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昆虫刺吸电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分为“原理篇”、“实验篇”和“应用篇”三大部分,“原理篇”介绍刺吸电位技术的历史,概述刺吸式昆虫的取食行为和传毒机制,刺吸电位技术的原理和波形的生物学意义等;“实验篇”详细介绍实验的具体步骤,包括实验准备、实验过程、数据分析、软件使用、注意事项、常见问题处理等;“应用篇”是我国学者利用EPG在昆虫与植物的关系、植物抗性机制、传毒机制,与人工饲料技术结合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总结。书末附有我国拥有EPG仪器的单位及研究内容,中、英名词索引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生物学、生态学、植物保护、昆虫学和农学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相关专业科研人员的参考资料和实验指导。 编者:闫凤鸣//王满? 著作 杨秀芳 编者 闫凤鸣,男,1962年7月生,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重点学科“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1993~2007年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期间在荷兰、希腊、瑞典和美国做博士后和合作研究。现为国家行业(农业)“种衣剂副作用机理及防控技术研究及示范”首席专家,亚太化学生态学会理事,中国生态学会化学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粉虱科昆虫的分类研究、烟粉虱―寄主互作关系和化学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曾参加“863”项目1项、主持2项“973”项目子课题、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主持“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课题1项,目前主持和参加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子课题和课等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阅读感受,我会选择“沉浸”。它创造了一种近乎虚拟现实的阅读体验。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处理“适应性”这个问题时的细腻笔触。作者并没有将昆虫的每一项特征都归结为绝对的“完美设计”,而是着重强调了这种适应性是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上,通过不断的试错和环境筛选所形成的一种“够用就好”的妥协与平衡。例如,书中对某些昆虫的防御机制的描述,不是简单的“它们有毒”,而是探讨了毒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化学结构如何与捕食者的生理系统相互作用,以及这种防御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权衡关系。这种辩证的、动态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考维度。这本书的语言组织极富画面感,读起来就像是在看一部制作精良的自然纪录片,只不过文字代替了镜头,将那些发生在微观世界里的生存斗争描绘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这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每次都能发现新亮点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昆虫社会行为的讨论,那部分内容简直是宏大叙事,作者巧妙地将进化论的视角融入到对蚁群、蜂巢这种复杂社会结构的分析中。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于基础形态学的书籍,但没想到它对生态位、种间竞争以及适应性辐射的阐述,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学术水准。我必须得说,作者的逻辑链条设计得极其精妙,从微观的生理机制推导到宏观的群体动力学,过渡自然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我甚至翻阅了书后的参考文献,发现引用的都是非常前沿的研究成果,这表明作者的研究功底非常扎实。对于那些想要深入研究昆虫学,甚至是希望将生物学知识应用于其他交叉学科领域(比如仿生学或者复杂系统建模)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份无价的资源宝库。它迫使你跳出现有的思维框架,用一种更系统、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小生命所展现出的令人惊叹的组织能力。
评分我通常对专业书籍的阅读体验持保留态度,因为很多时候它们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就是为了迎合大众而牺牲了内容的严谨性。但是,这本著作却以一种近乎完美的姿态出现在了我的书架上。它的文字风格是如此的沉稳而富有洞察力,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反复锤炼的,没有一句废话,却又饱含深意。我特别喜欢它对昆虫化学信号,也就是信息素那一块的论述,它没有停留在“昆虫会释放气味”这种表层描述,而是深入到了信号分子的结构、受体蛋白的工作原理,乃至信号编码和解码的生态学意义。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跟上作者的思路,并且从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而且,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小故事,比如早期科学家是如何设计实验来追踪这些微小信号的,极大地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历史的厚重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探究精神是无价的。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为一个对自然世界充满好奇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对昆虫这种微小生物的生存智慧感到着迷。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就很喜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和精美的昆虫插图,一下子就把我的注意力抓住了。我最欣赏的是它在科普性和专业性之间找到的完美平衡。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而是用非常生动有趣的语言,把复杂的生物学原理讲得深入浅出。特别是关于昆虫感官系统的那几个章节,作者的叙述方式简直是天才,仿佛带着我们一起潜入了昆虫的世界,去亲身体验它们如何感知周围的环境、如何沟通和防御。我甚至可以想象到那些微小的感觉毛发如何捕捉空气中一丝丝振动,或者复眼如何解析出我们肉眼难以察觉的光谱。读完这些部分,我对昆虫的敬畏感又增加了一个层次。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也值得称赞,细节丰富,色彩逼真,让人在阅读时有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也极大地帮助了理解那些抽象的生物学概念。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获得新知识和乐趣的佳作,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生命科学有热情的朋友们。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又是一本可以快速翻阅完的工具书,但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智力探险。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花上几分钟甚至更久的时间去消化刚刚读到的概念。其中关于昆虫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尤其让我震撼,作者竟然能够用如此简洁的数学模型去描述那些飞行动作的复杂性,比如翅膀的扑动频率、空气动力学的边缘效应等。这种跨学科的视角处理,是很多纯生物学著作所不具备的。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极具匠心,它似乎故意将最硬核的物理和工程学内容放在了相对靠后的章节,这确保了读者在前期建立起足够的生物学基础后,才去面对这些挑战性的理论。对于我这种在工程领域工作,但一直想将知识体系拓展到生命科学领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绝佳的桥梁,它使用的术语和逻辑推理,都能让我感到亲切,同时也学到了新的应用范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