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論壇:二戰後美國東亞政策的邏輯與重心 李少丹 著 社科文獻

國際政治論壇:二戰後美國東亞政策的邏輯與重心 李少丹 著 社科文獻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少丹 著
圖書標籤:
  • 國際政治
  • 東亞
  • 美國政策
  • 二戰後
  • 冷戰
  • 外交史
  • 政治學
  • 社科文獻
  • 李少丹
  • 區域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墨軒書屋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11935
商品編碼:2256308560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際政治論壇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從美國政府東亞政策的邏輯與重心的轉變這一特徵入手,綜閤運用案例分析、文獻研究、比較分析方法,將二戰後的美國東亞政策分為冷戰前、冷戰初期、冷戰中後期和冷戰後四個階段,通過梳理曆任總統及其政府東亞政策邏輯與重心及對華對日政策,以時間為“經”展開縱嚮比較,同時以對華與對日政策為“緯”展示二者之間的競閤關係,並分析這一現象形成的動因及産生、發展的相應規律所在。

作者簡介  李少丹,男,山東蓬萊人,上海對外經貿大學講師,201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國際政治專業,獲博士學位。主要從事亞太地區政治、安全領域相關研究,著有《決策意象、意象轉變與小布什政府對華政策的演變》(《當代亞太》2013年第6期)、《國際政治研究中的認知轉變及其影響因素——以美國對中國的認知轉變為例》(《國際政治科學》2013年第3期)等論文,並在國際在綫、中國社會科學網、海外網等媒體上發錶國際時事評論文章十餘篇。

目錄導論/001
一節研究問題的提齣/001
第二節理論與現實重要性/005
第三節美國對華、對日政策互動與競爭關係研究現狀/008
第四節主要研究問題、基本邏輯、研究方法與結構安排/023
一章認知理論與認知—決策分析框架的構建/032
一節國際政治研究中的認知理論/032
第二節認知—決策分析框架的構建/048
第二章冷戰初期美國東亞政策邏輯與重心的形成/076
一節二戰末期和戰後初期美國東亞政策的邏輯與重心/076
第二節美國東亞政策邏輯和重心的一次轉變/086
第三節美國東亞政策的冷戰邏輯和日本重心的最終形成/094
第四節美國東亞認知的全球動力/108
第三章冷戰中後期美國東亞政策的邏輯與重心的演變/112
一節尼剋鬆政府東亞政策邏輯與重心的形成/113
第二節卡特政府東亞政策邏輯與重心的演變/142
第三節裏根政府東亞政策邏輯與重心的演變/174
第四節中美蘇三角關係框架對美國東亞地區認知的影響/220
第四章剋林頓政府東亞政策邏輯與重心的演變/224
一節剋林頓政府初期東亞政策邏輯與重心的形成/224
第二節剋林頓政府東亞地區認知的調整/251
第三節東亞政策邏輯修正後的剋林頓政府對華和對日政策/267
第四節小結/275
第五章小布什政府東亞政策邏輯與重心的演變/277
一節小布什政府初期東亞政策邏輯與重心的形成/278
第二節小布什政府東亞地區認知的調整/292
第三節小布什政府東亞政策邏輯與重心的修正/317
第四節東亞政策邏輯修正後的小布什政府對華和對日政策/322
第五節小結/326
第六章奧巴馬政府東亞政策邏輯與重心的演變/328
一節奧巴馬政府初期東亞政策邏輯與重心的形成/329
第二節奧巴馬政府東亞地區認知的調整/339
第三節奧巴馬政府東亞政策邏輯與重心的修正及對日對華政策/349
第四節小結/354
第七章特朗普政府東亞政策邏輯的展望及政策建議/357
一節特朗普政府的東亞地區認知預判/357
第二節特朗普政府對華與對日政策前瞻/371
第三節相關政策建議/374
結語/381
一節理論貢獻與不足/381
第二節政策啓示/385
參考文獻/391

《冷戰與東方:二戰後東亞地緣政治的變遷及其影響》 作者: (虛構作者名,例如:陳宇明、王建國 等) 齣版社: (虛構齣版社名,例如:東方齣版社、時代書局 等)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東亞地區如何成為全球冷戰博弈的核心舞颱,以及這一地緣政治格局的形成、演變及其對地區乃至世界産生的深遠影響。作者以宏大的曆史視角和精細的史實考證,旨在揭示冷戰時期東亞地緣政治的復雜邏輯,勾勒齣各方力量在此區域的角力軌跡,並探討其長期遺産。 第一部分:戰後格局的重塑與冷戰陰影的投射(1945-1950年代) 本書的開篇,將聚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東亞。著者首先描繪瞭戰後初期東亞政治版圖的劇烈變動,包括日本的戰敗與占領、中國大陸的內戰走嚮、朝鮮半島的南北分裂,以及東南亞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在此基礎上,本書將重點考察兩大陣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東方陣營——如何將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戰略競爭的觸角延伸至東亞。 著者將詳細闡述美國在東亞的初期政策,並非僅限於狹義的“東亞政策”,而是將其置於全球遏製戰略的宏大背景下進行審視。這包括美國對日本的改造與重建,旨在將其打造為對抗共産主義的前沿陣地;對國民黨政府的支持(盡管後期戰略發生轉移),以及對冷戰盟友的扶持。同時,蘇聯在中國共産黨取得勝利後,如何加強瞭對東亞共産主義運動的支持,以及其在朝鮮和越南等地的戰略布局,也將得到充分的梳理。 這一時期,朝鮮戰爭的爆發被視為冷戰在東亞的第一次大規模軍事衝突,本書將深入分析這場戰爭的起因、過程以及其對地區地緣政治帶來的根本性改變。朝鮮戰爭不僅鞏固瞭朝鮮半島的分裂,更深刻地改變瞭美國在東亞的軍事部署和戰略重心,促使其更加堅定地構建以島鏈為核心的防禦體係。本書將詳細解讀美國在這一時期的軍事援助、聯盟體係構建(如美日安全條約)以及情報活動的展開,這些都為冷戰在東亞的長期化奠定瞭基礎。 第二部分:地緣政治的對壘與意識形態的角力(1950年代-1970年代) 在冷戰格局初步形成後,本書將進入對1950年代至1970年代東亞地緣政治的深入剖析。這一時期,東亞的局勢呈現齣多條戰綫並存、陣營對抗日趨激烈的特點。 著者將著重探討美國在東亞的戰略平衡術。一方麵,美國通過軍事同盟和經濟援助,維係其在日、韓、颱等地的影響力,並試圖構建一個反共的區域安全網絡。另一方麵,書中將詳細分析中美關係在這一時期的跌宕起伏,從敵對到有限接觸,再到最終的緩和與建交,這些重大的外交轉摺背後,是復雜的戰略考量和地緣政治的現實需要。 本書將重點關注越南戰爭。這場戰爭被視為冷戰在東亞地區最漫長、最殘酷的代理人戰爭之一。著者將從宏觀地緣政治的角度,解讀美國為何深陷越南泥潭,其戰略意圖是什麼,以及這場戰爭對美國國內政治、國際形象以及東亞地區力量對比産生的巨大衝擊。書中不僅會分析戰爭的軍事層麵,更會深入探討其背後的意識形態驅動、國內政治因素以及對地區國傢戰略選擇的影響。 與此同時,蘇聯在東亞的戰略也在不斷演進。本書將考察蘇聯與中國在意識形態上的分裂,以及由此引發的東北亞地區力量格局的變化。中國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重要一極,其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核武器的研空以及與蘇聯的戰略競爭,都對東亞乃至全球地緣政治産生瞭深遠的影響。著者將梳理中國在此期間的對外戰略,包括其與周邊國傢的關係,以及在中蘇關係破裂後,如何在中美關係緩和中尋求新的戰略空間。 此外,本書還將分析東亞其他國傢在冷戰夾縫中的生存與發展。例如,日本在戰後經濟的騰飛,其政治立場和外交政策如何在美國的戰略框架下演進;韓國在南北分裂的背景下,如何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並成為美國在東亞的重要盟友;東南亞國傢在經曆瞭殖民主義的終結和冷戰的衝擊後,如何在中美蘇大國博弈中尋求自身的發展道路,例如新加坡、泰國等國,如何在東西方陣營之間保持戰略的靈活性。 第三部分:區域秩序的重塑與冷戰遺産的延續(1970年代末至今) 隨著1970年代末冷戰走嚮緩和,以及1990年代初蘇聯解體,東亞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再次迎來深刻的調整。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聚焦於這一時期的轉型與演變,以及冷戰留下的深遠遺産。 著者將重點分析冷戰結束後,美國在東亞的戰略調整。盡管失去瞭主要的意識形態對手,但美國並未從東亞抽身,而是繼續發揮其主導作用,並逐步構建新的區域安全框架。這包括維持在日、韓的軍事存在,加強與這些盟友的安全閤作,以及在新的安全挑戰(如地區軍備競賽、恐怖主義等)麵前,調整其戰略重點。 本書將深入探討中國崛起對東亞地緣政治帶來的顛覆性影響。中國經濟的騰飛和軍事力量的增強,使得其在地區事務中的地位日益凸顯。著者將分析中國在南海、颱海等問題上的立場和戰略,以及由此引發的地區國傢之間的戰略博弈和聯盟關係的重塑。中美關係在新時期呈現齣閤作與競爭並存的復雜態勢,本書將剖析兩國在經濟、科技、安全等領域的互動,以及這種互動如何深刻影響東亞的未來走嚮。 與此同時,著者將審視東亞地區國傢在後冷戰時期,如何適應新的地緣政治環境。日本在挑戰與機遇並存的局麵下,如何重新定位其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的角色;韓國如何在中美大國博弈中,在安全和經濟利益之間尋求平衡;東南亞國傢如何利用區域閤作機製(如東盟)來應對大國競爭,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朝鮮半島的核問題,作為冷戰遺留的重大難題,其演變過程以及對地區安全的影響,也將是本書的重要關注點。 最後,本書將對冷戰時期東亞地緣政治的長期遺産進行總結與反思。這包括冷戰留下的軍事部署、聯盟體係、意識形態慣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地區安全睏境和發展模式。著者將指齣,理解冷戰時期的東亞地緣政治,對於當前我們理解和應對東亞地區麵臨的挑戰,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客觀的視角,來認識和解讀這個充滿活力與復雜性的地區,並對其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審慎的展望。 通過對戰後東亞地緣政治演變過程的係統梳理和深入分析,本書力求為讀者展現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揭示大國博弈、意識形態衝突、地區力量對比變遷以及國傢戰略選擇背後錯綜復雜的邏輯,並勾勒齣冷戰對東亞地區發展軌跡所留下的深刻烙印。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這類研究嚴肅國際政治曆史的著作,我過去常有畏難情緒,總覺得裏麵充滿瞭枯燥的年代和拗口的專有名詞。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固有認知。作者對於“邏輯與重心”的把握,使得原本可能顯得平鋪直敘的史實,充滿瞭戲劇張力。讀到一些關於戰略誤判和意外後果的論述時,我甚至會産生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仿佛能感受到當年決策者們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是如何在巨大的曆史慣性中掙紮前行的。這種將冰冷的曆史事件賦予人性溫度的敘事手法,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之一,讓曆史不再是遙遠的過去,而更像是對我們當下處境的一種深刻預演。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它對過去曆史的梳理和解釋,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審視當今世界格局的獨特透鏡。通過深入剖析二戰後特定時期的政策演變,作者無形中為我們搭建瞭一個理解當前國際關係復雜性的思想框架。它教會我們如何從更宏大、更長遠的曆史維度去看待那些每日熱點新聞,去辨識哪些是短期波動,哪些是長期趨勢的體現。這種能力的培養,是任何一本僅僅停留在事件敘述上的作品所無法給予的,它賦予瞭讀者一種更具穿透力的思維工具,使我們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和批判性的眼光。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最深的感受是作者的邏輯推演能力簡直令人嘆為觀止。他不是簡單地羅列史實或者事件,而是像一位技藝精湛的棋手,每一步棋都深思熟慮,步步為營。對於一個宏大的曆史議題,他總能抽絲剝繭,將復雜的國際關係網絡梳理得井井有條,讓人仿佛置身於當時的決策層,去體會那種在多重製約下權衡利弊的艱難。特彆是他對於某些關鍵轉摺點的分析,視角獨特而犀利,徹底打破瞭我以往的刻闆印象。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曆史脈絡,在他清晰的論述下,變得豁然開朗,這種智力上的愉悅感,是閱讀純粹學術著作纔能獲得的極高享受。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給我的感覺是既有學院派的嚴謹考證,又不失對大眾讀者的友好度。它沒有陷入故作高深的晦澀術語的泥潭,而是用一種近乎講故事的筆法,將那些冷硬的政策文件和外交博弈變得生動起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引用原始資料時所錶現齣的那種剋製與精準,每一個引述似乎都恰到好處地支撐瞭他提齣的論點,絕無畫蛇添足之感。讀起來,既能滿足我作為一個曆史愛好者對深度和廣度的渴求,又能保證在不帶任何專業背景的情況下,也能跟上作者的思路,這是一種非常高明的平衡藝術。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考究,封麵選用的深藍色調搭配燙金的書名,散發齣一種沉穩而厚重的曆史感。拿到手裏,紙張的觸感也十分舒服,印刷清晰,排版疏密得當,即便是大段的文本閱讀起來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看得齣齣版社在製作過程中下瞭不少功夫,這種對細節的注重,本身就預示著內容的質量不會太差。它擺在書架上,簡直就是一件藝術品,讓人忍不住想去翻閱裏麵的文字,去探究那隱藏在精美外殼之下的深邃思想。這種對實體書的尊重,是現在很多快餐式閱讀中難以尋覓的品質,讓人對作者和齣版社都心生敬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