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446-2017 备案号: 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 检测泵送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specting of Pumped Concrete Compressive Strength by Rebound Method or Ultrasonic-Rebound Combined Method
2 0 1 7 -0 6 -2 9 发布
2 0 1 7 -1 0 -0 1 实施
北 京 市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委 员 会 联合 发布 北 京 市 技 术 质 量 监 督 局
前 言 本规程为推荐性标准。 本规程修订是根据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关于印发 2014 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 知》(京质监标发【2014】36 号)的要求,为提高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在北京地区检测泵送混凝土 抗压强度的精度,由北京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会同 关单位进行修订。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符号;3 回弹仪和超声波检测仪;4 检测技术;5 回弹值和超声速度值计算;6 测强曲线;7 混凝土强度的推定;附录A 回弹法北京地区泵送混凝土测 区混凝土强度换算表 (浇筑侧面);附录 B 回弹法北京地区泵送混凝土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表 (浇筑 底面);附录C 回弹法北京地区泵送混凝土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表 (浇筑表面);附录D 超声回弹综合 法北京地区泵送混凝土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表 (浇筑侧面);附录 E 超声回弹综合法北京地区泵送混 凝土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表 (浇筑底面);附录 F 超声回弹综合法北京地区泵送混凝土测区混凝土强 度换算表 (浇筑表面)。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 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程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 增加了“回弹法”术语;2 增加了数字回弹仪的技术要求;3 完善了回弹仪的率定试验规定;4 完善并调整了批量检测的抽样规定;5 完善了碳化深度值测量方法;6 改变了测区混凝土强度的修正方法,由 “修正系数”方法改为 “修正量”方法;7 重新建立了回弹法、 超声回弹综合法测强曲线和测区强
定价:15.00
作为一名在施工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拿到这本《DB11/T1446-2017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泵送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时,我内心是既期待又带着些许忐忑的。期待的是,我们常年在现场,对泵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有着切身的体会,尤其是抗压强度的检测,一直是我们在工程质量安全上的重中之重。回弹法我们用得最多,操作相对简单快捷,但其精度和适用范围也一直是我们讨论的焦点。而超声回弹综合法,听起来就很高大上,希望能弥补回弹法的一些不足,提供更可靠的强度评估。然而,技术规程往往意味着严谨和规范,我更关心的是,它能否真正做到“贴近现场”,将复杂的理论和精细的操作步骤,转化为我们一线人员能够易于理解、便于操作、并且切实有效的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套清晰、明确、易于执行的检测流程,详细阐述不同情况下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比如针对不同种类的混凝土、不同龄期、以及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用性,还有就是数据分析和评定的标准,越具体越好。毕竟,我们不是理论研究者,我们更需要的是能够直接指导我们工作的“工具书”。
评分我是一名在建材检测领域工作了十多年的技术人员,我们每天都在和各种各样的检测方法打交道。对于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检测,回弹法是我们最常用的非破损检测手段之一,但我们也清楚它的局限性,尤其是在一些关键部位或者对精度要求极高的情况下,单纯的回弹法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对“超声回弹综合法”抱有很大的期望,我认为这是未来混凝土检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这种综合法的原理,包括超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特性、声时与密实度的关系,以及如何将其与回弹法的测量结果进行有效结合。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给出明确的操作规程,包括测试点的布置、测量仪器的选择与校准、数据采集的规范、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利用综合数据来评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如果书中能提供详细的计算公式、图表,以及针对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参考数据,那将极大地提高这本书的实用性,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这项新技术,从而为工程质量把控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名对技术规程要求比较高的甲方代表,我们的职责就是确保工程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和合同要求。在泵送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方面,我们一直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但同时也要追求效率和经济性。这本书提到了“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我比较好奇的是,这种“综合法”到底是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实现的?它是否意味着需要引进新的设备,增加检测环节,从而提高成本?如果是这样,那么它在效率和经济性上是否能够与单纯的回弹法相媲美?我更关心的是,这本书在技术层面上,是否能给出清晰的、可量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检测指南。比如,对于综合法的具体设备要求、操作步骤、数据采集方法、以及最重要的——如何根据采集到的数据,科学、准确地评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我需要它能告诉我,在什么情况下,综合法是必须的,在什么情况下,单纯的回弹法已经足够。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现场数据异常处理的建议,或者关于如何避免操作误差的指导,那就更完美了。
评分作为一名混凝土行业的从业者,我接触过不少技术标准和规程,它们良莠不齐,有的晦涩难懂,有的过于理想化,难以在现场落地。我拿到这本《DB11/T1446-2017》后,最直接的感受是,它在内容上似乎比以往的一些同类标准更加细致。特别是“泵送混凝土”这个前提,我们都知道泵送混凝土在搅拌、运输、泵送过程中,其密实度和匀质性可能与普通混凝土有所差异,这对强度检测势必会产生影响。我特别想了解,这本书是如何针对泵送混凝土的特性,来优化回弹法和超声回弹综合法的检测程序的?它是否会提出一些特殊的校正系数或者修正方法?另外,对于“综合法”的阐述,我希望能看到它在理论基础上的严谨性,以及在实践应用上的可行性。有没有详细的图文并茂的说明,介绍各种设备的使用方法?数据如何处理?报告如何撰写?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对常见问题的解答,或者一些经验性的总结,那对我们一线操作人员来说,将是巨大的帮助。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似乎在努力架起实验室理论与工地实践之间的桥梁。作为一名从事混凝土技术研究多年的学者,我深知混凝土强度检测的复杂性,尤其是在实际工程中,各种影响因素层出不穷。回弹法以其便捷性在工程界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固有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超声回弹综合法的提出,无疑是混凝土无损检测领域的一个重要进步,它试图通过结合声时和回弹值,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然而,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非常关注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的表现,它能否清晰地阐述超声波传播原理在混凝土内部是如何与强度建立联系的?回弹值与超声时之间是否存在普适性的关联模型?模型参数的选取是否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撑?另外,对于如何针对不同强度等级、不同配合比的泵送混凝土,建立和验证相应的综合检测模型,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如果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案例分析,展示综合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并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那将极大地增强这本书的理论说服力和实践指导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