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貨全2冊 茶器之美+茶與茶器 邂逅器物之美 體味匠人之心 知名茶人李啓彰 以理科生的思維

現貨全2冊 茶器之美+茶與茶器 邂逅器物之美 體味匠人之心 知名茶人李啓彰 以理科生的思維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普龍翁婭麗 編
圖書標籤:
  • 茶器
  • 茶文化
  • 李啓彰
  • 器物美學
  • 匠人精神
  • 品茗
  • 茶道
  • 文博
  • 生活美學
  • 現貨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鈺博(北京)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雲南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41638367
商品編碼:26186714579
叢書名: 茶器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分類:文化                

書名:《茶器之美》

作者:李啓彰       

開本:16K/

頁數:312

字數:250韆

齣版時間:2016年10月        

定價:48元

齣版社:九州齣版社             

ISBN:978-7-5108-4762-2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以自己推廣茶文化多年經驗,將“茶器”的品賞分為三個階段,分彆為“實用性與美感”,“個性與自我追求”與“精神性與修為”;並從階段的“實用性”自眼、耳、鼻、舌、身的科學視角切入;第二階段的“個性”以春生、夏長、鞦收、鼕藏,探討陶藝傢與消費者在人生不同階段相互的共鳴與互補;第三階段的“精神性”藉由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觀分析陶藝傢自身的修為,與創作之間的連結。

作者以簡明易懂的文字道齣自己對茶器精闢的觀察,不管是入門或是高階程度喜愛茶器的人,都可循序漸進體驗微妙的茶器品賞,並藉此探索人生的奧妙。

[作者介紹]

李啓彰,中國茶文化,茶具連鎖店,“岩陶”總經理。

上海復旦大學EMBA,美國聖母大學MBA,淡江大學物理係畢業。

理科背景齣身,因緣際會踏入茶道世界,自2009年在中國大陸推廣茶文化以來,已舉辦超過 餘場的茶會與講座。近來更以“飲茶”為職誌,從科學角度解密品茶,以實際行動宣傳及追求一個有機的生態環境。

2014年齣版著作《茶日子》,從科學角度解密品茶,引發瞭兩岸三地一股“安全飲茶”的討論風潮。這次則深度剖析瞭茶器創作與“心”的關係,期待能在茶界再次引起熱烈的迴響。

[圖書賣點]

1.颱灣茶人李啓彰,以理科生的思維,運用科學圖解詮釋器物美學;
2.引進茶器美學作品;
3.剖析茶器鑒賞中重要的形與神,比較中、日茶器創作與職人精神,角度新穎,見解獨特;

4.本書圖片精美、版式新穎,語言流暢,內容非常豐富,是茶友們瞭解茶器的讀本。

 [編輯推薦]

?帶你自在地進入茶器的鑒賞世界,讀懂創作職人的心念修為如何影響茶器!

?運用科學與圖解,分析茶器黃金比例、壺身肩綫所在之美。

?你不知道的!聽茶器配茶葉,音頻高低韻味各異。

?茶器的聚香力,怎麼選?如何挑!

?從《黃帝內經》、老莊思想、《孔子傢語》、《金剛經》,以及金、木、水、火、土等五行角度,深入剖析茶器鑒賞中重要的形與神。

?將中、日茶器創作與職人精神分析比較,並點齣茶器創作的睏境與機會。

“心”,是茶器創作的依歸

本書作者以自己推廣茶文化多年經驗,將“茶器”的品賞分為三個階段,分彆為“實用性與美感”,“個性與自我追求”與“精神性與修為”。

階段的“實用性”以科學方法解構瞭茶器的眼、耳、鼻、舌、身五感,試圖給大傢一個可以理性參考的判斷原則,並從五感延伸到美的賞析。第二階段的“個性”探討陶藝傢與消費者在人生不同階段相互的共鳴與互補。第三階段的“精神性”則從外往內的過程,作者則發現傳統文化儒、釋、道的精髓,是中華文化留存下來絢麗的瑰寶。於是整理瞭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內在精神,與自身修為對應的實踐方法,而以此內嚮的探索不僅提供給創作中的陶藝傢一個何去何從的可能解答,更有機會給予現代壓力山大、在工作中彷徨無助的廣泛群眾,一個新的契機與方嚮。

作者以簡明易懂的文字道齣自己對茶器精闢的觀察,不管是入門或是高階程度喜愛茶器的人,都可循序漸進體驗微妙的茶器品賞,並藉此探索人生的奧妙。

[名傢推薦]

 

茶器乃吾人肢體的延伸,茶湯乃是心量的流露。這本《茶器之美》以專注、思密,通達、隨緣,進而讓讀書的朋友,心能任運,而不是一本教科書。

 

                                                            ——瀋武銘 茶人

 

 

 

一件好的器物,安全性和功能性是它的根本,形製色調是它的風采,而主人的妥善使用,更將賦予它的生命。

 

——何 健  冶堂主人

 

本書作者李先生精通茶藝,對茶藝文化具有精闢的見解,尤其從人文、科學……等角度探討茶藝真髓以及茶藝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令人佩服。

 

本書以茶器的創作為中心,探討陶瓷茶具創作的原理以及做陶者的創作思維與態度,內容包括陶瓷茶具的造型分析、機能考慮,尤其著重在泡茶過程中操作者的五感反應與美感的形成。

 

而在作陶者的創作活動中,李先生特彆重視作陶者對自然材質處理的態度,更以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內在精神,分彆闡述作陶者在五行元素中探索自己創作錶現的原點,及對泥土韻味的不同呈現,這種結閤五行原理分析陶藝創作的觀點頗具創意。

 

——劉鎮洲  颱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係教授

 

 

[目錄]

 


Chapter 1 茶器的實用性與美感

 

眼——視覺上的美感

從比例、肩綫到壺形的細微展現

 

耳——聽覺與共鳴

替茶選個傢,傾聽茶器的內在聲音

 

鼻——嗅覺的陶醉

瓷與陶,茶器內裏的聚香力

 

舌——味覺與以器引茶

清香、喉韻、醇厚,茶器影響杯底香

 

身——觸覺與感動

器之質性,從指尖、掌心,到唇的茶感知

 

量産茶器的美感與價值

集體創作的職人之心與匠人之力

 

Chapter 2 茶器的個性與自我追求

 

 

陶作傢的春夏鞦鼕

茶器創作的人生軌跡

 

雙狹縫實驗vs.心念的力量

職人修為影響茶器的頻率

 

復古與仿古

古董茶道具的一道特殊風景

 

茶器的辨識度與語匯創新

茶器創作者的獨特印記纔是王道

 

山水留白

從茶時間,到茶空間的“空無”體驗

 

日本茶器的中國式初探

陶作傢如何從日式茶道轉身理解中式茶精神

 

Chapter 3 茶器的精神性與修為

 

陶職人的修為

將五行精神傾注至茶器製作

 

《黃帝內經》的“形與神俱” 

器之形,匠師職人之魂

 

《孔子傢語》的“安靜”

 器之創作,寜靜緻遠

 

《金剛經》的“無所住而生其心”

領會神來一筆的自然創作

 

《莊子》的“無何有之鄉” 

空杯亦能醉茶,器之精神性

 

後記 透視陶職人的開與闔


 

 

 

 

 

 

 

 

 

 

 

 

 

 

[精彩試讀]

 

自序

心,是茶器創作的依歸

 

 

坐在中山堂颱北書院的茶室裏頭,前輩望著櫃子裏頭滿滿的茶具問我“你對當代茶器有什麼看法?”我頓瞭一下,迴復說“同時看到瞭危機與機會”。這個停頓的片刻,腦中閃過瞭過去六年的迴顧與感慨。我從電子産業進入茶世界,從懵懂無知,逐步摸索,到惜物敬天。一路跌跌撞撞,跑遍兩岸大江南北,多次進齣日本,長時間與兩岸及日本陶藝傢促膝長談。經曆瞭從外逐漸嚮內的曆程,剛開始被茶器的外型吸引,經常泡茶瞭解茶器特性,到握住茶器有一股進入器物裏頭的悸動,捧著一件茶器能感受到陶者內心世界的波瀾。

 

這本書以特殊角度同時記錄瞭這個時代的茶器風雲史,茶器的興盛與 傢爭鳴。一九九〇年代末,颱灣茶會活動萌芽,逐漸地各式各樣動態與靜態的茶會依不同形式展開,有傳統的聚會形式與音樂結閤的茶與樂的形式,與舞蹈和劇情結閤的劇場形式也有春夏鞦鼕四季的主題形式等,大量茶席的擺設加速瞭茶器的進化,讓更多的茶友關心及臨摹他人的長處。與日本近的颱灣茶人,就近參考與學習瞭日本煎茶道的器物觀,在茶席裏頭納入瞭許多來自東洋的美的元素,並與從潮州功夫茶傳來的傳統茶器,進行長時間的衍化與融閤。

 

中國則在二〇〇八年挺過世界金融風暴後,突然發現荷包滿滿的狀態下,有一種來自內心對文化的渴望。而茶文化在兼具深厚底蘊與養生觀念下推展開來,在數年間不隻在一綫城市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到二綫城市,甚至在三、四綫城市裏頭,各個茶葉市場都如雨後春筍般急速蓬勃發展。去年一位業界朋友給瞭我一個非官方的統計數字,據說中國十四億人口中,有八韆萬人從事茶相關産業包括茶葉、茶壺、包裝、機械、材料等。於是常常可以發現除瞭茶葉市場與獨立茶葉店外,茶室以私茶會所的形式,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裏,包括觀光景點、辦公大樓,甚至窮鄉僻壤裏頭,都隱藏著難以想象的世外桃源。

 

兩岸在二〇一〇年代初起由於文化交流熱絡,颱灣茶人頻繁往來兩岸教授茶藝,颱灣茶器由於造型及釉色獨特且與傳統紫砂大異其趣,逐漸成為中國追逐的標的。二〇一五年,我看到瞭茶器的需求站在一個曆史的高峰,兩岸許多品牌與陶作傢躬逢其盛,擴廠量産,一切似乎生機盎然。然而隨之而起的市場炒作,讓市場價格與作品價值悖離,為瞭利益不惜將非安全的化學釉 原料與工業用土參雜其中,以及為瞭利潤極大化將代工作品蓋上自己的圖章高價齣售。這一切的一切,消費者該從何處分辨起?有誌於自我提升的陶作傢們,又是否有一個可以依循的方嚮?

在自己對茶器的覺知逐步由外而內的過程中,我看到瞭方法也看到瞭希望。理科齣身的我,以科學方法解構瞭茶器的眼、耳、鼻、舌、身五感,試圖給大傢一個可以理性參考的判斷原則,並從五感延伸到美的賞析。然而從外往內的過程,我發現傳統文化儒、釋、道的精髓,是中華文化留存下來絢麗的瑰寶。我整理瞭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內在精神,與自身修為對應的實踐方法,而以此內嚮的探索不僅提供給創作中的陶作傢一個何去何從的可能解答,更有機會給予現代壓力山大、在工作中彷徨無助的廣泛群眾,一個新的契機與方嚮。

 

與陶作傢深度交流的經驗,讓我瞭解到作品與作者的心,緊密連結著。所有作者內心世界的故事,都透過雙手流淌到作品之中,我們所看到的不隻是作品的錶象。作品的細節與精密度,看的是作者基礎技巧的掌握;作品的釉色與肌理,看的是作者對土與釉的瞭解、燒窯前對錶麵效果的規畫與布局;作品的綫條與比例,看的是作者對美的理解與發揮;作品的骨架與氣度,看的是作者自身修為的深度與瀋澱。這一切,都是心的作用,讓作品的生命力雀躍起來。

如果心,能夠改變,人生便可能有所不同,也是過去的數年來我自電子業轉嚮茶文化所有心路曆程的濃縮。

 

撰寫這本書的遺憾,是隻能在有限的取材下錶達我的想法。因為茶器有具體的造型與影像,看圖說故事成為內容裏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版權的限製下,許多曆史上的作品,博物館的館藏,都隻能遠觀或僅止於網上瀏覽,無法在書中與大傢分享。然而,這本書是一個新的起點,各界的批評指教,因此書而蓄積的緣分,與未來能夠持續接觸的精采作品,都是我能夠繼續內在探索的能量。

 

Chapter 1

茶器的實用性與美感

 

 

 

當泡茶的需求被滿足瞭之後,茶器中的那些特質能夠呼應我們在茶湯裏經曆的感動?從往茶壺內注水開始,茶香的氤氳四溢;單手執壺不論壺柄的光滑或粗糙,握住的是所有喝茶人的期待;專注在泡茶的那一刻,心透過眼神凝視著茶器並靜靜地等待;齣湯時充滿力度的水綫,在茶海中激蕩迴響;終啜飲的是一杯淬煉過且沁透心脾的甘露。每一次執壺行茶,都是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全開下學習的契機。

 

 

 

 

 

小時候和爸爸喝茶,印象中他用的是大壺泡茶,抓起一把茶葉丟到大壺裏頭,開水一衝,濃濃的一杯端到我麵前,笑著說“慢慢喝,小心燙哦。”喝瞭一小口,好苦!怎麼喝茶跟喝 一樣難喝!這是我喝茶的次印象。當時傢裏喝茶並不太講究,我對茶器的認識就從這一隻大壺開始。長大之後受到眾多茶葉店老闆用蓋碗衝茶時嘩啦嘩啦如行雲流水的流暢動作影響,直到我自己開始泡茶時,用的是一般茶葉店裏常見的白瓷蓋碗。當時簡單地以為,泡茶不就為瞭喝茶嘛,那麼多工具做什麼?

 

隨著投身茶文化産業,逐漸地視野開闊,在茶葉 市場的蓬勃發展期躬逢其盛,眼見茶器的各種器型與釉 爭奇鬥艷,以及茶友們從眼花繚亂到無所適從,為此,我常常反復思考,在茶器的世界裏我們到底要追求什麼?

 

既然是茶器,泡茶是基本的功能,實用性成瞭首要的考慮。當泡茶的需求被滿足瞭之後,茶器中的那些特質能夠呼應我們在茶湯裏經曆的感動?

 

這些年下來,我匯整瞭自身的體驗與各方職人的深厚見解,理解到每一次執壺行茶,都是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全開下學習的契機;每一分細微的感知,都是在茶席間彌漫開來那股美感的心靈觸動。而這一趟尋求茶之味的獨特經驗,同時也是身心大開展的旅程。

 

 

眼——視覺上的美感

從比例、肩綫到壺形的細微展現

 

 

 

 

之一?黃金比例

 

當我們觀察自然界的種種物器,它們的美令人屏息,讓人感嘆造物者的神來一筆。這樣的美,是否有邏輯可循,對於消費者的我們怎麼樣去提煉齣美的元素與應用的方法,得以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樣的美感,在曆屆天纔數學傢們的努力下,透過歸納、整理與分析,發現瞭美的比例與輪廓,能夠以清楚明瞭的幾何圖形呈現。人們在初在活躍於公元前三 年的數學傢,歐幾裏得(Euclid)的“幾何原本”(Elements)的捲二,找到瞭黃金比例0.618的理論原型。

 

這個0.618就好像是魔幻數字一樣齣現在身邊所有美的事物裏頭。例如人體的肚臍到頭頂的距離,比上全身的身高,美的比例是0.618。海螺的視覺弧綫也是黃金矩形中的麯綫弧度。嚮日葵的花蕊麯綫,正好符閤黃金比例的螺綫弧度。樹葉葉脈左右兩側張開的V角度137.5度,剛好是黃金比例0.618的補角0.382。一年有十二個月分,而身體容易自我療愈的,是12的0.618=7.416,就是七、八月分,正是人體陽氣旺盛的時期。

 

知名的戰爭奇纔成吉思汗,為什麼能夠奇跡似地席捲歐亞大陸,而且攻無不剋?原來濛古騎兵的戰鬥隊形在它的五排製陣形中,人盔馬甲的重騎兵,和快捷靈敏輕騎兵的比例為二比三,也正是黃金比例。

黃金比例是什麼

在一個黃金矩形中,將一個頂點為圓心,以矩形的較短邊為半徑作一個四分之一圓,相交較長邊於一點,由這個點,作一條直綫垂直於較長邊,所生成的新矩形仍然是一個黃金矩形,這個操作可以無限次重復,産生無數個黃金矩形。而每一個黃金矩形中正方形在長邊的交點,正好是整體邊長的0.618。

 

陶藝中的黃金比例

陶作傢對於黃金比例的訴求,有些是已經經由先天的基因與後天的鍛煉,無縫接軌似地將黃金比例注入到作品之中。有些則是反復研究,事先設計規畫,在不斷取捨後的成績。黃金比例雖不是美的參數,但是掌握此比例原則的許許多多的作品,卻自然而然地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不論是明清時期開始的紫砂壺,或者是現代陶藝,都讓我們忍不住預想往後數 年仍能引領風騷的元素。

 

0.618這個黃金比例,在茶器中無處不在。仔細分析海螺的麯綫,就會發現自然界黃金比例的麯綫,是沿著圓弧展開卻又並非全圓的伸展。黃金矩形中的麯綫,包含一段以1為半徑的1/4圓周,接連著另一段以0.618為半徑的另一個1/4個圓周。這樣的麯綫,既符閤茶器所需讓茶葉充分舒張的內在空間,又顯得不那麼單調。一把善用黃金比例弧形的壺,不會是一個單一角度的弧形,而將是在上下左右不同角度把玩時,都能感受到這個弧度的存在。

 

這樣的弧度成形或整把壺的立體結構布局,可以延展到同一把壺的不同部位産生相應的黃金比例對稱,例如壺鈕的弧度與壺身相襯。以同一個黃金矩形的螺形麯綫三 六十度轉動來相應到壺的不同部位,仍能找到對應的足跡。

 

在許許多多茶器中,雖然無法找到完全吻閤單一黃金比例麯綫的對象,但是在轉動同一個比例大小的黃金比例麯綫,卻可以找到相當比例的麯綫契閤的範例。

 

鐵壺的黃金比例

許多鐵壺的提梁弧度,所謂的8字形也就是8字的上半部,就是依照黃金比例的麯綫進行打造的。在鐵壺實際使用的過程中,驗證瞭符閤黃金麯綫的鐵壺不僅在美觀上令人認同,連實用上都無懈可擊。另外,鐵壺製作時因為是倒著一 八十度以壺底朝上為鐵漿的灌漿口,壺嘴必須一體成型而成為鐵壺鍛造中關鍵與難度高的部位。能依照黃金比例麯綫完美成形的三彎壺嘴,每個轉摺的弧度絲毫不含糊地讓人贊嘆!

 

大多數鐵壺壺身的鍛造會有一條分模綫,讓壺身能在完成鍛造與開模時將模具上下分開。美感獨具的製壺名傢,就懂得運用黃金比例來切割分模綫,將模具綫的醜轉化為視覺上的美。

 

而在部分上釉、部分不上釉的坯體上,我們發現美的分隔綫,正好是在黃金比例上。此外,一組三件式的蓋碗,也可以找到黃金比例的痕跡﹔壺蓋與底座的麵積比例,也大約是0.618。所以執壺著在泡茶時,也得以充分感受到陶藝傢在構思茶器時的用心。

[基本信息]

分類:文化茶藝          書名:《茶與茶器》

作者:靜清和 著          開本:16K/頁數:344/字數:280韆

齣版時間:2017年10月    定價:58.00元

齣版社:九州齣版社        ISBN:978-7-5108-5795-9

Ⅰ.①茶… Ⅱ.①靜… Ⅲ.①茶文化-中國Ⅳ.①TS971.21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7)第206136號

項目中心:生活美學      責任編輯:於善偉

存貨大類:暢銷          存貨小類:文化·茶藝

 

[關鍵詞]

茶席窺美、茶味初見、茶路無盡、靜清和、茶道、茶器、茶席

 

[內容簡介]

從上古的新石器時代,一直寫到,重點研究和探討瞭茶、飲茶方式與茶器的起源和發展曆程,以及三者之間的交互影響。

 

本書的知識構架較為完整,引經據典,深入淺齣,不僅對各個時代的茶與茶器進行瞭詳細的論證和探討,對每一個觀點、每一類茶器,盡量寫精寫透,而且對於如何正確選擇茶器,一針見血地從根本上提齣瞭極具操作性的選購與參考的客觀標準,讓讀者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

 

 [作者介紹]

靜清和,原名張茂林,齣身於中醫世傢,當代茶人,知名茶學者。清和茶道、清和花道的創始人。國內的茶席、茶道空間設計師,茶道與茶席美學的推廣者、踐行者。長期以來,緻力於茶道、香道、傳統插花、中醫、文玩等傳統文化旳研習。

 

多年來,秉持“精為茶性,清為茶韻,和乃茶魂”的製茶、做茶理念,長期遊學茶山,源頭問茶,對茶類、茶史、茶性、茶器等,均有深刻地研究和論述。以傳統中醫理論為基礎,以現代科學理念為錶達,深入淺齣,對茶形成瞭自己獨特的視角與觀點,深刻影響著國內健康飲茶、茶席設計、茶道美學及其對茶的進一步認識。代錶作有《茶味初見》《茶席窺美》《茶路無盡》。

 

[圖書賣點]

知名茶人靜清和繼暢銷書《茶味初見》《茶席窺美》《茶路無盡》之後又一茶界力作!

★作者多年從事茶與茶器研習,經驗豐富

★作者深度解析飲茶方式與茶器審美的交互影響,堪稱學茶識器入門必讀之作

★本書在眾籌平颱發起眾籌活動,非常受讀者歡迎,兩天之內眾籌金額已超過50000元;

★本書收錄作者 餘幅精美攝影作品,圖文並茂,版式精美。

 

[編輯推薦]

長期以來,國內茶界對茶與茶器的研究,是一個空白,很難找到一本嚴謹可靠的書籍以供參考,使得習茶的人少有懂器的,製器的人少有知茶的,似懂非懂的,卻又在以訛傳訛。即使是許多常識性的茶與器的問題,也在歲月既淹中,襲以成弊,是非難分。鑒於此,抽時間去寫一本有理有據的關於茶與茶器的新書,成為我的一個願望。

 

茶與茶器畢竟是兩個專業,真要搞清楚二者的邊界與相互影響,涉及上下五韆年的曆史,既需要“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又必須行萬裏路,讀萬捲書。幸好,我能吃苦,耐得住寂寞,可以依賴多年的積纍與考證,絕息交遊,夜以繼日,探賾索隱,識契真要。曆時九個多月的艱辛,終於寫完瞭《茶與茶器》的書稿。

 

從上古的新石器時代,一直寫到,重點研究和探討瞭茶、飲茶方式與茶器的起源和發展曆程,以及三者之間的交互影響。

 

本書的知識構架較為完整,引經據典,深入淺齣,不僅對各個時代的茶與茶器進行瞭詳細地論證和探討,對每一個觀點、每一類茶器,盡量寫精寫透,而且對於如何正確選擇茶器,一針見血地從根本上提齣瞭極具操作性的選購與參考的客觀標準,讓讀者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

 

[目 錄]


 

  

食同源神農始

烹荼盡具青瓷生 

素瓷雪色縹沫香

南青北白各有韻 

人間相學事春茶 

 《茶經》奠定唐煎茶 

唐代主流是餅茶 

青瓷益茶越窯上 

茶具茶器有分彆

大宋點茶香彌漫 

采擇之精重茶白

鬆風澗水辨三沸

紫泥新品泛春華 

兔毛傾看色尤宜

宋瓷淡雅難逾越 

揉撚促進茶分化

元代青花釉裏紅

 

 

廢團改散求真味 

一瀹便啜茶類多

閔老子茶甲天下

桃葉渡邊花乳齋

虎丘鬆蘿與羅岕

雞缸杯本是酒器

張源力薦壺泡法 

後輩還推時大彬

文人泡茶五色土

紫泥紅泥與團泥 

清代名茶各有味

鬆蘿影響武夷茶

鬆蘿飲法傳武夷 

工夫茶始閩z盛  

壺必孟臣小為佳

杯必若琛大變小

清瓷康雍z精美

 

 

 

清和茶道和為貴 

紫砂壺以砂為上 

杯盞雖小可啜香

溫潤泡茶用蓋碗 

清和花道道生一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