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軍裝界的教父,一件普通的軍裝穿在英氣逼人的他的身上,就成瞭個性、時尚和格調的象徵。鬆垮的軍帽、長長的圍巾、夾緊的馬鞭、飛行員墨鏡和造型各異的玉米煙鬥都是他的時尚利器,成就瞭“二戰”一代型男。
他是愛做秀的能手,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光芒四射。從被迫撤離菲律賓時放的那句狠話“我會迴來的”,到涉水登陸萊特島、“密蘇裏”號日本投降儀式上用五支鋼筆簽下自己的大名,再到戰後據日時期習慣性的叉腰動作,他永遠都是鏡頭追逐的焦點。
20世紀初,剛剛晉升為中尉的他便奔赴菲律賓,而後又作為上尉徵戰於墨西哥,*終以將軍的身份參加瞭三次大型戰爭。
他就是道格拉斯·麥剋阿瑟,而他之所以被人們銘記,是因為他是一個真正的士兵。他又不僅僅是一個士兵。因為他為美國人展示瞭一個佼佼者的生活應該是什麼樣的,並為榮譽、無畏和理想主義等概念灌注瞭新的意義。他肩上的五星勛章所見證的偉績足以讓他那些卑劣自私的缺點都變得無關緊要。
他是一個極其矛盾的男人,既高尚尊貴又齷齪卑賤,既令人振奮又使人震驚,既狂傲自大又靦腆羞怯。他堪稱人中豪傑,同時又是一個卑鄙小人。他兩麵三刀、荒唐至極,卻又卓爾不群。他*凡的個人魅力、鋼鐵般的意誌和過人的智慧無疑成就瞭美國天賦異稟的軍人。萬夫莫敵的他擁有22枚奬章(其中有13枚都是為瞭錶彰他的英雄事跡),大概足以*美國曆史上的任何一位大人物。
在他英勇無畏、堅定剛毅的硬漢外錶之下,其實還隱藏著桀驁不馴、急躁敏感、常常泣下沾襟的一麵。他渴望公眾的贊譽,卻因得罪新聞界而不得人心。“二戰”結束之後,他對於戰敗的日本錶現得十分寬容,卻因兩位日本將軍與他作對而處決瞭他們。20 世紀40 年代,他憑藉在堪培拉、馬尼拉和東京的戰役東山再起,成為民族英雄,但從未在華盛頓政壇中齣人頭地。
在丘吉爾眼中,他是一名“戰果輝煌的指揮官”;在濛哥馬利看來,他是“二戰”時期美國“無畏的戰士”;對於阿蘭·布魯剋子爵來說,他可謂是“戰爭催生齣來的偉大的將軍和軍事傢”。在美好的年華裏,他為我們描述瞭一段跨越瞭整個世紀的傳奇,而那纔是他應該被我們銘記的模樣。這段傳奇開篇於血雨腥風的1863 年,萌芽在田納西州一座戰火紛飛的山坡上。
威廉·曼徹斯特(William Manchester),美國*名通俗曆史作傢、*名記者。肯尼迪總統密友,多次為其撰寫講稿。他的經典著作《光榮與夢想》濃縮瞭美國1932-1972年的40年豐富曆史,引進中國後,影響深遠,成為無數人必讀的經典著作之一。曼徹斯特的主要著作還有《剋虜伯的軍火》《總統之死》《*後的雄獅》等,他的作品被翻譯成21種文字和盲文。
開場白 起床號
他是一個極其矛盾的男人,既高尚尊貴又齷齪卑賤,既令人振奮又使人震驚,既狂傲自大又靦腆羞怯。他堪稱人中豪傑,同時又是一個卑鄙小人。他兩麵三刀、荒唐至極,卻又卓*超群。沒有哪個軍人能比他更令人捉摸不透、讓人生氣。他浮誇、專橫、決絕,如同羽翼鮮亮的火烈鳥一般頑固不化,還試圖用詭譎而幼稚的把戲來掩蓋自己的錯誤。然而,他*凡的個人魅力、鋼鐵般的意誌和過人的智慧無疑成就瞭這個國傢*具天賦的軍人。萬夫莫敵的他擁有22枚奬章(其中有13枚都是為瞭錶彰他的英雄事跡),大概足以*越美國曆史上的任何一位大人物。
序幕 集閤預備號
一種說法認為,作為不列顛人,麥剋阿瑟傢族是阿瑟王傳奇中的一部分,起源自公元6世紀。他們雖然沒有稱王也沒有齣任過圓桌騎士,但曾率領基督教戰士抵擋過撒剋遜人的入侵。另一則民間故事將他們的傢族曆史追溯到瞭另一位阿瑟的身上,也就是阿蓋爾的埃丹·麥剋格拉布漢國王和他的王後(中世紀凱爾特斯特拉斯剋萊德王國的公主)之子身上。這就將麥剋阿瑟傢族的起源歸結為公元8~9世紀之間。與之相反,第三種*不可信的傳言則將查理曼大帝視為道格拉斯·麥剋阿瑟的祖先。
*一章 嶄露頭角、享譽盛名 1880~1917
“我的*一段記憶——”道格拉斯·麥剋阿瑟喜歡這樣說,“是一陣衝鋒號的聲音。”多麼令人感到好奇啊。這段*初的記憶竟會如此的恰如其分、毫厘不爽。不過,這與他在迴憶錄中提到的卻截然相反。他在書中寫道,自己的“*一段記憶”是在賽爾登堡到溫格特堡之間長達300 英裏的行軍路上與“老兵彼得·裏普利”一起“帶領縱隊跋涉”——盡管這不太可能,因為他那時候隻有4 歲。然而,他對於自己童年的那段不太可靠的記憶並不是沒有價值的。恰恰相反,這些記憶完美地闡釋瞭他對於軍隊——特彆是對於19 世紀80 年代的邊防軍——充滿樂觀色彩的記憶。
第二章 衝鋒陷陣 1917~1918
這就是他的*一場大戰。無論用何種標準來檢驗,他的錶現都令人欽佩。他本可以和其他高官一起留在瓦德奈農場上——肖濛那些惱怒的參謀都說那裏纔是他應該去的地方——他的師長卻不那麼認為。在熟練地事先準備好文書、分配好職權之後,新準將選擇給白堊土戰壕裏的步兵們樹立一個領導的典範。梅諾爾說道:“麥剋阿瑟是這支軍隊裏*嗜血的戰士。我有時候也會害怕我們會失去他,因為在麥剋阿瑟指揮的每一場戰鬥中, 士兵們都能在身邊看到他的身影。”在他的力薦之下,準將又獲得瞭一枚銀星奬章。
第三章 重返校園 1919~1935
坐鎮華盛頓的陸軍總參謀佩頓·C. 馬奇是一個說話尖酸刻薄、長著一對薄嘴唇的知識分子。他在菲律賓時曾在阿瑟·麥剋阿瑟手下服役,後來赴法國參戰期間又長期與潘興不和。1919 年春天,馬奇將軍決心一定要讓西點軍校“恢復生機”,壓製校園霸淩,改革課程大綱,為軍事教育注入現代化的活力。他錶示自己需要尋找一位新校長,一位聰慧過人、魅力四射的軍官,“可以深入理解自己的學生,全麵把握國內外大事的脈搏,擁有自由的觀念,及有能力改變指揮的心理。”齣於對潘興的反感,他想要找一個和肖濛總部的作風不一樣的人選。想起自己的老指揮官,他找來瞭道格拉斯·麥剋阿瑟。
第四章 肩扛旗幟 1935~1941
1935 年之後,一個更具有誘惑力的可能性從天而降。目前,在菲律賓職務*高的美國人依舊是總督。塔夫脫是*一個擔任此職的人,而現任的菲律賓總督名叫弗蘭剋·墨菲。不過,一旦菲律賓采用聯邦共和國體製, 擔任這一*高職務的美國人就會成為高*專員。美國政府的一些官員希望墨菲能夠留任,無非就是給他換個稱謂而已。而麥剋阿瑟則認為自己更有資格擔此重任,恰巧富蘭剋林·羅斯福也正在認真地考慮指派他來接任。
第五章 撤退 1941~1942
軍隊術語稱撤退為“機動防禦”。即便是在*好的條件下,這也不是一件易事。深入俄國的拿破侖軍團、葛底斯堡戰役後的李將軍北弗吉尼亞軍隊以及1940 年被希特勒縱隊擊潰的甘末林法軍——都是被敵人乘勝追擊時士氣低落的例子。無論用什麼標準來衡量,麥剋阿瑟撤退巴丹半島的行動都可謂是*樹一幟。潘興稱它是“一項傑作,是整個軍事史中*偉大的行動之一”。*近,D·剋萊頓·詹姆斯還在書中稱這一次的撤退行動“比計劃中的更加睏難,或者應該說途中經曆瞭更多罕見的、不可預見的災難性意外”。
第六章 雨林戰爭 1942~1944
當耀眼的旭日光芒穿透大洋洲的雨林、朝著澳大利亞步步逼近時,麥剋阿瑟對自己狠下瞭心。時間是他的敵人。在和時間對抗的過程中,他在墨爾本獨*無二的地位給他帶來的無盡指責已然成為他的纍贅。理查德·H. 羅維爾和小阿瑟·M. 施萊辛格寫道:“如今的將軍必須身兼外交官、政府官員、勤勉的政客、運輸係統獨裁者和公關專傢數職——此外還要具備戰略傢和謀士的能力。”麥剋阿瑟不得不與美國駐堪培拉的租藉法案專員商討,徵用英國的彈藥以供澳大利亞的武器使用,批準建造強大的新型澳大利亞軍艦的計劃,並為科廷的飛機生産部門提供建議,告知當地軍備實業傢該生産哪一種飛機。
第七章 身居高位 1944~1945
在理論上,麥剋阿瑟是高尚的,甚至是慈悲的。作為一個仁慈的獨裁者,他同情農民,痛斥外居的地主,認可社會立法—當然是在這些法規不屬於社會主義範疇的前提之下。然而,若是那些壓迫者是他的朋友,他的立場就不太一樣瞭。如今,他正麵對著通敵賣國者的問題。他與奧斯梅尼亞之間的疏遠以及他無法“與其閤作”的自我感覺進一步加深瞭局勢的復雜化。畢竟奧斯梅尼亞是共和國的總統。
第八章 *後一崗 1945~1950
杜魯門總統未與身旁參謀商榷,就任命瞭麥剋阿瑟為盟軍駐日*高統帥。事後他也會後悔這一決定,但在太平洋戰區的美國老兵和自由主義理論傢看來,將軍無疑是個熱門人選。如果民意調查可信的話,這位新的盟軍駐日*高統帥已經成為1945年盛夏美國人心目中*崇拜的英雄之一,僅次於艾森豪威爾。他本人顯然也很享受自己作為日本總督的角色,稱其為“戰神賦予老戰士的*後一份禮物”。
第九章 日落的槍聲 1950~1951
在新的戰爭剛剛打響的那幾個小時裏,他的心緒總是奇怪地起伏不定。麵對新的挑戰,他變得興高采烈。*近纔在東京停留過的喬治·馬歇爾認為*高統帥比上一次相見時“蒼老瞭許多”,可如今拉裏·邦剋卻發現他“精神煥發……就像一匹重新披上馬具、拉動救火車的馬”。另外一位副官認為將軍“年輕瞭10 歲”,而西博爾德則評論道:“盡管將軍年事已高,但看上去還是那麼的急不可耐。”
第十章 召迴 1951
在總統與將軍的論戰中,*常被提起的就是“軍事思想”。這種東西是真實存在的,隻不過在麥剋阿瑟的身上遍尋不著。擁有軍事思想的人往往都是直率遲鈍之輩,相信戰爭是不可避免的,不喜歡空想。將軍認為戰爭可以並且應該被廢除。然而,隻要戰爭持續存在,他就會從浪漫、神秘和宗教的角度去看待它—如同一個摩尼教教徒在基督教和僞基督之間掙紮。塞繆爾·P. 亨廷頓寫道:“職業軍人存在於一個灰色的世界中。麥剋阿瑟的宇宙非黑即白,充滿瞭喧囂和碰撞的色彩……相比尚武精神,麥剋阿瑟更喜歡好戰精神。”
第十一章 葬禮的安息號 1951~1964
麥剋阿瑟過分美化瞭自己的葬禮。他當然要為這場儀式悉心籌劃(凡事都要經過細緻的策劃),但他的指令,從美軍的棺材到沒有任何勛章的襯衫,都低調得不像他的風格。故意為之的樸素風格讓人不禁心生懷疑。先他4 個月去世的肯尼迪總統曾經勸他,他需要“一場與他相配的國葬”, 由西點軍校的學員們來擔任顯著角色。聽瞭這一席話,將軍笑著答道: “的確,我也想要看到那樣的場麵。”
緻 謝
翻開這厚厚的篇章,一股撲麵而來的史詩感便讓人心潮澎湃。它絕非一般的傳記那麼簡單,更像是一部濃縮的近現代史,通過一個核心人物的視角,串聯起瞭無數重要的曆史節點和錯綜復雜的地緣政治。作者似乎擁有洞察一切的魔力,總能在關鍵時刻拋齣令人醍醐灌頂的分析,將看似零散的曆史碎片巧妙地拼接到一個宏大的圖景之中。每當讀到一個重大轉摺點,都會産生一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之感。對於希望深入理解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其寶貴且詳盡的參照係。
評分這部巨著的閱讀體驗,簡直就像是坐上瞭一趟穿越時空的時光機,每一次翻頁都伴隨著曆史洪流的震撼。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力量,他不僅僅是在描繪一個人物的生平,更是在勾勒齣一個時代的風雲變幻。閱讀過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那種身處曆史十字路口的無力與掙紮,那些決策背後蘊含的巨大重量和深遠影響,都隨著文字撲麵而來。那些宏大的戰爭場麵,那些精妙的政治博弈,被描繪得淋灕盡緻,仿佛觸手可及。讀完之後,腦海中久久不能平靜的,是對曆史進程中個體命運與時代脈搏交織的深刻思考,讓人不由得反思,在曆史的巨輪麵前,我們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和排版也體現瞭齣版方的用心,厚實的紙張和清晰的字體,本身就構成瞭一種閱讀的儀式感。而內容上,作者對於細節的捕捉能力令人嘆服,很多旁人未曾注意的小插麯,在作者的筆下卻成瞭推動大局的關鍵性綫索。它展現瞭一種深入骨髓的觀察力,仿佛作者本人就曾在那些曆史的會議室裏、沙盤推演的現場。閱讀的過程,就像是與一位飽經風霜的智者進行深度對話,他娓娓道來,不急不躁,卻句句珠璣,最終構建起一個立體、豐滿、充滿張力的曆史世界,讓人愛不釋手,迴味無窮。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翔實的資料和嚴謹的考證,更在於其展現齣來的那種批判性的眼光。作者似乎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度審視著曆史的必然與偶然,他沒有盲目地神化或妖魔化任何一方,而是以一種近乎冷靜的客觀態度,去解構那些光環背後的真實麵貌。這種成熟的敘事態度,極大地提升瞭作品的厚重感和可信度。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曆史觀受到瞭極大的拓展和衝擊,不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看到瞭曆史的灰度地帶,那些充滿妥協、權衡與無奈的選擇是如何塑造瞭最終的結果。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佳,張弛有度,引人入勝。它成功地做到瞭將嚴肅的曆史剖析與引人入勝的故事講述完美結閤,讀起來絲毫沒有傳統傳記那種枯燥感。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復雜人性的刻畫,那種對人物內心深處矛盾、掙紮、以及人性光輝與陰影的探究,顯得尤為真實可信。它不僅僅是功過評判,更是一種立體多維的展現。那些曾經被教科書簡化處理的事件,在這裏被賦予瞭血肉和情感,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自覺地代入其中,體會到曆史人物的喜怒哀樂。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很多同類作品難以企及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