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传统记忆丛书:图说老物件 |
| 作者 | 矫友田 |
| 定价 | 48.00元 |
| 出版社 | 济南出版社 |
| ISBN | 9787548814436 |
| 出版日期 | 2015-06-01 |
| 字数 | 233000 |
| 页码 | 256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中国传统记忆丛书:图说老物件》图文并茂,以一篇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图片,向读者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各种物件的由来、历史与发展等情况,史料丰富,文学色彩深厚,以散文化的笔法将中国传统习俗娓娓道来,对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文图并茂的形式,更立体地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
| 作者简介 | |
| 矫友田,1973年生于青岛,《读者》《格言》《思维与智慧》等媒体签约作家。迄今已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300余万字。已出版《抚慰一生的智慧茶》《图说老绝活》《图说老手艺》《每一天都是你的骄傲》《火舞的蝴蝶》等作品20余部。作品曾荣获2010年冰心图书奖,入选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等。 |
| 目录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编辑推荐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文摘 | |
| 《中国传统记忆丛书:图说老物件》: 纺花车 “嗡嗡、嗡嗡……” 纺花车的声音,经常把睡梦中的孩子唤醒。蚊帐外面,一灯如豆。一位勤劳的母亲佝偻着身子,坐在上,左手牵着棉花条,右手摇着纺车柄。“嗡嗡、嗡嗡”,的鸣声与屋外的虫鸣,组成了一首特殊而又优美的小夜曲。 这是过去农村夜晚的一个真实写照。 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纺车。勤劳的农妇们,白天忙着在田间劳作,晚上回家就着煤油灯微弱的光芒,摇起了纺车,一摇就会摇到深夜。慢慢多起来的线槌,可以为孩子们换回来两块做衣服的花布,还有每天都在精打细算的油盐酱醋。 凡是以前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对纺花车大都怀有深刻的记忆。纺花车除了线轴之外,其他都是用木头制作的。右端是一个用木条拴绳做成的、直径不小于半米的驱动轮,轮子的轴上装有手柄;左端是装在轴承上的线轴,铁做的、直径几毫米,为从动轮。驱动轮与从动轮之间,采用绳子系紧。在摇动手柄的时候,驱动轮转动虽然不快,但细细的线轴却旋转如飞。 在纺线之前,先要将棉花做成条状。然后,在铁轴上装上一个用秸草剥成的套管,从棉条上捻出一个线头,绕在套管上,便可以纺了。 纺线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过去的农村妇女大都会纺。她们大都是无师自通,但需要长时间实践,方可熟能生巧,不可能随手拈来。初学乍练时,不是拉不出线,就是拉出的线粗细不均,如蛇吞蛤蟆似的,疙疙瘩瘩。若拿去织布,自然织不出平整的好布来。 在纺线时,左手持棉条拉伸的速度,要与右手转动的纺花车轮速度配合得高度默契。只有达到高境界,才能纺出好棉线,粗细均匀,松紧适中。纺花车轮转速越快,棉线拉伸就必须同步加快,产量就会越高。熟练者,比初学者不知道要快多少倍。 妇女们爱惜自己的纺花车,就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绝不会允许孩子们随意玩耍。在孩子们的眼里,母亲纺线,就像是变魔术似的。有些孩子,喜欢坐在一旁看母亲纺线。 只见母亲手拿一根棉条,轻轻地凑在线轴的尖头上,轻巧运转的线轴便与棉条搅在了一起。此时,她的手向后一拉,划出一道长长的弧线,一根细细的棉线从棉条里面扯了出来。纺花车在“嗡嗡”地响着,她手中的棉条,一会儿工夫就剩下了一小截。 这时候,母亲再取一根棉条,续在前一根的尾巴上,轻轻地捏住,快速摇几下纺车,这样棉线就连续了下来,均匀地绕在一起,渐渐地变成了一个大线槌。 很多时候,那些妇女们会一边纺线,一边给孩子们讲故事。纺车“嗡嗡”的鸣声,伴随着那些迷人的故事,永远地留在孩子们的心里。 纺花车,摇着岁月,摇着生活。那些曾经年轻的农妇,渐渐地变老,直到青丝被岁月染成白发。 纺花车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早已停止了歌唱。但是,纺花车却真实地见证了母辈们的辛勤与沧桑,它们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这本书绝对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视觉盛宴!当我翻开它,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每一页都充满了令人惊喜的细节。我特别喜欢书里那些精美的插图,它们不是简单的照片,而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绘制的,仿佛能感受到老物件身上承载的岁月痕迹。那些泛黄的纸张,斑驳的铜锈,甚至是用久了的磨损,都被画得栩栩如生。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凑近画面,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纹理和色彩,想象着它们曾经的主人是如何使用这些物件的,它们又见证了怎样的故事。书中的文字描述也恰到好处,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让我对每一个物件的来龙去脉有了更深的了解。我甚至觉得自己能听到那些老物件在低语,诉说着那些被遗忘的时光。特别是那些我曾经在长辈家中看到过的东西,比如老式的收音机、缝纫机,还有那些古朴的厨房用具,都勾起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记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老物件”的书,更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与过去千丝万缕的联系。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情感的回归和连接。我发现,那些被收入书中的“老物件”,很多都与我的童年记忆、家族历史,甚至是中国人集体的情感经验息息相关。当我看到那些曾经在祖辈手中使用过的炊具、玩具,或是代表着某种时代印记的服饰和工具时,一股暖流便油然而生。它们不仅仅是物品,更是情感的载体,承载着我对过往的怀念,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那段特定时光的追溯。这本书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相对淳朴、充满人情味的世界,感受到了那种更为踏实、更为细腻的生活方式。我甚至会想象,我的祖辈们是如何围绕着这些物件生活,他们有哪些欢笑和泪水。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是我在其他许多书籍中难以获得的。它让我觉得,我们与历史之间,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通过这些具体的物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情感的延续,一种文化的传承。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真是太巧妙了,让我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我喜欢它那种“图文并茂”的设计,一张张清晰精美的图片,再配上简洁有力的文字说明,简直是完美的组合。我感觉就像在逛一个精心布置的博物馆,每一个展品都经过了细致的讲解,让我能够迅速抓住重点。而且,它并没有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或者类别来划分,而是更像是一种随性的浏览,每一页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发现。有时候,我会被一张图片吸引,然后顺着文字去了解它的故事;有时候,我会被一个有趣的标题勾起好奇心,然后发现里面隐藏着一个我从未想过的世界。这种开放式的编排,让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地跳跃,去探索那些我最感兴趣的部分,而不用担心错过什么。最重要的是,它让我觉得学习历史和文化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没有学习的压力,只有探索的乐趣。我常常会把这本书放在床头,睡前随意翻几页,就觉得心情宁静,思路也变得开阔起来。
评分初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其知识性的深度和广度。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器物,而是将每一个“老物件”置于其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之下进行解读。作者似乎拥有扎实的学术功底,能够将复杂的历史事件与具体的器物巧妙地联系起来,展现出宏大的叙事视角。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于物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社会习俗的探讨,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识的乐趣。它不仅仅是关于“看”物件,更是关于“理解”物件。我注意到一些器物的设计,在今天看来可能显得朴实无华,但在书中却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反映了古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比如,书中对某些生活用具的剖析,让我看到了古人对于细节的考究和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这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尤为可贵。它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平凡的物品,其实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理解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载体。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件物品,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去发掘和传承。
评分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同样令人赞叹。我被书中呈现的器物的精致工艺和独特美学所深深吸引。每一个物件都仿佛是一件微缩的艺术品,无论是其造型、材质、还是细部的雕刻和装饰,都透露出匠人的精湛技艺和超凡的创造力。我注意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物件,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这让我得以窥见中国传统艺术的多样性和演变。书中对一些材质的处理,比如玉器的温润,青铜器的古朴,陶瓷的釉色,都描绘得细致入微,让人仿佛能够触摸到物件的质感。而且,书中的插图不仅是写实的,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有些构图甚至可以媲美独立的艺术作品。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它不仅仅记录了历史,更以一种艺术的方式,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呈现在我们面前。它让我对“美”有了更深的理解,认识到传统工艺中蕴含的东方美学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