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唐诗(修订版)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中国文学之美系列 蒋勋的书 (讲唐诗,既是在讲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中国文学之美系列 蒋勋的书 (讲唐诗,既是在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勋 著
图书标签:
  • 唐诗
  • 宋词
  • 中国文学
  • 蒋勋
  • 文化
  • 艺术
  • 诗歌
  • 文学史
  • 古典文学
  • 审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连云港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47579
商品编码:24138386035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09-01
页数:239
字数:180000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本书系在《蒋勋说宋词》(2012年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蒋勋先生按照五代、北宋、南宋的时间脉络,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等重要词人的佳作一一道来。   在宋词D中,既有简练、淡雅、不夸张的情绪”,也不乏豪放、浓烈与激扬。美从无定规,却皆可成为个人生命的色彩。这是宋词带给我们的启发,以及慰藉。   阅读宋词,J像在阅读生命本身,饱满与孤D、喜悦与感伤各具其美。记得花间晚照,记得金戈铁马,豁达面对得失起落,好好珍惜自己。   蒋勋先生潜心于艺术与文化之美,“出之于小说、散文、艺术史、论述、绘画,苦心孤诣,重构民族美学与历史记忆,启蒙俗民生活中的感官审美享乐,献身为美的传道者,谦卑明亮,气象恢宏,给了我们欢喜感动与荣耀自豪”。台湾ZM作家张晓风曾这样描述这位“美的布道者”——“(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

关联推荐
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FC不同。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宋词是一种简练,一种淡雅,一种不夸张的情绪。
  阅读《蒋勋说宋词》,你会发现宋词的颓废、平实和自然,发现现实的美,其实人生是一场美的沉思……
  “词”并非始于宋代,却与宋代的文化品质浑然天成。有浅吟低唱,有大江东去,有柔肠粉泪,有家国愁思,美有不同的面孔,却未必要分出高下。
  蒋勋先生讲宋词,也讲宋词的来路与根基。尝试以一朵花或一枚雪片的姿态体会宇宙自然,在柔性与烈性之间游刃有余,与宋词之美结一段善缘。这种美不仅存在于文字或音韵D中,也存在于古今共通的情感以及挥之不去的乡愁里。
  《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蒋勋说文学(上)》《蒋勋说文学(下)》同为“中国文学之美系列”。美,是自然,是自由,是自己。文学是照进现实的一道光。
  延伸阅读——蒋勋说青春红楼系列:《梦红楼》《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①》。
 
目录
D一讲 李煜  唐诗何以变成宋词  前半生的醉生梦死,后半生的亡国之痛  富贵繁华都幻灭了  命运的错置  俗世文学自有其活泼与力量  有如流行歌曲  对繁华的追忆  唐诗的规矩被打破  人间没个安排处  无奈夜长人不寐  《浪淘沙》:李后主在美学上的J品 D二讲 从五代词到宋词  诗和词之间的界限D一讲 李煜
 唐诗何以变成宋词
 前半生的醉生梦死,后半生的亡国之痛
 富贵繁华都幻灭了
 命运的错置
 俗世文学自有其活泼与力量
 有如流行歌曲
 对繁华的追忆
 唐诗的规矩被打破
 人间没个安排处
 无奈夜长人不寐
 《浪淘沙》:李后主在美学上的J品
D二讲 从五代词到宋词
 诗和词之间的界限
 词长于抒情
 词是视觉性FC高的文学形式
 从风花雪月到《花间集》
 “自恋”的美学经验
 以一朵花或一枚雪片的姿态体会宇宙自然
 文人的从容
 包容之美
 深情存于万事万物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D三讲 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
 “分裂”的知识分子
 享受生活中的平凡和宁静
 CY感伤和喜悦
 昨夜西风凋碧树,D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感伤与温暖并存
 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
 中国文学中的夜晚经验
 庭院深深深几许
 白发戴花君莫笑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富有而不轻浮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天赋与轻狂
 行人更在春山外
 率性令生命优美
D四讲 柳永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慢词”自柳永开始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今宵酒醒何处
D五讲 苏轼
 可豪迈,可深情,可喜气,可忧伤
 不思量,自难忘
 偷窥——中国文学少有的美学经验
 融合儒、释、道
 可以和历史对话的人,已经不在乎活在D下
 绵中裹铁
 文学重要的是活出自己
D六讲 从北宋词到南宋词
 具备美学品质的朝代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音乐性与文学性
 文学的形式有时代性
 形式上的完美主义者
 阳刚与阴柔没有高低之分
 一旦讲求形式,也J是没落的开始
 向两J发展的美学品格
D七讲 秦观、周邦彦
 优雅文化的发达
 桃源望断无寻处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Z爱用的那几个字
 “大典故”
 耽溺之美
 再造美学空间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南朝盛事谁记?
D八讲 李清照
 李清照与苏轼
 知己夫妻
 李清照有点儿“野”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懒懒的情绪是南宋词的重要特征
 多少事、欲说还休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
 这次D,怎一个愁字了得!
 宋代文人的生活空间
D九讲 辛弃疾、姜夔
 辛弃疾与姜夔——南宋的两面
 “江南游子”
 辛弃疾的侠士空间
 却道天凉好个秋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1,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村居老人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杯汝来前
 悲壮美学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只讲自己的心事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享受生活中的平凡和宁静   在范仲淹之后,我们明显看到,大概到宋仁宗时期,北宋政治开始稳定下来,它的文化特质也在文学创作里表现得FC直接。我特别用晏殊、晏几道等人来做典型代表,下面会为大家介绍晏殊的四1词,以及晏几道和欧阳修的作品。我想以他们三人作为苏轼之前的引带,因为晏殊和欧阳修都算是在文学上对苏轼产生比较大影响的人物。   我们先来看晏殊的《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大家可以特别注意“炉香静逐游丝转”这样的句子。我们前面曾经提到,宋代在开始有一个静下来的心情以后,会去静观一些在唐代不太容易被看到的事物。香炉里燃一点檀香末或者沉香末,然后香炉上面的孔会冒出细细的烟来,这J是“炉香”。“静逐”是说因为FC安静,也没有风吹,所以烟慢慢慢慢地绕,如一道游丝般在转。这个场面,这个过程,很可能是诗人坐在书房里面对着香炉观察到的。   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印证,唐代的很多东西是在描述大的景象,或者生命中必须有目的性的事件;可是到宋代以后,因为政治的相对安定和经济上的繁荣,使得人们可以很安静地去看一些几乎是无谓的小事件。我现在用“无谓”这两个字,是说我们会发现“炉香静逐游丝转”这一句,好像是一个没有目的性的描述,它在整个人生的意义上,不代表任何东西。可是所有的无谓和无聊,在生命里面又占据了蛮重要的时间。我们的生命并不是每分每秒都具有重大意义,有些时候是属于静下来的时刻,以及休闲的时刻。   从“小径红稀”开始,作者描述了一个人走在落花稀疏的小路上,在郊外游玩时看到绿色的树,再进一步用“高台树色阴阴见”去形容人在树底下看到的树荫所构成的光影层次。“翠叶藏莺”J是在翠绿色的叶子里面藏着春天的黄莺鸟。我们在台北故宫的一幅宋画里可以看到,一道珠帘,外面有燕子飞过来,这J是“珠帘隔燕”。过去的文人有时候在比较接近轩或者廊的地方读书,有很多鸟飞进飞出,他J用珠帘挡住,让光线没有那么明亮,同时也让禽鸟或者昆虫不容易进入这个空间。这种隔帘的经验变成了一种很特殊的生活空间里的美学形式:室内与室外的空间没有JD的隔断,而是形成一种通透的感觉,人与自然之间可以有“隔”,可是这个“隔”又是可以连接的。享受生活中的平凡和宁静
  在范仲淹之后,我们明显看到,大概到宋仁宗时期,北宋政治开始稳定下来,它的文化特质也在文学创作里表现得FC直接。我特别用晏殊、晏几道等人来做典型代表,下面会为大家介绍晏殊的四1词,以及晏几道和欧阳修的作品。我想以他们三人作为苏轼之前的引带,因为晏殊和欧阳修都算是在文学上对苏轼产生比较大影响的人物。
  我们先来看晏殊的《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大家可以特别注意“炉香静逐游丝转”这样的句子。我们前面曾经提到,宋代在开始有一个静下来的心情以后,会去静观一些在唐代不太容易被看到的事物。香炉里燃一点檀香末或者沉香末,然后香炉上面的孔会冒出细细的烟来,这J是“炉香”。“静逐”是说因为FC安静,也没有风吹,所以烟慢慢慢慢地绕,如一道游丝般在转。这个场面,这个过程,很可能是诗人坐在书房里面对着香炉观察到的。
  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印证,唐代的很多东西是在描述大的景象,或者生命中必须有目的性的事件;可是到宋代以后,因为政治的相对安定和经济上的繁荣,使得人们可以很安静地去看一些几乎是无谓的小事件。我现在用“无谓”这两个字,是说我们会发现“炉香静逐游丝转”这一句,好像是一个没有目的性的描述,它在整个人生的意义上,不代表任何东西。可是所有的无谓和无聊,在生命里面又占据了蛮重要的时间。我们的生命并不是每分每秒都具有重大意义,有些时候是属于静下来的时刻,以及休闲的时刻。
  从“小径红稀”开始,作者描述了一个人走在落花稀疏的小路上,在郊外游玩时看到绿色的树,再进一步用“高台树色阴阴见”去形容人在树底下看到的树荫所构成的光影层次。“翠叶藏莺”J是在翠绿色的叶子里面藏着春天的黄莺鸟。我们在台北故宫的一幅宋画里可以看到,一道珠帘,外面有燕子飞过来,这J是“珠帘隔燕”。过去的文人有时候在比较接近轩或者廊的地方读书,有很多鸟飞进飞出,他J用珠帘挡住,让光线没有那么明亮,同时也让禽鸟或者昆虫不容易进入这个空间。这种隔帘的经验变成了一种很特殊的生活空间里的美学形式:室内与室外的空间没有JD的隔断,而是形成一种通透的感觉,人与自然之间可以有“隔”,可是这个“隔”又是可以连接的。
  到“炉香静逐游丝转”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作者在追求一个WQ静下来的心境和画面。这样一个描写的特殊之处,也是它和五代词Z大的不同在于,所谓的“愁”稍微少了一点点,虽然后面还是要讲到,可是不太像花间词有那么多哀伤和惆怅。它会描述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那些过去在唐代不太会拿来作为创作题材的内容,会被刻意地描述。
  这1词以“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结尾。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有时候你午睡醒来,尤其是夏天午睡醒来,会有一种呆呆地看着院中斜阳的愿望。在那一刹那之间,你会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坐在那儿,可好像还有另一个你在看着自己。所谓“一场愁梦酒醒时”,是说在喝酒睡着以后醒过来,不止是身体的苏醒,同时也是心灵上的苏醒。“斜阳却照深深院”一句,是感觉到斜阳在移动,时光在慢慢消逝。这种描述和《花间集》或者南唐词句里直接的感伤不太一样,它只是一种观察,比如说斜阳慢慢消失的感觉;而且作者不用很重的句子,只用“深深院”这样的表达——本来是照在他身上的阳光,此时在慢慢退后。
  北宋词Z精彩的部分在于它对意象的掌握。这些意象经常是FC平淡的,里面没有大事件,不过J是愁、醒、梦这些小小的生活体验,加入一些自己身边Z具体的景象,比如“炉香静逐游丝转”这样的东西。我很希望可以通过北宋的词,找到我们现今生活中可以描述类似“炉香静逐游丝转”这样经验的诗句。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描绘自己生活里面Z安静的空间和状态呢?如果不选择李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大气魄,而是希望创作保有宋词的某一种安静,那我们JT生活的安静又在哪里?我不知道大家可不可以了解,我们一直在沿着“文学之美”这个话题谈下来,其实是希望找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之美会在哪里。如果它不是盛唐时代的那种豪迈,那它是不是能够有宋词的那种安静,还是好像两个都没有?两个都没有并不是说不会有,而是可能还在摸索的过程D中。
  我们讲生活美学,是说由生活中升华出的一个特殊景象。在饭后把牛奶倒进咖啡,然后拿着小调羹去搅,这样的场景可能J是一个现代诗的画面,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那个句子。我的意思是说,牛奶与咖啡融合的场面,其实和“炉香静逐游丝转”是同样的东西。“炉香静逐游丝转”是FC小的一个事件,但是它可以入诗,那我们JT的诗句要从哪里去寻找入诗的生活细节呢?我想这个部分其实是我们在读晏殊词的时候要思考的。因为尽管晏殊做到了很大的官,而且影响了一代的文人,可是在他的词句D中,你会感觉到他没有像范仲淹的《渔家傲》那样很大气魄的东西,反而回到了平凡的生活本身。
  CY感伤和喜悦
  我为大家选出来的四1晏殊的词,可能都FC平淡,WQ是一般人会有的生活细节,比如下面这1《撼庭秋》。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大概不过是讲一个失眠的经验吧,一个朋友离开以后,连让对方知道自己情感的机会都不多。“碧纱”也J是淡绿色的纱,垂下来,它和珠帘FC相似,都是宋代生活里为了不让鸟虫随便跑进来而设的。台北故宫的宋代文物展中,有一张画是描绘宋代文人生活的,可以看到他们怎样用屏风、帘、纱来处理生活空间。现代生活中分隔我们的空间的大概只有墙,可墙分隔出的其实是一个蛮僵硬的空间,而帘、屏、纱的“隔”则在生活空间里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关系。现在日本的居住空间里还常常用到屏、帘这些东西,可是在我们的生活空间里,大概除了墙J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的隔断可能了。
  纱和帘JD是可以入诗的东西,因为它既是隔断,可是又通透。隔着帘和纱的光线是FC特殊的,“碧纱秋月”是说人在室内,可是透过绿色的纱帐,他可以看到外面秋夜的月亮,月光是通过纱和他发生关系的。“碧纱”和上一1词提到的“珠帘”其实都造成一种视觉上很特殊的迷离效果。“梧桐夜雨”是在讲夜晚的雨水打在梧桐叶上产生的声音效果。“碧纱秋月”是一种光线,“梧桐夜雨”是一种听觉,作者视觉的经验和听觉的经验组合成为词的美学记忆,然后落到“几回无寐”。一个夜晚常常失眠的孤D的人,才会看到“碧纱秋月”,听到“梧桐夜雨”。
  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问:他这个时候感伤吗?可是恐怕也有另外一种情况,那J是喜悦:在失眠的夜晚,你看到了户外的月光。生命里面的喜悦和感伤都在一起的时候,可能它会形成另外一个CY感伤和喜悦的心境,我觉得这种心境比较接近宋词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我们在读“心长焰短”四个字的时候,也许很容易J错过了。它好像只是在描写一个人看蜡烛的情景,而这个蜡烛不过是唐代曾被李商隐描述过的“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蜡烛。可是晏殊对蜡烛的感受是不同的。大家知道蜡烛D中有一条烛芯,烛芯还很长的时候,火焰已经越来越短,因为蜡烛快要烧完了。张爱玲说她Z喜欢这四个字,她觉得“心长焰短”是一种生命状态,它不是在讲蜡烛,而是在讲一种J大的热情已经燃烧得要到Z后了,你内在的激情还那么多,可物质能够提供给你燃烧的可能性已经那么少了。我想这也是宋词有趣的地方,好的创作者大概才能真正体会到“心长焰短”是这1词D中Z重要的四个字,讲出了人生中某一种热情将要成为灰烬、将要结束的状况。“向人垂泪”D然是在延续唐诗中蜡炬流泪的意象。
  在我们前面介绍的晏殊的两1作品中,很明显,都没有大事件,没有大野心,都是在安静地描述生活周边的事物——无论红烛也好,燕子也好,秋月也好,夜雨也好,都是身边景象。在宗教方面,唐代的佛教追求菩萨的庄严与华丽,可是宋代的罗汉J变成了FC平民化的形象。比如济公,修行原本J是生活里的一部分,他不会刻意地把自己提高到佛或菩萨的伟大。你不会觉得罗汉伟大,而是觉得他亲切、可爱,仿佛有一种夜市中人的样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宋代的宗教、文学艺术都在往世俗生活走,D一切向外征服的野心都挥洒完毕,回来安分做人成为他们真正的追求。
  昨夜西风凋碧树,D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下面我们看晏殊的一1《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D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1词的作者一直有争议,很多人认为是冯延巳写的,到现在都没有定论。尤其是下阕的“昨夜西风凋碧树”,很多人认为是冯正中的句子。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注意前面讲的珠帘、碧纱,现在讲到的罗幕,你能够从宋词中感受到宋代的生活空间FC有趣,不是一堵墙,而是一种转换空间。
  下阕是特别重要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选了三句宋词,来说明人生三个不同的境界,D一个境界J是“昨夜西风凋碧树,D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现实上来说,“昨夜西风凋碧树”J是昨天晚上因为一阵西风吹起,绿色的树叶纷纷掉落,繁密的遮掩不见了,所以“D上高楼”后可以“望尽天涯路”(D然也有“望断天涯路”的说法),可以看到很遥远的路。对于创作者来讲,这个句子只是一个画面,可是王国维将它引申为人生的D一个境界。活在繁华D中时,其实很难对生命有所领悟,对生命的领悟常常开始于繁华下落的那个时刻,J是我们曾经讲过的“颓废”。这个“颓废”不是世俗所讲的颓废,而是有很高的反省和自我沉淀的意义在里面。如果你一直在春天和夏天的话,你J没有机会去留恋春天和夏天,你留恋春天和夏天是因为春天和夏天要过去了。“昨夜西风凋碧树”,叶子落下了你才开始有感悟,才对生命有眷恋和珍惜。
  王国维认为人生的D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你必须痴情,必须像柳永讲的身体越来越瘦(“衣带渐宽”),却一点都不后悔。“为伊”是为一个人,为一个对象;“消得人憔悴”,这是痴情。D二个境界是一个痴迷、执迷的过程,这个过程大概是Z长久的,也是Z痛苦的。D一个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D二个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时候FC难堪,FC尴尬,也FC分裂。有人过不了这一关,达不到D三个境界。
  王国维认为人生的D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1,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几乎要放弃了,因为你“众里寻他千百度”,却怎么找都找不到,已经绝望到不找了,可是“蓦然回1”,他其实J在那里。要找的人或物一直在那儿却看不到,是因为我们太执着了,所以又回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它并没有变。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一直是我向许多朋友推荐的一部书,因为我觉得他虽然是在谈词,可是也借助词谈了生命中FC复杂的内容和FC丰富的过程。我希望大家在读像晏殊这一类词的时候,能够了解到它不仅是对客观景象的描述,更是对心境的处理。王国维的“三境说”还有一个意思:晏殊是北宋词Z早的领悟,接下来必须要经过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1,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个境界之间并不存在谁比谁高明的问题,而是说D一个境界、D二个境界、D三个境界都必须是自我完成的,它只是对个人来讲,所以并没有比较。但是要想自我完成或达到D三个境界,感悟的开始是FC重要的,这J是我选讲晏殊词的原因:他是北宋词感悟的起点。特别是他尽管荣华富贵一生,却可以用一种很平淡的方式写自己生命中现实的东西。
  “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收尾收得很通俗,是我们很熟悉的东西。我要写信给一个人,可是没有一尺的素——“素”J是没有染色的丝帛,要写信连信纸都没有。进一步的,这么远的路,这封信到底要怎么传达。晏殊的词里常常表达一种想要传达的情感,而这个情感却无从传达。无从传达和山长水阔并不见得有直接的关系,而是表现了一种落寞感,对于在人生里寻找知己感觉到茫然。光有荣华富贵而没有落寞之感其实是庸俗的,Z精彩的贵族常常带有一种奇怪不可解的感伤和落寞。
  感伤与温暖并存
  下面这1《浣溪沙》是晏殊Z具代表性的作品,我想也是大家Z熟悉的。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D徘徊。
  “一曲新词酒一杯”,作者一面填词,一面喝酒。“去年天气旧亭台”,想到去年同样的天气,也是在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发现,前面一句和后面一句可以相连,也可以不相连,其实是各自D立的,我们一直在讲词句有D立性。“夕阳西下几时回”,看到太阳越来越往下沉落,已经到了黄昏时分,什么时候夕阳会再回来呢?三句之间没有JD的关系,只有歌词会有这种FC奇特的意象的连接,通过声音的方式把它们连接在一起。
  下面出现的是北宋词开创时期Z重要的句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感觉花凋落了——加入了个人的主观意念,花要掉落是你无法挽回的事情,是生命里哀愁和感伤的基础,可是,好像又为自己找回一个生命的希望,那J是“似曾相识燕归来”。那只回来的燕子,大概是去年春天认识过的。一方面是消失的感伤,一方面变成找回的喜悦,二者同时存在,感伤与温暖并存。
  我觉得这是北宋词里面Z美的句子,而这样的句子D然不止是在讲花的凋零和燕子的归来,其实是在讲生命里两个不同的状态,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不WQ。你在生命里也常常处于“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之间,有许多的生命和你发生“无可奈何”的关系,大概是要结束了,缘分已尽;然而又有很多生命和你开始新的“似曾相识”的喜悦和快乐,所以它是生命的两个状态。
  大家可以把“花落去”、“燕归来”同上面抽象性的“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一起来看,WQ是生命的升华的讨论。这J是文学的力量,从一个很平淡的对生活事件的描述慢慢扩大,变成真正触碰生命的东西。一直到JT,过了一千多年,每次读到这两句的时候我还是会被震撼,这种震撼会唤起我自己生命里很多的经验和状态。你会觉得自己永远活在“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之间:有很多无奈,比如亲人的去世,朋友的告别,以及青春的消逝;同时又有“似曾相识”的新事物在涌现,因为它还是在循环。生命并没有因为前面的“无可奈何”而掉落到沮丧和绝望D中,“似曾相识”挽回了对生命里面的冀望的熟悉的感觉,我称它为一种“体温”。“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一种体温,使你感觉到你所接触的“新事物”和“新生命”不是D一次认识的。“无可奈何”是非循环性的,但“似曾相识”是循环性的,这个时候生命的意义、生命的循环性凸显出来。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晏殊积累了花间词以来的这种经验,把它提高到了Z精彩的状态。这样的抽象好像在很多场景中都很合用,或者说可以用在很多不同的生命状态里,比如一个人在情感上受伤,或者遇到事业上的挫折,大概都可以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它变成了抽象性的解释,它的内涵J是要看到生命的起落和循环。潮来潮去、月圆月缺、花开花谢,全部是事物的两面性,这种两面性使作者在“小园香径D徘徊”的时候,产生了对生命的领悟。
  记得我跟大家讲过,我Z大的野心是盖一座庙,然后把庙里所有的签都变成诗句。你因为担心会和女朋友分手而进到庙里,抽了一支签,结果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你会领悟到什么呢?我们会发现领悟到Z后,只是你一个人在D自徘徊,因为没有人可以给你解这个诗句。大概只有自己在那个时刻里,在一个落满了花的园子D中,一个人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
  下面我们讲晏几道。大家会看到他基本上延续了晏殊的风格,但是比晏殊更婉转,更深情。我们知道宋代有所谓的“歌妓文化”,很多以唱曲为职业的歌女与文人士大夫的关系FC亲近。这种亲近使她们扮演了文学传达者的角色,文人的词要通过她们弹奏乐器、歌唱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她们还扮演了给这些在朝为官的文人带来心理安慰的知己的角色,扮演了很特殊的、部分相D于情人的角色。这些歌妓年纪轻,容貌美,会歌舞,文化也比较高,可以和这些文人进行对话。
  下面这几1晏几道的词,很明显是在和女孩子对话。在晏殊的作品里对此好像还回避一些,可是到晏几道的时候,比如在下面这1《临江仙》里,你会感受到作者的直接。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D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多漂亮的两个句子,各位注意,这WQ是典型的意象,没有任何对心情的描述,J是花在落,人站在花下,天上飘着微微的雨,一对燕子飞过去。运用意象的高手能够通过画面去传达心情,这里面到底在讲什么?可能是感伤,可能是落寞,可能是对生命的领悟,它变成了一个可以有无数种解读的句子。
  如果你把“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变成一支签放到庙里去,抽出这支签的人大概会想好久,然后庙里的住持也不会解答了。签一定要写到连住持都不会解答才精彩,这样它本身对生命的指引性其实是更高的。我们都在通过各种解释的方法试图了解生命的神秘性,不管是星座,还是手相,可是我们又始终对这种神秘性无法WQ掌握。诗本身也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可解的时候是因为你把生命投射进去了,不可解可能是因为冥顽不灵,因为你始终不愿意去解读生命的本质现象。有人问,“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到底在讲什么?碰到这种情况,你要怎样去跟他解这两句词呢?文字很简单,不可能看不懂,那你不懂的是什么?不懂的是字句背后你自己生命的状况——不一定是不懂,而是有时候你拒绝懂。
  举个例子,假设你去对一个人说,我帮你用《易经》卜一个卦,然后你对他讲卦的内容,你会发现,他永远要听他想听的东西,他不想要的部分他是不听的。其实诗词也是这样的东西,所以在不同的生命状况里会对诗词有不同的领悟。所谓“诗无达诂”,每个人解读“落花人D立”和“微雨燕双飞”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诠释,所有的固定答案都是对诗的扼杀和伤害。应该给诗Z大的释放空间,意象被丢出来以后,我们的生命经验会和它发生永远不停止的、不定型的互动关系,或者说对话关系。
  “记得小初见”,“小”是一个歌妓的名字,晏几道直接把自己所爱恋的女子的名字放进去了,有没有发现口语化和生活化?“初见”的感觉,是一个创作者对自己生命中情感萌芽的永远不停的回忆,有点儿像前面讲过的“记得绿罗裙”。生命中的记忆看你自己愿不愿意记得,可以永远记得的事其实也不是很多,所以“记得小初见”反映出创作者对她是多么的珍惜、多么的眷恋。
  我说北宋词比五代词好一点点,是因为五代词J像我们讲过的,一直在镜子里看自己;可是到了北宋词的时候,有了一个眷恋的对象,会把自己的某一种眷恋和另外一个对象扩大出来,颓废感比五代要少一点点。“两重心字罗衣”又是一个意象,作者记得小身上穿的衣服是有心的图案的,很像“记得绿罗裙”。从唐诗的角度来看,这些细节是微不足道的,可它们在宋词里都变得FC重要。
  一个人的记忆对别人可能是没有价值的,你听到一个人讲自己某天穿了什么样的衣服,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因为它只对那个人有意义。“小”这个名字用得J好,我们不知道“小”是谁,可是对晏几道来讲,这个名字太重要了。如果没有这个名字出来,这1词不会这么动人,这个名字只对他有意义,所以他记得“两重心字罗衣”。“罗”是一种透明度高、经纬疏落的丝织品,有一点像纱,夏天穿起来FC凉快。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上,仕女们穿的J是罗衣。“两重心字罗衣”,一方面是讲衣服,同时又在讲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双关语在这里出现了。
  “琵琶弦上说相思”,小是一个歌妓,可是歌声里全部在讲彼此之间的思念。“D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记得那天晚上月亮那么亮,照着小的身形,如彩云般归去。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在北宋前期,晏殊和晏几道的词作的确将五代的无力感拿掉了一点,比较喜悦,对不对?我们读宋祁的《玉楼春》,再读晏殊和晏几道的东西,会感觉到后者有对生命中喜悦的描述。不管晏几道以后多么“去年春恨却来时”,D他记起那个晚上的小,他的生命J曾经是喜悦的,他也把那饱满的喜悦作为自己一生重要的记忆,D然这是FC私人化的。
  如果你觉得应该“文以载道”,文学要有一个更大的题目,那你可能不会喜欢这一类词,觉得它太个人化了,可是个人的东西并不见得好写。我们往往不能在自己的生命里去发展一些真性情的东西,有时候我们会很害怕,所以总是写一些很伟大的题目,而伟大的题目有时候会伤害私情,让你越来越不知道自己内在的SJ究竟是什么样。我曾经和很多朋友讲过,在我们成长的年代,FC明显,写作文永远要谈大题目,什么“写给大陆同胞的一封信”之类的,永远没有机会讲自己感受Z深的那些小事件。在那个年代,宋词其实蛮被忽略的,讲宋词至少要讲辛弃疾那种比较慷慨激昂的作品,不太能够阅读晏几道这类句子。
  ……
显示全部信息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唐诗的读物,它更像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一次深入古典文脉的心灵漫游。蒋勋先生以他特有的细腻笔触与深邃洞察,为我们重新打开了唐诗的宝藏之门,让那些曾经遥远而孤高的诗句,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本书的修订版,是在前版本的基础上,经过精心打磨与完善,无论是内容的深度、史料的考证,还是语言的表达,都更臻于成熟与精妙。它并非是对唐诗的简单梳理或知识的罗列,而是通过蒋勋先生的视角,将唐诗置于广阔的历史、文化与社会背景之下,进行有血有肉的解读。从初唐的筚路蓝缕,到盛唐的意气风发,再到中晚唐的时代转折与个人命运的跌宕,诗人们的生命情怀与时代精神,在蒋勋先生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再现。 蒋勋先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院派学者,他的语言温暖而富有感染力,他擅长将深奥的文学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生动故事,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领略唐诗的魅力。他引导我们去感受诗句背后的情感,去理解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去体会诗歌在那个时代所扮演的角色。每一首诗,都不再是孤立的文字,而是与诗人鲜活的生命、与那个时代的呼吸紧密相连。 他会带领我们走进长安的街头巷尾,感受李白的豪放不羁,想象他“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他会让我们聆听杜甫在战乱中的沉郁顿挫,体会他“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悲悯情怀;他也会让我们跟随王维,在山水之间感受禅意,品味“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灵。更重要的是,他不仅仅在讲解这些伟大的诗篇,他也在借由这些诗篇,讲述关于人生、关于情感、关于历史的永恒命题。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将引领我们重新认识唐朝,一个物质与精神都达到鼎盛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诗歌不仅仅是文人雅士的自娱自乐,更是士人的抱负、个人的情感、甚至是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最直接、最真挚的表达方式。蒋勋先生会帮助我们理解,为何唐诗能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明珠,为何它们至今仍能打动人心。他会让我们看到,诗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爱情、他们的友谊、他们的失落与不甘,都化作了流传千古的绝美诗篇。 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美的感知。蒋勋先生不仅仅是在解读诗歌,他更是在引导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体会情感的细微之处。他告诉我们,唐诗并非遥不可及的经典,而是可以融入我们日常生活,成为我们心灵滋养的源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不仅仅是认识了唐朝的诗歌,更是重新认识了我们自己,认识了我们内心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中国文学之美系列 “中国文学之美系列”并非是某个单一学科的学术专著,而是一场由蒋勋先生精心编织的,关于中华民族精神脉络的文学之旅。该系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情的笔触,试图将那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学瑰宝,以一种亲切、温暖、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现给当代读者,让我们能够重新审视和体味中华文化那深厚而隽永的美学意境。 这个系列并非着重于繁复的史料考证或理论建构,而是将焦点置于文学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情感、美学价值以及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与民族性格。蒋勋先生以他一贯的细腻观察和人文关怀,带领读者深入到每一部作品的灵魂深处,去感受作者的情感跌宕,去体会字里行间流淌的生命气息,去领略那份源远流长的文化韵味。 在这个系列中,作者以一种“导游”的姿态,引领我们穿越漫长的文学史,从古典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再到明清小说,乃至近现代的文学思潮。他所讲述的,不仅仅是某位作家的生平轶事,某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更重要的是,他试图挖掘出这些文学作品所共有的“中国文学之美”,这种美,体现在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体现在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与感悟,体现在对情感细腻的描绘与表达,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关照与批判,以及体现在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中国文学之美系列”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便是其语言的艺术。蒋勋先生的文字,如同一泓清泉,涤荡着浮躁的心灵,温润而充满智慧。他能够将那些看似晦涩的文学概念,用最平易近人的方式解读,让普通读者也能够轻松地走进文学的世界。他不是在“教导”我们,而是在与我们“分享”,分享他对文学的热爱,分享他对美的理解,分享他对生命的热忱。 在这个系列中,我们能够看到,中国文学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孕育出独特的美学风格。从《诗经》的质朴与真挚,到屈原的浪漫与忧愤;从唐诗的雄浑与瑰丽,到宋词的婉约与细腻;从明清小说的世情描绘与人生百态,到现代文学的深刻反思与独特探索,蒋勋先生都能够精准地捕捉到其核心的精神内核,并用生动的语言将其呈现出来。 他会带领我们去体会,中国文学中对“意境”的追求,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境界。他会让我们理解,中国作家是如何通过对细节的捕捉,对情感的刻画,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来构建出属于中国文学特有的精神维度。更重要的是,这个系列不仅仅停留在对美的欣赏,它更是一种对民族文化自信的重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传统文化的价值,而“中国文学之美系列”,则像一座灯塔,指引我们重新回到中华文化的源头,重新认识和珍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个系列的书籍,适合所有对中国文学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文学爱好者,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和愉悦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种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深情回望,一次对民族精神的温柔唤醒,一次对生命之美的由衷赞叹。它提醒着我们,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与智慧,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传承,去光大。 蒋勋的书 蒋勋先生的书籍,无论他描绘的是唐诗的风骨,还是宋词的柔情,抑或是艺术的奥妙,抑或是人生的哲思,都始终如一地贯穿着一种独特的“蒋勋式”风格:那就是以一颗温柔而敏感的心,去体察生命中的细微之处,去发掘隐藏在日常之下的深刻哲理,并用一种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将其娓娓道来。 他的书,绝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或信息的传递,它们更像是心灵的对话,是一场与作者灵魂深处的交流。他善于从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现不寻常的美。无论是解读一首诗,一幅画,一段历史,抑或是一份情感,他总能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为我们打开新的认知维度。他的文字,不像严谨的学术著作那样令人望而生畏,而是如同一位博学而风趣的朋友,坐在你的身旁,与你分享他对世界、对人生、对艺术的理解与感悟。 阅读蒋勋先生的书,你会发现,他对于“美”的理解,并非局限于外在的形色,而是更侧重于那种能够触动心灵,引发共鸣的内在精神。他会将我们引向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对情感的细腻体味,对历史的深沉关怀。在他的笔下,那些曾经遥远而神秘的艺术大师,那些早已化作尘埃的历史人物,那些似乎早已被遗忘的古典文学作品,都重新获得了鲜活的生命,仿佛就在我们眼前,与我们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 蒋勋先生的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温度”。他用一种极其温暖而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去书写关于爱、关于美、关于生命、关于历史的一切。他不会刻意地去渲染苦难,也不会虚浮地去歌颂美好,而是以一种平和而真挚的态度,去呈现生命的复杂性与多维度。在他的文字中,你能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热爱,对苦难的理解,对未来的期许。 例如,当他谈论唐诗时,他不是在仅仅分析诗句的格律和词汇,他是在带领你走进诗人那个鲜活的生命世界,去感受李白的豪放,去体会杜甫的悲悯,去领略王维的禅意。当他谈论艺术时,他不是在讲述创作技法,他是在引导你去看懂艺术家内心的情感,去体会艺术作品如何触动我们的灵魂。 蒋勋先生的书,具有一种“治愈”的力量。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他的文字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片心灵的栖息地。他提醒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去关照我们内心的情感需求。他的书,就像是一杯陈年的好茶,越品越有味道;又像是一曲悠扬的乐章,越听越能触动心弦。 总而言之,蒋勋先生的书,是一种关于“看见”的艺术。他教会我们如何去看见生活中的美,如何去看见历史的温度,如何去看见人性的光辉。他的书,是献给所有渴望获得心灵滋养、渴望与更深层的自我对话的读者的宝贵礼物。它们是知识的舟楫,是情感的港湾,更是通往内心宁静与智慧的桥梁。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文学之美系列》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场通往中国文学殿堂的导览。蒋勋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学养,为我们揭开了中国文学那扇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门。他并非按照朝代顺序,或是以作品的优劣来梳理,而是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引路人,带领我们去感受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文学的独特风韵。读这本书,我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去发现、去体会。他讲《诗经》的质朴与生活气息,讲楚辞的浪漫与忧愁,讲汉赋的磅礴与华丽,讲魏晋风骨的洒脱与玄远,讲唐诗的豪迈与婉约,讲宋词的细腻与婉转,再到明清小说的世情百态。每一个部分,都像一个独立的展馆,陈列着那个时代最璀璨的文学明珠。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总是能从宏观的角度,将各个文学体裁、各个时代的作品串联起来,让你看到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与传承,感受到一种内在的逻辑与生命力。读完之后,我对中国文学的认识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有机的整体,充满了敬畏与热爱。

评分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带给我的,是一种对女性情感细腻入微的洞察。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化身为一位宋朝的女子,在闺阁中、在庭院里,感受着那些细腻婉转的心绪。蒋勋先生的解读,不像许多学术著作那样冰冷,而是充满了温情与理解。他讲柳永,不再只是他的“狎妓”标签,而是揭示了他用尽一生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城市繁华和离愁别绪,那种对底层女性的体恤,令人动容。讲李清照,他更是深入骨髓地剖析了她从少女的娇憨到国破家亡后的凄凉,那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哀伤,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触及灵魂的共鸣。我尤其喜欢他对词语意境的描绘,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画面,让你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词人当时的心情。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宋词,它不再是小资情调的代名词,而是承载着无数女性生命体验的珍贵宝藏。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默默品味,仿佛那些词句就在我的心头回荡,勾起了我内心深处相似的情感。它让我更加懂得欣赏女性的坚韧与脆弱,也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细微情感。

评分

蒋勋的书,不仅仅是关于文学的解读,更是一种关于生活哲学的启示。他谈论文学,却总是能将文学与人生、与当下紧密相连。在阅读《蒋勋说唐诗(修订版)》和《蒋勋说宋词(修订版)》时,我常常觉得,他讲的不是古人的诗词,而是我们当下的心境。比如,他讲李白的“举杯邀明月”,不仅仅是诗人的浪漫,更是现代人孤独时的一种情感投射;他讲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是每个人在面对时光流逝时都会有的失落。他的文字,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能够帮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他鼓励我们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去体会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微之处。他讲的“美”,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而是藏在每一片落叶、每一缕阳光、每一次心跳里的生命之美。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连接我们与世界、连接我们与内心的桥梁。

评分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带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唐朝,不再是枯燥的历史年代和生硬的诗歌文本,而是充满了鲜活生命力的诗人群像。蒋勋先生的笔触,如同他本人在课堂上娓娓道来的声音,将那些高高在上的诗人拉近了,仿佛他们就在我们身边,用最真挚的情感吟唱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命运的无奈、对友谊的珍视。读这本书,我不再是那个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的“学生”,而是变成了一个沉浸在诗歌世界里的“朋友”。他讲李白,不是简单罗列他的豪放,而是挖掘出那份洒脱背后的孤独与挣扎;讲杜甫,不再只是他的“诗圣”光环,而是看到了他如何用一颗悲悯之心,将家国情怀融入字里行间。书中的一些诗句,原本读起来只是优美的词藻,经过蒋勋先生的解读,却像被注入了灵魂,有了温度、有了色彩,甚至有了香气。我常常会在午后,泡上一杯茶,翻开这本书,跟着他的思绪,在诗意的山水中漫步,感受盛唐的繁华与苍凉,也反思自己当下的生活。这本书让我明白,读诗,不只是读文字,更是读懂人心,读懂那个遥远却又近在咫尺的时代,以及穿越千年的情感共鸣。

评分

作为一名“蒋勋的书”的忠实读者,每一次翻开他的作品,都像是在与一位老友进行一场深入的灵魂对话。他讲唐诗,讲宋词,讲中国文学,似乎总是在不经意间,就把我们带入了那个年代,让我们感同身受。但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些古典文学,巧妙地引导我们去思考当下的生活,去体察自身的情感。他没有刻意拔高,也没有故作高深,而是用最平实、最真诚的语言,将那些精深的文学道理,化作了生活的智慧。他让我明白,原来我们常常会感到迷茫、感到困惑,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忽略了生命中最本真的需求。蒋勋先生的作品,总能唤醒我内心深处的那份对美好的向往,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读他的书,让我不再害怕孤独,不再畏惧时间的流逝,反而学会去拥抱生活中的每一个当下,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中的不凡之美。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他作为一位作家,最令人敬佩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