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孙中山文选
定价:39.80元
作者:孙中山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10811364
字数:320000
页码:35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国内**本集中收录孙中山遗嘱所论四大著作,《孙中山文选》尽现总理政治思想遗教。
内容提要
《孙中山文选》主要由孙中山先生遗嘱所论及的四大著作《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以及《五权宪法》等五个部分组成,集中反映了孙中山先生的政治思想。
目录
作者介绍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在日本化名中山樵,后遂以中山名,广东香山(今中山)人。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家,*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酋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遗嘱“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在哲学上,提出“知难行易”说,批判“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保守思想。
《孙中山文选:三民主义、建国方略、五权宪法精华版》这本书,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见解,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近代中国历史和政治思想宝库的大门。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沉思,试图理解孙中山先生在那个风云激变的时代,是如何构思出如此宏伟的蓝图。书中关于“三民主义”的阐释,将民族、民权、民生三个核心概念紧密结合,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他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系统性思考。我被他对“民权主义”中“民权之上,别无一切权力”的坚定信念所震撼,这是一种对人民主权的至高无上的尊重。书中对“五权宪法”的论证,更是展现了他对于制度设计的智慧,他试图构建一套能够避免权力滥用、保障公正的政治框架。而“建国方略”则是一份充满活力的行动纲领,勾勒出中国现代化的宏伟愿景。合上书本,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以及对一位伟大先驱思想的敬畏。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文献,更是激发我们思考当下、展望未来的思想源泉。
评分《孙中山文选:三民主义、建国方略、五权宪法精华版》中的“五权宪法”部分,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精巧的设计,让我对政治制度的探索有了全新的认识。孙中山先生将中国的传统政治智慧与西方的三权分立理论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五权分立”的构想,即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种权力相互制衡。这种设计,我认为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考试权”和“监察权”的独立设置。在当时,官场的腐败和选拔机制的不健全是阻碍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考试权”的设立,意图通过公平公正的考试选拔人才,为国家输送源源不断的优秀建设者。而“监察权”的独立,则旨在监督政府官员,防止滥用职权和腐败,这对于维护政治清明、保障人民利益至关重要。虽然五权宪法最终未能在中国大陆完全实现,但其蕴含的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才选拔和政治廉洁的重视,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政治遗产。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模式的政治制度构建思路,体现了东方政治智慧的独特魅力,也让我们反思,如何才能建立一个真正高效、廉洁、负责任的政府。
评分这次有幸拜读了《孙中山文选:三民主义、建国方略、五权宪法精华版》,真是醍醐灌顶,仿佛穿越时空与这位伟大的先行者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书中对于三民主义的阐述,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其“民生主义”的部分。孙中山先生并非仅仅提出了一个抽象的口号,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以及如何通过国家资本、节制资本、平均地权等具体措施来解决民众的生计问题。这让我联想到当今社会依然存在的贫富差距、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孙中山先生的远见卓识和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关怀,在今天看来依旧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书中关于“平均地权”的论述,更是提出了“涨价归公”这一极具创造性的理念,旨在通过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来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共同富裕。读到此处,我不禁思考,如果当年这一理念能够得到彻底实施,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轨迹是否会有所不同?书中对“国家资本”的设想,强调的是国家在发展经济中的引导和主导作用,但同时又警惕其可能带来的垄断和腐败,这种辩证的思考方式,在当下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依然值得我们深思。总而言之,三民主义的“民生”部分,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我们如何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富裕社会的宝贵启示。
评分《孙中山文选:三民主义、建国方略、五权宪法精华版》中的“建国方略”部分,给我留下了最为宏大的视野和无比振奋的想象空间。孙中山先生描绘的中国未来蓝图,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基于他对当时中国国情的深刻洞察和对西方国家发展经验的借鉴。他提出的“中国革命的第一个目标是造成一个新国家”,并且要“建设一个文明富强的国家”,这种宏大的目标设定本身就极具鼓舞人心之力。书中关于“实业发展”的规划,从交通、工业、农业等多个维度,勾勒出了一个全面发展、自给自足的现代化中国的轮廓。特别是他对铁路、航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可以说是抓住了国家发展的命脉。我特别注意到,他提到了“改良农业”,这在当时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尤为重要,不仅仅是技术的提升,更是要实现“耕者有其田”,将土地的收益真正惠及农民,这与民生主义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他对“普及教育”的强调,更是看到了人才对于国家建设的关键性作用,指出“教育是国家发达之本”。整章读下来,虽然有些设想在技术和实施层面可能存在时代的局限性,但其所蕴含的“强国富民”的初心和“敢想敢干”的精神,以及对国家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至今仍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评分这次阅读《孙中山文选:三民主义、建国方略、五权宪法精华版》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孙中山先生作为一位革命家和思想家的深刻洞察力与远见卓识。书中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充满了对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深切忧虑和不懈探索。我尤其被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博大情怀所打动。他反复强调“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精神,是何等可贵!读到他关于“民权主义”的论述,了解到他并非简单照搬西方的民主制度,而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国民会议”、“直接民权”等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主张,这让我看到了他在理论创新上的不懈追求。他对“革命”的理解,不仅仅是推翻旧政权,更是要建立一个全新的、能够保障人民权利、促进国家发展的社会。书中对于“民族主义”的阐述,不仅是对外争国权的呼吁,更是强调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和团结统一,这种对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捍卫,至今仍是我们心中最坚定的信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