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毛澤東傳》插圖版銷量過,內容更為忠實原著,並增加瞭多幅精美珍貴的照片, 版式更為大氣,製作更為精美。
目錄
引子
章 童年(1893—1910)
第二章 為何求知(1910—1918)
第三章 北京和上海的廣闊世界(1918—1921)
第四章 組織工作(1921—1927)
第五章 鬥爭(1927—1935)
第六章 把握未來(1935—1936)
第七章 抗日(1936—1945)
第八章 聖人(1936—1945)
第九章 正在成熟的桃子(1945—1949)
第十章 “我們熟習的東西有些快要閑起來瞭”(1949—1950)
第十一章 改造(1951—1953)
第十二章 建設(1953—1956)
第十三章 懷疑(1956—1957)
第十四章 修補體製(1958—1959)
第十五章 蘇聯以及蘇聯之外(1958—1964)
第十六章 退卻(1961—1964)
第十七章 烏托邦的憤怒(1965—1969)
第十八章 嶢嶢者易摺(1969—1971)
第十九章 尼剋鬆(1972)
第二十章 破碎的幻夢(1973—1975)
第二十一章 飛鳴鏑將墜(1976)
注釋
內容簡介
美國著名學者兼記者、作傢羅斯特裏爾的名著《毛澤東傳》,自登陸中國以來,已經纍積銷量近兩冊。2010年8月,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又隆重推齣該書的名著珍藏版,以饗讀者。美國著名學者兼記者、作傢羅斯特裏爾的名著《毛澤東傳》,自登陸中國以來,已經纍積銷量近兩冊。2010年8月,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又隆重推齣該書的名著珍藏版,以饗讀者。
本次推齣的珍藏版,對原著進行瞭更為細緻和忠實的再現,行文旁徵博引又不乏風趣幽默。在修正瞭一些上一版錯誤的基礎上,該版本版式設計更為精美大氣,並增加瞭多幅精美珍貴的照片。
作者簡介
羅斯特裏爾,1938年齣生於澳大利亞。1962年畢業於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獲得曆史政治科學一級榮譽學位,後來他獲得奬學金去哈佛大學深造,並於1970年獲得政治學博士學位。他的老師有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和著名曆史學傢、中國問題專傢費正清等。
這本書的翻譯質量也值得特彆提及,它極大地幫助瞭我們這些非母語讀者去感受原著的精髓。何宇光先生的譯筆,流暢自然,完全沒有那種生硬的“翻譯腔”,讀起來如同信手拈來的一部中文作品。尤其是在處理那些充滿時代特色的政治術語和富有地方色彩的錶達時,譯者顯得遊刃有餘,既準確傳達瞭原意,又保持瞭中文閱讀的韻律感和曆史的莊重感。這種高質量的轉化,使得復雜的跨文化閱讀障礙被有效消除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譯者不僅僅是在轉換文字,更是在努力傳遞原作者的語氣和情境,使得羅斯·特裏爾的深邃洞察力能夠毫無損耗地抵達中國讀者心中。正是這種優秀的譯介工作,使得這部具有國際視野的傳記作品,能夠在中國讀者群體中産生如此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力。
評分讀完此書,我久久不能平靜,因為它帶來瞭一種強烈的“重新審視”的衝動。作者的敘事策略似乎總是在不經意間,拋齣一個個挑戰既有認知的觀點或細節,迫使讀者跳齣自己固有的框架去思考。這並不是說作者在刻意製造爭議,而是一種對曆史復雜性的誠實呈現。我欣賞那種不迴避矛盾、敢於直麵曆史灰暗角落的勇氣。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敘事,在這裏被抽絲剝繭,露齣瞭其背後更深層次的運作邏輯。這種深度,讓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傳記範疇,成為瞭一部關於權力運作、意識形態形成以及民族命運抉擇的深刻研究。它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留下瞭更多值得探究的問題,這恰恰是一部優秀曆史著作的標誌。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的不僅是那個遠去的人物,也映照齣我們理解曆史的局限性。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我看來,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對於曆史語境的深度挖掘上。作者沒有孤立地看待主角的個人奮鬥史,而是將其牢牢地置於那個特定時代的曆史洪流之中。他清晰地展示瞭外部環境——無論是國內的社會矛盾還是國際的政治風雲——是如何塑形、考驗並最終成就(或者說,定義)這位曆史人物的。閱讀過程中,我強烈地感受到,理解他,就必須理解那個時代的機遇與限製。這種宏觀與微觀結閤的敘事手法,使得人物形象不再是扁平的符號,而是充滿瞭時代烙印的真實個體。特彆是書中對一些關鍵轉摺點前後,社會思潮變動的捕捉,展現瞭作者深厚的曆史學功底。我個人認為,對於想理解現代中國曆史脈絡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具參考價值的視角,它教會我如何將“人”與“時代”這兩個要素,進行嚴謹而富有層次感的交叉分析。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對我來說,是一種非常特彆的閱讀體驗。它不同於那種純粹的學術論著,枯燥乏味,也不同於通俗小說的過度煽情,而是遊走在兩者之間,找到瞭一種獨特的平衡點。作者似乎有一種天賦,能將復雜的政治權謀和宏大的曆史背景,用一種近乎散文詩般的優美筆觸勾勒齣來。有時候讀到某個段落,我會忍不住停下來,反復琢磨其中的措辭和句式,那種文字的張力和畫麵感,讓人印象深刻。比如,對某些關鍵會議或決策過程的描述,作者的處理方式總是充滿懸念和張力,即使是早已知曉最終結果的讀者,也會被那種氣氛所感染,仿佛親臨現場,感受著空氣中彌漫的緊張氣息。這種文學化的敘事,使得原本嚴肅的曆史題材變得引人入勝,真正做到瞭雅俗共賞,讓像我這樣對純粹政治理論略感吃力的普通讀者,也能輕鬆走進這位偉人的內心世界。
評分初讀這本書時,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且富有洞察力,仿佛透過曆史的迷霧,將一個鮮活而復雜的人物展現在我們眼前。他並沒有急於給齣一個簡單的“好人”或“壞人”的標簽,而是像一位技藝高超的雕塑傢,小心翼翼地打磨著曆史的每一個側麵。尤其是對早期經曆的描繪,那種夾雜著理想主義的激情與現實睏境的掙紮,讀來讓人心潮澎湃。書中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到位,時而高歌猛進,展現齣時代的磅礴氣勢;時而又迴歸到個體的情感世界,讓我們得以窺見這位影響瞭整個世紀的人物內心深處最柔軟和最矛盾的部分。這種多維度的刻畫,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那個波瀾壯闊年代的理解。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重大曆史事件時的那種冷靜和剋製,他似乎總能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度,去審視和梳理那些撲朔迷離的因果鏈條,避免瞭落入簡單的史學窠臼,使得整部作品讀起來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學的魅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