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启蒙、激发想象的大师之作,以绘本形式重述百年的科幻经典,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凡尔纳原著,多部作品入选教育部必读书目,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获奖者改编绘图,《三体》刘慈欣、《北京折叠》郝景芳、刘宇昆、吴岩、李一慢诚意,3—8岁儿童阅读
书名:地心游记(儒勒·凡尔纳科幻绘本系列)
定价:35.00元
作者:儒勒凡尔纳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1
页码:32
装帧:精装
开本:12开
ISBN:9787508683294
"★百年的科学幻想经典
儒勒·凡尔纳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自160多年前其部作品问世至今,译本已累计达4751种,他也因此成为世界上被翻译作品多的名家。凡尔纳根据科学发展规律做出的种种构想,在当时看来奇妙,而到了20世纪,许多都成为现实中被广为接受和应用的技术。凭借积极向上的主题、浪漫奇妙的想象,凡尔纳作品屡次进入教育部必读书目。
★科幻、教育专家诚意
刘慈欣(雨果奖得主、《三体》作者),郝景芳(雨果奖得主,《北京折叠》作者),刘宇昆(雨果奖、星云奖得主),吴岩(南方科技大学),李一慢(儿童阅读推广人)诚意,吴岩、李一慢分别撰写导读。美国潜艇发明家西蒙·莱克、法国小说家小仲马、宇航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等,都深受凡尔纳作品影响。
★引人入胜的科学启蒙
文字和图画无不流露出凡尔纳探求宇宙万物规律的热情,以及严谨的科学精神与素养:巧妙讲述日期变更原因;完整展示科学研究过程;提出化繁为简解决问题的转化思想;普及外出探险技能;阐释“错误”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客观评价不同科学观点的优劣并指出发展方向;呼吁所有人不分彼此共同工作……种种饱含人文关怀的科学启蒙思想和思式,在书中俯拾皆是。
★国际大奖得主改编
由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获奖者安东尼斯·帕帕塞奥多罗改编创作。他将原著小说以绘本的形式再现,保留核心思想、降低阅读难度、突出儿童兴趣,使凡尔纳作品符合3—8岁孩子阅读需求,让孩子提早感知这些的冒险故事,为独立阅读、开发想象、科学启蒙打下基础。
★希腊大师绘图
由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获奖者、希腊国家绘本奖得主艾丽斯·萨玛尔茨创作,以绘本式的图文关系展现凡尔纳作品“浪漫、乐观、热情、明亮”的特质。她将插画与真实的历史照片、手稿、路线图等巧妙结合,仿佛百年前的历史背景、重大事件、故事传说历历在目,身临其境。
★为孩子量身打造精品译文
由译者吴华翻译。对照中文译本,保证科学性和文学性,兼顾凡尔纳原作风格;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和阅读特点,优先使用简单平实的词语,尽量避免复杂深奥的词语;适度口语化,充分考虑词句节奏和音调平仄,满足“讲读”效果;编辑和译者13次打磨文字,精心选择适合孩子阅读的字体、字号、开本。
关于凡尔纳绘本的4点说明
1.为什么要以绘本形式提前阅读凡尔纳作品?
张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慢慢长大的我们却常常只能在科幻作品中再度重温。这样的天赋只有在恰当的时候被保护好,才不会随时间慢慢消磨殆尽。
英国作家金斯利·艾米斯有一个说法,他认为对科幻的热爱“要么发生在青春期,要么就永远不可能”。而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千禧一代早已不把电脑、智能手机之类的东西视为高科技。把科幻作品留到青春期再读已经有些来不及了。
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用合适的方式,让更小的孩子感受这些惊奇的故事,绘本便是好的载体:
——绘本是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的途径:通过孩子喜欢的故事,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逐步走向独立阅读。
——用适合孩子的科幻绘本,为科学素质教育提前打下基础:在知识层面,增加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和好奇;在情感层面,引发孩子对科学的喜爱和热情;在方法层面,打下科学想象的基础,培养基本的科学人文素养,训练解决问题的思式。
2.凡尔纳是否是预言家?
如果追溯科学史,会发现早关于潜水艇的描述来自15世纪的达·芬奇,他早于凡尔纳400年就构想了“可以水下航行的船”。而艘潜水艇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就已经制造出来,也许它正是凡尔纳灵感的来源。
因此,在200年以后的,如果我们把凡尔纳当作预言家,对照科技史去检验他的故事,多半是要失望的。比起凭空预测,更多的时候是科学赋予了小说家绝妙的创意,而科幻的想象也总和科技发展的脚步并驾齐驱。
3.凡尔纳作品能否当做科普读物来阅读?
正如一位科幻作家曾经说的:“如果你想在科幻小说中找知识性的错误,那你可真是来对地方了。”
和很多其他科幻小说一样,在凡尔纳的作品中我们能找到许多处科学“硬伤”。比如《地心游记》这个故事,就完全是建筑在“地球是空心的”这个假想之上。而根据地理学知识判断,故事的主人公也只是在地壳表层几十的游历了一番,距离的地心还差十万八千里。
然而,与单纯普及一个又一个的具体知识相比,激发科学热情、启蒙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精神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则要深远得多。
4.凡尔纳作品的意义何在?
凡尔纳的小说既无法看作科学预言,也无法保证传达正确的科学知识,它们的意义何在呢?
若要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妨问问孩子们:他们是否愿意跟随“鹦鹉螺号”畅游海底?是否愿意乘着热气球跨越山峰?是否愿意在神秘岛上重建文明?是否愿意飞出地球去探索月亮的奥秘?他们是否知道这都是虚构的?他们又是否喜爱这些精彩的故事和的造物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凡尔纳不惮于用瑰丽的想象去描绘未来,而这种想象力,在任何时代都是十分宝贵的东西。诚如爱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只是局限于我们眼前已知的、能理解的世界,而想象力却能拥抱整个宇宙,包括将会存在的、将能被人类了解和理解的。”"
" 《儒勒·凡尔纳科幻绘本系列》是一套科学启蒙、激发想象的故事绘本,适合3—8岁孩子阅读。
该系列包含《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地心游记》《从地球到月球》《征服者罗比尔》5个传奇色彩与科学精神的冒险故事。原著故事由“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创作,这套绘本版则由两位国际大奖得主改编、绘图,他们将原著小说以绘本的形式再现,保留核心思想、降低阅读难度、突出儿童兴趣、绘制精美插画,使其符合3—8岁孩子阅读需求。
该系列通过充满想象的故事,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帮助孩子逐步走向独立阅读。同时,在孩子还保留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时,提前为科学素质教育打下基础:在知识层面,增加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和好奇;在情感层面,引发孩子对科学的喜爱和热情;在方法层面,培养科学素养,训练思式。
《海底两万里》
各地海洋惊现奇异物体!忽而现身大西洋,忽而又到太平洋。这海怪渐渐成了海上贸易和交通的威胁,渔民海员人心惶惶……它究竟是什么?
《八十天环游地球》
“环游地球一周只要八十天就够了。”英国大富翁斐利亚·福格和朋友打赌,并押上了自己全部的财产。福格先生事事计划周密,他能够按时完成旅行吗?
《地心游记》
“穿过它向下,便可抵达地心……”林登布罗克从前人留下的神秘文字中启示,决定带领侄子阿克塞尔和向导汉斯,进行一次深入地心的科学探险之旅……
《从地球到月球》
战争结束了,人们重获和平!武器发明家因比·巴比凯恩却没了用武之地。他整日无所事事,于是突发奇想:建造一门大炮,将炮弹发射到月亮上去……
《征服者罗比尔》
全世界上空怪事连连!号角乐声缥缈而来,不明物体时隐时现。各地高建筑物顶端都相继飘起了同样的旗帜。而那时,飞行器尚未发明……"
"《海底两万里》
《八十天环游地球》
《地心游记》
《从地球到月球》
《征服者罗比尔》"
"作者:儒勒·凡尔纳
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自160多年前凡尔纳发表部作品至今,译本已累计达4751种,他也因此成为世界上被翻译作品多的名家,仅次于阿加莎·克里斯蒂,位于莎士比亚之上。凡尔纳根据科学发展规律做出的种种构想,在当时看来奇妙,而到了20世纪,许多都成为现实中被广为接受和应用的技术。美国潜艇发明家西蒙·莱克、法国小说家小仲马、宇航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等,都深受凡尔纳作品的影响。这位“科学家中的文学家,文学家中的科学家”,用他充满浪漫想象的文字,点燃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科学热情和探索精神。
改编者:安东尼斯·帕帕塞奥多罗
生于希腊的比雷埃夫斯,多年来致力于创作和翻译童书、儿童歌曲、儿童剧本。他曾获得希腊国家绘本奖、《读书》(Diavazo)杂志儿童绘本奖、国际儿童读物联盟绘本奖等荣誉,有四部作品被列入慕尼黑国际儿童图书馆白乌鸦奖书单。
绘者:艾丽斯·萨玛尔茨
生于希腊雅典,学习平面艺术,曾在幼儿园和小学美术课程,自2004年起就开始为儿童读物配图。她曾获得希腊国家绘本奖、国际儿童读物联盟绘本奖等多项荣誉。
译者:吴华
2005年起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曾在《小说选刊》《儿童文学》等期刊发表文章百余篇。已出版有科普童话《北极之夜》,少儿科幻小说《炼金术师的考验》《阿瑞斯之心》《地心魔力》《绿光奇迹》《太空之光》,漫画脚本《班长》《风云谷传奇》等。译作有少儿小说《歌剧院魅影》《黑珍珠魔咒》,青少年小说《死亡刻痕》《红血王后》等,作品总计约百万字。"
"这套绘本实在令人着迷!创作者用神秘夸张的图画将凡尔纳的奇妙构想一一再现,以不同以往的、更适合儿童的方式诠释科幻作品的核心——对新世界的向往,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对未来的展望。这套绘本是肆意张扬想象力的催化剂,让我们的孩子以更加活跃的思想、更加开阔的视野面对正在到来的未来。值得!
——刘慈欣 雨果奖得主,《三体》作者
凡尔纳的作品是我读科幻的开端,一本《八十天环游地球》让我兴奋不已,接着又看了一系列好故事,从此进入了大千世界的探险之旅。童年的想象和对科学的向往,是人生不断探索前行的动力。无论我们的科技时代怎样发展,凡尔纳给孩子内心的启发都是无可取代的。
——郝景芳 雨果奖得主,《北京折叠》作者
用绘本来表现凡尔纳的想象,精彩至极!它以诗意的图画展现了人与科技、与自然和宇宙的关系,想象与现实交错,给人以昂扬向上的探索精神和明亮饱满的创造力。翻开这套书,总能让人心怀梦想!
——刘宇昆 雨果奖、星云奖得主
在百年后的,凡尔纳那种着眼于事物本质规律、展现科学奇观的独特视角,仍然能让人们感受到一种迷人的新奇感,激发出对世界万物强烈的好奇。而这种好奇,正是人类探索世界的开始。这套绘本一定会在孩子们的心中埋下一粒种子,让他们永远难忘那些震撼心灵的奇妙旅程。
——吴岩 南方科技大学
凡尔纳是举世公认的科幻小说鼻祖,正如后人对他的评价:“他既是科学家中的文学家,又是文学家中的科学家。”而绘本是儿童文学,也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佳读物。和孩子共读这样的绘本,也是经历一场“美”的探险。
——李一慢 儿童阅读推广人"
"给孩子埋下一粒热爱探索的种子
吴岩,南方科技大学
姜未禾,北京师范大学科幻文学博士
1828年,一个男孩出生在法国港口城市南特的菲多岛。像其他许多男孩一样,在他成长的过程当中,广阔无边的大海唤起了他无穷无尽的疑问、难以抑制的好奇心。海的那边有什么?大海里生活着什么样的生物?海底世界是什么样子?千百年来人类对远方未知世界的热切的向往,在他心里疯狂地滋长。
但与众不同的是,大多数孩子在成长的岁月里渐渐消磨了好奇心,而这个男孩却奇迹般地保留了这份珍贵的馈赠,并且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幻作家——他的名字就叫儒勒·凡尔纳。
凡尔纳生活在一个群星熠熠的年代,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们正在用他们凡的才华改变着世界。传统文学的眼光中,凡尔纳的科幻作品似乎显得十分另类,甚至相形见绌。但在那个工业蓬勃发展、现代科学用伟大的力量世界的年代里,一些先知先觉的人们已经发现了凡尔纳的特别之处:他的小说中充满了被传统文学所忽略的迷人的技术细节,许多人醉心于探究其中的预言性和科学性。美国的潜艇发明家西蒙?莱克甚至将凡尔纳奉为“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并用《海底两万里》中的“鹦鹉螺号”为世界上艘核潜艇命名。
但如果我们追溯科学史,会发现早关于潜水艇的描述来自15世纪的达·芬奇,他早于凡尔纳400年就构想了“可以水下航行的船”。而艘潜水艇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就已经制造出来,也许它正是凡尔纳灵感的来源。因此,在200年以后的,如果我们把凡尔纳当作科学的预言家,对照科技史去检验他的故事,多半是要失望的——比起凭空预测,更多的时候是科学赋予了小说家绝妙的创意,而科幻的想象也总和科技发展的脚步并驾齐驱。
此外,就像后来的一位科幻作家曾经说的:“如果你想在科幻小说中找知识性的错误,那你可真是来对地方了。” 和很多其他科幻小说一样,在凡尔纳的作品中我们能找到许多处科学“硬伤”。比如《地心游记》这个故事,就完全是建筑在“地球是空心的”这个假想之上。而根据地理学知识判断,故事的主人公也只是在地壳表层几十的游历了一番,距离的地心还差十万八千里。
那么,凡尔纳的小说既无法看作科学预言,也无法保证传达正确的科学知识,它们的意义何在呢?
若要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妨问问孩子们:他们是否愿意跟随“鹦鹉螺号”畅游海底?是否愿意乘着热气球跨越山峰?是否愿意在神秘岛上重建文明?是否愿意飞出地球去探索月亮的奥秘?……他们是否知道这都是虚构的?他们又是否喜爱这些精彩的故事和的造物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实际上,凡尔纳的作品在被定义为“科幻小说”之前,首先被作家自己视作“地理冒险小说”,是“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异旅行”,但凡尔纳的野心并不止于对自然景观的表面的描写。之所以与此前诗人们对自然风光的描写不同,是因为他在文学审美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个新的维度——“科学”。因而到了,虽然潜艇、火车、热气球等事物已经成了我们非常熟悉的东西,但凡尔纳那种着眼于事物本质规律、展现科学奇观的独特视角,仍然能让人们——尤其是孩子们,感受到一种迷人的新奇感,进而激发出对世界万物强烈的好奇。而这种好奇,正是人类探索世界的开始。任何科学研究,无不由此迈出步,而科学本身也正是一个不断推翻自己、接近真理的过程——是的,科学从不意味着一个标准答案,也从不畏惧错误的猜想。可怕的是人们失去了好奇和想象,那便意味着科学的进步失去了动力。
次工业以后,科学的力量点燃了人们探索并征服世界的信心。透过凡尔纳笔下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时代的渴望,以及那种昂扬向上的探索的勇气。凡尔纳不惮于用瑰丽的想象去描绘未来,而这种想象力,在任何时代都是十分宝贵的东西。诚如爱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只是局限于我们眼前已知的、能理解的世界,而想象力却能拥抱整个宇宙,包括将会存在的、将能被人类了解和理解的。”
每一个孩子都带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而科幻小说恰是点燃它们的好途径。如果我们不在恰当的时候把孩子们的这种天赋保护好,它们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消磨殆尽。英国作家金斯利·艾米斯有一个说法,他认为对科幻的热爱“要么发生在青春期,要么就永远不可能”。科技迅猛发展的,正是过去人们幻想的未来。千禧一代早已不把电脑、智能手机之类的东西视为高科技。在这样的时代里,把科幻小说留到青春期再读已经有些来不及了。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用合适的方式,让更小的孩子感受这些惊奇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绘本便是好的载体,也是培养孩子们阅读兴趣的好途径。
《儒勒·凡尔纳科幻绘本系列》中精彩的图画和故事一定会在孩子们的心中埋下一粒种子,让他们永远难忘那些震撼心灵的奇妙旅程。哪怕有朝一日他们长大,回头想起,也会觉得自己永远都是那个充满幻想的孩子——正如凡尔纳的墓志铭:“向着不朽与永恒的青春。”
所谓光荣,不是到达,而是出发!
李一慢,深耕阅读研究院院长、绘本慢课堂创办人
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大多以在当时技术条件下无法完成的探险旅行为主题,涵盖了天上地下、地球内外。这一特点,我们从他的一系列作品名中便可窥一斑,而这套“儒勒·凡尔纳科幻绘本系列”中的选本更是其中的典型之作。4—8岁孩子对这些主题会非常感兴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从幻想世界走向现实世界,伟大的想象力在他们身上还朝气蓬勃;而这些故事不但开启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也给了他们多样化的“探索”示范。
自有人类以来,这样的场景一直存在:夜晚眺望月亮,无数的孩子会想:“月亮上有人吗?我们能到上面去吗?”站在坚实的大地上,无数的孩子会想:“我脚下的土地有多厚?我们能钻进去多深?”看到鸟儿在天空翱翔,无数的孩子幻想着:“要是我也能飞上天空该多好啊!”看到鱼儿在水底遨游,无数的孩子梦想着:“要是我也可以在水下自由遨游,该多美啊!”
但凡尔纳没有驻足于这样的想象,而是把它写了下来——正是基于他的文字,才有了我们手中的这套绘本。其中的每一本都有着浪漫而基于科学的非凡想象力,把孩子们带入了神秘的科学幻想世界。而且,它们不仅保留了凡尔纳文笔幽默流畅、情节波澜起伏的创作特点,还在图画中继承和拓展了这一风格,更利用画面中的诸多细节,放大了阅读的乐趣——电影般的景别、视角和节奏,让孩子们在阅读时不由得“身临其境”,生出参与探险的强烈紧张感。因此,尽管学前的孩子尚不能阅读凡尔纳的小说,但经过儿童化文字改编和图画再现的绘本,却可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虚幻与真实
凡尔纳之所以能写就如此充满传奇色彩的科幻故事,与他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当时的欧洲发达国家出于经济和政治的需要,掀起了一股探险热潮。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比如机械动力、考古学和地质学等学科,都有了长足发展。而这套绘本中所涉及的探险目的、交通工具,都是那时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
在这些传奇的科幻故事之上,凡尔纳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阐明了他在19世纪一场重大科学争论中所持的立场。当时的生物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物种不变论和生物进化论。前者认为,生物从被创造的那起就是一成不变的;后者则认为,生物会发生演变。凡尔纳支持后者,并把他的观点写进书中,借以传播真理,支持科学。
从这套绘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们总是与诸多“科学”辩论,甚至不时有嘲弄之举。这其实是在给孩子们一个关于真理的提示:尽情地想象吧,哪怕这些想象与现有的秩序、现有的规则完全不同。
挑战与成长
我给自己的一双儿女凡尔纳小说,是从《地心游记》开始的,因为里面有一个半大的孩子阿克塞尔——对于孩子们,这就多了一个兴趣点:小读者会把自己“代入”阿克塞尔的角色,分享他的感受,他的思想,他的情感的起伏波动,甚至与他“并肩”经历冒险。
如前所述,这五个故事都具有与“科学”、对赌的意味,这其实就是在鼓励孩子勇于探索,在冒险和挑战中不断成长。我们应该适时孩子阅读有关探险、冒险、侦探、科幻等主题的作品,甚至是表现英雄主义的作品,孩子自然会敬畏、崇拜和模仿——这也符合儿童喜欢把自己“代入”到榜样人物身上的心理。如此,阅读科幻故事就成了一次探险之旅;而随着主人公进入幻想世界,孩子们也就经历了各种“磨难”,正是这些“磨难”,给孩子们带来了回味和思考。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套科幻绘本既能延续故事的乐趣,又能拓展孩子的精神需求。这就是我们释放给努力成长中的儿童的一个“善意”。
.......
哇,这本书简直就是一部奇幻的地理百科全书!读《地心游记》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被施了魔法,整个人都被吸入了书中的世界。最让我惊艳的是,作者竟然能够想象出如此生动逼真的地下景观。那些巨大的钟乳石柱,如同擎天巨柱一般,支撑着无垠的黑暗;那些幽深的地下湖泊,反射着微弱的光芒,仿佛隐藏着无数秘密。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种地下生物的描写,虽然它们都是基于当时的科学猜想,但读起来却一点也不觉得荒诞。那些巨大的蕨类植物,那些已经灭绝的史前巨兽,在作者的笔下,仿佛又重新获得了生命,在黑暗的地下世界里自由地游弋。这种将科学知识与丰富想象力相结合的功力,实在是太令人佩服了。 阅读的过程中,我脑海里总是会浮现出各种画面,就像是在看一部史诗级的科幻大片。主角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和危险,但同时又充满了希望和惊喜。那种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次“旅行”,更是关于一种“发现”。它让我们看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地表之下,还存在着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古老、更加神秘的世界。这种反差感,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地理、对自然的好奇心。 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它就像一个宝藏,每次挖掘都能找到令人惊喜的闪光点。如果你也对未知的世界充满憧憬,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到好奇,那么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
评分我必须承认,《地心游记》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它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而是需要你投入思考,去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和作者的匠心独运。作者在书中融入了大量的地质学、古生物学等知识,而且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将这些知识巧妙地融入到故事情节之中,让它们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要素。 这种将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方式,让我印象极为深刻。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变成了一名跟随探险家深入地下的学生,在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到了很多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比任何枯燥的教科书都要有效得多。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科学现象的解释,即使它们在今天看来可能已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当时那个年代,作者能够提出如此富有远见的观点,实在是令人钦佩。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著作。 这本书也让我对“科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冰冷的公式和实验,更是人类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止的探索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每一个科学的发现,都是一次对人类认知边界的拓展。 当我合上书本,回想其中的情节时,我能够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那种对科学的敬畏和对探索的热情。这是一种能够点燃读者内心深处求知欲的力量。 总而言之,《地心游记》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它不仅能带你领略一场惊心动魄的地下探险,更能让你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和人类智慧的光辉。
评分这本书啊,真的是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刚拿到《地心游记》,名字就带着一股神秘感,让我立刻被吸引。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就是那种老派探险小说的魅力,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和对科学探索的热情。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严谨又不失浪漫的叙事风格,他会仔细地描述地质学、矿物学甚至古生物学的知识,让那些听起来有点枯燥的科学名词,在故事中变得鲜活有趣,仿佛我们真的和主角一起,脚踏实地地深入地下。 我至今还记得,当他们第一次找到那个隐藏在地下的入口时,那种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那种感觉就像是我们自己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正准备踏上一段前所未有的旅程。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从岩石的纹理,到地下河流的奔腾,再到那些我们从未想象过的地下生物,都让人身临其境。我仿佛能听到脚步的回声,感受到湿润的空气,甚至闻到泥土和矿石混合的味道。 最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把这次冒险描绘成一场简单的寻宝或者奇幻之旅。他用一种非常科学但又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了地球内部可能存在的奇妙景象。每一次的深入,都像是揭开一层又一层神秘的面纱。我有时候会一边读一边想象,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世界存在,那该是多么震撼的景象啊!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冒险”的意义。它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远行,更是对知识的渴求,对未知的挑战。每一次的困难,每一次的突破,都充满了智慧和勇气。我尤其欣赏主角们在绝境中的冷静和智慧,他们总能在最危急的关头找到解决办法。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激励,让人想要去探索,去发现。 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让我思考,在这个我们以为已经很熟悉的世界里,是否还隐藏着我们从未触及的奇迹?它鼓励我去保持好奇心,去追寻那些看似不可能的梦想。我常常在合上书本之后,还会久久地回味书中的情节,那种探险的热情还在心底燃烧。
评分说实话,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地心”的概念,一直停留在科幻小说里那些夸张离奇的想象。但《地心游记》却给了我一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它不是那种凭空捏造的神话故事,而是建立在当时科学认知基础之上的一次充满想象力的科学探险。作者非常巧妙地将地质学的知识融入故事,让你在享受冒险的同时,也能学到不少东西,而且这些知识不是干巴巴的,而是活生生地展现在你面前,与情节紧密结合。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是如何通过各种线索,一步步深入地下的。那些关于岩石层、火山活动、甚至古代动植物的描述,都显得非常严谨,让人不得不信服。仿佛作者本人就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地质学家,他带领着我们,以一种科学家的眼光去观察和记录这个未知的地下世界。 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他如何在那个时代,凭借有限的科学手段,构建出这样一个宏大而又充满细节的地下世界?书中的科学推演部分,虽然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每一个细节,但它所展现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足以让我为之惊叹。 这本书让我对地球本身产生了更深的敬畏。原来在我们脚下,还隐藏着如此广阔而又神秘的空间,那里可能有着我们无法想象的生态系统和自然奇观。这不仅仅是一次对地心的探索,更是一次对我们所居住的星球的深度“解剖”。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次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它既有惊险刺激的冒险,又有严谨的科学思考,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令人难忘的地下世界。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科学、对未知充满好奇的读者。
评分我一直都很喜欢那种充满冒险精神的故事,而《地心游记》恰恰满足了我的所有期待。这本书的开篇就营造了一种非常紧张刺激的氛围,仿佛一场即将拉开序幕的宏大探险。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能够用简练而有力的语言,勾勒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读者在第一时间就沉浸其中。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主角们性格的刻画。他们不是那种一帆风顺的英雄,而是有着自己的缺点和烦恼,但又在关键时刻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正是这种真实感,让故事更加具有说服力,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在深入地心的过程中,他们遇到的每一个挑战,每一次的绝处逢生,都让我提心吊胆。我能够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和坚持,也为他们的每一次成功而感到由衷的喜悦。这种情感上的投入,让阅读体验变得异常深刻。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和决心。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和危险,他们也从未放弃追寻真相的脚步。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属于书中的角色,更是人类文明不断前进的动力。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心中的热血依然在涌动。它让我明白,生活不仅仅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还有那些等待我们去发现的无限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