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1 第一章 中蜂的概述
第一节 我国中蜂地方品种/ 1
一、北方中蜂/ 1
二、华南中蜂/ 3
三、华中中蜂/ 4
四、云贵高原中蜂/ 6
五、长白山中蜂/ 8
六、海南中蜂/ 10
七、阿坝中蜂/ 11
八、滇南中蜂/ 13
九、西藏中蜂/ 15
第二节 中蜂的发展优势/ 17
一、养蜂条件优越. 蜜粉源
植物丰富/ 17
二、养蜂历史悠久. 饲养技
术成熟/ 17
三、人们的保健需求不断
增加/ 18
四、蜜蜂授粉逐渐受到
重视/ 19
五、蜂农老龄化严重. 更适
合从事中蜂饲养/ 19
20 第二章 中蜂的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 蜂群的群体/ 20
一、蜂王/ 20
二、工蜂/ 23
三、雄蜂/ 24
四、蜂巢/ 25
第二节 中蜂的习性/ 27
一、善于利用零星蜜源/ 27
二、飞行迅速. 善于躲避
胡蜂/ 28
三、对白垩病和螨害的抗
性强/ 28
四、抗美洲幼虫腐臭病/ 29
五、不采胶/ 29
六、造巢脾迅速/ 29
Ⅵ
七、抗寒/ 30
八、分蜂性强/ 30
九、扇风头朝外/ 31
十、护巢脾的能力差/ 31
十一、易逃群/ 32
十二、盗性强/ 32
十三、蜂群失蜂王后易出现
工蜂产卵现象/ 33
十四、中蜂好咬旧巢脾. 喜
新巢脾/ 33
十五、认巢能力差. 易
错投/ 34
十六、清巢力弱. 抗巢虫能
力差/ 34
十七、抗囊状幼虫病能
力差/ 35
36 第三章 饲养中蜂的设备和工具
第一节 蜂箱/ 36
一、各种活框蜂箱的技术
参数/ 36
二、蜂箱的基本要求/ 37
三、蜂箱的基本结构/ 37
第二节 养蜂管理用具/ 41
一、埋线器/ 41
二、起刮刀/ 41
三、面网/ 42
四、割蜜刀/ 42
五、蜂刷/ 42
六、摇蜜机/ 43
七、巢础/ 43
44 第四章 中蜂的传统饲养方法
第一节 不同传统蜂箱饲养
方法/ 44
一、卧式蜂桶饲养方法/ 44
二、竖立式蜂桶饲养
方法/ 48
三、方格式蜂桶饲养
方法/ 50
第二节 野生中蜂的诱捕和分蜂
团的收捕/ 51
一、野生中蜂的诱捕/ 51
二、分蜂团的收捕/ 54
56 第五章 中蜂的过箱技术
第一节 中蜂过箱的最适时期及
过箱前的准备工作/ 56
一、中蜂过箱的最适
时期/ 56
Ⅶ
二、过箱前的准备工作/ 57
第二节 过箱的方法/ 58
一、驱蜂离脾/ 58
二、割脾、绑脾/ 59
三、还脾/ 61
四、抖蜂入箱/ 61
五、催蜂上脾/ 62
第三节 中蜂过箱后的管理/ 62
一、防盗蜂/ 62
二、补饲/ 63
三、及时检查. 发现问题及
时处理/ 63
四、拆绑脾线/ 64
65 第六章 中蜂活框饲养的基本操作技术
第一节 中蜂饲养场地的选择与
蜂箱的排列/ 65
一、较好的蜜粉源/ 65
二、场地条件/ 66
三、蜂箱的排列/ 66
第二节 蜂群的检查/ 68
一、箱外观察/ 68
二、开箱检查/ 72
第三节 蜂群的饲喂/ 78
一、饲喂糖水/ 78
二、饲喂花粉/ 80
三、喂水和喂盐/ 80
第四节 巢脾的修造与保存/ 81
一、造脾的最适时期/ 81
二、造脾前的准备/ 82
三、造脾的方式和方法/ 83
四、巢础框的放入位置/ 85
五、加础造脾的注意
事项/ 86
六、巢脾的保存方法/ 88
第五节 盗蜂的预防与处理/ 89
一、如何预防盗蜂的
发生/ 89
二、盗蜂的识别/ 91
三、发生盗蜂时的处理/ 92
第六节 飞逃的预防与处理/ 93
一、引起中蜂飞逃的
原因/ 93
二、蜂群飞逃时的处理/ 95
三、蜂群飞逃的预防/ 97
第七节 维持适当的蜂脾
关系/ 100
一、繁殖期的蜂脾关系/ 100
二、流蜜期的蜂脾关系/ 101
第八节 蜂群的合并/ 102
一、蜂群合并的障碍/ 102
二、蜂群合并的方法/ 102
三、蜂群合并的原则/ 103
第九节 工蜂产卵的处理/ 103
第十节 中蜂人工育王与换王
技术/ 104
一、育王的时间/ 105
二、育王的条件/ 105
三、育王前的准备工作/ 105
四、人工育王的具体操作
方法/ 107
Ⅷ
第十一节 蜂群的人工分蜂/ 109
一、均等分群法/ 109
二、非均等分群法/ 110
三、一群分出多群法/ 111
第十二节 蜂王或王台的
诱入/ 111
一、蜂王的诱入/ 111
二、王台的诱入/ 112
三、注意事项/ 112
四、被围蜂王的解救
技术/ 113
第十三节 转地放蜂的管理/ 113
一、转地前的准备/ 113
二、转地途中的管理/ 114
三、转入新场地后蜂群的
管理/ 114
115 第七章 中蜂不同时期的饲养管理技术
第一节 春季繁殖期的饲养管理
技术/ 115
一、早春繁殖的时间/ 115
二、春季繁殖的条件/ 115
三、春季繁殖蜂群的管理
要点/ 116
第二节 流蜜期的饲养管理
技术/ 121
一、流蜜期前的管理/ 121
二、流蜜期的管理/ 123
三、流蜜后期的饲养管理
技术/ 124
第三节 越夏期的饲养管理
技术/ 125
一、越夏前的准备工作/ 125
二、越夏期的管理要点/ 125
第四节 秋季的饲养管理
技术/ 127
一、抓生产/ 128
二、育王、换王/ 128
三、培育好适龄越冬蜂/ 128
四、调整蜂巢/ 129
五、冻蜂停产/ 129
六、喂足越冬饲料/ 129
第五节 越冬期的饲养管理
技术/ 130
一、越冬前的准备/ 130
二、越冬保温工作/ 131
三、越冬管理/ 132
133 第八章 中蜂主要病敌害的防治
第一节 中蜂囊状幼虫病/ 133
一、病原及症状/ 133
二、预防/ 135
三、治疗/ 136
第二节 欧洲幼虫腐臭病/ 137
一、病原及症状/ 137
Ⅸ
二、预防/ 138
三、治疗/ 138
第三节 巢虫/ 138
一、症状/ 139
二、防治/ 139
第四节 胡蜂/ 141
一、危害/ 141
二、防除方法/ 141
第五节 农药中毒/ 143
一、症状/ 143
二、预防措施/ 144
三、中毒解救措施/ 144
第六节 植物中毒/ 145
一、症状/ 145
二、防止有毒蜜粉源对人和
蜂的危害/ 145
147 附录 常见计量单位名称与符号对照表
148 参考文献
| 猜你喜欢 | ||||||||||||||||||||||||||||||||||||||||||
| 
 | ||||||||||||||||||||||||||||||||||||||||||
作为一名有几年养蜂经验的蜂农,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升蜂群产量和健康水平的“秘籍”。市面上关于养蜂的书籍琳琅满目,但真正能够触及核心、解决实际问题的却不多。当我拿到这本《高效养中蜂关键技术》时,起初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大全”和“秘籍”这样的字眼往往带有夸大的成分。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书中的内容所折服。作者对于中蜂(中华蜂)的生物习性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并且将这些理解转化为了一套套科学、高效的养殖方案。书中对于蜂群结构、工蜂、蜂王、雄蜂的职责以及它们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的阐述,比我以往了解的要更深入、更细致,这让我对蜂群的管理有了全新的视角。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如何提高蜂王产卵率、如何培育优质蜂王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饲喂来促进蜂群发展的内容。作者提出的“周期性管理法”和“分阶段增殖技术”,结合了我过去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并给出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例如,在处理蜂群分蜂热方面,书中提到的几种诱导分蜂和防止失王的方法,都经过了反复的验证,非常实用,并且考虑到了不同季节和不同蜂场条件下的差异。此外,关于病虫害的防治,书中不仅列举了常见的病虫害,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多种非化学、低成本的防治措施,这对于追求绿色、有机蜂蜜生产的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这本书并非单纯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作者多年实践经验的凝练,很多细节之处,比如如何观察蜂群的“情绪”变化,如何通过蜂箱的声音来判断蜂群的健康状况,这些都是书本上很难学到的“功夫”。
评分在我看来,养蜂不仅仅是捕捉、饲养,更是一门关于“如何与自然对话”的艺术。这本书,以一种深刻而又充满智慧的方式,揭示了中华蜂的奥秘,并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高效养蜂世界的大门。作者在书中对于蜂群内部的“社会结构”和“信息交流”机制的解读,让我为中华蜂的智慧和协作精神所折服。例如,书中对于蜂群如何通过“舞蹈”来传递觅食信息,以及蜂王如何通过信息素来控制整个蜂群的社会秩序,都做了非常细致的描述,这让我对蜜蜂的认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周期性管理”的理念。作者并非提倡一种一成不变的养殖模式,而是强调根据蜜蜂的生命周期、季节变化以及环境因素来动态调整管理策略。书中对于如何通过精准的饲喂来引导蜂群按照期望的方向发展,比如促进蜂王产卵,培育强壮的工蜂,都给出了一系列科学的操作指南。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书中对于“蜂群健康”的定义,并非仅仅是“没有生病”,而是包括蜂群的活力、繁殖能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作者提倡的“生态养殖”理念,让我看到了养蜂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紧密联系。书中介绍了如何通过优化蜂箱设计来减少对蜂群的干扰,如何利用天然植物来驱虫,以及如何选择对蜜蜂友好的蜜源,这些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高效养蜂与可持续发展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养蜂技术的提升,更是一种“与蜂共舞”的哲学。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中华蜂的热爱和尊重,深深地打动了我。书中对于“蜂群的自然习性”的尊重,让我明白,最有效的养殖方式,往往是顺应蜜蜂的自然规律,而非强行干预。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蜂箱的微气候调控”的讲解。作者分析了蜂箱内部温度、湿度、通风等因素对蜂群生理活动的影响,并给出了优化这些因素的具体建议。这让我意识到,一个适宜的“小环境”,对于蜂群的健康和高效生产至关重要。书中还介绍了如何利用天然材料来改善蜂箱的隔热和通风性能,这让我能够以更低的成本,为蜜蜂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在“蜂群的早期发育与管理”方面,本书也给了我很多宝贵的经验。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为新形成的蜂群提供适宜的环境和营养,如何帮助它们建立起稳定的社会结构,以及如何应对新蜂群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这让我能够更有信心地去发展新的蜂群,并为未来的高产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书中关于“蜂蜜的储存与保鲜”的知识,也让我学到了不少实用的技巧,能够更好地保持我辛勤劳动的成果。
评分在我心中,养蜂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我一直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我的蜜蜂朋友们,并以最人道、最有效的方式与它们共同繁荣。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种深入理解的渴望。它并非简单地介绍如何“养”蜂,而是着力于“高效养”和“关键技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中蜂(中华蜂)的独特遗传特性和适应性做了深入的剖析,这让我意识到,要想养好中华蜂,就必须遵循它自身的规律,而非照搬其他蜂种的养殖模式。作者在描述如何优化蜂箱结构以适应中华蜂的筑巢习性和生理需求时,给出了非常具体的图解和数据,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每一个微小的改动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在蜂群的饲养管理方面,书中强调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而不是死板套用一套模式。它鼓励我仔细观察我的蜂群,根据它们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喂养策略、扩大或缩小蜂箱空间。例如,在描述如何利用自然资源来补充蜂群营养时,作者列举了多种植物的蜜源和花粉源,并说明了它们在不同季节的开花期,这让我可以提前规划,确保蜂群在关键时期拥有充足的营养。此外,书中关于蜂群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也让我看到了希望。作者提倡的是一种“治未病”的理念,通过增强蜂群自身的抵抗力来抵御疾病,而非过度依赖药物。书中介绍的几种利用天然物质进行预防和辅助治疗的方法,让我觉得既环保又有效,并且大大降低了我的养殖成本。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养好中华蜂,需要的是耐心、细心、爱心,以及对蜜蜂生命规律的敬畏之心。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那一定是“豁然开朗”。在阅读之前,我对于中蜂的养殖,总是处于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很多时候凭着一腔热情和零散的经验来应对。而这本书,则像是一盏明灯,为我指明了方向,让我看到了一个系统、科学、高效的养殖体系。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蜂群的营养调控”的章节。作者从蜜蜂所需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了不同蜜源和花粉源的营养价值,以及如何在不同时期为蜂群提供均衡的营养。这让我意识到,科学的营养补充,是提高蜂群生产力的关键。书中还介绍了如何利用人工饲料来弥补自然蜜源的不足,并且详细讲解了各种人工饲料的配方和制作方法,这对于在蜜源匮乏的地区养殖中蜂,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在“蜂群的抗病性培育”方面,本书也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介绍病害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而是更侧重于如何通过增强蜂群自身的免疫力来抵御疾病。书中介绍的几种利用天然植物提取物来提高蜂群抗病能力的方法,让我看到了绿色、健康的养蜂模式的可能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养殖理念得到了升华,不再是简单的“养”蜂,而是“经营”蜂群,让蜂群在科学的管理下,达到最佳的生产状态。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养蜂是一门需要“细心”和“耐心”的学问,而这本书,正是用它那详尽而又温和的语言,教会我如何去细致地观察,如何耐心地去等待。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蜜蜂行为学”的解读。作者并没有将蜜蜂仅仅视为一种生产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个个有生命、有情感的个体。他对蜜蜂在不同时期的行为表现,比如筑巢、采蜜、育雏、防御等,都做了非常生动细致的描述,让我仿佛能够“读懂”蜜蜂的语言。在处理蜂群的“繁殖与分蜂”问题上,书中给出了非常实用的建议。作者分析了不同季节蜂群自然分蜂的可能性,以及如何通过人为干预来控制分蜂,或者利用分蜂来扩大蜂群。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幼蜂的培育与管理”的章节,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为幼蜂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充足的营养,以培育出健康强壮的工蜂,这对于提高蜂群的整体生产力至关重要。在“蜂蜜的品质控制”方面,本书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者强调了从蜜源的选择、采蜜的时间、蜂蜜的储存等各个环节来确保蜂蜜的纯度和营养价值。书中关于如何避免蜂蜜掺杂以及如何进行蜂蜜的质量检测,都让我学到了不少实用的知识。这本书让我觉得,养蜂不仅仅是技术的实践,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化繁为简”的智慧,将中华蜂高效养殖这一看似复杂的课题,分解成了一系列清晰、可操作的步骤。我一直以为,养蜂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和复杂的技能,但这本书让我发现,只要理解了其中的关键原理,并且付诸实践,任何人都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养蜂人。作者在书中对于“蜂群的早期预警与干预”的讲解,让我受益匪浅。他提倡的“防患于未然”的理念,让我能够通过对蜂群细致的观察,在问题变得严重之前就采取措施。书中列举了多种通过观察蜜蜂的行为、蜂箱的气味、以及蜂巢的形态来判断蜂群健康状况的方法,这让我能够更早地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在“蜂群的越冬管理”方面,本书也给出了非常详尽的指导。作者分析了不同地区冬季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供了多种保温、喂养和病害防治的方案。这让我能够根据自己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最适合的越冬计划,确保蜂群能够安全地度过寒冬。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养蜂的信心大大增强,并且对未来的养殖充满了期待。我不再是那个对养蜂感到迷茫的新手,而是已经具备了系统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一名有潜力的养蜂人。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打破了我对传统养蜂“经验至上”的迷思。我一直以为养蜂主要靠的是“师傅带徒弟”式的口传心授,那些看似神秘的“诀窍”是难以通过文字传递的。然而,这本书用扎实的科学理论和严谨的实践论证,将中华蜂高效养殖的“奥秘”一一揭示。作者在解释蜂群的“生理节律”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时,用大量的图表和数据来支撑,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个管理决策背后都有其科学依据,而非凭空臆想。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蜂群能量管理”的部分。作者从蜂群的能量消耗和能量获取两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如何通过优化饲喂、合理分蜂来提高蜂群的“能量效率”。这让我意识到,要想获得高产,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考虑蜂群的能量平衡。书中对于“蜂群的微观环境调控”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比如如何通过调整蜂箱的通风、温湿度来优化蜂群的生理状态,从而提高工蜂的工作效率。此外,书中关于“病害的早期预警与干预”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非仅仅关注已经发生的病害,而是强调通过对蜂群日常行为的细致观察,以及对蜂箱内部环境的监测,来捕捉病害发生的早期信号,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这让我觉得,养蜂不再是被动的应对,而是主动的预防和管理。
评分对于任何一个想要踏入中蜂养殖领域的新手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本“圣经”。我承认,一开始我对于养蜜蜂感到有些畏惧,觉得它是一个技术门槛很高、需要大量专业知识的领域。但这本书以其极其详尽、循序渐进的讲解,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从最基础的蜜蜂种类介绍,到蜂箱的类型选择和组装,再到如何吸引野生蜜蜂筑巢,书中每一个环节都写得清清楚楚,并且配有大量的插图和照片,让我仿佛就在现场学习一样。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新手入门”的章节,作者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一步一步地指导我如何准备养蜂所需的工具,如何选择合适的养殖地点,以及如何应对初次接触蜜蜂时的紧张情绪。书中对于如何识别健康蜂群和不健康蜂群的描述,也让我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养蜂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而是非常坦诚地列出了各种潜在的风险,并提供了应对策略。比如,在讲解如何处理蜂群过冬的问题时,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地区冬季的特点,并给出了多种保温和喂养方案,让我能够根据自己所在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合的方法。我还在书中找到了关于如何采集蜂蜜、如何制作蜂蜡、蜂胶等蜂产品的知识,这让我看到了养蜂不仅仅是养殖,更是一种创造和收获的过程。这本书让我觉得,养中蜂并非遥不可及,只要用心学习,任何人都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养蜂人,并从中获得乐趣和回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朴实中透着一股实在劲儿,那种泛黄的纸张和清晰的排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翻开第一页,一股淡淡的书香扑鼻而来,这是知识的味道,也是岁月沉淀的味道。我一直对养蜂这个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行业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苦于没有入门的途径,零散的资料看了不少,总觉得不成体系,也缺乏实操指导。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我眼前一亮,感觉像是找到了救星。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作者的讲解条理清晰,从蜜蜂的生物学特性讲到蜂箱的选择、蜂群的饲养管理,再到疾病防治和蜂蜜的采集,几乎涵盖了养中蜂的所有关键环节。特别是关于蜂群的春繁、夏繁、秋繁以及越冬管理的部分,作者都给出了非常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并且配以精美的插图,让我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每一个动作的要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强调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实践的重要性。书中有大量关于实际操作的案例分析,以及一些养蜂人总结出来的“土方法”,这些都是在理论书籍中很难找到的宝贵经验。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养蜂已经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不再是茫然无措,而是充满信心,跃跃欲试,相信很快就能开启我的养蜂之旅,收获属于自己的甜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