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讲义
:38.00元
作者:(德) 冯特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301214848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普及
开本:12k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在《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讲义》中,冯特集生理学大成,在生物进论的影响下,创造性地、系统地发明了一个科学心理学来研究人的感觉、体验、意志、知觉和灵感,同时研究了关于科学心理学的对象、方法、内容与体系等问题。本书出版后即受全世界普遍欢迎。不断再版,前后经历六版修订。
内容提要
在《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讲义》中,冯特集生理学大成,在生物进论的影响下,创造性地、系统地发明了一个科学心理学来研究人的感觉、体验、意志、知觉和灵感,同时研究了关于科学心理学的对象、方法、内容与体系等问题。
目录
序言
导读
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九讲
第十讲
第十一讲
第十二讲
第十三讲
第十四讲
第十五讲
第十六讲
第十七讲
第十八讲
第十九讲
第二十讲
第二十一讲
第二十二讲
第二十三讲
第二十四讲
第二十五讲
第二十六讲
第二十七讲
第二十八讲
第二十九讲
第三十讲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人类和动物的行为充满了好奇,但总是觉得它们之间有着某种难以言说的鸿沟。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和它们在很多根本的心理机制上是如此相似。作者用非常生动有趣的比喻,将那些复杂抽象的心理学概念解释得浅显易懂。比如,在讲到“依恋理论”的时候,作者并没有枯燥地罗列理论,而是通过讲述不同动物(从猿猴到狗)如何与它们的父母或群体建立连接,再引申到人类婴儿如何依赖抚养者,最终讲到成年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整个过程流畅自然,让人感同身受。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认知偏差”的章节,作者通过分析一些常见的动物行为,比如为什么鸟儿会重复某个特定的觅食路线,或者狗为什么会因为一个微小的声音而高度警惕,来揭示它们是如何在有限的信息下做出决策的,这其中很多逻辑其实也巧妙地反映了人类在思考问题时的“捷径”,真是太有意思了!这本书没有让人觉得是在啃一本枯燥的教科书,更像是和一位博学又风趣的朋友在深夜里畅谈,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大量的知识。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动物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自身,反之亦然。这本书恰恰就做到了这一点。它并非简单地将人类心理学知识套用到动物身上,而是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严谨的分析,揭示了两者之间共有的、或者说演化路径上相似的心理基础。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学习与记忆”的讨论。作者结合了经典的行为主义实验,比如巴甫洛夫的狗,但同时也深入到更复杂的认知学习层面,比如动物如何解决问题,如何通过观察学习,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展现出的“顿悟”。这些内容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自己学习知识、记忆信息的方式,原来很多在我们看来是“人类特有”的智慧,在动物世界里也有迹可循,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书中的案例非常丰富,从啮齿类动物的空间导航,到灵长类动物的社会学习,再到鸟类的鸣唱模式,每一个例子都经过精心挑选,既有代表性,又足够引人入胜。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动物描绘成简单的“本能驱动”的生物,而是强调它们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性和学习能力,这极大地颠覆了我过去的一些刻板印象。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桥梁书”,它巧妙地连接了人类和动物两个看似遥远的领域,并从中挖掘出了深刻的共通之处。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人性”,就不能忽视我们在生物进化长河中的起源,而这本书正是沿着这条思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书中的内容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行为描述,而是深入到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比如,在讨论“社会性”的时候,作者不仅仅是列举了群居动物的协作,更是深入分析了群体内部的等级制度、合作与竞争,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个体的生存和繁衍。这些分析,和人类社会中的许多现象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引经据典的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让这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人文的温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物种的深度对话,从中获得的启发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对动物心理的认识,更是对人类自身行为模式的反思。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抱着一种“看看热闹”的心态来读这本书的,毕竟“心理学”听起来就有点严肃。但这本书的写法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不是那种上来就讲一大堆术语、理论的“学院派”风格,而是更加侧重于“讲故事”,用非常具象化的方式来阐述心理学原理。比如,在讲到“情绪的演化”时,作者没有直接告诉你情绪的功能,而是通过描绘一只在危险面前惊恐逃窜的兔子,或者一只在获得食物后兴奋不已的猫,来展现情绪的驱动力和表达方式。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让我觉得非常舒服,也很容易接受。最关键的是,书中的内容涵盖了非常广泛的议题,从最基础的感知觉,到更高级的社会行为,再到一些关于意识和决策的哲学探讨,都涉及到了。而且,作者在描述动物行为时,仿佛一个经验丰富的动物学家,那种细腻的观察力和洞察力,真的让人叹为观止。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周围的人和动物的方式都发生了微妙的改变,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评判。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让你在不经意间,发现自己曾经习以为常的许多观念,其实都可以在更广阔的生命领域找到根源。我一直对“动机”这个概念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它在人类身上的体现太复杂了,充满了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干扰。这本书里关于动物动机的探讨,比如捕食、繁殖、探索、社交等,就显得更加纯粹和基础。作者通过对这些基本动机的梳理,反过来帮助我理清了人类动机系统中那些更深层的、可能源于演化的部分。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同理心”的讨论,作者通过分析一些动物之间互相帮助、甚至表现出“利他行为”的例子,来探讨同理心产生的可能机制。这让我意识到,同理心可能并非是人类独有的高级情感,而是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对于群体生存和社会凝聚至关重要的能力。书中的叙述方式非常注重逻辑性和层次感,每一章的过渡都很自然,让你能够一步步地深入理解作者的论点,并且在读完一章之后,总会忍不住期待下一章的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