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头颈部生物力学
定价:58.00元
作者:王以进,张云然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1180991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王以进、张云然主编的《头颈部生物力学》全面系统总结了我们在人体头颈部、颅脑损伤生物力学研究中的成果:对颅脑损伤机制、动态响应、脑损伤理论、人体头颈部撞击后的生存界限和颅脑损伤的建模、仿真、三维有限元分析、头颈部的生物力学性质实验研究及其防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内容提要
目录
章 头颈部的功能解剖 1.1 头部结构与功能解剖 1.1.1 头颈部的分界与结构 1.1.2 头部的功能解剖 1.2 颈部结构与功能解剖 1.2.1 头颈部的分界与结构 1.2.2 颈部的功能解剖 1.3 弹射实践中的头颈部损伤分析 1.3.1 与头靠碰撞 1.3.2 头颈部的旋转 1.3.3 头盔的丢失 参考文献第2章 头颈部静力学 2.1 头颈部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2.1.1 颅脑力学模型的建立 2.1.2 三维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讨论 2.1.3 颈椎三维有限元素模型建立与分析 2.2 人头颈部组织的生物力学性能 2.2.1 颅骨的各向异性性质 2.2.2 颅骨的动态力学性质 2.2.3 颅腔软组织的材料强度 2.2.4 颈椎椎间盘黏弹性的实验研究 2.3 猕猴颅骨的生物力学性质 2.3.1 材料和方法 2.3.2 应变电测技术 2.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 人与猕猴头颈部组织生物力学特性的比较 2.4.1 实验方法 2.4.2 实验结果 2.4.3 讨论 2.4.4 结论 2.5 头颅的压缩应力与损伤 2.5.1 头颅骨的结构特点及其生物力学性质 2.5.2 压缩实验研究 2.5.3 实验结果与结论 2.6 人体脑膜的力学模型 2.6.1 人体脑膜的力学模型 2.6.2 脑膜的生物力学实验 参考文献第3章 头颈部运动学 3.1 头颈部的运动 3.1.1 人体各部位置关系 3.1.2 头颈部的运动范围和各部的运动关系 3.2 颅脑冲击响应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3.2.l 颅脑生理与解剖 3.2.2 分析方法 3.2.3 结果与讨论 3.2.4 结论 3.3 颅脑损伤生物力学 3.3.1 颅脑的解剖与损伤原理 3.3.2 颅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3.3.3 颅脑损伤的理论分析 3.4 人头颈部高速气流吹袭耐限 3.4.1 猴头颈部对模拟气动阻力栽荷耐受限度 3.4.2 损伤分级的载荷规律 3.4.3 人体头颈部阻力生理和损伤耐受限值的确定 3.4.4 人头颈部的升力限值 3.4.5 人头颈部气动侧力限值的确定 3.4.6 人体头颈部对高速气流吹袭的速度耐限 参考文献第4章 头颈部动力学 4.1 头颈部冲击损伤的力学原理 4.1.1 头颈部冲击损伤机制 4.1.2 颅脑损伤机制 4.1.3 人体头部冲击后的生存界限 4.2 颅脑损伤的理论研究 4.2.1 颅脑的力学模型和损伤理论分析 4.2.2 模拟头部创伤的力学模型 4.3 猕猴在高速冲击载荷下颅内压的变化 4.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4.3.2 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 4.4 人与猕猴下颌骨受冲击时的应力状态分析 4.4.1 下颌骨的功能解剖 4.4.2 下颌骨的力学模型 4.4.3 下颌骨的理论分析 4.4.4 理论计算结果 4.4.5 猕猴下颌骨的冲击实验结果与结论 4.5 颈椎损伤与稳定性实验研究 4.5.1 材料和方法 4.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3 结论 4.6 猕猴颈椎在冲击载荷下的损伤 4.6.1 材料和方法 4.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7 猕猴颈肌对拉伸冲击力的响应 4.7.1 材料与方法 4.7.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8 人与猴的头颈部损伤特性比较 4.8.1 实验结果比较 4.8.2 下颌骨的应力、应变和位移值比较 4.8.3 颈椎、颈肌静动态栽荷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值比较 4.8.4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第5章 颅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5.1 人颅骨脑冲击损伤动力学实验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和分析 5.1.3 讨论与结论 5.2 猕猴颅脑冲击下的动态响应 5.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5.2.2 实验力学模型 5.2.3 实验结果与结论 5.3 头颈部损伤的诊断和防护 5.3.1 颅脑损伤的诊断 5.3.2 颈部损伤的诊断 5.3.3 头颈部损伤的防护 5.4 颅脑损伤冲击实验机的研制 5.4.1 脑损伤冲击实验机工作原理 5.4.2 脑损伤冲击实验机结构和性能指标 5.4.3 电液施力伺服系统的设计原理 5.4.4 系统的调整与实验 5.4.5 颅脑损伤冲击实验机的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对这本书内容的处理深度感到非常失望,感觉它更像是一本本科入门级的概述,而不是一本深入探讨特定领域复杂机制的专业著作。书中对运动学分析的描述过于肤浅,很多核心的数学模型和力学原理只是点到为止,没有提供足够的推导过程和实际应用案例来支撑其理论。比如,在讨论咀嚼肌群的力矩分析时,作者只是简单地给出了几个公式,却没有深入剖析不同咬合状态下,这些力矩如何实时变化以及对颞下颌关节产生的影响。我期待的是能看到更精密的有限元分析(FEA)应用案例,或者至少是更详细的生物传感器数据解读,然而这些内容完全缺失,让这本书的“生物力学”名不副实。对于一个已经具备基础解剖学知识的专业人士来说,阅读这本书就像是重温高中物理课本,它没有提供任何可以让我提升临床或研究水平的新视角和新工具,实在是略显鸡肋。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过于学术化和晦涩,充满了生僻的术语和冗长的从句,即便是对于习惯了阅读专业文献的人来说,理解起来也相当吃力。作者似乎更倾向于展示自己深厚的词汇量,而不是清晰地传达信息。很多关键概念的定义含糊不清,需要读者自行去推断其确切的生物力学含义。例如,书中多次出现“动态平衡阈值”这样的词汇,但从未给出一个明确的、可测量的操作性定义,这使得我无法将这个概念应用到实际的测量或评估中去。此外,全书的语气非常干燥和刻板,缺乏任何引导性的讨论或批判性思考的空间,读者仿佛只是被动地接收一连串的既定事实,而不是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如果作者能够用更直白、更富启发性的语言来阐述复杂的概念,这本书的普及度和实用性会大大增加。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逻辑简直是一团乱麻,章节之间的过渡生硬得让人摸不着头脑。前一章还在详细讨论骨骼的微观结构,下一章突然跳跃到宏观的关节稳定性分析,中间缺失了大量必要的桥梁性知识,使得读者在跟进作者的思路时需要不断地自我修正和跳跃。我感觉作者似乎把所有想到的知识点都堆砌在了这本书里,却没有进行有效的梳理和逻辑重构。特别是涉及到病理生理学的章节,它没有清晰地将生物力学异常与临床症状进行有效关联,很多描述显得非常松散和碎片化。例如,讨论到某种关节疼痛时,作者一会儿从神经学角度切入,一会儿又转向炎症反应,缺乏一个统一的力学框架来串联这些不同的因素。阅读体验非常不连贯,我不得不频繁地翻回之前的章节试图寻找上下文的联系,这极大地破坏了阅读的沉浸感和学习的流畅性。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一场灾难,封面设计得像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医学教材,那种老旧的字体和灰暗的色调,让人提不起一点阅读的兴趣。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粗糙,印刷的图像模糊不清,很多关键的结构图示根本无法辨认,这对于一本需要精确理解复杂解剖结构的专业书籍来说是致命的缺陷。我花了很大力气才勉强分辨出图中的肌腱走向和骨骼节点,简直是在考验读者的耐心和视力。更令人恼火的是,索引做得极其敷衍,很多重要的术语根本找不到对应的页码,每次想要查找某个特定知识点,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没有头绪的寻宝游戏,效率极低。如果作者或出版社在出版前能多花点心思在这些基础的制作工艺上,这本书的价值至少能提升一大截。我宁愿多花点钱买一本印刷精良的版本,也不想忍受这种视觉和操作上的双重折磨。整体而言,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完全不符合当代专业书籍应有的水准,极大地影响了阅读体验。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引用和参考文献方面做得非常不到位,这对于一本宣称具有学术严谨性的书籍来说是不可原谅的疏忽。很多关键性的论断,尤其是在涉及前沿研究成果的引用时,标注得非常随意,甚至存在漏引和误引的情况。我尝试去追踪其中几个有趣的实验结果的出处,却发现参考文献列表要么指向了过时的文献,要么干脆找不到对应的条目,这极大地削弱了书中内容的可靠性和权威性。更重要的是,书中对于不同学派、不同研究团队之间的观点差异讨论得非常少,它倾向于采信某一种特定的理论,却很少提及其他有力的反驳或替代解释。这使得这本书的视野显得有些狭隘和片面,没有体现出该领域内应有的思想交锋和多元视角,给人一种“一家之言”的观感,降低了其作为参考书的全面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