塑造了现代舞台叙事方式、探讨个体在宏大结构中挣扎的里程碑式作品,为您呈现一个更为立体、更具纵深的米勒戏剧世界。 第一部分:黄金时代的奠基之作(1947-1955) 这个时期的作品,是米勒确立其在百老汇和世界剧坛地位的基石,它们是对战后美国社会精神状态的无情解剖。 《吾父之罪》(All My Sons, 1947) 这部早期杰作,以二战后为背景,探讨了商业道德与父辈责任之间的悲剧性冲突。乔·凯勒,一位成功的工厂主,他的财富建立在一个道德败坏的谎言之上。当真相逐渐浮出水面,他必须面对自己行为对家庭、邻里乃至国家造成的毁灭性后果。米勒在此剧中初次运用了古希腊悲剧式的命运感,将个人过失提升至社会责任的高度。剧作结构紧凑,张力十足,是对战后“唯利是图”心态的有力控诉。 《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 1949) 毋庸置疑,这是米勒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也是美国戏剧的象征之一。威利·洛曼,一个被“成功”神话所吞噬的普通推销员,他毕生都在追逐一个虚幻的美国梦,却在现实面前一败涂地。米勒通过非线性叙事手法,将威利的记忆、幻想与残酷的现实交织在一起,描绘了一个被社会期望压垮的边缘人形象。这部剧超越了对推销行业的批判,成为对消费主义文化和个人价值迷失的永恒寓言。它不仅是关于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对整个时代精神危机的深刻反思。 《坩埚》(The Crucible, 1953) 米勒的又一巅峰之作,表面上是重述了17世纪塞勒姆女巫审判的恐怖历史,实则是在麦卡锡主义盛行的冷战时期,对政治迫害、集体歇斯底里以及维护个人良知的艰难性的隐喻式控诉。剧中的审判场景,充满了令人窒息的道德压力和逻辑谬误。约翰·普罗克特宁愿选择死亡也不出卖信仰的坚韧,成为了面对极权压迫时人类尊严的最高体现。这部作品在结构上完美融合了历史真实性与戏剧张力,是关于真相、名誉与恐惧的教科书式范例。 第二部分:探索道德困境与人际关系的深化(1956-1962) 在度过了麦卡锡听证会带来的个人危机后,米勒的作品开始更深入地探究婚姻的复杂性、个体与社会体制的微妙关系,以及艺术创作的本质。 《堕落之后》(After the Fall, 1964) 虽然该剧创作于1964年,但其主题根源于米勒对战后知识分子良知、失败的婚姻以及对纳粹集中营的深刻反思。故事围绕着律师昆汀展开,他试图理解自己失败的婚姻,尤其是他前妻霍莉的自我毁灭倾向,以及自己是否在道德上对她的堕落负有责任。米勒在此剧中直面了知识分子的“不洁”与“清白”之辩,探讨了“知情不报”与“参与共谋”之间的模糊界限,极具争议性,也显示了米勒敢于自我剖析的勇气。 《桥望》(A View from the Bridge, 1955/1956修订版) 这部作品将焦点转向了移民工人阶级的生活和荣誉准则。讲述了码头工人埃迪·卡博特对妻子的侄女凯瑟琳产生禁忌之爱,最终因嫉妒和维护“兄弟情谊”的虚假荣誉感而酿成悲剧。米勒在这里创造了一个近乎于悲剧英雄的工薪阶层人物,他被传统的、不言自明的社区法则所束缚,最终成为自己所维护的制度的牺牲品。该剧的强大力量在于其对底层社会潜规则的刻画,以及对现代人如何处理原始情感冲动的精确捕捉。 《倾国之恋》(Incident at Vichy, 1964) 这部单幕剧以二战期间法国维希政府时期为背景,探讨了反犹主义背景下的身份认同和道德选择。八位身份各异的男性被召集到一间办公室,他们即将被送往集中营。戏剧的焦点不在于谁将被释放,而在于当生命面临瞬间的审判时,不同个体所展现出的伪善、恐惧、理性与人性的微光。米勒在此剧中以极简的舞台设置,制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对“旁观者”的道德责任提出了尖锐的质疑。 第三部分:对现代社会与个人疏离的持续探索 米勒从未停止对现代生活异化现象的关注。即使在他成熟的创作期,他对个体在快速变化的工业化社会中的生存状态依然保持着高度警觉。 《众人皆知》(Everybody Wins, 1970s早期构思) 虽然这并非一部广为人知的定稿作品,但它代表了米勒在探讨现代法律体系与正义本质上的努力。米勒持续关注普通人在面对庞大且非人化的官僚机构和法律机器时的无力感。这类作品往往质疑所谓的“公平”是否仅仅是一种制度上的假象,并追问个体在制度性暴力面前如何保持其完整性。 本精选集是米勒文学遗产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与后期的作品相互映照,共同构筑了一幅关于美国经验的宏大史诗——关于梦想的易碎性、责任的沉重、以及人类精神在历史洪流中为求真理所付出的永恒代价。阅读这些剧作,不仅是欣赏卓越的戏剧艺术,更是一次深入美国精神核心的严肃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