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粮食战争
定价:32.00元
作者: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组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111251484
字数:
页码:22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粮食,国家的根基,岂能不慎?粮食,经济的命脉,岂能不识?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中国人民大学粮食问题专家周立教授历经一年“田野调查”探究的粮食战争的本源,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20多年商战中对粮食问题的深刻领悟,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全程鼎力支持,跟踪报道,大角度,广视野,深探究。
内容提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粮食价格飞涨。粮食,终于演化成一种悄无声息的武器。现在的粮食危机,是一场富国通过不合理的“国际规则”,向穷国转嫁经济危机的财富掠夺。它不是流血的战争,但结果可能比流血更残酷。粮食是经济的命脉,它的力量是足够惊人的,世界粮食计划署在2008年4月22日发表声明说,粮价上涨就像一场“沉默的海啸”,使全球1亿多人深陷贫困之中,世界粮食计划署正面临着成立45年来*的一次挑战。在这次挑战中,中国是能独善其身还是会陷入困境?世界的经济是会继续蓬勃发展还是转向下坡路?本书将一一给出答案,并能让读者对粮食战争有更清晰深入的了解。
目录
前言
章 粮食战争已经打响
告别廉价粮食时代
高粮价刺痛了谁?
13组数据快速梳理本轮国际粮食危机
令人担忧的世界人口增长
疲弱的美元也吃粮?
粮食是怎么“吃”人的?
探析粮食危机诱因
粮荒威胁全球安全
国际粮食救援行动告急
第2章 美国的“粮食武器”
扭曲的美国农业补贴制度
食物营养结构被严重扭曲
对食物链条的全过程控制
“食物帝国”的生意经
“食物帝国”背后的“食物巨人”
食物的政治化
历史上的粮食冷战
谁在控制着我们吃什么
美国为何要当食物帝国
美国为何要强行补贴全世界
富人的垃圾桶和穷人的胃
第3章 生物能源战略
现代战国策:美国的乙醇战略
玉米的“前世今生”
谁动了我们的粮食?
富人的汽车吃掉穷人的面包
生物燃料的命运
生物燃料背后的道德风险
第4章 当粮食也变成金融品
农产品期货的起源与发展
四大跨国粮商垄断世界粮食交易
大粮商的“趁火打劫”
谁在投机粮价?
第5章 中国的粮食与粮市
杂交水稻,谱写绿色神话
中国从受援国到援助国
以粮为纲
财政直补种粮农民
五谷的命运
转基因产品的“身份”
谁拿走了粮价上涨中的红利?
国际热钱窥伺中国粮市
高盛来中国养猪为哪般
中国粮食安全绝不是高枕无忧
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农业的贡献
第6章 豆争之惑
当黄金豆变成伤心豆
“洋大豆”发迹史
“洋大豆”的中国攻略
“洋大豆”的“致命武器”
大豆产业遭遇外资“控盘”危机
中国大豆的“绿色”招牌
第7章 “粮”策在何方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世界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及其分布
“粮食欧佩克”
全球粮食会议寻找应对高粮价“良方”
亚洲反思农业政策
减小流通成本,把利润留在农民手中
水道上的黄金
第8章 农村新型合作组织
县里的“新组织”
“土地托管”是颠覆还是升华?
梨树县人的“小银行”
合作社有没有“死穴”
会诊“合作社”
后记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工具书>百科全书
文摘
序言
工具书>百科全书
我最近沉迷于探究那些关于人类社会结构变迁的宏大叙事,尤其对那些涉及资源稀缺性与权力重塑的理论模型特别感兴趣。这本书的开篇引人深思,它没有直接抛出结论,而是像一位老练的学者,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社会现象切入,层层递进地构建起一个复杂的话语体系。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冷静到近乎冷酷的分析视角,他似乎站在历史的更高维度,冷静地剖析着驱动人类文明前进的底层逻辑。读起来,你会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高强度的智力体操,需要不断地思考、假设、再推翻,非常考验读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它不像那些通俗读物那样提供即时的满足感,而是更像一块需要耐心雕琢的原石,需要你投入时间去打磨才能看到其内部的光芒。对于那些习惯了线性叙事和简单因果关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结构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挑战,但正是这种复杂性和思辨性,才让它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我案头必备的案头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确实下了功夫。封面那种略带沧桑感的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书名设计,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是一个特别注重阅读体验的人,书本的触感、油墨的气味,甚至翻页时的声音,对我来说都是构成阅读乐趣的重要部分。这本书的字体排版非常舒服,字号大小适中,行距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光是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就让我觉得这是一部值得珍藏的作品。我常常在想,一本好书,首先得是件让人爱不释手的“物品”,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艺术陈设,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这种对书籍本身的尊重和用心,是现在很多出版物中越来越少见的了,必须为机械工业出版社点个赞。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文学审美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独特的。它不同于我们常见的那种温文尔雅的学术腔调,而是带有一种近乎史诗般的磅礴气势。作者的遣词造句,时常带着一种强烈的批判性和预见性,用词精准而有力,充满了画面感。即便是在讨论最抽象的概念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内在的激情在涌动,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和未来的轰鸣。这种充满张力的文字表达,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读到某些关键段落时,我甚至会忍不住低声重复朗读几遍,去体会那种文字撞击心灵的力度。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了深刻的见解,更在于它用一种近乎完美的艺术形式,将这些见解呈现了出来。对于那些追求文字力量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场文字的盛宴,读完后,甚至会让人反思自己平时的表达方式是否太过平庸了。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成功地打破了我对某一特定领域认知的固有框架。我原本以为自己对相关主题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但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引入的那些跨学科的参照和罕见的案例研究,彻底颠覆了我的既有认知。比如,作者在讨论某种资源分配模式时,居然巧妙地结合了古希腊城邦的治理结构和现代生物学中的种群竞争理论,这种跨界的融合处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非凡的洞察力。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那些陌生的专业术语和历史背景,这反而成了一种额外的乐趣——知识的链条被不断延长,视野也被不断拓宽。这种强迫读者走出舒适区的阅读体验,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它不仅仅是在传递信息,更是在塑造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让人学会用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
评分我是一个习惯于边阅读边做笔记的读者,很多书读完后留下的只是零散的批注,但这本书不同,它似乎天然地具有“结构性”,让我的笔记也变得更有条理。作者在构建每一个章节时,都像是在搭建一座精密的建筑,每一段论述都是一块承重砖,前后呼应,逻辑严密,几乎找不到可以轻易跳过的部分。我尝试过跳读,结果发现错过了任何一小节,都可能导致后续内容的理解出现偏差,这从侧面证明了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高超技巧。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疾速推进,时而放慢脚步进行深入的案例剖析,这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让阅读过程保持着一种持续的张力,不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坦白说,很少有学术性这么强的作品能做到如此引人入胜的叙事效果,它成功地将枯燥的理论包装在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框架之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