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小说里程碑式作品。
已被改编为电影、话剧。
以下经典语录请先睹为快:
1,我们总是用一个瞬间很喜欢一样东西,然后用很多年的时间来拷问自己为什么喜欢这样东西。
2,在奇异的生活里, 我和健叔学会了一种奇异的本领,那本领就是不回忆。我们如同优秀青年那样只往前看,虽然我们的目光比较浅显,只看见了今天之后的一天。
3,群众们心急如焚啊。的确是,作为一个人,一辈子能看到几次消防车灭火啊。
《一座城池》是韩寒创作的青春流浪小说,有里程碑之称。它有话剧版,电影版,但毫无疑问读原著才能百分百领略原汁原味的“韩式”文字。
这是个关于城市的故事。从学校肄业的“我”因为一场乌龙的意外杀人事件,和朋友“健叔”从上海逃到了一个城镇。健叔是高我一年的同学,我们住在长江旅馆里,整日在这个城市里闲晃。后来我们认识了新朋友王超,从此,王超和他的桑塔纳就和我们混在了一起。我们跟着王超去他的学校看姑娘,无意中参与了一次行为艺术,这让我忆起了自杀身亡的同桌和他短暂的爱情。我们仍然在这个城市里闲晃着。我不时做着我的奇特的梦,想着我曾经的女朋友……
韩寒在书里写道:“世界上真是有很多人没有安全感,而且想来人应该大抵上都是这样的。只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人们都要把这些所谓的安全感托付在一些身外之物上,比如房子或者在银行的存款。这地球是如此不可靠地悬在宇宙之中,地震、战争、经济崩溃等等会随时把我们的身外之物夺走。所以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些随时都要失去的东西能带给人安全感。”
《一座城池》以社会草根青年视角来描写放荡不羁的青春,荒诞和真实在韩寒式幽默风格下结合。书名“一座城池”可视为主角们的乌托邦,在那座城里,年轻就能疯狂、目中无人、随意撒谎、背叛与被背叛,都只是为了要活得更自由。故事中充斥着离奇的经历和怪诞的思维。书中对话随处可见韩寒独特的幽默与人生观。
韩寒,1982年9月23日,生于上海金山区亭林镇。
1997年在《少年文艺》发表作品;
1999年凭借《杯中窥人》韩寒获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次年蝉联;
2000年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累计销售600万册;
2001年《零下一度》;
2002年《像少年啦飞驰》;
2003年《通稿2003》;
2004年《长安乱》;
2004年《五年文集》,韩寒作品有法国、韩国、香港、新加坡、台湾、日本版本;
2005年《就这么漂来漂去》;
2006年《一座城池》;
2007年《光荣日》;
2008年《杂的文》;
2009年《他的国》《可爱的洪水猛兽》;
2010《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以及韩寒其间的片段集《毒》《草》,均登上各畅销书榜,韩寒作品已被翻译成十余种语言在全球出版;
2010年9台湾出版韩寒博文集《青春》《出发》;
2011年11月《青春》;
2012年7月杂文集《脱节的国度》在香港书展发布;
2013年1月《我所理解的生活》。
杂志及电子杂志主编
2010年韩寒主编杂志《独唱团》;
2012年韩寒主编监制APP《ONE一个》;
2013年韩寒主编文艺杂志《一个》,9月创刊号《很高兴见到你》。
★《一座城池》去除了华丽和强烈的讽刺,以简洁而近乎平民化的语言诉说着平民的声音,充斥着荒诞,也不乏幽默的调料,起初似乎搞笑,然后沉重,沉淀后又觉得是我们表面浮华下真实的生活.
——网友xxy81
★《一座城池》中韩寒真正要写的,是各种经过了一番透镜折射的变形的生活。打电话被宰、打出租被坑……一件件我们每天都可能经历的事情,到了这里,集中地被两个倒霉蛋给受了个遍,而这种倒霉,又透着这个秩序的一种荒诞色彩。
——网友长剑不出鞘
看过才知道,《一座城池》原来是一部讽刺现实的作品。许多情节让我发自内心的会心大笑,因为这就是现实。 韩寒,够种够劲!
——网友boovie
★在看似愤青的文章和调侃的语气中,在两个青涩小伙儿的逃亡生活中,我笑得捂住肚子,那些曾经见诸报端的逸闻情节在书中重现。一个人的生活不会有如此巧合的奇遇与重复,但是这些现场的描写,却彰显人性的弱点。
——网友死海微澜
★《一座城池》是韩寒写的书里我读过三遍的书,韩寒写的书,大多数在看的时候一笑而过,当然也有发人深思的地方。但却不深刻,这本书是我觉得韩寒写的极有深度的一本书,每次看的感触都会不一样。
——网友余一
说起房子,我想到我早前的一个女朋友。那姑娘来自外地,比我大三岁,总是充满危机感,并且下定决心要在一年内出嫁,其心情的急迫和对时间限制的严格,让人感觉仿佛女人在二十五岁前万一不能成功出嫁就要爆炸掉一样。很难想象我是如何和这样一个人恋爱。她对房子的感情是我不能理解的。此人在自己的活动场所附近租了一套房子,布置得异常繁琐,让人看了就懒得这辈子再另买一套房子以免去搬动那么多东西。但是她对那租来的房子咬牙切齿,如果不是隔壁住了另外一个她颇为欣赏的帅哥,感觉她随时都要放火点燃这房子,只因为不是她自己的。而她的父母必然时刻向她灌输一定要找一个上海的有房无贷的男人嫁出去。但是我们还是很奇怪地开始恋爱了。她说她觉得我们的未来肯定能开奔驰住别墅。虽然我尚不能开奥拓买经济适用房,但是对她能如此肯定我的潜力非常开心。后来终于弄明白是一个算命的大仙告诉她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地能遇见可以托付的贵人。大仙还说那人可能当时没什么钱,但是在十年以内肯定能飞黄腾达。
不幸的是,当年当月当天当时,我出现在那个莫名其妙倒霉催的地方。
在和她一起的几个月里,我深刻感受到她的不安全感。我也能理解为什么她如此想要有自己的房子。但是有一天我突然对她说:"以后即使有了钱,也不愿意买房子。有房子是多么没意义的一件事情。"
"咻"一声她就跑了,截止至发稿前,我再也没有看见过她。
世界上真是有很多人没有安全感,而且想来人应该大抵上都是这样的。只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人们都要把这些所谓的安全感托付在一些身外之物上,比如房子或者在银行的存款。这地球是如此不可靠地悬在宇宙之中,地震、战争、经济崩溃等等会随时把我们的身外之物夺走。所以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些随时要失去的东西能带给人安全感。
但是我却一直不能想明白什么能带给我们安全感。我就这个问题咨询过学校里的朋友,答案基本上是一样的--你这个傻逼,当然是安全套能带给我们安全感啦。
现在想来,这个答案似乎是没错的。我们总是在找问题的答案,且问题总是有很多正解,可生物好像只想得到唯1的一个,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要这些那些的答案,我们只是翘首期盼一个问题的结果。
上一个问题,我没能得到结果。
我觉得内心的安宁才是安全感的来源。而只有五十年产权的房子,唯1的好处就是折算下来付的钱要比酒店少。但其实这只是一个五十年的酒店罢了。新中国也不过成立了五十多年。
所有啰唆的想法归根结底就是没钱。如果有钱我就天天住五星酒店,而且要两间,住一间空一间。空出那间的意义就是,看到节假日很多人在前台那里因为没房间干着急,我就高兴。
看眼前,慈祥的大妈已经让我和健叔免费住了不少日子。而且因为是钉子户,大妈的旅店常常会不小心断水断电。大妈说,每到用电高峰要限电的时候,她这里总是第1个被停电的。大妈嘀咕说,上头说了,用电紧张,各个工业单位、旅店和娱乐场所都要轮流限期让电,可是不管轮到工厂还是酒店还是娱乐场所,大妈的长江旅社总是首当其冲没电了。大妈那句经典的感叹让我和健叔迟迟不能忘怀--
"政府的政策我理解,可是我这儿一天才耗一度电啊。"
当然,关键的是,我们不能再白住了,这让我们的良心很过意不去。况且,长期几个月定在一个地方,哪里有通缉犯的样子!我们应该狡猾地经常变换地点。
……
说实话,这本书里的人物,个个都像是我身边那个最爱说大话、又最讲义气的老朋友。他们身上带着一种混合了理想主义的狂热和现实主义的狼狈。你看他们,好像随时都能一飞冲天,但转眼间,又陷在柴米油盐和人情世故的泥沼里动弹不得。作者对这些“边缘人物”的刻画,没有居高临下的审判,也没有过度美化的粉饰,他只是冷静地将他们抛到光线下,让他们自己去呼吸,去碰撞。你看不出谁是绝对的好人,谁是彻头彻尾的坏蛋,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逻辑里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哪怕那个逻辑在外人看来是多么荒谬可笑。这种复杂性,让人在阅读时不得不频繁地进行自我反思:如果是我处在那种境地,我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它挑战的不是你对故事的理解,而是你对人性的基本判断。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思辨性,让这本书拥有了超越一般娱乐作品的深度和持久的影响力。
评分我得说,这作者的文字里头,藏着一种近乎傲慢的才气。他遣词造句,有一种旁若无人的自信,仿佛他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带着棱角和独特的质感。很多地方的描写,直白得让人心惊,但正是这种直白,撕开了温情脉脉的面纱,露出了生活底色里那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比如他描绘某个场景的寂寥时,用的词汇不是什么“落寞”或“凄清”,而是用一种极其具象、甚至有点粗粝的画面来定格,让你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份被时间遗忘的尘埃。而且,他的对话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人物间的交流,不讲究逻辑的严密,却充满了潜台词和心照不宣的默契。你得竖起耳朵,像个经验丰富的老江湖一样去分辨,哪些是真话,哪些是故作姿态的掩饰。读着读着,我感觉自己被拉进了某种隐秘的江湖规矩里,需要快速适应那套不成文的生存法则。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放松,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高强度训练,刺激,过瘾,让人欲罢不能地想去探究这背后的深意。
评分这本书的节奏感,简直是一部精心编排的爵士乐。它时而急促如连珠炮,信息量大到你需要倒回去重读好几遍才能跟上那跳跃的思路;时而又突然慢下来,像夏日午后一只打盹的猫,慵懒地把一件事拉得很长很长,让你几乎能感受到时间流逝的粘稠感。这种强烈的对比和不规则性,恰恰是它最迷人的地方。它拒绝一切传统小说的平滑过渡和工整布局,更像是一系列情绪的爆发点和沉淀期的交替。读者的心跳也跟着它忽快忽慢,情绪的过山车坐得人是又晕又爽。最妙的是,那些看似突兀的停顿或加速,都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服务于人物内心的真实波动。当主角陷入某种挣扎或顿悟时,文字的节奏也会随之扭曲变形,让你感同身受那种内心的挣扎和被时间裹挟的无力感。这种对叙事节奏的颠覆性掌握,使得整部作品拥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绝非那种按部就班的流水账可以比拟。
评分这本小说,说实话,初捧卷时我差点就想撂下筷子不吃了。它的开篇,简直就像一个脾气古怪的老头子,在巷口跟你拉家常,东拉西扯,全是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琐碎,从街边摊的油腻说到邻居家的狗吠,愣是没个正形。我当时心想,这作者是不是喝多了?但奇就奇在这儿,当你习惯了这种漫无目的的“闲逛”后,那些看似散乱的珠子,却在不经意间被一根若有若无的丝线串了起来。那种感觉,就像是深入一个真实的市井角落,你能闻到那股子烟火气和汗味儿,能听到那些不加修饰的抱怨和偶尔迸发的笑声。它不急着告诉你宏大的叙事,而是让你先在泥泞里打个滚,把那些世俗的、卑微的、又无比鲜活的细节咂摸个透。读到后面,我才明白,那份看似松垮的叙事,实则是作者精心编织的一个网,网住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却又常常忽略的生活本身的肌理。它让你在哈哈大笑中,忽然感到一丝凉意,那是对现实赤裸裸的审视,毫不留情,却又充满了理解的温度。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是对传统“美文”的一种反叛和解构。它不追求辞藻的华丽堆砌,反而偏爱那些带着粗粝质感的、口语化的表达,但在这份“粗”的表象之下,却蕴藏着极高的提炼能力。它能用一句看似随意的俏皮话,精准地击中社会现象的核心痛点,那种一针见血的锐利,让人拍案叫绝,又不得不承认“这不就是真相吗?”。阅读过程就像是和一位极富幽默感又无比清醒的伙伴在彻夜长谈,他用他独特的方式,将世界上的荒诞和温情并置,毫不费力地完成叙事的切换。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平淡无奇的场景,通过几笔精准的白描,瞬间注入了一种宿命般的史诗感。读完合上书页的那一刻,你会觉得,世界好像没有变,但你对世界的看法,却被某种不可言喻的力量,悄悄地打磨和重塑了一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