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宏、孟振华主编的《犹太教基本概念(宗教文化大系)》简练、准确地理解犹太教每个重要概念,既能充分注意到它们在犹太传统内部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又能以一种清晰、有意义的方式表述出来。本书的编写无论对于编写组成员还是对中国学术界来说,都属于一种初步的尝试。
宋立宏、孟振华主编的《犹太教基本概念(宗教文化大系)》内容简介 :犹太教尽管表面上缺乏基督宗教那样的神学传统,但世界宗教话语体系中 几乎每个有影响的概念,在犹太宗教思想中都能找到对等或对应的概念。《 犹太教基本概念(宗教文化大系)》采用“关键词”式的写作方法,以希伯 来圣经为基础,充分重视塔木德和。拉比传统以及现代犹太教的发展,对犹 太教的重要概念加以梳理和介绍,既展示了它们在犹太传统内部的多元性和 复杂性,又以一种简明的方式向中国读者表述出来。
赖永海,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财政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一南京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旭日佛学研究中心主任,江苏宏德文化出版基金会理事长,鉴真图书馆馆长。十几年来,相继出版了《中国佛性论》、《中国佛教文化论》、《佛学与儒学》等16部著作,主编《中国佛教百科全书》(11卷)、《中国佛教通史》(15卷)。 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委评为“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2003年、2009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2009年被人事部聘为博士后流动站评审专家组成员。 孟振华,男,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犹太和以色列研究所副教授。先后在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取得文学学士和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2002—2003)、特拉维夫大学(2006)访学,2009—2010学年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译有《地窖里的耳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和《狮子蜜》(台湾大块出版社,2007)等,在中外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宋立宏,男,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犹太和以色列研究所副教授。2003年获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博士学位。主要学术经历包括: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犹太史系博士后(2003—2004)、美国天普大学宗教学系访问副教授和美国重建派拉比神学院访问学者(2008—2009)、美国华盛顿纳粹屠犹**纪念馆赫斯研究员(2009)、宾夕法尼亚大学近东语言文明系访问学者(2012—2013)。编有《从西奈到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译有《美国犹太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等,在中外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序言
一神论
以色列人
希伯来圣经
十诫
契约
哈拉哈
特选子民
先知
末世论
外邦人
敬畏上帝
公义
加路特
希伯来语
安息日
修补世界
皈依及皈依者
救赎
犹太饮食法
死亡
家庭
犹太妇女
圣洁
祈祷
立祷
祝祷
译名对照表
密西拿译名对照表
参考书目
第四段 我近期在研究宗教对艺术史的具体影响,寻找一本能连接“信仰世界”和“美学表达”的桥梁之作。这本新书在这方面表现出色。它没有将宗教艺术视为单纯的装饰,而是深入探讨了艺术品是如何作为一种“可触摸的信仰载体”而存在的。书中细致地分析了不同媒介——壁画、雕塑、建筑乃至音乐——是如何被用来传达特定神学概念的。例如,它对比了不同时代对“神性”的描绘方式:从早期的象征性符号,到文艺复兴时期对人体和光影的极致追求,再到后现代对信仰边缘的探索。作者的功力在于,他能精准地指出,一件艺术品的形式选择,比如拱门的尖锐度、色彩的饱和度,背后都蕴含着特定的神学立场或哲学思潮。这本书读完后,我再去看那些著名的宗教建筑或画作时,眼光完全变了,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读懂”隐藏在画面和结构背后的那些庄严的、甚至带有政治色彩的信仰宣言。
评分第五段 作为一名对当代社会思潮有所关注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解释现代性危机和世俗化进程中,宗教如何转型的书籍。手边的这本著作,聚焦于近现代以来信仰的“去中心化”现象,提供了相当深刻的见解。它避开了宏大的教义叙事,转而关注普通信徒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结构中,如何重构自己的精神生活。书中提到了“私人信仰空间”的兴起,以及宗教团体如何适应全球化和数字媒体的挑战。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灵性”与“宗教性”分离趋势的探讨,这揭示了当代人既渴望超越性体验,又拒绝传统组织束缚的矛盾心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当代,充满了对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引用,使得论证更具说服力。它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促使读者去反思自己与信仰、与意义之间的关系,非常适合对现代文明发展有深度思考的读者。
评分第二段 我一直对神话学和民间信仰很感兴趣,希望能找到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读物。手头这本新发现的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的强项在于对符号学和原型意象的深入挖掘。作者似乎是一位人类学家兼符号学家,他不仅仅是在罗列不同的神祇和故事,而是着重分析了这些叙事元素在不同文化中反复出现的原因——比如“创世神话”中“水”与“混沌”的对立,或者“英雄之旅”中的必然试炼环节。书中穿插了大量精美的插图和考古发现的图片,这些视觉材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它对某些古老文本的解读,简直是醍醐灌顶,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段落还原成了生动的、与早期人类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的生存智慧。我读到关于“祭祀”主题的一章时,被作者对“交换”和“平衡”理念的阐释所震撼,这远比教科书上那种简单的“取悦神灵”的解释要深刻得多。这本书不是一本死板的教义手册,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集体潜意识如何通过宗教外壳表达自身的百科全书。
评分第一段 最近翻阅了市面上几本关于世界宗教史的入门书籍,希望能对不同信仰体系有个宏观的认识。其中有一本,封面设计得非常朴素,没有花哨的图案,只有清晰的字体,让人感觉内容会非常扎实。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它没有一开始就陷入复杂的教义辩论,而是从一个更宽广的视角切入,比如宗教如何塑造了早期人类的社会结构和道德规范。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是在描述不同文化背景下宗教仪式的演变时,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比如,它探讨了古代文明中“神圣空间”的界定,以及这种空间感如何影响了人们对宇宙秩序的理解。我特别喜欢它在比较不同信仰相似点和分歧时的那种审慎态度,没有刻意去褒贬任何一方,只是客观地呈现历史事实和思想脉络。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历史的高处,俯瞰着人类精神追求的漫长旅程,对于理解人类文明的底层逻辑有了更深的体会,对那些宏大的哲学命题也有了更具象的感性认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冷静、有力的框架,去审视宗教现象背后的社会动力。
评分第三段 说实话,我之前对严肃的宗教学著作都有点畏惧,总觉得内容太过艰深晦涩,充满了拉丁文和希腊文的术语。然而,最近接触的这本新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深谙“化繁为简”的艺术,他采用了非常口语化、但绝不失严谨性的叙述方式。比如,在解释复杂的伦理学体系时,他会借用现代社会中常见的冲突案例来打比方,瞬间拉近了读者与古老思想的距离。我发现自己在阅读时几乎没有卡壳的地方,知识的吸收是连续而流畅的。而且,这本书对于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辩论史”的梳理非常清晰,能让人明白,许多看似铁板钉钉的教条,其实是历经数百年思想交锋才最终定型的。它让我意识到,任何一种成熟的信仰体系,其内部都存在着激烈的张力与持续的自我修正过程。这本书读起来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在壁炉边娓娓道来,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完全没有传统学术著作的沉闷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