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學會自己長大(白金修訂版)
類彆:青少年勵誌
ISBN:978-7-5354-9869-4
作者:和雲峰 著
齣版日期:2017年11月
開本:16
定價:39.8
裝幀:平裝
頁碼:290
1 白金修訂版新增3萬字正文及大量二維碼,掃碼可獲得免費數學視頻課、音頻課及海量學習資料;
2、 每個青少年的成長中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學會自己長大”,助力成長、解決睏惑的夢想導航書;袁隆平、呂同舟、李鎮西、盧勤及眾多名傢鼎力推薦
媒體推薦
我一輩子都在研究雜交水稻,希望超級雜交水稻走嚮全世界,解決全世界人的糧食問題;雲峰的《學會自己長大》幫助青少年兒童學會獨立思考,理性地對待成長的睏惑,學會學習,學會自己長大。也希望雲峰能夠一輩子做教育幫助更多青少年學會自己長大,成為更*秀的自己,為世界的發展做貢獻!
——袁隆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
一本好書的核心價值不僅是告訴瞭我們什麼,還應該是讓我們在該書之外,能思考些什麼。雲峰的《學會自已長大》就是這樣一本書,不僅是寫給孩子的,也是寫給傢長和社會的。
——呂同舟 原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副所長
和雲峰一直在思考關於成長的問題,這本書*大的價值是告訴我們:學習,一切在於自己。當你學會瞭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時,你就獲得瞭主動權,從而掌握瞭明天。
——李鎮西(*名教育專傢、新教育研究院院長)
和雲峰秉持著這樣一個觀念:自己是一切的根源,再好的方法也需要自己的執行。和雲峰的《學會自己長大》,教你如何思考,如何找到解決方法,從而撬動自身的成長。每個不甘平凡的人,都應該讀一讀。
——盧勤 (“知心姐姐”、*名傢庭教育專傢)
緻成長中的青少年,關於你的學業、情感、青春與夢想!
這是一本關於成長的書,涉及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無法避開的七類問題:自我問題、學習問題、情緒問題、行為問題、人際關係問題、情感問題和目標生涯規劃問題,是北大博士和雲峰老師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青春自助手冊。
書中沒有倚老賣老的姿態,沒有韆篇一律的說教,完全是平等而真誠的態度,充滿著機智詼諧的幽默。如果閱讀時,書中的一些言語打動瞭你,一些文字啓發瞭你,那麼這些都僅僅是一個開始, 重要的是你要把這些知識運用到你的生命中去。再好的方法也需要你的執行,每天學習一點點,每天改變一點點,堅持下去,一年後,變化超乎你的想象!
相信在這本書中你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幫你順利度過美好而富有挑戰的青春期。
和雲峰:
獨立學者,畢業於北京大學。
夢想村村長,*銷書作者,著有《學會自己長大》《學會自己發光》《高中三年,我的奮鬥我的夢》係列;
緻力於青少年的學習和成長研究,將全球優秀北大校友的傢庭教育理念和方式傳播給大眾,幫助新時代爸媽教齣學會自己長大的孩子。
PART 1 停下來,重新認識你自己
*一章 誰動搖瞭你的心?——堅定真實的自己- 002
你在意什麼?- 003
什麼影響瞭你?- 005
你身上貼著什麼“標簽”?- 007
彆讓“標簽”害瞭你- 009
外界的標簽並不能阻止你變得強大- 011
第二章 其實你不用自卑——正確評價自己- 015
你用什麼方式看問題?- 016
自卑的背後是什麼?- 018
神秘的“ABC”理論- 020
塑造積極的自己- 023
第三章 成績代錶一切嗎?——找到自己的價值- 025
如何看待成績- 026
成績之外的世界- 028
你的價值是什麼?- 029
尋找你的優勢- 031
PART 2 學習是成長中繞不過的坎兒
*一章 讀書無用?——學習觀念- 036
上學還有用嗎?- 037
彆被富豪的學曆欺騙瞭- 039
讀書無用是誰的藉口?- 041
觀念錯瞭,越努力越痛苦- 043
麵嚮未來和成功的學習觀念- 045
學習是為瞭什麼?- 047
通過頭腦風暴尋找學習動力- 050
第二章 大局已定,努力還有用嗎?——學習態度- 052
那些過程比結果更有價值- 053
放棄的是什麼?- 055
彆人不會在意你的放棄- 057
你能創造齣機會- 059
隻要堅持就有希望- 061
改變學習態度的七條建議- 063
第三章 努力瞭,為何沒有好成績?——學習方法- 066
方嚮比努力更重要- 067
為什麼沒能得到高分?- 069
學習方法的秘密- 071
按部就班就是 快的學習方法- 080
提高成績的九個絕招- 082
PART 3 糟糕的情緒,到底該拿你怎麼辦
*一章 限製自己發揮的無形魔手——考試焦慮- 088
你在害怕什麼?- 089
小心不閤理的信念- 091
“心想事成”的魔力- 093
關鍵時刻掉鏈子的原因- 095
關鍵時刻超常發揮的秘密- 097
調整考試心態的六大方法- 099
這些準備幫你贏得考試- 102
第二章 你怎麼可以比我優秀?——羨慕嫉妒恨- 104
揭開“魔鬼”的外衣- 105
為什麼會嫉妒?- 110
彆人的優秀不妨礙你的成功- 112
處理“羨慕嫉妒恨”的八大魔法- 114
PART 4 明知不對,可為什麼總是管不住自己
*一章 事到臨頭纔想起,你還有多少時間?——拖拉- 120
我們生活在拖拉的世界中- 121
為何做事會拖拉?- 125
你的時間哪兒去瞭?- 128
時間管理七大原則- 131
專注和平衡——讓自己更有效率- 136
擺脫拖拉的十條魔法- 138
第二章 看清腳下的路,不要南轅北轍——逆反- 142
逆反不是你的專利- 143
寬容還是縱容!- 146
能否心懷感激?- 148
你是否注重方式?- 150
抑製衝動的五條建議- 151
第三章 你看得清“虛擬世界”的自己嗎?——網絡成癮- 154
網癮背後的秘密- 155
為何好的事情很難上“癮”?- 158
“網癮”的問題不在“網”- 159
不要把責任推到應試教育身上- 160
走齣“上癮”的十條魔法- 161
PART 5 頭疼的人際問題,該對誰說心裏話
第 章 莫做沒水喝的和尚——同伴關係- 168
錯位的同學關係- 169
不想失去卻又不得不忍受- 171
不要陷入自戀的幻覺- 173
你需要什麼樣的朋友?- 175
三個和尚真的沒水喝嗎?- 179
嚮“大雁”學習- 181
人際交往中的黃金法則和白金法則- 183
第二章 老師是伯樂還是“敵人”?——師生關係- 185
你沒有想過的另一麵- 186
錯位的師生關係,到底誰的錯?- 188
老師也會成為你的“伯樂”- 190
即使有“伯樂”,你也得是“韆裏馬”- 192
讀懂老師的心- 194
那些讓你無奈的老師怎麼辦?- 196
世界因你而不同——和諧師生關係的六條建議- 198
第三章 傢,如何成為避風的港灣?——親子關係- 200
我想有個傢- 201
你瞭解自己的父母嗎?- 203
愛可以重來——溫馨傢庭的五大建議- 206
PART 6 青澀的戀情,想躲卻躲不開
第 章 莫名的就是喜歡你——青澀戀情- 210
青春期你需要知道的事- 211
性意識是這樣發展的- 213
這並不是早戀- 216
你要明白的“情”和“事”- 220
喜歡也可以成為動力- 222
第二章 愛你還是傷害你?——愛的睏惑- 224
當“愛”成瞭傷害- 225
網絡背後傷人的“愛”- 228
“空虛”不是藉口,“潮流”不是理由—— 性的誤區- 230
愛的另一麵也是愛- 233
PART 7 麵對未來,學會自己長大
*一章 莫讓自己濛著眼睛走路——目標- 238
你知道自己要什麼嗎?- 239
夢想不是直綫- 241
準備贏得一切- 243
尋找目標的精靈法則- 245
書寫的力量- 248
七步確定和實現目標- 250
第二章 莫讓自己陷入選擇的誤區——選擇- 252
選擇的痛苦:沒有選擇,還是選擇太多?- 253
放棄是一種智慧- 255
愚公移山還是移人?- 257
變通,讓你的目標更現實- 258
我的前途我決定- 260
選擇成就明天- 262
第三章 學會自己長大- 264
改變彆人不如改變自己- 265
彆為自己設限- 267
知道還要做到- 269
習慣幫你實現夢想- 271
後記:我正在發起全國“學會自己長大”行動!- 277
附錄:工具索引- 279
緻謝- 280
名人推薦- 281
《學會自己長大》序
關於成長,我一直懷著深深的敬意,自《學會自己長大》齣版到現在快6年瞭,這6年我和上萬名讀者同學交流,看到瞭更多人的成長和問題。在今天移動互聯網的信息時代,一切變化太快,學習和成長的環境和要求也發生瞭巨大的變化,在這樣一個“變化是唯 不變”的時代,唯有麵嚮未來,立足當下,學會自己長大,纔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讓自己有競爭力!
《學會自己長大》是我做瞭數十萬人講座和分享後的思考,正如那句話“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長”,隻要我們還有生命,就一定會成長,而成長為什麼樣子,我們每個人則不相同。我們常常羨慕彆人的優點和成績,唯獨忽略瞭自己的,一比較就齣現瞭落差,當你無法麵對落差時,它成瞭你成長的劊子手;當你能坦然麵對,更去利用它時,它又成瞭你成長的動力。隨著成長,我們的認知圈會不斷擴大,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關於青春和成長,我們逃不開七類問題——自我問題、學習問題、情緒問題、行為問題、人際關係問題、情感問題和目標生涯規劃問題。我一直認為問題意味著進步的機會,解決瞭問題就是一種進步,我們要成長就會突破原來的“空間”進入更大的“空間”,在新的“空間”就會遇到新的問題。
很多同學在遇到問題時,總渴望外界有人能夠給予幫助,仿佛外人總有一副“靈丹妙藥”,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但每個人的問題各不相同——即使問題相同,齣現問題的人與環境又不同。這樣的萬能鑰匙很難尋到,我一直信奉“答案不在彆人身上”,自己的問題答案始終在自己身上。今天的我們缺少的不是單純的方法,而是缺少發現問題、麵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你可能看過不少解決問題的書籍,但你照做瞭還是有很多問題,我不太喜歡直接給“答案”的書籍,更何況所給的答案又未必是你所需要的答案。
“自己是一切的根源”,在“互聯網+”時代,“連接”和“數據”是它的兩大核心,隻要我們願意,我們可以和任何人連接,能夠在互聯網上獲得我們想要的內容;在今天和未來,你會越來越成為“中心”,“學會自己長大”會越來越重要。也正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我重新梳理瞭《學會自己長大》,我希望大傢能夠在“互聯網+”的新時代學會自己長大。同時,在原來的基礎上,經過近5年和上萬名同學一對一交流和指導,加上我自己在“互聯網+”下學習和成長的實踐和研究,要完成當初對很多讀者和同學的承諾,將《學會自己長大》的係列完成!
在《學會自己長大》係列中,我將嚮大傢展示一個全新的思考和成長體係:麵嚮未來,在“互聯網+”時代,我們該具備什麼樣的思維方式?在現在和未來有競爭力,要求我們具備什麼樣的能力?要想獲得這些思考方式和能力,該如何鍛煉和培養?
我一直秉持這樣一個觀念:學習,一切在於自己!你可以把一匹馬牽到水跟前,卻無法讓它飲水;你可以將一個人帶到教材跟前,但不能逼他思考。正如世界上 好的老師也受學生的支配,如果老師給學生提供的東西學生不去學,那他什麼也教不瞭。所以說,自己是一切的根源,再好的方法也需要你的執行!
我覺得一本書 大的價值不是告訴你解決這個問題用什麼方法,而是教給你針對自己的問題如何思考,如何分析自己的問題,如何找到自己齣問題的原因,然後針對原因找到解決的辦法, 後也是 重要的就是自己的行動,有韆百個好想法不行動不落實也是沒有用的。
這些年,我一直在反思自己的學習和成長,為什麼我能適應這個時代的學習和發展,難道僅僅我一個人的專業是計算機嗎?為什麼我在高中比大多數人學得輕鬆?為什麼到瞭大學我依然可以學得那麼自如?今天很多人講跨界,專業上我跨瞭幾個,工作和創業更是跨瞭多個行業,為什麼會如此?……在這套書籍中,我也都會給大傢一一分析。
我想給大傢一個與眾不同的《學會自己長大》,希望它能成為大傢青春和成長的一部分,這本書不僅僅有文字,還有我關於學習和成長的視頻和音頻。在書中,你可以記錄每章的閱讀感受,還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看我在“成長傢園”(growhome)微信公眾號中更多關於學習和成長的內容,還可以看到我講的視頻和音頻。時代已經發生變化,我們無法阻擋趨勢,既然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那我們就可以利用這個工具和思維更好地成長!
在未來,我想在全國發起“學會自己長大”行動,建立“學會自己長大”社群,幫助大傢更好地學習和成長,希望這套書會是一個紐帶,連接著更多願意成為更優秀自己的你!
說實話,沒有人希望遇到問題,可是我們要成長就一定會遇到問題,既然我們無法逃避問題,那我們就麵對問題。遇到問題不是一味地嚮彆人要方法要答案,而是自己主動尋找方法,要思考反思,要從自身找原因。當你學會瞭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時,你就獲得瞭主動權,從而掌握瞭明天。在你分析和解決問題時,請遵循三個原則:
原則一:平復情緒——在遇到問題時,盡可能平復自己的情緒,衝動是魔鬼;
原則二:自己是根源——在分析原因時,盡可能把自己當作一切的根源,不要把原因歸結到彆人和其他因素上;盡可能從自身找原因,找齣改善這個問題自己可以做的方麵;
原則三:重復乃至成為習慣——解決問題, 後還是要落實到行動上,一旦你找到問題根源,有瞭解決辦法,就要堅定不移地做下去。不斷重復下去形成習慣,把解決該問題的方法形成習慣,把尋找方法的過程形成習慣,把解決方法的過程形成習慣,把解決問題的堅持形成習慣。
掃描二維碼,跟和博士一起交流學習和成長
Part 1停下來,重新認識你自己
第 章 誰動搖瞭你的心?——堅定真實的自己
【對話和博士】我真的不行嗎?
和博士,以前我是老師眼裏的優等生,同學眼中的佼佼者。當我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重點中學後,高一的一年將我所有的自豪擊碎瞭。第 次沒考好時,我告訴自己,這隻是暫時的;第二次沒考好時,我依然告訴自己,我能行;可是,第三次,第四次……當老師關注的目光不再屬於我,當同學敬佩、羨慕的眼神漸漸遠離我,當父母不再把稱贊和榮耀掛在口頭時,我徹底迷惘瞭,我不知所措,難道我真的沒法適應高中學習,無法學習好嗎?整整一年,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同學、老師、父母那無聲的嘆息,真的暗示瞭我的命運嗎?
你在意什麼?
我想沒有人沒遭遇過睏難、經曆過失敗,睏難、挫摺是我們成長的一部分,一個人勢必在挫摺中成長。中學階段我也經曆瞭不少失敗,成績也是起伏不定,甚至高考落榜。落榜後,我幾乎要放棄,不敢找班裏同學,不敢拜訪老師,甚至不敢麵對父母,隻想把自己關起來。其實,遇到挫摺難免産生挫敗甚至放棄心理,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放棄。
“逃避痛苦追求快樂”是我們的天性,有逃避放棄的想法並不可恥。在成長的過程中,多數人都動搖過,正如風吹來樹會搖動,隻要不倒不摺就沒問題,動搖但不至放棄。
我覺得你關注動搖的事實倒不如關注動搖的原因,很多原因並不像你錶麵上看到的那麼簡單。
這個高一男孩,看似被一次又一次的考試失利所影響,實則是因為老師、同學、父母對自己不再在意,讓他失去瞭那種自豪感,這纔是他難過的真正原因。遭遇失敗時,我們常忽略瞭失敗背後的原因,而過分在意失敗後彆人對自己的看法。
我更希望這個男孩迴到自己“失敗”的事情上,什麼導緻瞭考試不理想?題目沒做對得不到分數,那為什麼沒有做對題目,是因為不會做,還是自己“粗心”瞭?當他關注這些時,大腦就不會鬍思亂想;隻有當他把注意力集中到找問題和解決問題上,纔能找到走齣睏境的方法。彆人的看法對他會産生影響,但彆人怎麼看他並不能幫他解決問題。他不應該懷疑自己的能力,因為以往他已經證明過自己是很棒的。
此時,我想問下你有在意的東西嗎?(見錶1—1)在意老師對你的看法,希望老師能夠錶揚你?在意同學對你的看法,希望同學能夠敬佩、羨慕你?在意父母對你的看法,希望父母能夠以自己為榮?你會在意什麼?我希望你能靜下心想一想。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為什麼會在意這些事情?(見錶1-2)是因為害怕失去某些東西,還是因為害怕不被認可?還是……我建議你思考下,聽聽內心的聲音,如果在意是因為害怕,弄清楚害怕什麼後有利於你麵對害怕,同時,也有利於你走齣睏境。
什麼影響瞭你?
是真的不行嗎?一個學期不斷遭受打擊的同學有很多,我想這不是不行的原因,而是陷入瞭惡性的循環。從小學升到初中或由初中升到高中有瞭落差,自己不能接受那樣的結果,然後開始在意彆人的看法,而越是在意,越想扭轉這種局麵,結果就越發看不到自己學習中齣問題的原因。這樣一來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齣現瞭很多新問題,於是不斷惡化下去。如果靜下心來好好思考原因,我想結果不至於這麼“糟”, 不濟的情況,即使真的第 年沒能學好,那就好好總結下,在接下來的兩年改進也來得及。
世界上存在兩種現實——我們認為的樣子和它們實際上的樣子。由於我們的經驗、觀念和思維方式不同,看到的結果也不同,這在心理學中叫“認知扭麯”,是我們的大腦給本為中性的事實加上瞭不恰當的理解,用公式錶述為:
中性的事實+情緒化的詮釋=扭麯的事實
心理學中有兩種典型的現象:一種叫作“泛化”,是說當一件事情發生後,就認為它會反復發生,比如失敗幾次後就覺得自己還將失敗,這在心理學中還有一個解釋叫作“自我實現的預言”,當你給自己一種“行”或“不行”的評價時,結果就應運而生。另一種叫作“自我末日宣判”,是指誇大事實,尤其是將一個小小的失敗無限誇大,似乎它就是世界末日,其實那些隻不過是學習和生活中正常的起伏。所以,韆萬不要自我否定。
有句話很有意思:“如果有一個人告訴你你是一匹馬,那是他瘋瞭。如果有三個人告訴你你是一匹馬,那他們一定是在醞釀一場陰謀。如果有十個人告訴你你是一匹馬,那你就該買個鞍座瞭。”有些問題的答案,或許不是你想象的那樣,隻是你被外界催眠瞭。
我發現絕大多數同學都很在意彆人的看法,更要命的是他們會因為彆人的看法,而改變自己。我們來看這樣一個實驗:
實驗者將4隻猴子放在一個房間內,房子的中間有一根很高的柱子,柱子頂端懸掛著一串非常誘“猴”的香蕉,飢餓的猴子看到香蕉,“蹭蹭蹭”就爬上柱子,當伸齣爪子要拿香蕉時,實驗者拿噴槍用冰冷的水噴猴子,猴子被澆後,驚恐地跳下柱子,恐懼地放棄瞭香蕉,其他猴子夠香蕉時,也受到瞭同樣的“待遇”。 後,4隻猴子在下邊“吱吱吱”地交流著,但沒有一隻猴子敢去夠香蕉。這時,實驗者把一隻猴子牽齣去,裝進一隻新猴子,新猴子看見香蕉後,猴急地就要爬上柱子,就在它要爬上去時,其他的3隻猴子,一下子把它拽住,“吱吱”地交流之後,這隻猴子在下邊流著“哈喇子”眼巴巴地看著香蕉,不敢上去夠香蕉瞭。實驗者依次把剩下的3隻猴子替換瞭, 後房間裏的4隻猴子都沒被噴過水,但是,沒有一隻猴子敢上去夠香蕉吃。
有時候,我們就像那些新放進來的猴子,由於受到他人的影響,開始懷疑自己,甚至放棄自己。
其實,我們 需要的是時間和耐心——用時間來解決問題,用耐心等待成長。從來就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情,當我們給自己嘗試的機會後,變化也需要一個過程,耐心等待,結果就會不同。
你身上貼著什麼“標簽”?
大傢都去過超市或商店,待售的商品上都貼著標簽,標簽上標著它們的價格。你有沒有想過自己身上同樣也有標簽呢?
你會說,我又不是商品,怎麼會有標簽?其實不然,你身上確實有很多標簽。譬如,當你的朋友評價你是熱情、開朗、富有同情心的傢夥時,你知道瞭自己原來還有這些優點,而這些評價就成瞭你身上的“標簽”;當你的同學說你是自私、懶惰、沒有集體感的傢夥時,你可能會反駁,但是,它們也成瞭你身上的“標簽”;當你的老師說你學習就這樣瞭,不可能再有進步時,不管你是否認同,這在你心中起瞭作用,它也成瞭你身上的“標簽”;當你的父母告訴你“上學有什麼用,你也沒那個命”時,你的身上又貼上瞭新的“標簽”。 可怕的是,你還會給自己貼上消極的“標簽”,譬如“我考試又失敗瞭,我不行”“我很容易緊張”“我太粗心”“我不會”“我不是學習的料”“我真的不行”等,一旦貼上消極的“標簽”,你的人生也將開始消極。
每個人身上都貼著不同的“標簽”,而且我們往往會主動尋找彆人對自己的評價,這些評價又成瞭不斷更新變化的新“標簽”。當你不斷遇到挫摺和打擊時,為瞭逃避痛苦,你很可能從貼在自己身上的“標簽”中,選擇一些能夠解釋自己不斷失敗這一事實的“標簽”,以作為搪塞自己的理由。
很多同學知道《父子騎驢》的寓言,我也講一個與驢子相關的故事:
有個村莊,住著一個農夫,他有一頭驢。有一天,他牽著驢馱瞭一麻袋土豆去集市上賣。賣完後高高興興地牽著驢往傢趕,嘴裏哼著小麯兒悠哉樂哉。
有個路人看見瞭,說:“這個人可真笨,有驢也不騎!”
他聽見瞭,想:“對啊,我怎麼沒想到啊!”於是,他跳上驢騎著繼續趕路,還真的很舒服。
這時,有個老人看見瞭,罵道:“太不像話啦!驢幫你馱瞭那麼多東西,還騎它,不讓它休息休息!”
他趕緊跳下來,想:“是啊,我太沒良心瞭。”轉念又想,我騎不對,不騎也不對。我怎麼辦呀?!於是,他沒法隻好抱著驢往前走。
有人又開罵瞭:“這個人是不是腦子有問題啊,怎麼抱著驢走路啊!”
他聽瞭氣得哇哇叫:“我把驢扔下山崖,就沒人說我瞭吧!”說完,他把驢扔下瞭山崖。
旁人仍舊在說:“這個人太傻啦,好端端的怎麼把驢給扔瞭呢?!”
他聽瞭,氣嚮上衝,說:“我死瞭總不會再有人說瞭吧!!!!”說完,縱身跳下瞭山崖。
可是,所有路人都說:“這個人太不可救藥啦,連自己的命都不要啦!!!”
你得明白,無論你身上有多少“標簽”,無論彆人怎樣評價你,做決定的始終都是你自己,能動搖你內心的,不是彆人,恰恰是你自己!能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不介意彆人看法的人不多。我不是叫你不去理會彆人的看法,而是讓你在聽取外界的不同聲音時,更要尊重自己。
彆讓“標簽”害瞭你
成長的過程也是構建世界概念的過程,我覺得這個概念更像一種看法——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我們對彆人的看法和我們對現象和事物的看法。在認知過程中,我們會以自身性格稟賦為背景,開始觀察、聆聽和嘗試。齣生後,我們就一直被檢視、被討論、被描述,尤其是針對我們的性情和纔華。我們通過感知父母和其他人對我們的興趣,來判定自己的重要性——也許很多判定並不正確,但不能否定這種方式。雖然我們在大學之前尚未能夠描繪齣世界的全貌以及自己的價值,但這些早期的描述和經驗將是我們自我意識的重要指標。
肯尼斯·剋裏斯汀在《這輩子隻能這樣嗎?》中提到瞭一個現象:“關於‘描述’本身,存在著一個重要的事實:無論如何它們都不會是中立的。所有的描述總是帶有評價的意味。”我很認同,正如他在書中講的那樣,我們對於“標簽”的迴應往往不是字麵上的意思,而是這些描述所暗示的部分,這些含蓄的暗示往往會間接變成催眠性的建議影響我們。我們對“標簽”的害怕往往不是當下的“事實”,而是害怕它的未來影響,彆人給我們的“標簽”不隻代錶著他們對我們的看法,更代錶他們對我們的預期。
如果有人給你這樣的評價“隨和”“很棒”“懶惰”,那意味著你將來很可能會更隨和、更棒、更懶惰。剋裏斯汀談到瞭這樣一個例子,假如有人給瞭你“懶惰”的標簽,那麼“懶惰”這個詞將會引導你:
1.認為將來自己做事很懶惰;
2.認為自己是個懶惰的人;
3.終於不齣所料地變懶惰,並導緻未來更嚴重的懶惰。
“被形容成懶惰,等於是將這個概念注入你的認知世界,你將會對這個描述很敏感,不知不覺變成你處理事情的態度。”不管你是否願意變得更懶惰,你還是很容易受這類信息影響。“你很懶惰”隻是解釋你懶惰的行為,但這些“標簽”卻不斷以循環的、自我增強的方式影響你,長此以往你就會將“懶惰”視為你的“特質”,如同“中國人就是黃皮膚”那麼自然那麼理所當然,更重要的是你不想改變瞭。
事實上,在我們每天眾多的想法中,很大一部分是關於自我描述的,比如“我字寫得不錯”“我實在太聰明瞭”“我討厭整理東西”“我不喜歡數學”“我喜歡玩遊戲”“我是個失敗的人”“我很害羞”等,很可悲的是,我們還做著符閤這些描述的行為(好像不這麼做,自己的存在就不夠確定似的),並且不斷強化這個想法。
踏入校門前,我們對世界和自己的認識是膚淺的、零散的、不穩定的,我們所學到的東西,除瞭來自電視、電腦、書本,就是從我們和傢人的相處經驗中得來。小學和中學橫跨瞭我們整個童年、少年時期,在這個漫長的成長關鍵期,我們對世界的印象難免會有所改變。事實上,學校本身就是産生很多決定性改變的地方,很多偏差也在此形成。
我不擅長講那麼多大道理,其實更希望的是你能和我一起思考,事情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對於那些有危害性的“標簽”要善於提齣異議,不要被那些“標簽”所傷害。所以,當你心中冒齣一個懷疑的聲音時,不妨停下來多思考一會兒,真的是這樣的嗎?是否有反例呢?是否能有一些好的轉機呢?自己能否做點事情改善這種狀況呢?自己需要做點什麼呢?其實,多思考一點可以將你的憂慮轉移,讓你更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外界的標簽並不能阻止你變得強大
我們動搖的原因往往不是事情的結果,而是我們的想法,也許你會歸結於各種“標簽”,但 重要的還是因為你沒能真正地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是人類 難的謎題,但也絕非想象的那樣恐怖,從齣生到死亡我們一直在認識自己,認識的過程就是學習進步的過程,認識自己沒有終止時間,它伴隨著你成長的一生。我們需承認認識自己是件睏難的事,沒有人能夠完全認識自己,但幸運的是我們能不斷地接近真實的自己,而接近的方法便是思考和反思。
外界的錯誤“標簽”容易讓你迷失,而正確的“標簽”卻可以讓你更加瞭解自己,更堅定你的信念。在學校,學習是第 要務,大傢交流的機會不多,更何況很多同學也不樂意聽彆人嘮叨。
如何看待自己是認識自己的第 步。你可以從身體、心理和能力三個方麵思考和評價自己。你的身體素質如何?是否健康、體型勻稱、身手敏捷、動作協調性好、高矮胖瘦……你的心理狀態如何?是積極、樂觀、堅強、能承受壓力,還是消極、悲觀、遇事退縮、不敢麵對挑戰?你具備哪些能力?是否能控製自己的情緒,有良好的學習能力,有組織能力,獨立性強……這些看似簡單、看似平常的事情,你幾乎沒有認真地想過。現在希望你能認真思考並完成下麵錶格。
工具一:幫助認識自己的“自我評價錶”
對自我的評價, 重要的一點是要有自己的立場。現在很多同學都沒有自己的原則,我希望大傢可以好好思考下自己的原則是什麼,一旦你找到瞭自己的原則或者為自己樹立瞭原則,就要堅持到底。比如,我個人把“絕不闖紅燈”作為一個堅持的原則,不管有沒有人,紅燈當前,堅決停下。一旦你樹立瞭原則,就要讓彆人知道你做事情的原則,這樣彆人就不容易碰觸你的底綫。通常情況下,擁有立場、以原則為重心的人不容易被外界標簽所影響。
有句話我要送給大傢:走自己的路固然重要,但是也要聽聽彆人的話。
在中學,多數同學 欠缺的恐怕是集體溝通。不太喜歡彆人在自己耳旁嘮叨,因為你不再是個小孩瞭,很多道理你也知道。在傢,你不太願意和父母溝通,因為父母的想法和你的總有齣入;在學校,你又沒有太多的時間跟同學交流,除瞭學習還是學習,甚至班會都被剝奪瞭。彆人對你有什麼評價,大多時候你是猜測的,或者,你知道彆人對你的評價,但並不清楚原因。
給你一個好建議:收集你的同學、朋友、老師、父母對你的看法。對於這些看法不要僅僅是猜測, 好能彼此心平氣和、不帶任何攻擊色彩地去交流;同時,弄清楚看法背後隱藏的原因也很重要。嘗試著完成下麵這個錶(錶1-3)。錶1-3意見收集錶
彆人的看法不一定準確,如果彆人對你有誤解,嘗試著去消除,重新和彆人愉快相處。但也不要刻意追求消除誤解,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值得你耗費如此多的精力,凡事隻要問心無愧即可。盡量為自己創造一個好的環境,我想你也知道在充斥著誤會的環境學習、生活,會很鬱悶、很痛苦。
給你一個好建議:有些時候,我們不能阻止彆人對自己做不公正的評價,但我們可以做一件更重要的事——我們可以決定不讓自己受到那些不公正評價的乾擾。
學會識彆“標簽”,拒絕沒有意義的動搖。時刻牢記自己的目標和夢想,因為有瞭目標你就不會盲目,就會知道自己應該往哪裏用力,至少不用像麵對空氣齣拳那樣,把所有的力氣打齣去,卻找不到對象。
遇到問題時,你可以藉助工具二的“問題選擇錶”幫你分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填寫錶格,是思考的過程,認真客觀地迴答每個問題有助於你瞭解問題,並找到解決方法。我建議你好好掌握這種思考方式和方法,學會一種方法比單純的答案更重要。
工具二:幫助解決問題的“問題選擇錶”
長江文藝 2017.12.13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