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 原文+注释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中医养生经典读本

闲情偶寄 原文+注释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中医养生经典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学
  • 中医养生
  • 传统文化
  • 闲情偶寄
  • 中华经典
  • 精粹
  • 注释
  • 养生
  • 文化
  • 中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教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7853
商品编码:2596721651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套装数量: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闲情偶寄》机趣新颖,言词浅明隽永,堪称中国古代生活美学之典范。
  林语堂将《闲情偶记》誉为“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
周作人称其为“文字思想均极清新的可喜小品”。
2012年度普利策奖获奖建筑师王澍则表示:“(李渔)和袁枚相似,敢开风气之先,甘冒世俗非议,但敞开胸怀拥抱生活。这类文士是真能造园的,我们今天的社会同样需要这样一种文士去和建筑活动结合。”

《闲情偶寄》是李渔的重要著作之一,它共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八个部分,论述了戏曲、歌舞、服饰、修容、园林、建筑、花卉、器玩、颐养、饮食等艺术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内容极为丰富。其中,《颐养部》总论养生,是一篇重要的养生文献。



作者简介

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号笠翁,还常署名随庵主人。他一生跨明清两代,著述颇丰,主要有《闲情偶寄》《笠翁一家言》《笠翁十种曲》《十二楼》《无声戏》等。



目录

声容部
选姿第X
肌肤
眉眼
手足
态度
修容第二
盥栉
薰陶
点染
治服第三
首饰
衣衫
鞋袜
妇人鞋袜辨
习技第四
文艺
丝竹
歌舞
居室部
房舍第X
向背
途径
高下
出檐深浅
置顶格
甃地
洒扫
藏污纳垢
窗栏第二
制体宜坚
取景在借
墙壁第三
界墙
女墙
厅壁
书房壁
联匾第四
蕉叶联
此君联
碑文额
手卷额
册页匾
虚白匾
石光匾
秋叶匾
山石第五
大山
小山
石壁
石洞
零星小石
器玩部
制度第X
几案
椅杌
床帐
橱柜
箱笼箧笥
骨董
炉瓶
屏轴
茶具
酒具
碗碟
灯烛
笺简
位置第二
忌排偶
贵活变
饮馔部
蔬食第X




瓜 茄 瓠 芋 山药
葱 蒜 韭
萝卜
芥辣汁
谷食第二
饭 粥

糕饼


肉食第三


牛 犬



野禽 野兽




零星水族
附:不载果食茶酒说
种植部
木本第X
牡丹





海棠
玉兰
辛夷
山茶
紫薇
绣球
紫荆
栀子
杜鹃 樱桃
石榴
木槿

合欢
木芙蓉
夹竹桃
瑞香
茉莉
藤本第二
蔷薇
木香
酴醾
月月红
姊妹花
玫瑰
素馨
凌霄
真珠兰
草本第三
芍药


水仙
芙蕖
罂粟


鸡冠
玉簪
凤仙
金钱
蝴蝶花


众卉第四
芭蕉
翠云
虞美人
书带草
老少年
天竹
虎刺


竹木第五

松柏
梧桐
槐 榆

黄杨
棕榈
枫桕
冬青
颐养部
行乐第X
贵人行乐之法
富人行乐之法
贫贱行乐之法
家庭行乐之法
道途行乐之法
春季行乐之法
夏季行乐之法
秋季行乐之法
冬季行乐之法
随时即景就事 
行乐之法






沐浴
听琴观棋
看花观鸟
蓄养禽鱼
浇灌竹木
止忧第二
止眼前可备之忧
止身外不测之忧
调饮啜第三
爱食者多食
怕食者少食
太饥勿饱
太饱勿饥
怒时哀时勿食
倦时闷时勿食
节色欲第四
节快乐过情之欲
节忧患伤情之欲
节饥饱方殷之欲
节劳苦初停之欲
节新婚乍御之欲
节隆冬盛暑之欲
却病第五
病未至而防之
病将至而止之
病已至而退之
疗病第六
本性酷好之药
其人急需之药
一心钟爱之药
一生未见之药
平时契慕之药
素常乐为之药
生平痛恶之药



在线试读

茶具
茗注莫妙于砂壶,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是人而知之矣。然宝之过情,使与金银比值,无乃仲尼不为之已甚乎?置物但取其适用,何必幽渺其说,必至理穷义尽而后止哉!凡制茗壶,其嘴务直,购者亦然,一曲便可忧,再曲则称弃物矣。盖贮茶之物与贮酒不同,酒无渣滓,一斟即出,其嘴之曲直可以不论;茶则有体之物也,星星之叶,入水即成大片,斟泻之时,纤毫入嘴,则塞而不流。啜茗快事,斟之不出,大觉闷人。直则保无是患矣,即有时闭塞,亦可疏通,不似武夷九曲之难力导也。
贮茗之瓶,止宜用锡。无论磁铜等器,性不相能,即以金银作供,宝之适以祟之耳。但以锡作瓶者,取其气味不泄;而制之不善,其无用更甚于磁瓶。询其所以然之故,则有二焉。一则以制成未试,漏孔繁多。凡锡工制酒壶茶注等物,于其既成,必以水试,稍有渗漏,即加补苴,以其为贮茶贮酒而设,漏即无所用之矣;一到收藏干物之器,即忽视之,犹木工造盆造桶则防漏,置斗置斛则不防漏,其情一也。乌知锡瓶有眼,其发潮泄气反倍于磁瓶,故制成之后,必加亲试,大者贮之以水,小者吹之以气,有纤毫漏隙,立督补成。试之又必须二次,一在将成未镟之时,一在已成既镟之后。何也?常有初时不漏,迨镟去锡时,打磨光滑之后,忽然露出细孔,此非屡验谛视者不知。此为浅人道也。一则以封盖不固,气味难藏。凡收藏香美之物,其加严处全在封口,封口不密,与露处同。吾笑世上茶瓶之盖必用双层,此制始于何人?可谓七窍俱蒙者矣。单层之盖,可于盖内塞纸,使刚柔互效其力,一用夹层,则止靠刚者为力,无所用其柔矣。塞满细缝,使之一线无遗,岂刚而不善屈曲者所能为乎?即靠外面糊纸,而受纸之处又在崎岖凹凸之场,势必剪碎纸条,作蓑衣样式,始能贴服。试问以蓑衣覆物,能使内外不通风乎?故锡瓶之盖,止宜厚不宜双。藏茗之家,凡收藏不即开者,于瓶口向上处,先用绵纸二三层,实褙封固,俟其既干,然后覆之以盖,则刚柔并用,永无泄气之时矣。其时开时闭者,则于盖内塞纸一二层,使香气闭而不泄。此贮茗之善策也。若盖用夹层,则向外者宜作两截,用纸束腰,其法稍便。然封外不如封内,究竟以前说为长。
酒具
酒具用金银,犹妆奁之用珠翠,皆不得已而为之,非宴集时所应有也。富贵之家,犀则不妨常设,以其在珍宝之列,而无炫耀之形,犹仕宦之不饰观瞻者。象与犀同类,则有光芒太露之嫌矣。且美酒入犀杯,另是一种香气。唐句云:“玉碗盛来琥珀光。”玉能显色,犀能助香,二物之于酒,皆功臣也。至尚雅素之风,则磁杯当首重已。旧磁可爱,人尽知之,无如价值之昂,日甚一日,尽为大力者所有,吾侪贫士,欲见为难。然即有此物,但可作骨董收藏,难充饮器。何也?酒后擎杯,不能保无坠落,十损其一,则如雁行中断,不复成群。备而不用,与不备同。贫家得以自慰者,幸有此耳。然近日冶人,工巧百出,所制新磁,不出成、宣二窑①下,至于体式之精异,又复过之。其不得与旧窑争值者,多寡之分耳。吾怪近时陶冶,何不自爱其力,使日作一杯,月制一盏,世人需之不得,必待善价而沽,其利与多制滥售等也,何计不出此?曰:不然。我高其技,人贱其能,徒让垄断于捷足之人耳。
【注释】
①成、宣二窑:明朝宣德、成化年间江西景德镇设置的烧制磁器的官窑。

碗碟
碗莫精于建窑,而苦于太厚。江右所制者,虽窃建窑之名,而美观实出其上,可谓青出于蓝者矣。其次则论花纹,然花纹太繁,亦近鄙俗,取其笔法生动,颜色鲜艳而已。碗碟中X忌用者,是有字一种,如写《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之类。此陶人造孽之事,购而用之者,获罪于天地神明不浅。请述其故。“惜字一千,延寿一纪。”此文昌垂训之词。虽云未必果验,然字画出于圣贤,苍颉造字而鬼夜哭,其关乎气数,为天地神明所宝惜可知也。
用有字之器,不为损福,但用之不久而损坏,势必倾委作践,有不与造孽陶人中分其咎者乎?陶人但司其成,未见其败,似彼罪犹可原耳。字纸委地,遇惜福之人,则收付祝融,因其可焚而焚之也。至于有字之废碗,坚不可焚,一似入火不烬入水不濡之神物。因其坏而不坏,遂至倾而又倾,道旁见者,虽有惜福之念,亦无所施,有时抛入街衢,遭千万人之践踏,有时倾入溷厕,受千百载之欺凌,文字之罹祸,未有甚于此者。吾愿天下之人,尽以惜福为念,凡见有字之碗,即生造孽之虑。买者相戒不取,则卖者计穷;卖者计穷,则陶人视为畏途而弗造矣。文字之祸,其日消乎?
此犹救弊之末着。倘有惜福缙绅,当路于江右者,出严檄一纸,遍谕陶人,使不得于碗上作字,无论赤壁等赋不许书磁,即成化、宣德年造,及某斋某居等字,尽皆削去。试问有此数字,果得与成窑、宣窑比值乎?无此数字,较之常值增减半文乎?有此无此,其利相同,多此数笔,徒造千百年无穷之孽耳。制抚藩臬,以及守令诸公,尽是斯文宗主,宦豫章者,急行是令,此千百年未造之福,留之以待一人。时哉时哉,乘之勿失!


《闲情偶寄·原文+注释》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中医养生经典读本 内容简介 《闲情偶寄·原文+注释》乃一本以精炼文字、深刻洞见,展现中国传统文人心趣与养生智慧的典籍。本书精选李渔所著《闲情偶寄》全本原文,并配以详尽、贴切的注释,同时将其置于“中华国学经典精粹”与“中医养生经典读本”的宏大框架下,旨在为读者呈现一部集文学欣赏、文化传承与养生实践于一体的宝贵读物。 一、文学瑰宝:《闲情偶寄》的艺术魅力 《闲情偶寄》一书,篇幅虽不甚宏大,但内容包罗万象,文笔优雅,思想深邃,堪称明清小品文的杰出代表。李渔以其汪洋恣肆、诙谐幽默的笔调,描绘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以及对美的追求。本书所收录的原文,忠实地保留了李渔原著的风貌,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独特的才情与情趣。 “居室”篇: 李渔在这一篇中,对居住环境的营造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不仅仅是描述建筑的空间布局,更是阐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居住哲学。从房屋的选址、朝向,到室内陈设、采光通风,乃至一花一木的布置,他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居室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场所,更是精神寄托、陶冶情操的所在。例如,他对窗棂的形制、隔扇的疏密、墙壁的色彩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旨在营造出既实用又富有美感的空间。他强调“趣味”在居室中的重要性,认为“无趣之室,纵为广厦,亦不过一石室耳”,以此来突出环境对人的精神面貌的积极影响。他对于园林的构筑也颇有心得,强调“借景”、“移景”等手法,将自然之美融入生活,使居室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闲适”篇: 这一篇是《闲情偶寄》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之一,集中体现了作者对生活闲适的追求。李渔笔下的“闲适”并非无所事事,而是指一种超脱俗务、怡情养性的生活状态。他谈论了品茗、赏花、听雨、观雪、抚琴、弈棋等多种雅趣,将这些看似寻常的活动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他强调在细微之处发现生活的美,在平凡中体味人生的乐趣。他对“喝茶”的讲究,从茶叶的选择、水质的优劣,到冲泡的技艺、品饮的意境,都一一细致描述,展现了饮茶的深厚文化内涵。对于“赏花”,他不仅欣赏花的外形,更注重花的品格、香气以及与之相关的诗词典故,将赏花变成一种与古人精神对话的体验。他对于“听雨”、“观雪”等自然现象的描绘,也充满了诗情画意,将自然界的变化转化为内心世界的感悟。 “饮馔”篇: 在饮食方面,李渔同样展现了他精细的生活态度和对滋味的独特理解。他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并非追求奢靡,而是强调食材的新鲜、烹饪的得法以及口味的调和。他认为饮食不仅是生理的需要,更是精神的享受。他提出了许多关于烹饪的独到见解,例如如何挑选食材、如何运用调料、如何掌握火候等,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他对不同季节、不同食材的烹饪方式有详细的论述,展现了他对食物的深刻体悟。他甚至会对某些菜肴的命名、摆盘也提出建议,可见其对饮食文化的重视。他认为“烹饪”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一道美味佳肴能够带来愉悦的心情,更能滋养身体。 “声容”篇: 这一篇则涉及了女性的仪表、妆容以及服饰等方面。李渔以一种欣赏的眼光,描绘了他心目中的女性之美。他认为真正的美,是内外兼修的结果,而非一味的浓妆艳抹。他对女性的“声”也有独到的见解,认为温柔的语调、悦耳的声音,是女性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于女性的妆容,主张“淡妆浓抹总相宜”,强调根据个人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妆饰,而非盲目模仿。他对女性的服饰,也提出了“量体裁衣”、“因时而变”的原则,反对过度的奢华和不合时宜的装扮。他认为女性的美,应该自然流露,而非刻意雕琢,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气质。 “器玩”篇: 在器物方面,李渔同样展现了他对美的鉴赏力。他认为器物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承载文化、体现品味的载体。他对于陶瓷、玉器、竹器、木器等各类器物的选材、工艺、造型都有详细的论述。他强调器物的美,在于其“实用”与“赏玩”的结合,在于其“质”与“文”的统一。他对于文房四宝、茶具、香具等器具的选择,都有细致的描写,展现了他对文人生活细节的关注。他认为精美的器物能够提升生活的格调,更能激发人的创作灵感。 “偶寄”篇: 这一篇可以说是《闲情偶寄》的“点睛之笔”,集中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和哲学思考。李渔将自己比作寄居于世的“闲人”,将人生比作一场“偶寄”。他由此阐述了他对人生无常、世事变幻的看法,以及他对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他提倡一种豁达、超然的人生境界,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他对于“生老病死”的坦然,对于“得失荣辱”的淡泊,都体现了他深刻的人生智慧。 二、精细注释:破译经典,领悟深意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详尽而贴切的注释。李渔的语言风格典雅精炼,夹杂有当时的俗语、典故以及一些专业术语,对于现代读者而言,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障碍。本书的注释团队,秉承严谨治学的态度,对《闲情偶寄》的原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力求做到: 字词释义精准: 对原文中出现的生僻字、多义字、古语词等进行准确的释义,确保读者能够理解每一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典故出处考证: 对于原文中引用的典故、成语,一一追溯其出处,并加以简要的解释,帮助读者理解其文化背景和内涵。 文化背景阐释: 结合明清时期的社会风俗、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对原文中的一些文化现象进行阐释,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文学手法解析: 对作者在文中所使用的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帮助读者领略《闲情偶寄》的文学魅力。 养生理念梳理: 尤其针对涉及养生思想的部分,注释会进一步梳理和阐发其背后的中医理论依据,或将其与现代养生观念进行对比,使读者能够更好地领会其养生价值。 理解无碍: 最终目的在于扫除阅读障碍,让读者能够流畅地阅读原文,并深刻理解作者的意图,体味字里行间的妙处。 三、文化框架:“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的定位 《闲情偶寄》作为一部不朽的文学作品,其价值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娱乐消遣,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其置于“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的框架下,意在强调其: 文化传承意义: 《闲情偶寄》所展现的生活情趣、审美追求、人生哲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可以感受传统文人的生活方式,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风貌,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文学价值肯定: 李渔以其独特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书收录并注释《闲情偶寄》,是对这一文学瑰宝的珍视和推广,有助于其在当代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研究。 思想启迪作用: 《闲情偶寄》中所蕴含的智慧,如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无常的豁达,对于现代人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重温这些传统智慧,有助于调整心态,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四、养生价值:“中医养生经典读本”的解读 《闲情偶寄》并非一本严格意义上的中医著作,但其中蕴含的许多生活理念和处世态度,与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息息相关。本书将其作为“中医养生经典读本”之一,则在于发掘和阐释其在养生方面的独特价值: 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处处流露出顺应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他强调生活节奏与自然节律相符,如根据季节调整饮食、起居,这与中医“天人相应”的养生原则高度契合。他对自然景观的欣赏,也体现了与自然的融合,这有助于人的精神调养,而精神调养正是中医养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情志养生,心态平和: 《闲情偶寄》所展现的“闲情”与“适意”,正是情志养生的重要内容。李渔通过品茗、赏花、听雨等方式来陶冶情操,排解忧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愉悦。中医认为“七情”过度会伤及脏腑,而积极乐观的情绪是健康长寿的关键。本书通过对这些篇章的深入解读,可以帮助读者学习如何通过生活情趣来调养心性。 饮食养生,知味而养: “饮馔”篇中所论述的食材选择、烹饪之道,虽然不直接涉及药膳,但其对食物“味”的讲究,对食材“性”的理解,都与中医对食物的认知有相通之处。书中对如何挑选新鲜食材、如何通过合理烹饪保留食物的营养,以及如何通过饮食获得愉悦体验的描述,都对现代人的饮食养生具有借鉴意义。 生活起居,适度适时: 李渔在“居室”、“闲适”等篇章中,对居住环境的舒适性、生活作息的规律性、休闲活动的适度性都提出了建议。这些看似生活化的细节,实则蕴含着中医“起居有常”的养生之道。例如,他强调居室的采光通风,这符合中医“避风邪”、“通气脉”的养生要求。 细节处见真章: 《闲情偶寄》的养生价值,并非体现在宏大的理论框架上,而是隐藏在对日常生活细节的精妙观察与描绘之中。本书通过注释,将这些看似寻常的生活情趣与中医养生理论联系起来,揭示出作者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深厚养生智慧,让读者在欣赏文学的同时,也能获得切实的养生启示。 总结: 《闲情偶寄·原文+注释》是一部集文学、文化、养生价值于一体的经典之作。本书通过原文的忠实呈现和精当注释,带领读者走进李渔的雅致生活,感受传统文人的情趣与智慧。它既是品味中华文学之美的佳品,也是体悟国学经典、学习中医养生智慧的宝贵读本。本书不仅能够满足读者在文学鉴赏方面的需求,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读者以更加积极、从容、健康的生活态度去面对人生。它将成为读者案头常备、细读品味,并从中汲取精神滋养的传世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中医养生”这类主题的书籍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觉得很多内容要么过于玄乎,要么就是简单地罗列食疗偏方。然而,这本读本却展现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结构和论述方式。它似乎并非简单地堆砌药方,而是将养生之道融入了一种更为宏大的生命哲学框架中去阐释。阅读时,我能明显感觉到作者(或者说编者)是在强调“顺应自然”和“身心合一”的整体观,而不是急功近利地追求某种立竿见影的功效。比如,它对“节气”与人体气血运行关系的描述,既有古典的诗意,又有基于长期观察的科学性(从传统角度看)。这种融贯古今、不偏不倚的叙述态度,让人在学习养生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对自身生命节奏的重新认识,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工作节奏极快,时常感到精神内耗的现代都市人来说,这本书带来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慢镜头”。它不像那些鸡汤文一样给你廉价的安慰,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调,引导你去反思自己是如何“浪费”光阴和心力的。在阅读那些关于“闲适”的段落时,我常常会停下来,看着窗外,思考作者所描绘的那种对自然万物的体察——一花开落,一云卷舒,皆是学问。这种引导人进入深度观察和沉静思考的文字力量,是当代快餐文化中最稀缺的资源。它不是直接告诉你该怎么放松,而是通过展示一种更高阶的生活艺术,让你自己去领悟松弛的真谛,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我调节,效果远胜于临时的娱乐消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令人眼前一亮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种老派的、带着年代感的纸张触感,一下子就让人感觉回到了那个文人墨客的雅致年代。书页的边缘处理得非常细致,那种微微泛黄的色调,简直就像是从旧书店里淘出来的一件珍宝。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正文的字体清晰有力,而那些注释和译文部分,则采用了略微柔和的字体,高低错落,疏密有致,阅读起来不仅不觉吃力,反而像是在欣赏一幅精心构图的水墨画。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封面上的插图或纹饰,简约而不失韵味,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现代审美的融合。可以说,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已经完成了一次对“闲情”的致敬,光是把它放在书架上,都感觉整个房间的文化氛围都提升了一个档次。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可以把玩的艺术品,让人在翻阅时,由衷地感受到一种慢下来的生活哲学。

评分

我尝试着深入阅读了其中几章,发现编校者的学术功力是相当深厚的。他们对原文的理解绝非停留在字面翻译,而是真正吃透了作者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深层意图。比如,在解释某个典故时,他们不仅仅给出了出处,还结合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士大夫阶层的普遍心态进行剖析,这让那些晦涩难懂的文言词句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欣赏那些注释的精准度,它们如同精确的外科手术刀,切入要害,用现代人易于理解的语言,还原了古代知识分子的那种微妙的情感波动和对生活细节的执着。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一个初涉传统文化领域的读者也能毫不费力地领略到原作的精髓,而不是被繁复的文字和典故吓退。可以说,这套书提供的“导航系统”异常可靠,让人在探索古代智慧的迷宫时,总能找到最清晰的路径。

评分

我特别关注了这本书在“国学经典精粹”这一定位下的选材与取舍,它在平衡“雅”与“俗”、“深”与“广”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一味追求冷僻深奥的文本,而是巧妙地选取了那些最能代表特定时代精神,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篇章。这种选择的智慧,使得阅读体验既保持了经典应有的厚重感,又不会让读者产生阅读障碍。更重要的是,它似乎在不同篇章之间构建了一种微妙的对话,使得读者在跨越不同领域(例如文学与养生)时,能够察觉到古人思维方式的内在一致性——那就是对和谐、适度和平衡的终极追求。这种结构上的巧妙布局,让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部有机联结的知识体系,而不是零散知识点的简单汇编,体现了极高的编辑水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