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華文明起源研究
:24.00元
作者:陳民鎮
齣版社:安徽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811108019
字數:270000
頁碼:33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目錄
自序
導論
章 中華文明之光——良渚文化的崛起
節東南地區的考古學文化序列
第二節 良渚文化:中華文明之光
第三節 良渚古城:華夏之都的橫空齣世
第二章 中國東南地區:中華文明的發源地
節 “禮”與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二節 東南地區與中華文明基本要素的形成
第三節 中國東南地區:中華文明發源地
……
第三章 三皇五帝考述
第四章 追索夏文化之源
第五章 虞朝:中國的個王朝
第六章 中國傳說時代的部族集團關係
第七章 洪水傳說與大禹治水
簡短的結論
後記
主要參考節目
作者介紹
陳民鎮,男,浙江蒼南人。2006年考入紹興文理學院人文學院,曾任紹興文理學院河洲文學社社長。撰有書稿《虞朝、良渚文化並中華文明探源研究》(58萬字),該作品獲2009年第ll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三等奬、省一等奬。在《山西師大學報》、《蘭颱世界
文摘
序言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們對“起源”的理解,或許可以有更多的維度。它不像一本史學著作那樣,按照時間順序一股腦地告訴你發生瞭什麼,而是像一位智者,不時地拋齣一些問題,引導你去思考。書中對於“早期人類的認知模式”的探討,我深感共鳴。作者通過分析早期陶器上的紋飾、墓葬的布局等細節,試圖還原當時人們的思維方式,對宇宙、對生命、對死亡的理解。我過去一直覺得,古代人的思維方式應該和我們現在差不多,隻是知識水平低一些,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他們的思維方式可能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這種差異塑造瞭他們對世界的認知,也進而影響瞭中華文明的走嚮。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引用瞭大量的原始材料,但又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晦澀難懂,而是通過自己的解讀,將這些零散的信息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個引人入勝的敘事。這本書的結構也非常有意思,不是綫性發展,而是圍繞幾個核心議題展開,每一點都相互呼應,層層深入,讓我讀起來非常專注,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
評分這本書真是讓人腦洞大開!我一直對古代文明的起源充滿好奇,但市麵上大多數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流於錶麵。然而,《中華文明起源研究》卻給瞭我一種全新的視角。它不像我之前讀過的任何一本關於中國古代史的書,沒有那種長篇纍牘的年代梳理,也沒有堆砌如山的考古證據。相反,作者似乎更傾嚮於從一種更宏觀、更具哲學思辨的方式來解讀。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天人閤一”思想在早期社會結構中如何體現的那部分,作者的論述非常細膩,將抽象的哲學觀念與具體的社會實踐聯係起來,讓我對古人的世界觀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之前一直以為“天人閤一”隻是後世道傢道教的思想,沒想到它竟然如此早就在中華文明的萌芽階段就深深紮根。書中對早期社會組織形式的推測也十分引人入勝,作者沒有直接給齣確鑿的答案,而是通過對比不同遺址的特徵,提齣瞭一些頗具啓發性的設想,引人深思,讓我忍不住自己去查閱更多的相關資料,想要驗證和拓展作者的觀點。總而言之,這本書不是一本“告訴你答案”的書,而是一本“引導你思考”的書,它打開瞭我認識中華文明起源的一扇新大門。
評分說實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時不時會有一種“穿越”的感覺。它所描繪的那個遙遠年代,不是我曾經熟悉的,充滿瞭戰亂、宮廷鬥爭和英雄傳奇的中國古代曆史,而是一個更原始、更混沌、卻也更充滿生命力的時代。作者在描繪早期人類的生活方式時,用詞非常生動,仿佛我能聽到他們的呐喊,看到他們在火堆旁跳舞,感受到他們對自然界敬畏的眼神。書中對早期神話傳說與實際社會形態的關聯分析,也讓我大開眼界。我之前一直覺得神話隻是虛構的故事,但作者卻通過細緻的文本分析和考古學上的旁徵博引,論證瞭這些神話可能承載瞭早期人類對世界運作規律的理解和對社會秩序的初步構建。特彆是關於“女媧補天”的神話,作者將其解讀為早期社會在麵對自然災害時的一種集體心理慰藉和對社會重建的願景,這個角度非常新穎,也讓我對這些古老的神話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有特點,不似一般的學術著作那樣枯燥,反而帶有一種文學性的色彩,讀起來流暢且富有感染力,讓我在不知不覺中沉浸其中,與作者一同探索那段失落的時光。
評分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論證方式真是與眾不同。它不拘泥於單一學科的框架,而是像一個探險傢,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地搜尋、碰撞、連接。作者在解讀早期文化現象時,錶現齣瞭驚人的聯想能力,但這種聯想又不是天馬行空,而是建立在紮實的史料基礎之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早期農業發展如何影響社會結構變遷的分析,作者將農業的進步與氏族製度的瓦解、私有製的萌芽、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分工的細化,都一一關聯起來。他描繪瞭耕作的齣現如何改變瞭人們的生活節奏,如何催生瞭新的社會關係,以及這些新的社會關係如何反過來推動瞭政治雛形的形成。這種宏大敘事的描繪,讓我對文明的演進過程有瞭更直觀的認識。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充滿瞭力量感,字裏行間透露齣一種對曆史真相的執著探求。讀這本書,感覺就像是在參與一場智力遊戲,作者設置瞭層層謎題,而我作為讀者,則在跟隨他的引導,試圖一步步揭開中華文明起源的神秘麵紗。
評分這是一本非常“不走尋常路”的書,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告訴你“夏朝在哪裏”、“商朝的文字是什麼樣子”的書,那很可能會有些失望。這本書的著眼點更像是“為什麼中華文明會如此發展”,它試圖從更深層次去挖掘中華文明獨特性的根源。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早期社會權力結構和意識形態形成時所展現齣的跨學科視角。他不僅僅依賴於考古發現,還會藉用人類學、社會學甚至心理學的理論來分析。例如,書中對早期祭祀儀式與社會等級製度如何相互強化的論述,讓我對“禮”的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原來“禮”不僅僅是後世的繁文縟節,它在文明的早期就承擔著維係社會秩序和確立統治閤法性的重要功能。作者並沒有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提齣瞭多種可能性,並鼓勵讀者自己去探索。這種開放式的寫作風格,反而更能激發讀者的思考,讓我主動去尋找證據,去形成自己的判斷。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超齣瞭我的預期,它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觀察角度,讓我看到瞭中華文明背後那些更為根本性的驅動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