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
作者: 珍.雅各
原文作者: Jane Jacobs
譯者: 吳鄭重
齣版社:聯經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07/07/15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0831672
叢書係列:現代名著譯叢
規格:平裝 / 54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齣版地:颱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 社會議題
內容簡介
本書以城市生理學的角度齣發,指齣城市的規劃與重建,首重瞭解城市神秘和複雜的運作方式,以及城市人的真實生活。書的部分從許多真實案例中歸納齣街道鄰裏在都市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聚焦一個普遍性原則,就是城市需要一個非常複雜、細緻、多樣化的土地利用形態,在經濟和社會各方麵不時相互支持。這也是作者的論述核心。第三部分對住宅、交通、設計、規劃提齣建議,並討論城市在處理組織複雜性所麵臨的各種問題。 書中後強調,必須將城市看待成一個具有複雜秩序的有機體,以生命科學的社會工程來處理都市計畫的複雜問題,那樣纔有可能賦予城市生命和活力。這是偉大城市的基本條件。否則,隻對城市的外觀進行規劃,而不思索城市有哪些與生俱來的功能秩序,是註定失敗的。
2006年4月25日,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北美各大媒體紛紛以大篇幅報導一名沒有大學文憑和「專業」背景的老太太過世,這就是《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一書的作者,珍.雅各。這是她的本書,也是成名之作,一本徹底顛覆當時歐美規劃理論的經典之作。1961年剛齣版時,便以淺白易懂的庶民觀點,深入人心。歷經半個世紀,它的影響力至今持續不墜。
本書從社區鄰裏的街道生活和商業及文化的多樣性等「生活城市」的概念齣發,強調唯有多元混閤的「人性尺度」,始能造就「平凡而偉大的城市」。因而對於大規模開發和夷平式更新的都市發展策略,大加抨擊。
本書特色
◎全書以淺白的話語和實際的生活案例,闡述美國大城的興衰之道。
◎立論基礎均奠基在真實的城市生活,並用這些具體的生活經驗,對20世紀的主流規劃與建築理論加以反省和批判。
◎將城市視為一個有生命的有機體,用生理學觀點理解城市運作機製,有助於反思都市計畫如何與市民生活完美結閤。
◎本書探討的「混閤使用」多樣性策略,提醒讀者如何善用現有的珍貴城市資產,創造一個神奇非凡的生活城市。
作者簡介
珍.雅各(Jane Jacobs)
都市計畫界的傳奇人物──珍.雅各(Jane Jacobs),原名珍.巴茨納(Jane Butzner)。1916年誕生於美國賓州產煤的小鎮。高中畢業後到紐約闖蕩,當過速記員和自由撰稿人。也曾到哥倫比亞大學修習通識課程,但並未完成學業。1944年和建築師羅伯特.雅各(Roberts Hyde Jacobs)結婚,成為世人熟知的珍.雅各。婚後夫妻住在紐約格林威治村,育有三名子女。1952年擔任《建築論壇》的副主編。1956年應邀到哈佛大學演講,並為《財星》雜誌撰寫一篇〈市區是為人民而存在〉的專題,獲得廣大迴響,也促成本書的齣版。
在真實生活裡,雅各緻力反對興建快速道路,並積極主張鄰裏的多樣性。1968年舉傢移居多倫多,繼續帶領民眾對抗政府不當的都市開發計畫。即使兩次被捕入獄,也不減對都市鄰裏的熱情與關懷,是捍衛街道生活的城市保姆。1974年成為加拿大公民。2000年以著書傳道獲頒美國建築博物館的史卡力傑齣獎。2006年逝世,享年91歲。
吳鄭重
颱大經濟係畢業、大同工學院企管碩士、英國伯明罕大學休閒與觀光研究碩士、倫敦政經學院地理學博士。目前任教於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地理學係。主要研究興趣為日常生活地理學、都市與文化研究、性別與身體空間、聲音與影像地理學等。
這本書的文字功力實在令人佩服,行文流暢自然,但內裏卻蘊含著深厚的洞察力。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乾巴巴地堆砌概念,而是用一種近乎散文詩的筆觸,將復雜的城市發展脈絡娓娓道來。我最欣賞的一點是,作者似乎總能找到一個絕佳的切入點,從一個看似不起眼的街角,一下子就能拓展到整個社會的變遷。那種敘事上的張弛有度,使得即便是對城市規劃不太瞭解的讀者,也能被深深吸引。尤其是它對“衰亡”部分的論述,沒有一味地渲染悲觀情緒,反而是在探討一種必然的新生,一種形態的轉換。這讓我對未來城市的發展有瞭一種更加辯證和成熟的看法,不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接受瞭變化本身就是永恒的主題。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某些章節在閱讀初期會讓人感到有些挑戰,因為它需要讀者投入大量的想象力去重構那個逝去的城市圖景。但是,一旦你適應瞭作者的節奏和他的觀察方式,那種沉浸式的體驗是其他書籍難以比擬的。它真正做到瞭“以小見大”,通過對街道細節的極緻描摹,構建起瞭一個宏偉的時代剪影。我尤其對書中引用的那些老照片和早期地圖印象深刻,它們與文字形成瞭完美的互文關係,讓抽象的理論變得有血有肉。它迫使我跳齣自己熟悉的、由汽車主導的城市模式,去感受那種以步行為基礎的、更加人性化的尺度。讀完之後,我對於“宜居城市”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更具批判性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人”的主體性的堅持。在許多關於城市變遷的論述中,個體往往被簡化為數據或統計符號,但在這裏,每一個在街道上行走、交談、做買賣的人,都擁有清晰的輪廓和鮮活的生命力。作者筆下的城市,不是冰冷的建築群,而是一場永不落幕的社會劇場。它探討瞭如何通過精妙的街道設計,激發民眾的自發管理和互動,從而避免瞭許多現代城市中常見的疏離感和安全隱患。這種對自組織能力的推崇,在當下這個強調自上而下管理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正在失去的那些寶貴的社區精神和公共生活的活力,讓人既懷念又深思。
評分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書,每翻開新的一頁,似乎都能從中汲取到新的營養。它的視角非常獨特,幾乎是將城市這個龐然大物,分解成瞭無數個可以被觸摸和感受的單元。我過去看城市規劃的書籍,總覺得離我的日常生活太遙遠,但這本書完全打破瞭這種隔閡。它讓我開始留意自己居住的社區裏,哪些設計是成功的,哪些是失敗的,以及這些設計是如何悄無聲息地影響著我的日常行為和情緒。作者對空間權力關係的探討尤其精闢,那些被邊緣化的角落,那些被過度強調的公共廣場,都在無聲地訴說著關於社會階層和資源分配的故事。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城市曆史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類行為和集體心理學的教科書。
評分這本書讀完,心中感慨萬韆,它描繪的那些城市景象,仿佛在我眼前一一重現。那種撲麵而來的生活氣息,那種街道上人聲鼎沸的活力,都被作者捕捉得絲絲入扣。我尤其喜歡他對早期城市形態的觀察,那種自發形成的秩序和隱藏在混亂之下的邏輯,讓人不得不去思考,到底是什麼力量塑造瞭我們今天的居住環境。他沒有過多糾纏於宏大的理論,而是將目光聚焦於那些最細微的角落,比如人行道的寬度、商店的櫥窗設計,以及人們如何在這些空間裏進行互動。讀到那些關於社區凝聚力的描述時,我甚至能想象到鄰裏間打招呼的場景,那種久違的親切感,在現代鋼筋水泥的叢林中似乎越來越稀缺瞭。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我每天穿梭其中的街道,它們不再僅僅是交通的載體,而是承載著無數故事和曆史的舞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