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书籍 极度深寒 朝鲜战争 1950—1951 阿兰·R.米勒特著 傲世之作 重返朝鲜战

正版书籍 极度深寒 朝鲜战争 1950—1951 阿兰·R.米勒特著 傲世之作 重返朝鲜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朝鲜战争
  • 冷战
  • 军事历史
  • 美国军事史
  • 阿兰·R
  • 米勒特
  • 历史
  • 战争
  • 回忆录
  • 极度深寒
  • 重返朝鲜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墨飘香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80034
商品编码:25774035273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书 名:极度深寒:朝鲜战争,1950—1951

作 者:(美)米勒特 著,秦洪刚 译

I S B N :9787506380034

出 版 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印刷时间:2015年10月

字 数:字

页 数:页

开 本:16开

包 装:平装

重 量: 克

定价:56元

编辑

作者通过极其细致、动人心魄和详细的叙述,介绍了朝鲜半岛如何从一场“本土战争”演化成美国和中国之间大规模的军事对抗以及如何维持为一场“有限战争”。进一步证实了米勒特在世界**军事历史学术,尤其是朝鲜战争历史中的地位。

——《中国走向朝鲜战争之路》作者 陈兼

  无论是大众读者还是职业历史学家都会沉醉于《朝鲜战争》中详实、可读的历史资料。米勒特从未忘记描写地面战斗和各国军队在战场上英勇战斗的士兵。他不仅重点采用大量的采访资料和回忆史料,而且将诸多的战斗经过和政治、外交大事地结合一起,有效地补充和提高了故事的真实性与可读性。他所掌握和利用的英语资源数量惊人,且主次分明,实为旁人所不及也。

——哈佛大学朝鲜研究所前所长 卡特·J.埃克特

  米勒特利用他令人难以忘怀的研究和叙事技巧,将朝鲜战争**年(从1950年6月战争爆发前夜北朝鲜和苏联进行的战争策划和美国情报判断失误到1951年7月开始停战谈判)的历史娓娓道来。

——《世界历史之朝鲜战争》作者 威廉姆·斯图尔克

  米勒特扣人心弦的叙述,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朝鲜战争*动人心魄的阶段,公正和准确地介绍了诸多有争议的行动和决策。对于那些欲了解朝鲜战争及其影响的读者来说,实为不可多得的必读之书。

——《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部队》作者 唐纳德·W.布斯

目录

译序 

致谢 

引言 

序章 

第1章 华盛顿、东京和朝鲜(1950年6月) 29 

1.1战争前夕的南、北朝鲜军队34 

1.2北朝鲜突然入侵42 

1.3北朝鲜决定发动战争53 

第2章 1950年美国的国防政策:华盛顿和东京 63 

2.1国防部:预算试验67 

2.2国务院和重整军备74 

2.3远东司令部80 

2.4美国在远东的武装部队92

......

内容

  在史诗般的《朝鲜战争》下篇《极度深寒:朝鲜战争1950—1951》中,阿兰·R.米勒特将重点转向从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攻入南朝鲜至1951年6月末的12个月,此阶段朝鲜战争化*为激烈。米勒特灵敏地穿行在战场和权力的大厅之间,在兼顾冷战地缘政治、战略、文职政府和军方高层关系的同时,将军事行动与战术巧妙地糅合在一起。米勒特充分利用了南朝鲜、中国、苏联、美国和联合国的历史资料,并广泛利用了之前容易被人忽略或遗漏的口述历史资料,包括采访美国和南朝鲜军官的资料,另外还大量采用了北朝鲜和中国志愿军战俘审讯报告中的内容,*终才完成这部傲世之作:叙述不仅引人入胜、动人心魄,且能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此次冲突在史和美国史上是何等的重要。

作者简介

      阿兰·R.米勒特,美军少将军衔。2005年就任俄亥俄州立大学雷蒙德·E.梅森中心军事历史学教授,后担任新奥尔良大学历史学教授兼艾森豪威尔中心美国研究所所长。2004年,军事历史协会授予他终身成就奖——塞缪尔·埃洛特·莫里森奖。著有《美国海军陆战队历史》《为胜利而战:打赢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了共同的国防:美国军事史》《南征北战:杰拉尔德·C.托马斯和美国海军陆战队,1917—1956》《他们为朝鲜而战》等。


《血染长津湖:一位老兵的朝鲜战争亲历》 序言: 长津湖,这个在地图上看似平凡的名字,却承载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战争记忆。它不仅是朝鲜战争中最惨烈、最具标志性的战役之一,更是一位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英雄史诗。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军事史,而是一部源自血肉之躯的个人叙事。它试图穿越历史的尘埃,将尘封的记忆重新激活,以一位亲历者的视角,重现那段充满牺牲、坚韧与信仰的岁月。 我是一名普通的老兵,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也曾在长津湖的冰天雪地里与敌人殊死搏斗。时隔多年,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那些 compañeros(同志们)的身影,那些难以想象的严寒与饥饿,依旧如同昨日重现,深深刻印在我的脑海中。我并非历史学家,没有惊人的分析能力,也无法从全局的高度解读这场战争的得失。我所能做的,只是把我所见、所闻、所感,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一一讲述出来。 写下这些文字,并非为了炫耀战功,更非为了博取同情。我希望,通过我个人的经历,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的真相,感受志愿军战士们所经历的磨难,理解他们身上所蕴含的伟大精神。我们并非天生的战士,我们也是血肉之躯,有家庭,有牵挂。但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毅然投身战场,用年轻的生命筑起了共和国的和平基石。 这本书,献给所有在长津湖战役中牺牲的英灵,献给所有为这场战争付出青春和热血的战友们,也献给后来的每一个中国人,愿你们永远铭记那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第一章:集结与启程——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 1950年的秋天,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不同寻常的紧张气氛。窗外的蝉鸣依旧,但人们的心头却蒙上了一层阴影。我们被告知,国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友邦朝鲜遭受侵略,保家卫国的战鼓已经敲响。虽然当时我们对“抗美援朝”的具体含义并不完全清楚,但“保家卫国”这四个字,足以点燃我们心中最炽热的火焰。 我是怀揣着一股朴素的爱国热情,以及对未来未知战场的忐忑,加入了入伍的行列。那时,我们还是一群刚刚放下锄头或离开课本的年轻人,对战争的残酷性缺乏足够的认知。我们只是知道,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家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而我们,有责任挺身而出。 集结的过程既匆忙又充满了仪式感。各个村庄、工厂的青年都被动员起来,汇聚成一股股奔赴战场的洪流。简单的告别仪式,母亲含泪的嘱托,妻子的默默支持,都化作了我们即将远行的动力。我们被分配到不同的部队,接受基本的军事训练。虽然训练艰苦,但我们相互鼓励,彼此扶持,很快就融入了集体。 出发的那一天,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人们站在道路两旁,挥舞着手臂,送别我们。他们的眼中,有不舍,有担忧,但更多的是寄予厚望。我们坐在闷罐车里,颠簸前行,窗外掠过的景色,是故乡的山川田野。每经过一个村庄,都会有当地的群众为我们送上水和食物,我们感受到的是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期盼。 穿越鸭绿江的那一刻,我至今记忆犹新。江面上寒气逼人,但我们心中的热血却在涌动。江水湍急,象征着前路的艰险。望着对岸陌生的土地,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感觉油然而生。我们知道,从此,我们将肩负起保卫祖国和世界和平的重任,我们的命运,将与这场战争紧密相连。 第二章:初临战场——朝鲜的严寒与陌生 踏上朝鲜的土地,首先扑面而来的,是刺骨的寒冷。与国内南方的温暖不同,朝鲜的冬季来得早,而且异常严酷。凛冽的北风像刀子一样刮过脸颊,地面结着厚厚的冰霜。我们穿着单薄的棉衣,很快就感到难以抵挡。 最初的日子,我们主要负责后勤运输和一些侦察任务。虽然没有直接与敌人交火,但战场的紧张气氛无处不在。时不时传来的炮声,远处升起的硝烟,都时刻提醒着我们,战争就在眼前。我们学会了在夜色中潜行,在陌生的地形中辨别方向,也学会了在饥寒交迫中相互取暖。 朝鲜的乡村与中国农村既相似又不同。房屋低矮,农作物稀疏,但人们的淳朴和善良却让我们感到温暖。当地的朝鲜人民,即使自己生活也十分艰难,但仍然尽力为我们提供帮助。他们把仅有的粮食拿出来与我们分享,为我们缝补衣裳,用简单的语言鼓励我们。他们的笑容,是我们在艰苦环境中坚持下去的重要力量。 然而,战争的残酷性也逐渐显露。我们亲眼目睹了战友因伤势过重而牺牲,也看到了一些村庄在炮火中化为废墟。每一次看到这样的景象,我们都会更加坚定保卫和平的决心。我们深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在与战友们的相处中,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分享彼此的思念,互相鼓励,共同面对困难。在寒冷的夜晚,我们挤在一起,聊着家乡的故事,憧憬着战争结束后的生活。这些点滴的温暖,构成了我们对抗严寒和恐惧的有力武器。 第三章:长津湖的冰雪——一场意志的较量 长津湖,这个名字,在许多人的心中,都如同烙印一般深刻。我们被命令向长津湖地区推进,那里是当时战局的关键。我们知道,前方将是一场硬仗,一场对体力、对意志、对生命的严峻考验。 我们抵达长津湖地区时,正值隆冬最严峻的时刻。气温骤降至零下几十度,寒风呼啸,大雪纷飞。雪花落在身上,瞬间就结成冰。刺骨的寒冷,已经成为我们最可怕的敌人。很多战士,在行军过程中,因为寒冷导致冻伤,甚至牺牲。 我们行进的道路,被厚厚的积雪覆盖,每一步都异常艰难。我们的行囊里,除了武器弹药,就是有限的干粮。有时,一天只能吃到一顿饭,而且大多是冰冷的压缩饼干。喝水成了一种奢侈,因为水会瞬间结冰。我们只能含一块雪,慢慢融化,然后喝下。 装备的简陋,让我们的处境更加艰难。我们缺乏足够的御寒衣物,很多战士的鞋子也已经破旧不堪。在这样的严寒下,冻伤是难以避免的。但我们没有人抱怨,没有人退缩。我们相互搀扶,互相鼓励,提醒彼此不要停下前进的脚步。 战斗,也在这里打响。在冰天雪地里,我们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敌人的火力强大,装备精良,但我们有着不畏牺牲的勇气和顽强的战斗意志。我们在炮火中前进,在雪地里冲锋,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防线。 许多战友,在最后的时刻,依然紧握着手中的枪,用生命践行着自己的誓言。他们就那样倒在冰冷的雪地上,面容安详,仿佛只是沉睡。他们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 第四章:战火中的温情——战友的情谊与家国的牵挂 在长津湖的严酷环境中,战友之间的情谊变得尤为珍贵。我们不仅仅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更是生死相依的兄弟。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们分享仅有的食物,用体温相互取暖,用彼此的鼓励来对抗绝望。 我记得,有一次,一位名叫李强的战友,他的脚被冻伤得厉害,行走已经非常困难。但他仍然坚持背着受伤的战友,一步一步地前进。我说:“李强,让我来背吧。”他说:“不,我还能坚持。你也要保护好自己。”那一刻,我被他的情谊深深感动。 在炮火连天的间隙,我们也会聊起家乡。有人思念年迈的父母,有人牵挂远方的妻子和孩子,有人期待着战争结束后回家团聚。这些对家的眷恋,是我们继续战斗下去的动力。我们知道,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的家人,以及更多的人,能够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 我们收到过家人的来信,虽然信件被反复阅读,字迹模糊,但里面的每一句话,都如同甘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信中,父母叮嘱我们注意安全,妻子鼓励我们早日归来,孩子们写下的稚嫩的祝福,都让我们热泪盈眶。 在战场上,我们不仅是战士,也是普通人。我们有欢笑,有泪水,有希望,也有绝望。但正是这种真实的情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战争的意义,以及和平的珍贵。 第五章:胜利的代价——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长津湖战役的胜利,是无数志愿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我们赢得了尊严,赢得了尊重,更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转折点。 当战争结束,我们凯旋归来。家乡的人们用最热烈的方式迎接我们。然而,回到家乡,我们发现,曾经的许多熟悉的面孔,已经永远地消失在了战火之中。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 战后的日子,我们努力适应和平的生活,但长津湖的记忆,却从未在我们的脑海中褪去。那些冰冷的夜晚,那些牺牲的战友,那些艰苦的战斗,都成为了我们生命中无法抹去的印记。 我们时常聚在一起,回忆那些日子。我们怀念那些逝去的生命,也感激那些支持过我们的每一个人。我们知道,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是为了让后人不再遭受战争的苦难。 本书的写作,就是我作为一名亲历者,对那段历史的真诚回顾。我希望,通过我的文字,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朝鲜战争,了解志愿军战士们所承受的苦难和所展现的英雄气概。 历史不应被遗忘,英雄不应被埋没。我们所付出的,是为了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愿世世代代,都能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结语: 时间,冲刷着战场的痕迹,却无法磨灭英雄的英勇。长津湖的冰雪,见证了无数战士的坚韧与牺牲。他们的故事,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缩影,是和平年代最宝贵的财富。希望《血染长津湖》能成为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这段历史,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购买《极度深寒:朝鲜战争 1950—1951》的初衷,是想深入了解一场对亚洲乃至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冲突。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以及对事件本身的敬畏。朝鲜战争,一个看似地理位置偏僻的地区,却成为了冷战时期两大阵营最直接、最激烈的对抗场。阿兰·R.米勒特的名字,本身就是品质的保证,他的研究成果往往能够提供一种更为宏观和深刻的理解。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会如何描绘不同国家在战争中的角色和动机。美国、苏联、中国,以及联合国军的构成,每一个参与者都有着自己的考量和目标,而这些目标之间的碰撞,最终将朝鲜推向了深渊。这本书是否能够清晰地梳理出战争的起因、发展脉络以及最终的结局?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种清晰的时间线索,帮助我理解1950-1951这段时间内,战局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又是哪些关键性的决策导致了局势的不断升级。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有对这场战争的战略意义以及其对冷战格局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评分

对于《极度深寒:朝鲜战争 1950—1951》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所描绘的那个特殊时期——1950年至1951年,这无疑是整个朝鲜战争中最具戏剧性、最残酷的一段时期。从初期迅速的战线变动,到后来漫长的阵地战,再到国际社会扮演的角色,这一切都充满了矛盾与冲突。阿兰·R.米勒特作为一位在该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他的笔触我想必会充满了力量和深度。我非常好奇他如何去刻画那些改变战争走向的关键性战役,比如仁川登陆对战局的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志愿军入朝作战带来的巨大冲击。战争的残酷性不仅仅体现在军事层面,更重要的是它对普通人的影响。那些被迫卷入战争的平民,他们的命运又是如何被历史的车轮碾压的?我希望米勒特先生能够不仅仅局限于军事战略和政治博弈,更能触及到战争对人性的考验,对家庭的摧毁,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闪光点与黑暗面。这本书的“傲世之作”的标签,也预示着它可能会提供一些非常规的视角,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让我们重新审视这场战争的意义和教训。

评分

终于收到这本期待已久的《极度深寒:朝鲜战争 1950—1951》。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压迫感,仿佛能瞬间将人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冰天雪地的年代。我一直对朝鲜战争的宏大叙事和其中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以及人道主义灾难深感兴趣,而阿兰·R.米勒特的这部作品,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像是对此刻骨铭心的历史事件的一次深度挖掘。我尤其期待作者如何处理这场战争的开端,那些最初的决定,那些似乎微不足道却最终引发滔天巨浪的事件。冷战的阴影笼罩之下,两股意识形态的洪流在此交汇,最终撕裂了整个朝鲜半岛。米勒特这位历史学家的声名在外,他的著作往往以严谨的考证和深刻的洞察力著称,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信心。我希望他能带领我穿越硝烟弥漫的战场,感受前线士兵的绝望与英勇,理解那些在高层决策者眼中被简化为数字和战略的生命。朝鲜战争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复杂博弈。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这场“被遗忘的战争”有更全面、更立体的认知,拨开历史的迷雾,看见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和影响。

评分

翻开《极度深寒:朝鲜战争 1950—1951》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历史的温度。朝鲜战争,对于许多人来说,或许只是书本上的一段文字,但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以及对历史有深度思考的人来说,它所蕴含的意义却是沉甸甸的。阿兰·R.米勒特这位历史学家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严谨与深度,所以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期待。我希望它能够带领我穿越那段充满硝烟的岁月,去感受前线士兵在极寒环境下的挣扎,去理解高层决策者在复杂地缘政治下的权衡,去体味战争对普通民众造成的深重灾难。1950-1951年,这段时间是朝鲜战争最激烈、最动荡的阶段,我非常想知道米勒特先生是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勾勒出这场战争的宏大图景,以及其中那些关键性的转折点。这本书的“重返朝鲜战”的副标题,似乎暗示着它会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以更全面的眼光,重新审视这场被历史尘封的冲突,并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

评分

收到《极度深寒:朝鲜战争 1950—1951》这本书,内心是激动又带着一丝沉重。朝鲜战争,那段被很多人称为“被遗忘的战争”的历史,却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阿兰·R.米勒特的这部作品,仿佛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我通往那个残酷年代的门户。我特别好奇,作者将如何描绘战争初期,双方力量的悬殊与突如其来的转变。从北朝鲜的进攻,到联合国军的介入,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出击,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戏剧性。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地展现那些改变战争进程的战役,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战术运用,更重要的是这些战役背后所体现的勇气、智慧、牺牲,甚至是愚蠢。战争不仅仅是地图上的线条和数字,更是无数鲜活生命的故事。米勒特先生的“傲世之作”称号,让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陈述史实,更能触及到战争的灵魂,挖掘出人性的复杂与挣扎。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更加令人警醒的朝鲜战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