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语法调查研究手册(第二版)
定价:118.00元
作者:刘丹青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4447312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软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于2008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出版后在学界产生了良好反响。该书出版后,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二等奖,受到学界诸多好评。修订本在原版本基础上,对一些存在问题的字词句进行了修改订正,并增加了主要术语索引,更便于读者检索。
内容提要
《语法调查研究手册》(第二版)在首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增加了主要术语索引。《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以科姆里(Bernard Comrie)和史密斯(Norval Smith)所编制的《Lingua版语言描写性研究问卷》(1977,刘丹青、吴可颖译)为提纲,对问卷的内容进行详尽的注释、例示、补充和分析,包括对不足之处或不适合中国语言之处的评述。科姆里和史密斯的问卷为各地人类语言的调查描写提供了一个尽量客观、全面和包容性强的语法框架,让调查研究者可以尽可能摆脱语种局限和学派成见,调查到尽可能多的语法事实。这正是主要习惯于汉语眼光的语法学界所非常需要的。该手册因结合了汉语及方言、民族语的实际,运用语言类型学的成果,建立起了汉语、民族语的调查及研究框架,因而出版后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目录
序(沈家煊)
卷首语
Lingua版语言描写性研究问卷引言
1 句法
1.1 一般问题
1.1.1 句类
1.1.1.1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1.1.1.2 疑问句:是非问句|疑问代词问句(特指问)|回声问句
1.1.2 从属句关系(从句关系)
1.1.2.1 从句标志手段:语序|助词|动词修饰|其他
1.1.2.2 名词从句(补足语从句):标记手段|与主句的位置关系|从句次类|限定与非限定
1.1.2.3 形容词从句(关系从句):标记手段|限制性和非限制性|核心名词的位置|无核关系从句|可关系化的范围|非限定式
1.1.2.4 状语从句:标记手段|语序|类别:时间、方式、目的、原因、条件、结果、程度|非限定式
1.1.2.5 时态呼应链
1.2 结构问题
1.2.1 句子的内部结构
1.2.1.1 系词句:名词性表语句|形容词补足语句|副词性补足语句|系词隐去的条件}系词的不同类型
1.2.1.2 动词句:傀儡主语旬|无宾动词|间接宾语|其他动词论元|主语、直接宾语和其他论元的组合关系|动词、主语、直接宾语的语序
1.2.1.3 状语:类别:副词、前/后置词短语、格、从句|语序
1.2.2 形容词短语
1.2.2.1 形容词短语的操作性定义
1.2.2.2 形容词带论元问题:用于无主句|带直接宾语的形容词|带间接宾语的形容词|其他论元|可能的论元组合|论元组合的语序
1.2.2.3 修饰形容词的状语种类:副词状语|前/后置词短语|格|状语从句|语序
1.2.2.4 形容词、论元和状语同现时的语序
1.2.3 状语短语
1.2.3.1—1.2.3.4 操作性定义|修饰状语的状语|语序|状语修饰状语的种类限制
1.2.4 前置词/后置词短语及其论元
1.2.4.1 前/后置词短语的操作性定义
1.2.4.2 前/后置词短语与其论元的关系:前/后置词论元(宾语)的隐现|与多个论元同现|与非名词短语的论元同现|前/后置词的悬空
1.2.4.3 修饰前/后置词的成分:副词|前/后置词短语|格|状语从句|语序
1.2.4.4 支配不止一种格的前/后置词:格的选择的决定因素
1.2.5 名词短语(名词性成分)
1.2.5.1 名词短语的操作性定义
1.2.5.2 修饰语种类:形容词|关系从句|领属“形容词”|冠词|指示“形容词”|量化词|副词性成分|强调代词
……
2 形态
3 音系
4 象声词
5 词汇
引用文献
汉语书面语料文献版本目录
语种索引
后记
作者介绍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语文》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兴趣为语言类型学、语法学和方言学。研究领域以语法为主,兼及语音、词汇语义、文化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中英文论文发表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美国、日本、法国、韩国等地的语言学期刊及文集。有著作被翻译成韩国语、日语在韩国、日本出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逻辑链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完全没有那种生硬的、为堆砌知识点而堆砌知识点的感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所采用的“旧知唤醒”策略,它总能巧妙地将读者已有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让人在不经意间就理解了当前章节的核心要义。每一次概念的拓展,都像是给已有的知识树添上了一根强壮的新枝,而不是凭空扔出一个晦涩难懂的术语。翻阅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处理那些容易混淆的细微差别时,使用了非常精妙的比喻和类比,这些生活化的解释瞬间打破了学术概念的壁垒,让原本高深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这对于需要扎实基础的领域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它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门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色彩搭配得非常和谐,那种沉稳中又不失现代感的调调,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那种老掉牙的教材。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让人非常舒服,厚实且韧性好,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磨损,这点对于我这种有翻旧书情结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更让我欣赏的是它的排版,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设置都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那些复杂的理论和公式被清晰地划分在不同的区块中,配合着恰当的留白,使得整体视觉感受非常清爽。虽然我还没完全深入到内容细节,但仅从外观和初步的翻阅体验来看,这本书在出版工艺上的用心程度是毋庸置疑的,这无疑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人对知识的呈现方式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它对实践指导的重视程度上,这一点让我感到十分惊喜。很多理论书籍往往在讲解完“是什么”之后就戛然而止,留给读者自行摸索如何“应用”。但在这本书中,我发现每当介绍完一个核心框架或方法论后,紧接着就会有详尽的案例分析或者“操作指南”式的建议。这些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具体到如何构建实验、如何分析数据、如何避免常见误区的实操步骤。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咬合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工具价值,它不再仅仅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理论参考,而更像是一个随时可以放在手边,指导我进行实际操作的“工作伙伴”,这种即时的、可操作性的反馈机制,是其价值的集中体现。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在内容深度上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广度。它似乎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基础的定义和现象描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理论流派之间的思想碰撞与历史演变。例如,对于某个特定理论的阐释,它不仅详尽地介绍了主流观点,还附带了对一些被边缘化但极具洞察力的少数派看法的梳理,这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认知维度。这种“面面俱到”的处理方式,让读者能够建立起一个更加立体、全面的知识地图,而不是局限于单一的教条。对于一个追求全面理解的研究者来说,这种对知识背景和发展脉络的尊重与呈现,是衡量一本优秀参考书的黄金标准,它培养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更是批判性思维的萌芽。
评分说实话,我过去对这类专业书籍的阅读体验往往是伴随着大量的查阅和反复的上下文回溯,因为很多作者在行文时只顾及到理论的严谨性而牺牲了读者的流畅度。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到了难能可贵的平衡。它的语言风格虽然保持了高度的学术准确性,但在描述复杂流程或理论演变时,却流露出一种近乎叙事般的流畅感。每当遇到关键转折点,作者总会用一两句精炼的总结性语句来提纲挈领,仿佛一位经验老到的导师在耳边点拨,让你立刻抓住核心。这种行文的节奏感和对知识点的“导读”能力,使得阅读不再是一种艰涩的攀登,而更像是一场精心规划的探索之旅,让人心甘情愿地沉浸其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