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直營】美國軍隊及其戰爭(插圖第2版)

【後浪直營】美國軍隊及其戰爭(插圖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美國軍事史
  • 軍事戰爭
  • 美國曆史
  • 後浪
  • 冷戰
  • 二戰
  • 海灣戰爭
  • 伊拉剋戰爭
  • 阿富汗戰爭
  • 軍事戰略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後浪齣版公司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ISBN:9787510053269
商品編碼:23405873468
品牌:後浪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頁數:358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美國軍隊及其戰爭(插圖第2版)》編輯推薦:看點一:扣人心弦的戰爭場景:作者對戰爭場麵的精彩描述與譯者精煉、生動的譯文相結閤,不僅保留瞭原文的文采,更令戰爭過程與場麵增加瞭扣人心弦的緊迫感,使殘酷的戰爭場麵躍然紙上。
看點二:覆蓋全麵的戰爭衝突:《美國軍隊及其戰爭(插圖第2版)》全麵介紹瞭從北美殖民地時期至海灣戰爭美國所參與的所有戰爭衝突,同時也涵蓋美國武裝部隊發展的曆程,涉及美國戰爭觀念演變、美軍各軍種建製的完備以及美軍武器裝備的變革等多方麵。
看點三:彆齣心裁的將領簡編:通過《美國軍隊及其戰爭(插圖第2版)》的將領簡編闆塊,讀者會對這些人物的背景、性格及其隨後的職業生涯會有更多瞭解。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詹姆斯·M·莫裏斯(James M. Morris) 譯者:符金宇

詹姆斯·M·莫裏斯(James M. Morris),軍事史專傢。1969年獲辛辛那提大學博士學位,現任弗吉尼亞州剋裏斯托弗紐波特大學名譽教授。莫裏斯教授著述頗豐,曾於1979年齣版專著《我們的海洋傳統》,並在其研究領域發錶瞭大量學術論文。

目錄

譯者序 1 
前 言 3 
英法北美殖民地戰爭1 
1.1 英法爭霸緣起 2 
1.2 威廉王之戰:1689—1697 4 
1.3 安妮女王之戰:1702—1713 5 
1.4 喬治王之戰:1744—1748 6 
1.5 法國和印第安人之戰:1754—1763 8 
1.6 殖民地民兵:總結與批評 10 
第2章 美國獨立戰爭:1763—181513 
2.1 美英衝突背景 14 
2.2 美英實力對比 17 
2.3 運動戰引起的僵局:1775—1777 20 
2.4 英軍南犯並輸掉戰爭:1778—1781 27 
2.5 海上交鋒 33 
2.6 國內衝突與邊界軍事行動 35 
2.7 美法衝突:準戰爭 41 
2.8 巴巴裏海盜剿滅戰:的黎波裏戰爭 42 
2.9 美英戰爭:1812年戰爭 43 
第3章 美國軍事發展:1815—186053 
3.1 若米尼與剋勞塞維茨:近代軍事思想的共同奠基人54 
3.2 西點軍校、安納波利斯海軍軍官學校與軍事職業化57 
3.3 印第安人戰爭與邊境擴張59 
3.4 美墨戰爭:1846—184861 
3.5 1815—1860年的海軍與海軍陸戰隊71 
第4章 美國內戰:1861—186275 
4.1 南北實力對比77 
4.2 基本製勝戰略 78 
4.3 總統的領導 79 
4.4 武器與戰術 82 
4.5 東部戰役 85 
4.6 西部戰役 95 
4.7 水上較量 99 
第5章 美國內戰:1863—1865105 
5.1 戰時南北經濟 106 
5.2 西部戰役 108 
5.3 東部戰役 118 
5.4 一場現代戰爭 125 
第6章 擴張年代的美國軍事發展:1865—1914129 
6.1 復員與重建 130 
6.2 西部的治安任務 133 
6.3 勞工暴動與國民警衛隊運動 139 
6.4 現代陸軍的誕生 141 
6.5 現代海軍的誕生 145 
6.6 現代海軍陸戰隊的誕生 147 
6.7 美西戰爭 149 
6.8 鎮壓菲律賓起義與義和團運動 153 
第7章 世界大戰:1914—1918157 
7.1 乾涉墨西哥:1914—1917 159 
7.2 大戰背景 161 
7.3 塹壕戰——防禦的極至 164 
7.4 美國參戰 167 
7.5 力挽狂瀾的海上角力 169 
7.6 美國遠徵軍 172 
7.7 航空兵的齣現 180 
第8章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年代:1919—1939183 
8.1 乾涉蘇俄 184 
8.2 復員、外交與裁軍 185 
8.3 1920年《國防法》 189 
8.4 空軍引起爭議並得到認可 190 
8.5 被人忽略的裝甲部隊 191 
8.6 海軍陸戰隊與兩棲作戰 193 
8.7 侵略者的擴張 115 
第9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1939—1945199 
9.1 閃擊東西 200 
9.2 不列顛屹立不倒,地中海搖搖欲墜 203 
9.3 1941—1942年:逆轉 205 
9.4 美英聯閤戰戰略 208 
9.5 “火炬”行動:進攻北非 210 
9.6 “赫斯基”行動、“雪崩”行動與“鵝卵石”行動:西西裏島及意大利戰役 213 
9.7 大西洋之戰 218 
9.8 “霸王行動”與“鐵砧行動”:進攻法國 223 
9.9 對德空中戰役 228 
9.10 盟軍走嚮勝利 233 
第10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場:1939—1945239 
10.1 通嚮太平洋戰爭之路 240 
10.2 恥辱日:珍珠港事件 241 
10.3 珊瑚海海戰與中途島戰役 244 
10.4 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 250 
10.5 沿所羅門島鏈北上 255 
10.6 新幾內亞島大捷 257 
10.7 強攻中太平洋 261 
10.8 菲律賓海戰 263 
10.9 進攻菲律賓與萊特灣海戰 264 
10.10 硫磺島戰役與衝繩戰役 267 
10.11 中國—緬印—印度戰場 269 
10.12 對日空中戰爭 271 
10.13 第二次世界大戰:武器與科技 275 
第11章 冷戰與朝鮮戰爭:1945—1960279 
11.1 復員與軍種間的對立 280 
11.2 歐洲對抗與義務 283 
11.3 “失去”中國與朝鮮戰爭 285 
11.4 義務擴大與科技進步 294 
11.5 兵力與管理 299 
第12章 冷戰與越南戰爭:1960—1975301 
12.1 肯尼迪與麥剋納馬拉 302 
12.2 肯尼迪與“遏製政策” 305 
12.3 陷入越戰泥潭 307 
12.4 越南與約翰遜 311 
12.5 1968年:決勝之年 317 
12.6 越南與尼剋鬆 318 
12.7 越戰時代:批評 321 
12.8 繼續推行遏製政策 323 
第13章 持久的挑戰與義務:1976—1991327 
13.1 後越戰時期的挑戰 328 
13.2 北約與遠東 330 
13.3 蘇聯垮颱與冷戰結束 332 
13.4 美國乾預中東與北非 334 
13.5 海灣戰爭 338 
13.6 拉美火藥桶 348 
第14章 20世紀90年代及以後的挑戰355 
14.1 美國安全與世界和平的挑戰 356 
14.2 尋求美國戰略 361 
14.3 美國軍事狀態 364 
14.4 展望20世紀90年代及其後 366 
齣版後記

序言

譯者序
本人於2009年赴美訪學,期間齣於個人興趣愛好,選修瞭“一、二戰軍事史課程”。臨行之際老師以書相贈,本書正是其中的一本。迴想當時,老師於課堂上講授生動翔實,美國學生組織的演講論說頗有創意,師生課餘之間交流思辨趣味盎然,課外活動彆開生麵,無一不曆曆在目,記憶猶新。今將此書譯齣,以此紀念這段難得難忘的美國之旅。
本書作者詹姆斯·M·莫裏斯教授(Prof. James M. Morris)為美國弗吉尼亞州剋裏斯托弗紐波特大學(Christopher Newport University)的名譽教授,軍事史專傢,著述頗豐。作者以此書獻與其愛妻,無論於體裁篇幅或文字錶述所下功夫不可謂不深。本書既是一本軍事專業教科書,亦是一部美國武裝部隊發展通史。全書共分14章,附有人物照片25幅,戰場地圖19幅,以美國武裝部隊與美國政治、經濟及外交事件關係為主綫,全麵介紹瞭從北美殖民地時期至海灣戰爭美國所參與的所有戰爭衝突,同時涵蓋美國武裝部隊發展之全部曆程,涉及美國戰爭觀念之演變、美國軍事思想之發展、美軍各軍種及建製之完備以及美軍武器裝備之變革進化等諸多方麵。此外,作者還彆齣心裁地在書中以簡要人物傳記的形式穿插縱論瞭80位美國各時期軍事將領的生平事跡。通讀全書,可謂史料翔實,敘述生動,具有較高的學術參考價值與趣味性。
所謂“序”,雖然總是擺在書的前麵,寫的卻都是一本書完瞭之後的感觸與體會。我既然身為此書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亦有心得一二,願與讀者分享。誠然,翻譯如此宏大的一本軍史專著,或許本非我一人能力所及,然吾鬥膽為之,隻因興趣使然,雖知難而不退,愈挫而愈勇。譯書前後曆時凡十餘月,其間多苦於學識淺陋,文筆粗糙,遇一字一詞、一語一句之不解,勢必多方查考,反復斟酌,往往窮盡腦汁,亦難得佳句。駑鈍之人,終成拙作,擱筆之際方體味譯事之艱。然轉念一想,所謂譯作,雖不敢苛求與原作相提並論,但終歸是給瞭原作為異語文化讀者接受的另一次機會。如此說來,譯也罷,著也罷,何嘗不都是自己的文字?既如此,就譯書之事亦有幾點尚須明言。首先,翻譯之要旨在於譯名之準確規範。我在譯書過程中參考對照近年齣版的其他同類譯著,發現人名、地名往往彼此不一,多有信手拈來之感。為求漢字譯名統一規範,現將部分參考書籍專門簡列如下:凡涉及地名者,皆參照商務印書館齣版、中國地名委員會編寫之《外國地名譯名手冊》、《美國地名譯名手冊》以及中國地圖齣版社齣版之《世界地圖冊》;涉及人名與重要曆史事件的主要參考書包括上海譯文齣版社齣版之《英漢大詞典》、上海交通大學齣版社之《漢英大詞典》以及人民齣版社之《美國通史》等;至於相關軍事術語,則參考上海外語教育齣版社之《英漢軍事大詞典》及解放軍齣版社之《第二次世界大戰曆史百科全書》等軍史參考書籍,以求“名正”。其次,原書文筆優美、語言流暢,作者娓娓道來,一氣嗬成。我既為譯者,若無法重現作者原書之“可讀有趣”,不失為遺憾。為此,我在不悖原文、不失原意的先決條件下力求不拘泥於英文文法句式,以符閤漢語習慣之方式重新錶述,例如,我有意在描述戰爭過程或場麵時拋開原文長定語等復雜句式,多以短句錶達銜接,以求突齣戰爭扣人心弦之緊迫感。我力求“言順”,用意在此。若讀者讀吾之譯本,掩捲之餘有“少一點翻譯腔,多幾分文采”之感,我亦覺欣慰。再次,作者原書並無注,書中注釋皆為我所加。原因有二:其一,原作敘事龐大,牽涉廣泛,無注恐難以盡述其緣由,加注則有助讀者更好的瞭解其背景或典故之由來;其二,作者行文之間齣現筆誤,在所難免,加注以示糾正,故為之。
翻譯之初,我幸得培生中國高等教育與專業圖書齣版經理李樂強先生以及後浪齣版公司吳興元主編的鼎力支持,二位先生在譯書過程中多次給予我耐心幫助與悉心指點,非得二位先生相助,本書無以付梓,在此我謹緻以誠摯的謝意。我同時要感謝齣版社的張鵬先生就譯書之環節與我及時溝通、為我釋疑。此外,我還要衷心感謝我的父親母親。兩位老人不僅是譯稿的首位讀者,也是初審者。他們反復多次通讀全文,就譯稿之遣詞造句,錶述行文,乃至標點符號都提齣瞭大量寶貴的修改意見,令我受益匪淺。父母教誨之恩,雖窮一生亦難以盡報,是為證也。
由於本人語言能力、知識水平著實有限,文中紕漏錯誤、不足之處在所難免,還望各位學界同行與廣大讀者不吝賜教,悉心指正,本人感激不盡!
符金宇
2012年1月於廣州暨南大學

前 言
我盡量將本書寫成一本內容適中全麵、讓人讀來通俗易懂的美國軍事史教科書。我在書中以殖民地時期至今,美國武裝部隊與美國政治、經濟及外交事件之間的相互關係為主綫。誠然,因篇幅所限,本書難以將宏大的美國軍事史一一盡述,為此我不得不對這一引人入勝的重大主題有所斟酌取捨,但我相信那些具有真正重大意義的事件及其發展過程已無任何紕漏。
本書在敘事方麵的一大特點在於文中穿插瞭不少有關美國軍事領導人的生平簡編。這主要是齣於實用,而非形式上的考慮。同類書籍往往先介紹美國軍事史上的重要人物,詳細敘述他們對某些重大事件的具體貢獻,然後便不再深入討論。學生對這些人物的背景、性格及其隨後的職業生涯難以有更多瞭解。生平簡編應該會有助於緩解這一長期存在的問題,獲得廣大讀者的好評。
正文部分共分14章,可兼做一學年三學期或一學年兩學期教材之用。我有意將各章篇幅控製在閤理範圍之內,以便授課老師就各個主題布置課外閱讀。各章後均列有參考書籍。雖然我已經盡量將相關領域或主題的學術成果收錄其中,但是在這一點上斟酌取捨依舊在所難免,某些作者關於某一主題的著作因此不可避免地被我排除在外(明智而審慎地挑選總是存在著這樣的風險)。書中的地圖有助於加深學生對主題的理解。按照我的軍事史學生的建議,我將地圖中的箭頭刪去,這樣可以讓讀者自己去查找戰役和戰鬥的綫路,從而更好地弄清事件的來龍去脈。
《美國戰爭史》的第2版與第1版有兩處顯著不同。首先,有關1976—1991年這一時期的第13章有幾處增補和刪節。其次,為瞭使關於美國軍事發展的論述跟上時代步伐,新增瞭第14章“20世紀90年代及以後的挑戰”。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美國及各軍種發生瞭許多重大事件。這些變化在新版中均有所反映。
在更新修訂本書的過程中,我得到瞭不少軍事史學傢極富建設性的批評建議,受益匪淺。他們提齣的批評、指正與建議一直是我樂於接受的,正是有瞭這些幫助,我纔寫齣這本更為全麵的第2版。我很高興地發現我彆齣心裁設計的有關著名軍事將領的生平簡編得到瞭廣大師生的認可。雖然與我交談的每一個人可能都會對該如何增刪取捨這些軍事人物有所看法,但是這些取捨還是要取決於作者的自身意願和齣版實際情況。
我要特彆感謝我在剋裏斯托弗紐波特大學的已故同事基思·麥剋洛剋蘭德(Keith McLoughland)以及我在武裝部隊參謀學院的好友保羅·D·(小)剋拉剋(Paul D. Clark,Jr.)博士。正是由於他們的辛勤努力,纔保證準確無誤及可讀有趣成為拙作的標誌性特點。同樣,如果沒有約翰·史密斯船長圖書館的工作人員,特彆是特裏希·柯恩斯(Trish Kearns)女士的幫助,我也無法寫齣這本新版。上述諸位都給瞭我極大的耐心與包容。正如我所期望的那樣,普倫蒂斯霍爾齣版公司的編輯人員此次給予瞭我始終如一的幫助與耐心。此外還有我的妻子南希,她在我傾力研究與寫作的過程中自始至終、不厭其煩地支持著我,我對此深錶感謝。
我衷心聲明:書中一切有關史實或觀點的錯誤由本人承擔全部責任。
詹姆斯·M·莫裏斯
剋裏斯托弗紐波特大學

後記

自人類齣現以來,戰爭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與文明的交錯既對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起著催化和促進作用,又時刻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戰爭有時伴隨著社會革命,帶來新的格局,有時又促進民族的融閤與國傢的形成。
美國通過戰爭由殖民地成為一個獨立國傢,到如今更是發展為世界上的大國,這個國傢有著一支怎樣的軍隊,在200餘年中參與瞭哪些戰爭與衝突?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又對戰爭與軍隊有著怎樣的觀念?正如作者在全書所言:“美國武裝部隊從殖民地時期戰略單調、戰術簡單、武器落後,幾乎沒有世界責任可言的一支弱小軍隊逐步壯大,在20世紀的後10年裏成長為一支令人生畏的武裝力量:擁有復雜的科技,肩負著重要的使命。”——關於這些問題,讀者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答案。
德國軍事理論傢剋勞塞維茨把戰爭的本質錶述為“戰爭不過是國傢政策通過其他手段的延續”。本書寫到美國多屆政府對剋勞塞維茨戰爭理論的運用。在戰爭時期,“美國的軍人總是被視為這個國傢神聖價值觀的捍衛者”——不論政府還是社會。但同時,美國人對和平時期的軍隊卻持另外一種態度。作者在書中多次提到“美國對軍隊始終懷有一種愛恨交織的情感”,認為在美國人眼中似乎要麼是全麵戰爭,要麼是全麵和平,所以一旦和平到來,解散軍隊的呼聲就會響起,這也是每次戰爭或軍事衝突之後美國大規模裁軍與削減軍費的原因。本書對美國以上現象的論述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看待美國的新視角。同時作者也在書中不止一次說到國傢地位、世界責任與衝突的關係,這種看法也足能代錶相當一部分美國人的觀點,雖然我們並不一定認同他的觀點,但這些論述對於瞭解美國人的想法不無裨益。
此次齣版的《美國軍隊及其戰爭》是修訂的第2版,作者詹姆斯·M·莫裏斯是一名軍事史專傢,現任弗吉尼亞州紐波特紐斯市剋裏斯托弗紐波特大學曆史學教授。莫裏斯教授在本版中對1976—1991年這段時期進行瞭增補和刪節,並新增瞭第14章,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美國及各軍種發生的許多重大事件進行瞭補充,以使對美國軍事發展的論述跟上時代步伐。
後浪齣版谘詢(北京)有限責任公司
2012年11月

文摘

第2章 美國獨立戰爭:1763—1815
美國獨立戰爭一直是美國曆史上研究深入的戰爭之一。即便如此,這場戰爭的本來麵目迄今仍然由於某些虛構的觀點而變得撲朔迷離。這場北美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的武裝衝突被視為一場典型的自由反抗暴政的鬥爭,是開明的政治理論與陳腐過時的君主權利的較量,代錶著人類進步力量壓倒反動政治勢力。人們往往不自覺地認為這場戰爭的結局從爆發之初便已注定。這些流行的觀點中或許包含著部分真相,但深入研究卻錶明這場戰爭的起因遠非想象的那樣簡單,其結果更非預先決定。
在此之後的三場戰爭——美法短暫衝突、巴巴裏戰爭和1812年戰爭——對確保美國獨立均有重大意義。然而,這些戰爭受到的關注卻遠不如前者。他們有時被認為與美國的發展並不相乾,或者多少有些無足輕重。之所以如此,就在於一場戰爭沒有産生具有決定意義的結果,第二場戰爭未能使美國國傢地位産生重大改變,而第三場雙方充其量在軍事上打瞭個平手。
然而,所有這些與外國勢力的戰爭——加上兩次國內叛亂以及一係列與印第安人的戰爭——都對美國及其武裝力量的日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中的每一場較量都值得仔細審視,因為每一場較量都代錶著近代美國以及近代美國武裝力量在發展曆程中走過的至關重要的一步。
2.1 美英衝突背景
真正意義上的美國獨立戰爭始於1763年而非1775年。實際上,這場戰爭一開始不過是關於殖民地權力的一場爭論,然後逐步發展為有限的武裝衝突,並且升級為一場全麵戰爭。爭端早在1763年“法國人和印第安人之戰”之後便已開始。隨著法國在歐洲和北美相繼落敗,大不列顛王國終於擁有瞭閤法的權利來統治一個比本土麵積廣闊十二倍的新世界帝國。雖然要充分發揮這個帝國的潛力尚且需要小心的發展與控製,但其經濟與政治價值不可限量。剛剛到手的機會就擺在眼前。為瞭利用這個機會,英國不得不在國內和北美大陸殖民地作齣一係列關鍵的政策調整,而麻煩也接踵而至。
戰爭曆來代價不菲。英國從1689年開始便一直和法國打打停停,到瞭1763年早已債颱高築,稅收已無法抵償債務。政府甚至無力償還每年到期債務的利息,更不用說清償本金瞭。既然一個世界範圍的新帝國已經到手(1763年簽訂的條約使英國幾乎獲得瞭法國在北美的全部領地和西屬佛羅裏達,同時保證瞭英國在印度的領地與貿易權),英國勢必要將這個帝國置於英王的統治之下,大限度利用其潛力。然而,要做到這一點同樣需要耗費巨大的資金,並且作齣政策調整。
不僅如此,隨著帝國疆域的擴展,一個具體問題在北美隨之齣現。幾十年來,定居在大西洋沿岸的英國移民一直對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大片土地垂涎三尺。這片土地早已被英國人許諾留給自己的印第安盟友,以感謝後者在不久前殖民地戰爭中的鼎力相助。殖民地的皮貨商和其他邊民們實際上一直在翻山越嶺,嚮俄亥俄地區入侵。不僅如此,一些野心勃勃的殖民地投機商也已和印第安人簽訂瞭協議,購買土地,然後賣給從東部遷來的移民們。如果任由殖民地定居者和投機商們肆意進入,肯定會引發與印第安人的糾紛。總得想個辦法阻止這些人進入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新開拓的土地,哪怕這意味著需要在邊界地區派駐英國正規部隊。而這樣做恐怕會引起殖民地移民的反感。
一點(雖然這一點在1763年還不是一眼便能看得明白),北美移民在過去幾十年裏已經享有越來越多自治特權,比如選舉本地政府官員,自行收稅,以及按照移民自行製訂的法規條例處理司法訴訟等。殖民地移民已經將這些閤法特權視為憲法賦予的權利。他們習慣將一直享有的特權視為某種權利,特彆是自從他們看上去要受到英國習慣法傳統的製約之後。實際上,在1689—1763年與法國人的對抗中,殖民地母國齣於實際需要已經在一直推行某種“有益的忽略”政策。在長達八十年的時間裏,殖民地移民每天都享有相當程度的自治。截至18世紀60年代,他們已經不大願意放棄這些權利。因此,英國如果打算將北美移民納入其削減稅務的帝國目標,由倫敦來對殖民地經濟、法律發展發號施令的話,勢必麵臨一個真正棘手的問題。不用多久,母國與其北美殖民地之間的裂痕就顯現瞭齣來。
1763年,由於擔心與印第安人在西部産生糾紛,加上龐蒂亞剋印第安人暴動,英王宣布設立“公告綫”。按照該法令,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所有土地都被宣布為印第安人領地,殖民地移民不得進入定居。不用說,這條法令與成韆上萬主張擴張殖民地的普通移民的期望背道而馳。移民們將這些領地看成對自己及傢人具有巨大經濟機會的土地。同樣大為不滿的還有來自弗吉尼亞、北卡羅來納和賓夕法尼亞的富有的土地投機商們。他們同印第安人簽訂的協議將因此作廢,投資也會付諸東流(即便英王隨後認可瞭部分協議)。此外,為瞭將移民和印第安人分隔開來而在阿巴拉契亞山脈邊界駐軍意味著要嚮北美派遣大約7500人的軍隊,每年軍費將高達30萬—40萬英鎊。這筆費用英王覺得理應由殖民地移民承擔,因為這些士兵到那裏去是為瞭“保護”他們。殖民地移民對英王的此番腔調痛恨不已,他們要為那些自己既不需要也不希望看到的士兵支付軍餉,更何況這些士兵的任務是禁止他們進入理應“屬於”他們自己,而不是印第安人的土地。
就在第二年——1764年,英國議會通過《糖稅法》(即《歲入法》),對殖民地進口的蔗糖和蜜糖徵收關稅,並將此舉作為一種手段,迫使殖民地齣錢,為駐守邊界的士兵承擔費用,從而減輕大英帝國的債務負擔。各殖民地很快爆發抗議。一些持異議人士指齣徵收糖稅不但有損公平,而且“違反憲法”。


《戰火的迴響:全球軍事史略》 本書並非專注於某一特定國傢軍隊的詳盡編年史,也非對某一時期戰役的微觀剖析,而是旨在以更為宏觀的視角,鈎織齣一幅跨越數韆年、遍及全球的軍事發展與戰爭演變的長捲。我們將一同審視人類曆史上那些塑造瞭文明進程、改變瞭世界格局的軍事力量的興衰更迭,以及伴隨其産生的戰爭形態的多樣性與演進。 第一章:冷兵器時代的鐵血徵程 在火器尚未問世的漫長歲月中,人類的衝突以肉搏為主要形式,武器的革新與戰術的智慧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本書將從早期部落間的衝突入手,探討部落聯盟、城邦國傢的軍事組織如何從氏族社會走嚮更為規整的形態。我們將深入研究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等早期文明在戰場上的錶現,分析他們的步兵、騎兵、弓箭手等兵種構成,以及他們所采用的陣法與防禦工事。 特彆地,我們將聚焦於那些塑造瞭西方軍事傳統的古希臘城邦。斯巴達的方陣——那種令人聞風喪膽的密集步兵隊形,其嚴酷的訓練、無畏的精神與強大的紀律性,如何讓斯巴達成為軍事強國,成為後世無數軍事傢研究的典範。雅典的海上力量,其弓箭手與海軍的配閤,又如何成為其擴張與防禦的基石。亞曆山大大帝橫空齣世,他所創造的馬其頓方陣與無敵的騎兵衝擊,如何席捲已知世界,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帝國,其軍事思想與戰略至今仍有深遠影響。 羅馬共和國與帝國的軍事機器,則是冷兵器時代軍事組織與效率的巔峰。從早期的格鬥士式步兵,到經典的軍團(Legion)——那種高度專業化、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步兵單位,羅馬軍團的組織架構、戰術靈活性、攻城技術以及後勤保障能力,使其徵服瞭地中海世界,並維持瞭一個橫跨歐亞非的龐大帝國。本書將分析羅馬軍團的組成、訓練、裝備(如標誌性的短劍 Gladius 和盾牌 Scutum),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卓越的工程技術(如道路、營地、攻城器械)支持其軍事行動。 東方世界同樣孕育著輝煌的軍事成就。中國的戰國時期,兵傢思想的勃興,孫子《孫子兵法》等軍事著作的誕生,為戰爭的藝術注入瞭深刻的哲學與策略。從諸侯爭霸到秦國一統,本書將分析不同國傢的軍事組織、兵種(如弩兵、戰車、早期騎兵)以及戰爭的規模與策略。東方的騎兵,特彆是遊牧民族的騎兵,如匈奴、濛古等,他們如疾風般的機動性、強大的弓箭騎射能力,以及對戰術的創新運用,也在曆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多次深刻影響瞭歐亞大陸的政治版圖。 第二章:火藥革命與近代戰爭的黎明 火藥的發明,無疑是人類軍事史上的一場革命。它徹底改變瞭戰爭的麵貌,削弱瞭曾經不可撼動的城牆與重甲的優勢,催生瞭全新的戰術與武器。本書將追溯火藥的起源與傳播,以及它如何被引入軍事領域。 早期火器的齣現,如中國的火銃、歐洲的火炮,雖然笨重且射速低下,但其破城能力已經開始顯現。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火槍、火炮的射程、精度和威力都在穩步提升。這將是本書關注的重點:火器如何逐漸取代冷兵器,成為戰場上的主導力量。 火器的普及對軍事組織提齣瞭新的要求。本書將探討火藥時代的軍事改革,包括步兵方陣的演變,如以火槍手和長矛手混閤組成的方陣,以應對騎兵的衝擊。同時,火炮的發展也促使瞭軍事工程學的發展,提齣瞭更為堅固、更具彈性的防禦工事設計,如星形要塞的興起。 在這一時期,民族國傢的崛起與中央集權的加強,也對軍事力量的建設産生瞭深遠影響。國傢開始建立常備軍,統一武器裝備,並進行係統性的軍事訓練。本書將考察歐洲各國在這一時期的軍事發展,如西班牙的方陣、瑞典的步兵改革、普魯士的軍事訓練等。 戰爭的形態也因此而改變。大型的野戰,特彆是炮兵的對轟,成為重要的戰術要素。同時,海軍也發生瞭巨大的變革。風帆戰艦裝備火炮,海上力量的爭奪成為國傢間博弈的重要舞颱。本書將分析這一時期海戰的戰術與發展。 第三章:工業時代的鋼鐵洪流 工業革命的到來,將戰爭推嚮瞭一個前所未有的規模與破壞力。機器生産的軍事裝備,如綫膛槍、後裝滑膛炮、鋼鐵艦船、機槍等,徹底改變瞭戰場上的力量對比。 本書將重點分析工業技術如何滲透到軍事領域。鐵路的齣現,使得大規模軍隊的快速集結與物資運輸成為可能,戰爭的動員能力和戰略機動性大大提升。電報的發明,則實現瞭遠距離指揮與通訊的實時化,大大提高瞭指揮效率。 金屬冶煉技術的發展,使得鋼鐵成為製造武器和艦船的主要材料,巨炮、鐵甲艦的齣現,使得海戰進入瞭前所未有的噸位與火力時代。本書將考察這一時期海軍的軍備競賽,以及海上力量對全球政治格局的影響。 在陸地上,步槍的射速大幅提升,馬剋沁機槍等自動武器的齣現,使得步兵的防禦力量呈指數級增長,步兵衝鋒的代價變得極其高昂。火炮的射程、威力、精度不斷提高,成為摧毀敵方陣地和工事的主要手段。 本書將以兩次世界大戰為主要案例,深入剖析工業時代戰爭的特點。大規模的陣地戰、塹壕戰,其殘酷性與消耗性令人觸目驚心。航空兵的齣現,開闢瞭新的戰場維度,轟炸機、戰鬥機的齣現,使得戰場空間得以拓展。潛艇技術的發展,則改變瞭海洋戰場的博弈方式。 同時,本書也將關注戰爭的社會經濟影響。大規模的工業生産支撐著戰爭的需求,戰爭也反過來推動瞭工業技術的發展。戰爭對社會結構、人口、經濟以及國際關係都産生瞭深刻而持久的影響。 第四章:信息時代的戰爭新範式 進入信息時代,戰爭的形態再次發生深刻變革。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航天技術等飛速發展,為軍事領域帶來瞭全新的工具與理念。 本書將探討信息技術如何重塑軍事能力。精確製導武器的齣現,使得打擊目標更加精準,附帶損傷得以減小(理論上),作戰效能顯著提高。無人機技術的發展,使其在偵察、監視、攻擊等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信息化戰爭強調情報、偵察、打擊的快速循環,以及網絡攻防的重要性。衛星偵察、電子戰、網絡戰等成為新的作戰領域,對傳統的軍事作戰模式提齣瞭挑戰。本書將分析信息優勢在現代戰爭中的關鍵作用。 與此同時,非對稱戰爭、反恐戰爭、混閤戰爭等新型衝突模式也日益凸顯。遊擊戰、恐怖襲擊、網絡攻擊等,使得戰爭的界限變得模糊,參戰方也更加多元。本書將探討這些新型戰爭模式的特點、成因以及應對策略。 本書並非簡單羅列戰爭事件,而是試圖揭示軍事力量演進背後的動力與邏輯。我們將從技術進步、社會組織、經濟發展、地緣政治等多個維度,去理解戰爭如何發生,軍事力量如何發展,以及這些發展如何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社會的進程。通過對曆史的迴顧與審視,我們期望能夠洞察戰爭的本質,理解其復雜性,並從中汲取經驗與教訓,為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以及可能麵臨的未來,提供一份深刻的思考。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平時閱讀圖書的時候,非常看重作者的專業性和研究深度。雖然我還沒有翻閱這本書,但從“後浪直營”這個品牌,以及“插圖第2版”的字樣,我就能感覺到這本書在學術品質和齣版質量上應該是有保障的。我對於美國軍隊的演變過程,以及其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承擔的戰略任務,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本書會不會詳細介紹美國軍事思想的發展脈絡?比如,從早期的小規模作戰,到後來成為全球性軍事力量的轉變,其背後的理論支撐和實踐經驗是什麼?另外,對於一些經典的戰役,書中是如何進行復盤和分析的?是側重於戰術層麵的細節,還是更偏重於戰略層麵的決策過程?我對那些能夠揭示戰爭背後邏輯和深層原因的內容尤為感興趣,希望能從中獲得一些啓發性的思考。

評分

說實話,我對美國軍隊的瞭解,很大程度上還是停留在電影和新聞報道的層麵,比較零散和片麵。這本書的齣現,感覺就像是為我提供瞭一個係統性學習的絕佳機會。從“插圖第2版”這個字樣,我便可以推測齣這本書的內容是經過更新和優化的,而且很可能加入瞭大量有價值的視覺資料,這對於理解戰爭的宏觀戰略和微觀戰術都非常有幫助。我特彆關注書中是否會涉及到美國軍隊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意識形態角色,以及他們是如何通過軍事行動來推廣或維護其價值觀的。當然,任何戰爭的背後都伴隨著巨大的代價,我同樣期待書中能觸及到戰爭給社會、文化以及普通民眾帶來的深遠影響,而不僅僅是軍事層麵的敘述。這種全麵而深入的視角,是我最為期待的。

評分

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國傢的崛起和在全球舞颱上的作用,就必須深入研究其軍事力量的發展和對外戰爭的曆史。這本書的標題《美國軍隊及其戰爭(插圖第2版)》讓我立刻聯想到它可能會涵蓋從建軍初期到現代,美國軍隊經曆的各種變革,以及這些變革如何與其對外軍事行動緊密相連。我特彆好奇書中會對哪些重要的戰爭進行深入剖析,是南北戰爭,還是兩次世界大戰,亦或是冷戰時期的代理人戰爭?作為一名對曆史事件的因果關係非常關注的讀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更深層次的分析,而不僅僅是羅列事件。比如,美國軍隊在技術、戰術、組織結構上的演變,是如何適應不同時代戰爭的需求?又比如,政治、經濟因素又是如何在決策對外戰爭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書中精美的插圖,我猜想或許能為理解戰爭的場景和武器裝備提供直觀的幫助,讓曆史的畫麵感更加生動。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想起瞭許多曆史事件,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很多畫麵。我一直對軍事史,尤其是現代軍事史情有獨鍾,而美國軍隊無疑是這個領域裏一個繞不開的重要話題。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口,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美國軍隊在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希望它能夠提供一些關於美國軍隊的組織架構、軍事理論創新以及其裝備技術發展的詳細介紹。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書中能夠對美國參與過的主要戰爭進行深入的解讀,不僅僅是戰爭的起因和結果,更希望能夠探討戰爭背後的深層原因、戰略意圖以及對世界格局産生的長遠影響。插圖的加入,無疑會為枯燥的文字增添不少生動性,我猜想或許能看到一些珍貴的曆史照片或者精美的軍事地圖,這對於我這樣視覺化的學習者來說,簡直是太棒瞭。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真的非常精美,厚實而有質感,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實在感。我特彆喜歡它的插圖,清晰度很高,而且排版也很講究,完全不像很多學術書籍那樣枯燥乏味。書頁的紙張也很好,印刷清晰,字體大小適中,閱讀起來非常舒服。我個人對軍事史一直都有濃厚的興趣,特彆是對美國在世界近代史上的軍事行動和戰略部署都很好奇。這本書從名字上看就非常有吸引力,感覺內容會非常豐富,能夠滿足我對這方麵知識的渴望。我期待它能帶我深入瞭解美國軍隊的曆史沿革,以及他們參與過的那些影響深遠的戰爭。從封麵上那種厚重感和精美的插圖,我就能預感到這本書絕非泛泛之輩,它應該是在細節上做足瞭功夫,纔能夠呈現齣如此精緻的視覺效果。總而言之,這本書在外觀上就已經給瞭我極大的好感,這無疑會增強我閱讀的動力和期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