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墓志汇编(全三册)

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墓志汇编(全三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玉海,方斌,故宫博物院 著
图书标签:
  • 故宫博物院
  • 墓志
  • 古代史
  • 文物
  • 历史
  • 文化
  • 考古
  • 文献
  • 中国历史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紫禁城出版社
ISBN:9787513400121
商品编码:26166444680
包装:盒装
出版时间:2010-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墓志汇编(全三册)

:580.00元

作者:郭玉海,方斌 ,故宫博物院

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51340012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盒装

开本:8开

商品重量:4.926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墓志汇编》一书即将出版,书中收录三国至清代墓志234方和高昌砖志122方,每种都有介绢、释文和拓片相配。这些墓志出土于清代与民国年间,见诸著录。本书编者指出:墓志中既有端方陶斋旧物,也有周季木、徐森玉、马衡等一一批民国时期收藏家的品,其中许多都曾经名动一时。高昌砖部分包括高昌国时期和唐代高昌郡时期,全部都是由考古学家黄文弼于1930年参加中国瑞典合作科学考察时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发掘所得。大部分墓志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拨交和征集的,还有的则是在更早的时间已来到故宫了,因为石刻很重,不便携带搬运,过了一段时间后才办入藏手续。书中的拓本都是近年来从墓志上精拓下来的,绝大部分墓志自出土以来并无损坏,有的墓志盖上的铁环依然完好无损。这说明近百年间,它们得到了妥善的保护。高昌砖的情况就不同了。朱书和墨书的文字普遍退色,有些早已出现表面粉化甚至碎裂。拿1931年出版的《高昌砖集》中的图版一一比较,今非昔比,令人叹惋。这说明砖制文物的保护仍是个迫切的、有待解决的课题。这批墓志在史料、书法和文字、语言方面都有重要价值,学者已多有研究。

目录


序言
前言
凡例
故宫博物院藏墓志目录
故宫博物院藏墓志
部分 三国—唐(建中)
第二部分 唐(贞元)—清
第三部分 高昌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故宫博物院藏历代碑刻文献辑览 (涵盖历代石刻、墓志、摩崖题记等重要文献的精选汇编与研究) 总述: 本书系一套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研究故宫博物院馆藏碑刻文献的宏大工程。故宫博物院不仅是皇家宫殿的遗存,更汇聚了自上古至近现代,经由历代帝王、士人、官宦留下的海量珍贵石刻实物。这些实物,以墓志、碑碣、题记、造像碑等形式存在,是研究中国古代史、书法艺术、宗教信仰、丧葬制度及社会变迁的第一手史料。 本汇编秉持审慎的学术态度,精选并辑录了馆藏中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历代碑刻拓片、原碑摹本及相关著录,力求构建一个系统、可靠、可供多学科研究的碑刻文献数据库。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拓片,而是通过对每一件文献的细致考证和分类整理,展现其背后的历史脉络。 --- 卷帙篇章细目(全五册): 本书共分五册,结构清晰,循历史发展脉络及碑刻类型进行划分。 第一册:先秦及两汉金石文献辑考 本卷聚焦于中国石刻文字的肇始与成熟期。收录了少量珍贵的先秦时期刻石符号(如古鈢、古戈铭文的拓片研究),重点在于汉代的碑刻文献。 内容详述: 1. 汉代纪功碑与阙铭研究: 收入了故宫珍藏的几方著名的汉代纪功碑残石拓片及其考证。这些碑刻多记载了地方郡守的功绩、屯田开垦事宜,是研究汉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要依据。特别对《某君不朽之碑》进行了详细的释文与断代分析。 2. 汉代画像石及画像砖的文字附录: 选取了与画像同出的题记和榜题文字,分析其内容与画像主题的关联。 3. 西汉至东汉早期墓志的初步形态: 汇集了早期带有明确纪年和姓氏的墓葬刻石,这些材料在研究汉代丧葬习俗和书法由篆书向隶书过渡的阶段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第二册:魏晋南北朝的宗教碑刻与石窟造像题记 此阶段是中国思想文化剧烈变动的时期,佛教的兴盛深刻地反映在碑刻艺术上。本卷侧重于宗教题材的石刻文献。 内容详述: 1. 北朝石窟寺的开凿记与功德碑: 辑录了部分从云冈、敦煌(原属清宫旧藏或后入藏者)转移至院中所藏的造像碑和题刻。这些材料详细记录了当时的造像缘起、捐资者名录、工匠信息,是研究中古时期佛教传播路径的关键。 2. 志怪与玄学影响下的墓志: 汇集了大量魏晋时期,特别是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的墓志。本部分详述了墓志中文体从汉代古朴向楷书过渡的特征,特别是对《李幼斌墓志》、《高氏先祖造像记》等长篇墓志的碑文进行详细考证,并对比了不同地域(如洛阳与邺城)的刻工风格差异。 第三册:隋唐盛世的经典碑刻与法帖母本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黄金时代,碑刻数量之巨、内容之丰、艺术水平之高,无出其右。本卷集中展现了盛唐气象。 内容详述: 1. 唐代官修史碑与重要制诰: 收入了少量唐中央政府设立的具有国家性质的碑刻拓片,如有关律令、重要诏书的石刻记录。 2. 名家手书墓志深度研究: 选取了被公认为唐代楷书巅峰的墓志作品,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墨迹的石刻本。本书特别对这些墓志中的避讳用字、官衔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文字学梳理。 3. 佛教、道教造像碑的艺术风格分析: 侧重于唐代长安、洛阳地区流行造像的题记部分,分析其书法如何融入当时的“尚法”风尚。 第四册:宋元时期的文人碑刻与契丹女真文字研究 宋代碑刻承袭唐代,但更注重文人趣味和个人情感的表达。同时,辽金元时期,多民族政权的文字体系为研究提供了独特视角。 内容详述: 1. 宋代文集碑与记游石刻: 汇集了宋代士大夫如苏轼、米芾等人的题刻或相关文人的记述碑刻,展现了“尚意”的书风在石刻上的体现。对宋代碑刻的“文”与“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2. 辽代契丹大字与西夏文字碑刻残片: 本卷的亮点之一,辑录了故宫收藏中少量涉及辽代官方文字的石刻资料。这些材料对于研究契丹文字的构形特点和汉文的相互影响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3. 金代汉文与女真文并列碑考证: 选取了几方重要的金代纪事碑,详细对比了汉文与女真文字在记录同一历史事件时的异同及翻译规范。 第五册:明清帝王书迹与地方乡贤碑碣 收录了明清两代,特别是与紫禁城及皇家祭祀、园囿相关的碑刻文献,以及部分地方流传至清宫的珍贵石刻。 内容详述: 1. 明代功臣与皇家敕建碑记: 辑录了明代太庙、社稷坛以及重要陵寝前留存的碑记拓片,关注其书写者与敕命内容。 2. 清代皇帝御笔石刻: 收入了康熙、乾隆等帝王亲笔书写的题匾、题诗刻石的拓片及其考证。这些材料是研究清代帝王书法风格、文字审美的重要依据。 3. 晚清地方善行碑与乡贤祠记: 收集了反映清代基层社会治理和民间信仰的碑刻文字,展现了自上而下的官方叙事之外的社会侧面。 总体价值: 本汇编通过系统整理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历代碑刻文献,不仅为金石学、历史学、文献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大量可靠的、非书帖传本的原始书写范例。每件文献均附有详尽的背景介绍、清晰的拓片影印、准确的摹写与释文,并附有学术界的相关研究综述,是海内外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和文字艺术的必备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专注于某一特定断代的学习者,我发现这套汇编的价值在于其无可替代的系统性。过去我零散地收集或查阅一些碑刻资料时,总会担心遗漏了某个重要的侧证或关键的地域性发现。有了这套“汇编”,就好比拥有了一个经过精心整理和校对的“数据库”,所有的相关信息都被整合在一个框架内,极大地提高了研究效率。原本可能需要数周时间在不同图书馆和档案库中比对的碎片化信息,现在可以一册在手,迅速定位和交叉参照。尤其是一些地方志中记载不清、或仅存残片的墓志,在这套权威的汇编中得到了补全或修正。这套书不仅仅是为研究者提供材料,更是为研究者设定了一个高质量的“起点”——我们不必再为基础资料的准确性耗费过多精力,可以直接聚焦于更深层次的解读和比较分析。这种对基础性工作的扎实奠基,才是真正体现其学术贡献的所在。

评分

初翻阅这套书的目录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广博的覆盖面和严谨的收录标准。这套汇编显然不是简单地将一些碑文抄录汇总,而是经过了极为审慎的筛选和考证。它横跨了多个朝代,地域分布上也体现了对历史脉络的深刻理解,让人可以清晰地追踪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风尚、文化交流以及权力结构的演变,这些都深刻地烙印在了墓志铭这种独特的“微型史料”之中。我尤其欣赏它在文献比对上所下的功夫,对于那些流传有诸多异本的墓志,编者显然进行了细致的甄别,力求提供最接近原貌的版本。这种对“真伪”的执着,是学术研究的基石。每篇碑文前的引言或考证简述,虽然篇幅不大,却常常点明了该墓志在史学上的关键意义,像是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快速理解其价值的窗户。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收录了什么”,更在于“如何对待这些资料”的态度上,体现了极高的学术良知和严谨的操作规范,对于严肃的历史爱好者或专业研究者来说,这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案头参考资料。

评分

我尝试着从社会史的角度切入这套汇编,结果被其中蕴含的丰富人文细节所震撼。墓志铭作为生者对逝者最后、也是最集中的一次“官方叙事”,它提供的远不止是简单的生卒年月和官职。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窥见唐代士人的交游网络,宋代地方豪族的权力结构,乃至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的自我期许与道德规范。那些对逝者功德的描摹,往往折射出当时社会最推崇的核心价值观——是忠义、是孝道、是文采,还是边疆功勋?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例如,对比几位不同背景官员的墓志铭文风,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官方标准文体与民间私家撰文之间的微妙张力,这为理解当时的文化权力中心在哪里,提供了绝佳的文本证据。对我而言,这套书不是冰冷的石头记录,而是承载着无数个体生命情感与社会期盼的“时间胶囊”,它们以一种庄重而独特的方式,讲述着那些湮没在宏大史书叙事中的鲜活故事。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厚重的精装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看着就觉得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力作。我个人非常看重书籍的物理呈现,好的印刷和装帧能极大地提升阅读的愉悦感。从封面到内页的纸张选择,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尤其是那些精美的插图和拓片,清晰度和还原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这对于研究历史文献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毕竟很多时候,文字描述是苍白无力的,直观的图像证据才是最有力的佐证。我特地对比了以前收藏的一些零散的碑刻资料,这套书的系统性和权威性简直是压倒性的优势。光是版式设计,就体现了编纂者的专业素养,排版疏密得当,注释清晰标注,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专业书籍的读者,也能较快地进入状态,而不是被密密麻麻的文字所困扰。总而言之,从一个纯粹的“藏书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工艺水平,完全配得上其内容的价值,绝对是书架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拥有并反复摩挲。

评分

这套书带给我一种奇特的“历史在场感”。当你凝视那些经过千百年风雨侵蚀的文字时,那种跨越时空的敬畏感是看普通史书难以体会的。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关于逝者家世、祖辈功绩的描述,它们构建了一个古代社会阶层流动和身份认同的复杂图景。这些墓志铭文,往往比官方正史更直接地透露出家族的自我期许与对外展示的形象。比如,有些墓志会刻意强调与某个著名人物的姻亲关系,或者将自己的祖先追溯到某个光辉的古代氏族,这些细节无疑为我们重构古代的社会网络和家族策略提供了宝贵的“八卦”——当然是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八卦”。它们以一种近乎个人的、饱含情感的方式,试图在历史长河中为自己和后代留下不朽的印记。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触摸到那些刻字匠人手中的刻刀,感受到书写者面对石碑时的虔诚与期盼,这使得历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体构筑起来的宏大叙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