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溯源识真高古玉
定价:298.00元
售价:196.7元,便宜101.3元,折扣66
作者:韩军克
出版社:中国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5149068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1.362kg
编辑推荐
中国古玉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就是因为它体现了人类对高于生存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本书将玉的演变过程及其蕴含的文化意义娓娓道来,将一块原本没有生命、坚硬而又冰冷的玉石注入了生命和灵魂,使之具有广泛、深厚的文化内涵,为读者呈现出博大精深的中国古玉文化。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本书从鉴与赏、收与藏、伪与真、精与普、新与旧的不同视角,让人们享受着那份高古玉收藏所应该具备的心态和睿智。
内容提要
当我们看到一件精美绝伦的玉器,就会感受到古人律动的脉搏。我们在把玩之中,不可避免地会联想到真与假的争论。本书不仅对古玉家谱、断代还原有细致独到的讲述,更从入市心态、市场概况等方面对古玉收藏爱好者给予了指导,也给他们指明了收藏投资的方向。
目录
序
步入古玉天地
一、古玉器的魅力所在
二、古玉器的文化内涵
三、古玉器的艺术元素
初探玉市谈心态
一、自得其乐别玲珑
二、人品玉品拜明师
三、淡泊名利勿自负
若试身手悠着点
一、古玩市场千百面
二、拍卖绝非安心丸
三、浑水练睿智
读解玉界聊玉石
一、石玉千姿叙沧桑
二、真玉脱颖道史话
三、古玉情怀儒释道
入门先知玉家谱
一、西辽河流域玉器
1.兴隆洼文化玉器
2.赵宝沟文化玉器
3.红山文化玉器
二、环太湖区域玉器
1.河姆渡文化玉器
2.马家浜文化玉器
3.崧泽文化玉器
三、放眼远古寻辽阔
1.北阴阳营文化玉器
2.薛家岗文化玉器
3.凌家滩遗址玉器
4.石峡文化
5.齐家文化玉器
6.大溪文化遗址玉器
7.屈家岭文化玉器
8.石家河文化玉器
9.卑南、圆山文化玉器
10.大汶口文化玉器
11.龙山文化玉器
四、夏商奇葩梦帝都
1.二里头文化玉器
2.安阳殷墟玉器
3.三星堆文化玉器
4.江西新干大洋洲商文化玉器
5.山东滕州前掌大商文化玉器
五、极目环顾瞭两周
1.西周玉器
2.东周玉器
断代还原过去时
一、材质篇
1.和田玉的物质组成
2.和田玉的物理性质
3.和田玉的结构构造
4. 和田玉的分类
5.和田玉的地质表现及资源概况
6.和田玉籽料的真假皮色辨别
7.和田玉围岩、成分杂质、玉色、玉质变化的对应关系
二、形制篇
1.玉礼器
2.玉兵器
3.玉佩饰
4.殓玉
三、痕迹篇
四、风化篇
1. 饭糁与豆花
2. 冰裂纹
3. 牛毛纹的特征
4. 蚂蚁脚
5. 玉质的老熟通透
6. 橘皮纹
7. 古玉表面的氧化与灰皮
8. 钉沁、蚀孔、蚀斑与蚀沟
9. 水线与玉筋
五、沁色篇
1.沁色
2.玉器的封蜡
3.玉质结构与光的对应关系
六、神韵篇
1. “神韵”是境界美
2.写实美
3.写意美
七、辨伪篇
参考资料
后记
作者介绍
韩军克,自由撰稿人。现任《国家艺术》杂志专题部主任,记者。发表了数百篇与古玉、和田玉相关的文章,是“和田玉网上博物馆”的创建人。
文摘
序言
《溯源识真高古玉》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知识的“显性化”和“体系化”。很多我曾经模糊不清的概念,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清晰的梳理和阐释。作者并没有回避学术上的争议,而是将一些复杂的理论问题,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在讲解玉器断代方法时,他会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考古出土信息、文献记载、工艺特点、风格演变等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高古玉器的对比研究。比如,对北方红山文化玉器和南方良渚文化玉器的比较,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以及不同区域文明在玉器上的独特表现。作者对细节的关注,也让我受益匪浅。他会详细描述玉器上的每一个刻痕,每一处磨损,并分析这些痕迹的成因及其历史意义。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我对“识真”二字有了更深的体会。我了解到,真正的鉴赏,不仅仅是看到表面的光鲜,更是要洞察其内在的肌理和文化的底蕴。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高古玉世界的大门,让我从中汲取了宝贵的知识和灵感。
评分捧读《溯源识真高古玉》,我仿佛踏上了一条探索中国古代文明深层奥秘的奇幻旅程。作者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将一件件冰冷的高古玉器,赋予了鲜活的历史生命。书中对不同时期玉器风格的细致描绘,让我对中国古代艺术的演变脉络有了清晰的认知。例如,书中对西周时期玉器“谨严、规整、朴厚”的风格阐述,以及与同时期其他地区玉器的对比,展现了西周礼制文化对玉器形制和纹饰的深刻影响。我被书中对玉器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所深深吸引。作者并不局限于器物的形制和工艺,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功能、宗教信仰以及人们的精神追求。我了解到,高古玉器在中国古代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沟通天地神灵的礼器,又是彰显身份地位的佩饰,更是凝聚着先民智慧和情感的艺术品。书中对玉器材质和工艺的详细讲解,也让我对中国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赞叹不已。我开始理解,那些流传至今的高古玉器,是古代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它们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也启迪着我们对民族文化的反思。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玉器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百科全书,它让我受益匪浅,也激发了我对中华文明的无限热爱。
评分《溯源识真高古玉》这本书,让我对“溯源”二字有了全新的认识。过去,我总认为“溯源”就是简单地追溯历史的某个时间点,找到事物的起源。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溯源,是理解事物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过程,理解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技术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作者在讲解不同时期高古玉器的风格演变时,不仅仅是描述形态的变化,更是结合当时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经济发展等宏观背景,来解释这些变化的动因。例如,书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细致分析,就充分展现了“礼崩乐坏”的大背景下,玉器风格的多样化和世俗化趋势。龙纹不再是纯粹的神圣象征,而是出现了更加写实、更具动感的表现形式。作者对于玉器材质的深入剖析,也让我大开眼界。从和田玉的产地、特性,到不同时期玉料的选择和运用,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了解到优质玉料的稀缺性和古人对玉材的珍视。书中对一些珍贵玉器的历史流传和故事的记述,更是为冰冷的玉器注入了鲜活的生命,让它们不再是静止的文物,而是承载着无数故事的“活化石”。这种对“源”的深入挖掘,让我对高古玉的理解,从表层走向了深层,从孤立的器物走向了与整个历史文化的宏大联系。
评分《溯源识真高古玉》这本书,给予我最大的收获是对于“真”的深刻理解。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真假难辨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在古玩领域,更是充斥着大量的仿制品和赝品。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辨别真伪的清晰思路和可靠依据。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一些辨伪的技巧,而是从高古玉器的材质、工艺、纹饰、沁色、包浆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例如,在讨论商代玉器的工艺时,作者详细描述了当时的钻孔技术、砣工痕迹,以及如何通过这些痕迹来区分出与现代工艺的差异。书中还深入探讨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高古玉器的独特风格,比如巴蜀地区神秘的太阳神纹饰,与中原地区龙凤纹饰的明显区别。这种基于文化和地域的分析,让辨伪工作不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上升到了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层面。我了解到,真正的古玉,不仅仅是材质和工艺的体现,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载体。它承载着先民的信仰、智慧和审美情趣,这种独特的气质,是任何仿制品都难以企及的。读完这本书,我不再容易被那些看似精美的仿品所迷惑,而是学会了如何从更深层次去观察和理解一件高古玉器,从而达到“溯源识真”的目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与一位博学而谦逊的长者在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长者娓娓道来,将他毕生对高古玉器的研究心得,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意见和学术争议时的严谨态度。他会列举不同的观点,分析其论据,然后给出自己的判断,但又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鼓励读者独立思考。比如,在讨论一些重要高古玉器的出土地点或断代问题时,书中会提及一些不同的学术研究成果,并对这些研究进行客观的评价,而不是简单地否定。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让我深受感染。我理解到,对于高古玉器这样历史悠久的文物,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充满挑战和探索的旅程。书中对玉器使用痕迹的解读,如长期佩戴留下的温润光泽,甚至是一些微小的磕碰,都被赋予了历史的意义,让我感受到玉器在历史长河中的生命力。作者的文笔也十分优美,他不仅仅是在介绍知识,更是在抒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读到书中关于高古玉器在中国古代社会地位的描述,以及它们在祭祀、朝聘、丧葬等重要场合的运用,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古代社会缩影。这种将历史、文化、艺术融为一体的叙述方式,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化读物。
评分《溯源识真高古玉》这本书,让我领略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和创造力。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情况下,他们是如何将坚硬的玉石雕琢得如此精美?书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析,让我惊叹不已。例如,对战国时期玉器的介绍,作者详细阐述了当时先进的钻孔、线刻、浮雕等工艺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影响了玉器的造型和纹饰。我常常会想象,那些在漆黑的作坊里,借着微弱的灯光,一丝不苟地雕刻着玉器的大师们,他们的专注与毅力,是多么令人敬佩。书中对玉器纹饰的研究,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博大精深。从抽象的几何纹样,到生动的动物、植物图案,每一种纹饰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作者在解读这些纹饰时,常常会联系到古代的神话传说、宗教信仰,让我明白了这些纹饰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古人精神世界的一种投射。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龙纹演变的讲解所吸引,从早期朴素的龙形,到商周时期威严的龙,再到战国时期流畅的龙,每一个变化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变迁。这种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和启发。
评分翻开《溯源识真高古玉》,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博物馆,亲手触摸那些饱经沧桑的玉器,感受它们身上流淌的千年时光。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物”与“人”之间关系的阐释。他不仅仅是在介绍玉器本身,更是在讲述玉器与那些使用过它、创造过它的人之间的故事。例如,书中提到一些玉器上留有的使用痕迹,比如手柄处的磨损,或者器壁上的划痕,这些细微之处,都被作者赋予了历史的温度,让我能够想象出佩戴者、使用者当时的生活场景。我了解到,高古玉器在中国古代并非仅仅是装饰品,它们承载着重要的礼仪功能,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是人与天地、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书中对不同时期祭祀用玉的详细介绍,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礼仪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看到了玉器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意义。作者的叙述方式,时而如涓涓细流,时而如滔滔江水,将我带入了那个遥远的时代,让我与历史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评分读罢《溯源识真高古玉》,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视觉与认知的盛宴。书中大量高质量的图片,配合翔实的文字说明,将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高古玉器展现在我眼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玉器细节的特写镜头,例如那些精细入微的纹饰,或是古人精妙绝伦的镂空工艺。我甚至能感受到工匠们指尖的温度,仿佛亲眼见证了他们如何用巧手将一块块冰冷的石头,幻化成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品。作者在描述不同时期玉器时,总能抓住其最核心的时代特征,并用生动的语言将其描绘出来。比如,描述汉代玉器时,书中会提到其庄重、厚实,充满汉代刚健、博大的气魄;而描写唐代玉器时,则会强调其圆润、饱满,展现出盛唐的雍容华贵。这种生动的描绘,让我对不同时期的玉器风格有了直观而深刻的印象。书中关于玉器养护和收藏的建议,也为我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我了解到,并非所有的玉器都适合用同一种方式去养护,了解其材质和年代,才能采取最恰当的保护措施。这让我意识到,收藏高古玉,不仅仅是拥有,更是一种责任,是对历史文化的守护。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传授了多少知识,更在于它激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浓厚兴趣,让我愿意去进一步探索和学习。
评分初次捧读《溯源识真高古玉》,内心涌动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敬畏与好奇。仿佛穿越时空的长河,我被带入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书中对高古玉器细致入微的描绘,不仅仅停留在器物的造型、纹饰,更深入到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信仰以及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我惊喜地发现,每一件玉器都像是一个沉默的讲述者,诉说着历史的跌宕起伏、先民的智慧与情感。作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将原本枯燥的考古发现转化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例如,书中对玉琮的研究,不仅仅分析其内外形制的变化,更结合当时的祭祀礼仪、神话传说,层层剥茧,揭示了玉琮在夏商周时期作为沟通天地、连接神灵的重要载体的地位。那种对细节的追求,对每一个纹饰、每一个工艺痕迹的解读,都让我惊叹不已。我常常会捧着书,指尖轻轻拂过那些精美的插图,想象着工匠们如何在简陋的条件下,用血汗和智慧雕琢出如此璀璨的艺术品。书中对不同时期高古玉的风格演变,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商周时期玉器的对比分析,让我对中国玉文化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的叙述方式也极具感染力,时而如史诗般宏大,时而又如潺潺溪流般细腻,将我对高古玉的探索之旅引向了更深远的境界。我能感受到作者并非仅仅在陈述事实,而是在引领读者一同进行一场精神的朝圣,去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古老韵味。
评分在阅读《溯源识真高古玉》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知识的冲击与视野的拓展。此前,我对高古玉的认知,大多停留在一些模糊的印象和零散的传说中,总觉得它们遥不可及,神秘莫测。但这本书,就像一把金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这个领域的大门。作者并非采用枯燥的学术报告形式,而是将复杂的知识点巧妙地融入生动的叙述中。比如,书中对玉璧的解读,不仅阐述了其在周代礼制中的“礼天”功能,还追溯了其形制的演变,从早期朴素的圆形到后期精美的蟠龙纹,每一步都透露着社会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变化。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玉器的沁色和包浆的分析感到着迷。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环境下玉器可能产生的沁变,以及如何通过观察这些细微之处来判断玉器的年代和真伪。这不仅仅是鉴定技巧的传授,更是对自然力量与时间沉淀对玉器影响的深刻理解。我开始学会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审视那些流传下来的高古玉器,不再仅仅关注其表面的光泽,而是去体会它所经历的风雨,它所承载的岁月。书中列举的大量实例,配以清晰的图片,让我在脑海中勾勒出玉器从出土到被研究的全过程,仿佛亲历了一场考古发掘。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许多原本认为是高深莫测的专业知识,这对我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