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局:互联网+教育 | ||
| 定价 | 49.80 | |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8年01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赵帅 编著 |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 页数 | 240 | |
| 字数 | 253 | |
| ISBN编码 | 9787122307934 | |
| 重量 | 389 | |
001第壹章 “互联网 ”行动计划下的中国教育
001-----互联网教育缘何如火如荼
009-----谁主沉浮:传统教育PK互联网教育
023-----互联网教育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032-----战况:互联网巨头征伐互联网教育
040-----【商业案例】淘宝教育:打造90后的年轻教育生态系统
046-----【商业案例】腾讯课堂:zui接地气儿的在线课堂
052第二章 中国互联网教育主流商业模式
052-----中国国情下的在线教育商业模式
068-----在线教育盈利模式:收费or免费
078-----公立学校:产品决定zui终胜负
082-----内容变现的无限可能
090-----那些正在直播的网红老师们
095-----【商业案例】网红张雪峰:讲的不奇葩不行
098-----【商业案例】优学向上:通过社会化特征打入公立学校
101第三章 互联网教育的生存之路
101-----变革:互联网教育如何改变教育行业
110-----教育O2O是不是个伪命题
115-----大数据背景下的个性化教育
122-----【商业案例】潮水退去,方显教育O2O价值
126-----【商业案例】学大教育:K12学段个性化教育的倡导者
130第四章 探索互联网幼教的多样性
130-----幼儿教育:保育让位于教育
136-----幼教困局:缺乏以用户为核心的应用
140-----以家庭为中心的幼教运营模式
147-----【商业案例】中国幼教市场王pai“巧虎”的商业模式
151-----【商业案例】儿童安全:小黄鸡守护计划
156第五章 K12教育的变数与胜数
156-----K12教育尽享政策与市场助力
163-----多路力量角逐K12市场
168-----K12教育发展趋势:产品差异化
175-----K12有效商业模式探索
181-----【商业案例】猿题库:在线题库的突围之路
186-----【商业案例】和教育:巨头的华丽转身
191第六章 职业教育步入“互联网 ”时代
191-----职业教育的2.0时代
199-----职业教育离盈利有多远
205-----职业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的结合
209-----【商业案例】沪江教育: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极客精神
213-----【商业案例】尚德教育:直播助力职业教育自升级
216第七章 互联网教育的公益者:MOOC
216-----互联网教育风暴来袭:MOOC的起源
220-----MOOC教育模式的核心优势
225-----MOOC课堂VS传统课堂
229-----后MOOC时代—SPOC
234-----【商业案例】全球三大MOOC网站孰优孰劣
237-----【商业案例】一个中文MOOC平台路在何方
初读这本书,我完全是被它封面那股浓浓的“时代弄潮儿”气息所吸引的。毕竟,谁不想在幼儿教育这个传统行业里“破局”呢?我本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行动指南,手把手教我们如何将那些高大上的互联网思维,拆解成幼儿园可以接受、家长能够理解的具体操作步骤。结果呢,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参加了一个为期三天的“教育行业数字化转型”高级研讨会,听了太多关于生态构建、数据驱动和用户体验优化的宏大叙事。书中对“互联网+教育”的定义非常宽泛,从幼儿园管理软件的采购流程,谈到区域资源的数字化版权问题,涉猎极广,但每一块都点到为止,像是给出了一个巨大的目录,却不肯翻开任何一页的内文。尤其是在谈到MOOC模式时,作者似乎将“在线课程”等同于“高质量的录播视频”,却鲜少提及如何解决幼儿在缺乏即时反馈和社交互动环境下学习效率低下的核心痛点。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没得挑,行文流畅,排版也颇具设计感,但它更像是一份面向投资人和教育局高层的战略规划报告,而非一本面向一线教师的实用工具书,让人感觉有些“空中楼阁”。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跳跃,仿佛是多位专家的讲稿被硬生生地拼凑在了一起。前一章还在热烈地讨论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家长对“延迟满足”主题的反馈热度,下一章画风突变,又开始探讨如何进行幼儿园的风险评估与合规性建设,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显得非常牵强。作为一名深耕幼儿教育多年的实践者,我最看重的是“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性。然而,这本书的“探索”部分,似乎更多地是停留在概念的提出和市场潜力的估算上,缺乏扎实的案例支撑。我找遍全书,希望能找到哪怕一个详细记录了某个幼儿园利用MOOC资源进行为期一学期的试点项目,并附带了详细的前后测数据对比的篇章。很遗憾,这样的深度分析几乎没有出现,更多的是对未来愿景的美好勾勒和对现有教育体系的抽象批判。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提出了一个宏大的图景,缺点在于它没有为我们这些身处基层的人,提供一把能抵达那个图景的坚固梯子,读完后留下的,更多是思考的压力而非解决问题的信心。
评分这本《包邮 破局 互联网+教育 探索幼儿教育 教育图书籍 MOOC模式在线课程 开发设计学习》的书,我真是又爱又恨,拿到手的时候,冲着“破局”二字去的,想着能在幼教这个看似固化又充满挑战的领域里,找到点能落地的实操方法,尤其是结合了时下的“互联网+”和“MOOC模式”。说实话,前三分之一的理论铺陈,关于教育理念的梳理和对传统模式的批判,写得相当深刻,作者的学术功底毋庸置疑,引经据典,逻辑严密,几乎要让我为之侧目。然而,当我翻到中间部分,期待看到具体如何将MOOC的精髓嫁接到3到6岁幼儿的认知特点上时,内容却变得有些飘忽。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国外成熟在线教育平台的运营数据和用户粘性模型,这对于一个关注一线教学实践的幼教工作者来说,就像是在教我如何造火箭,而不是如何教孩子认识形状。我最想知道的,比如如何设计一个五分钟的互动式微课来替代传统的区域活动材料,或者如何利用录播和直播的混合模式来平衡家长参与度和孩子注意力时长,这些“干货”部分,简直少得可怜,更像是作为脚注匆匆带过。整体阅读体验是,理论的屋顶建得很高,但支撑实际操作的梁柱却有些单薄,让人读完后,心中升腾起一股“知道了很多大道理,但明天早上该怎么上课依然很迷茫”的复杂情绪。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其实很高,因为它承诺了“破局”,而幼教领域确实急需一些创新的力量来打破陈旧的桎梏。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很有趣,它像是一个漏斗,从宏观的教育信息化政策谈起,逐渐聚焦到课程开发。然而,在聚焦到“幼儿教育”这个具体环节时,它的焦点却模糊了。作者似乎更热衷于谈论如何设计一个完美的“在线学习平台架构”,而不是如何将这种架构融入到幼儿的“游戏化学习”情境中去。书中关于MOOC的讨论,更多地侧重于其技术实现和商业模式,对于如何设计出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互动界面、如何平衡屏幕时间和亲子互动,这些核心关切点,都被一笔带过。我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更适合教育科技公司的产品经理或投资人阅读,他们可以从中获取行业趋势和技术前沿的概览。但对于我们这些每天需要和沙子、颜料、以及一群精力旺盛的孩子打交道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信息量和实用价值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它是一份高级的理论蓝图,却缺乏将蓝图转化为现实所需的具体砖瓦和粘合剂。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像是在攀登一座装饰华丽但内部结构复杂的迷宫。它的标题提到了“包邮”,这让我天然地联想到亲民、易得、无障碍的知识获取方式,但实际内容却充满了学院派的深奥术语和复杂的系统架构图。我期待看到的是如何用最简单的技术,去解决最普遍的幼教难题,比如如何让那些习惯了传统绘本教学的老师,毫无压力地转型去设计一个互动式的编程启蒙小游戏。书中对技术名词的堆砌,远远超过了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细致分析。例如,它用大量的篇幅阐述了“自适应学习路径算法”在K12阶段的应用,却只用了一小节来轻描淡写地提到“幼儿的持续专注力只有8到10分钟”。这种数据和技术倾向的失衡,让我很难将书中的理论与我日常面对的那些活泼好动、难以预测的小朋友对号入座。更令人困惑的是,关于“包邮”这个词,在全书上下似乎没有得到任何具体的解释或呼应,这更像是营销上的噱头,而不是内容上的核心支撑点,让人有一种被标题误导的落差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