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余华将这部《文学或者音乐》称作他的个人阅读之书,和声之书。所收录的28篇文章,记录了余华三十年的个人阅听史,他对经典巨作的一次次沉潜,一遍遍重读与回响,都被浓缩在330页的字里行间。在这里,他以“写小说者”的敏锐和同感力,反复叩问,领着我们走近博尔赫斯、福克纳、卡夫卡、契诃夫、马尔克斯、肖斯塔科维奇、柴可夫斯基等巨匠大师,条分缕析他们的叙事技巧,抵达他们创作中的秘密所在,而这些经典作品也正是在不懈的阅读和解读中,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无论共鸣也好,反驳也好,这些缤纷时刻的来临,都激荡出阅读和原典之间的应力。打开书,一趟文学与音乐经典的启蒙之旅由此启程。 余华 著 余华,1960年4月出生,曾经从事过5年的牙医工作,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第七天》等。作品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俄罗斯、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法国靠前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靠前文学奖(2014年)等。 【自序】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它对“界限”这个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不断的试探。这种界限可能是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模糊地带,也可能是理性与感性、已知与未知之间的那条楚河汉界。它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甚至可以说是故意模糊了边界,挑战读者固有的认知框架。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游戏,但这种游戏的目的并非取悦读者,而是为了激发我们去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不假思索接受下来的既定规则。读完一章后,我需要暂时放下书本,望向窗外,让思维在现实和书中的世界之间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洗和校准,这是一种非常耗费精神但又令人兴奋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配合着略带泛黄的纸张,一下就把人带入了一种古典而又沉静的氛围之中。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封面上那幅抽象的图案吸引了,它像是某种旋律的具象化,又像是文字在纸上挣扎出的一种意境。翻开扉页,字体排版考究,间距疏朗,读起来极为舒适,没有丝毫的压迫感。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内容,但仅仅是这种对物质载体的尊重,就足以让人感受到作者或编者在出版这件事上的用心良苦。现在的很多书籍为了追求轻薄和成本,常常牺牲了阅读的愉悦感,而这本书显然反其道而行之,它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常拿出来摩挲把玩。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似乎在不断地打破既有的逻辑线索,然后又在读者几乎要迷失方向的时候,用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点重新将线索串联起来。这种“迷失与重构”的节奏感,让我联想到了某种复杂的交响乐结构,既有缓慢推进的引子,也有突如其来的强音和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或概念之间的关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游刃有余的平衡术——它既承认了对立面存在的合理性,又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其内在的矛盾与脆弱。这种复杂性处理,使得整部作品的层次感大大增强,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理解浮现,绝对不是那种“一眼望到底”的浅薄读物。
评分初翻目录,我立刻被那些章节标题的命名方式所吸引,它们大多采用了富有象征性和暗示性的短语,而不是直白的功能性描述。例如,有一个章节叫做“幽微的光影与断裂的和声”,这让我对其中探讨的主题充满了好奇——它究竟是在讨论某种文学流派的兴衰,还是在剖析一种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精神困境?这种含蓄而富有诗意的命名,迫使读者在阅读之前就必须调动起自己的想象力,去预设和构建作者试图传达的世界观。这种主动参与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流水线式作品所无法提供的。它暗示着这本书的内容并非易于消化的快餐信息,而是需要细细品味、反复咀嚼的深度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部分,用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叙事视角,它似乎并未急于抛出核心论点,而是通过一系列碎片化的、看似不相关的日常观察片段迅速建立起一种疏离感和距离感。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场景时,极少使用强烈的形容词或副词,而是大量运用了动词和具体的名词,将画面感构建得异常清晰,却又留下了巨大的解读空间。比如对一个清晨咖啡馆景象的描绘,重点不在于咖啡的味道或人流的多少,而在于光线如何切割桌面,以及空气中某种不易察觉的振动频率。这种克制到极致的笔触,反而产生了极强的张力,让人感觉每句话背后都隐藏着更深层的哲思,迫使我不得不放慢语速,甚至需要反复回味才能捕捉到那转瞬即逝的情绪暗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