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C17获奖作品集》
正式出炉开售
强势插播春节热档!
100余位GDC17工作团队1年心血
7093件参赛作品
15位国际评委严苛甄选
当代华人设计界最具代表性与启发意义的
352件佳作
历时3个月编辑,震撼面世!
640P
×
352件获奖佳作
——————————————
▼
GDC 17共收参赛作品7093件,创下历史新高。
来自全球范围的15位不同语种、不同文化背景及专业方向的顶尖设计师组成评审团,对全部参赛作品给予筛选,经过极为仔细、慎重乃至激烈争辩的评审过程,共352件作品获得入围,在入围作品中,共产生11 个最佳奖、37 个提名奖、15个评审奖。
全部作品分为学生组、专业组两大组别,每组包括平面视觉、RGB两大类别,其中平,面类涵盖品牌形象、包装、商业推广用品、出版物、海报、文字设计、插图、信息视觉化设计、环境图形9个子类别;RGB类则包括多媒体、动画、交互设计、新媒体创意与发展4个子类别。
全书以640p的超级页码,对全部获奖作品及其创作背景、思考轨迹、执行过程、获奖点评,进行了完整的、充分的立体展呈。
100余位GDC17工作团队
×
1整年心血叠加
——————————————
▼
全部GDC获奖作品集,是GDC组委会、工作团队及所有参与、支持GDC的伙伴们,共同的成果呈现。
3个月高强度编辑
×
6次整书打样
×
10款跨界材质尝试
——————————————
▼
除去内容干货满满,这本书本身的编排,都是一件让人赞叹的艺术作品,从内容组织、版面构建到整体设计,每一细节均匠心呈现。
纸张的使用、材料的融合、印刷方法的穿插、突破纸张平面性的多维度空间设计表达,营造出立体的、富有有温度的,丰富的阅读体验。
全书装帧设计则由知名设计师潘焰荣先生操刀,内容编辑由刘永清先生、吴宝先生等伙伴担纲,全部责编辑团队自11月起夜以继日高强度奋战,以极尽苛刻的标准,将352件重量级佳作,呈现为一本美轮美奂的书。
视觉传达、时代主张
信息介质、多维呈现
———————————————
▼
今天,平面设计的疆域已空前拓展,我们必然站在更广域的声场,探讨时代的演变与设计的价值。
四个关键词构成了GDC17获奖作品的甄选标准:视觉传达、时代主张、信息介质、多维呈现。既是GDC17策展主题,更为回应当下平面设计的根本性问题:
什么样的设计,是好设计?这个时代,设计的价值及外延何在?
这些作品中,无论出自名满业界的资深大咖,还是崭露头角的在校学生,几乎每一件,都指向了一种不同的可能性:它鲜活地发生着,立体而多元,新锐而丰富,我们将清晰地触摸到这一强烈的时代脉动,并有机会以此切入,解码新时期平面设计趋势,搭建一个更当代的、面向未来的设计价值标准。
GDC17国际评审团
——————————————
▼
平面视觉类评审
GDC
影响中国未来的设计
————
▼
GDC(GraphicDesign in China)平面设计在中国展是中国首个面向全球的大型综合性设计竞赛双年展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由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SGDA)创办自1992年。这一设计竞赛活动已经成为华人地区影响最大、水平最高、且最具权威和公正性的设计盛典。
GDC竞赛汇集全球顶尖设计师和新生力量的最新设计成果,以“影响中国未来的设计”为宗旨,其评审结果将更为直接地体现出当下设计与文化、商业、生活的互动关系,为中国未来的设计建立全新的价值标准。
GDC17
时代价值的声场
————
▼
GDC(Graphic Design in China)平面设计在中国展作为中国首个面向全球的大型综合性设计竞赛双年展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由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SGDA)创办自1992年。这一设计竞赛活动已经成为华人地区影响最大、水平最高、且最具权威和公正性的设计盛典。
GDC竞赛汇集全球顶尖设计师和新生力量的最新设计成果,以“影响中国未来的设计”为宗旨,其评审结果将更为直接地体现出当下设计与文化、商业、生活的互动关系,为中国未来的设计建立全新的价值标准。
本届GDC17设计竞赛国际评审团围绕“视觉传达、时代主张、信息介质、多维呈现”四个核心关键词,对参赛作品给予甄别与褒奖,以期深入探讨新时期平面设计的演进方向,在一个更宏观的视域内,建立全新的设计价值标准。
这本《GDC17 平面设计在中国 获奖作品集》的装帧设计本身就带着一种克制而高级的审美,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精良。我特别欣赏它在排版上对留白的运用,那种呼吸感,不是简单地堆砌图片,而是让每一件获奖作品都有足够的空间去“说话”。尤其是那些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转译,看得出来设计师们在处理“中国性”时,没有落入俗套,而是挖掘了更深层次的符号学意义。比如,某几个建筑导视系统设计,那种极简主义与东方哲学中“虚实相生”的结合,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我常常会翻到一些字体设计案例,那些为特定活动或品牌量身定制的字体,其笔画的粗细、起收的顿挫,无不体现着对汉字结构力量的深刻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作品的集合,更像是一部年度设计趋势的微观切片,让人能清晰地感受到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界正在往哪个方向努力——那种既要立足本土语境,又要与国际设计语言有效对话的探索精神,是这本书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评分对于长期从事创意行业的从业者而言,能看到不同媒介之间的界限如何被巧妙地模糊和重塑,是非常令人兴奋的。这本书里展示的跨媒体整合项目,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比如,那些从平面延展到空间装置、再到数字互动的案例,它们的核心视觉语言是如何保持统一和强大的?答案往往隐藏在那个最基础、最核心的视觉母题上。我注意到,许多成功的作品,其核心理念的提炼度极高,能够像DNA一样,渗透到所有应用端而不会发生变异。这本作品集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炫耀复杂的媒介技术,而是将焦点引向了“概念的穿透力”。它让我重新思考了我们日常工作中,是否过度依赖媒介的炫酷,而忽略了概念本身的锐利度。这种“回归本源”的启示,价值千金。
评分当我将这本书分享给年轻的设计师同事时,他们最直观的感受是“提振士气”。在这个快速迭代的市场环境中,很容易陷入“模仿”和“追赶”的怪圈,看不到自己的风格和方向。但这本GDC的精选集,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系——它展示了在遵守基本设计原则的前提下,如何实现“差异化”的表达。那些大胆的色彩运用,那些对传统纹样的解构与重建,都在展示着一种“有原则的叛逆”。我欣赏它所传达的信号:优秀的设计不是对潮流的盲目跟随,而是对自身文化土壤的深刻挖掘后,用现代的工具和语汇进行的高效表达。它像是一剂强心针,鼓励着从业者去追求那种既有“时代感”又不失“永恒价值”的设计成就,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短期的视觉效果。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编排逻辑,散发着一种对设计史的敬畏感和对未来可能性的期许。它似乎在向读者暗示,当下的优秀作品,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延伸和对话。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设计门类(如书籍装帧、广告、信息图形、动态影像等)的划分和组织,虽然类别明确,但彼此之间又存在着巧妙的视觉呼应。例如,某个海报设计中使用的色彩饱和度,似乎能让人联想到另一组VI设计中对主色的提炼。这种内在的关联性,构建了一个细密而丰富的视觉网络,让读者在阅读时,不只是孤立地欣赏单个作品,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更宏大的设计生态系统下去考量。每次翻阅,都会发现新的联系,这就像在解构一个复杂但结构严谨的艺术迷宫,每一次都能从中提取出关于“整体性”和“一致性”的宝贵经验。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有些担心这会不会又是一本“光好看不好用”的图录。毕竟,很多获奖作品集往往只展示最终的完美效果,而忽略了背后的策略和思考过程。然而,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此。它在部分案例旁附带的简短设计说明,虽然篇幅不大,但切中要害。比如,针对某个企业形象重塑的项目,它没有冗长地描述修改了多少细节,而是直接点明了核心的“品牌心智占领”策略,以及如何通过视觉语言实现这一目标的。这种叙事方式非常高效,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设计落地到商业实践中的人来说,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设计方法论”。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用户体验和信息层级构建的部分,那些关于界面设计和数据可视化呈现的案例,清晰地展示了如何用平面设计的原则去优化信息传达的效率,而不是单纯追求视觉冲击力。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将“美”转化为“有效性”。
评分商家服务好,送货速度。
评分很厚的一本书,还不错
评分商家服务好,送货速度。
评分挺好的
评分封面有污渍
评分很厚的一本书,还不错
评分封面有污渍
评分很厚的一本书,还不错
评分挺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