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打造的世界 : 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 /史蒂文·托皮克上海人民出版社

贸易打造的世界 : 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 /史蒂文·托皮克上海人民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彭慕兰,[美] 史蒂文·托皮克 著,黄中宪,吴莉苇 译
图书标签:
  • 世界经济史
  • 贸易史
  • 全球化
  • 社会史
  • 文化史
  • 经济发展
  • 历史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史蒂文·托皮克
  • 1400年至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恒盛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史蒂文·托皮克
ISBN:9787208148109
商品编码:26218881854
外文名称:世纪文景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1.热销17年,3次再版应势修订,纵跨600年,83篇小史,30年研究精髓

《贸易打造的世界》由彭慕兰与托皮克在《世界贸易杂志》(World Trade Magazine)写给读者的文章精心编选、集结而成,全书综汇了两位教授多年的研究心血,自2000年英文版首次推出便好评如潮,重印多次并根据两位作者新作及时修订,文景此次推出是根据全新一次上市修订版(第3版)译作而成。

 

2.美国历史学会会长、加州学派领军人彭慕兰携手拉美史、全球贸易史专家史蒂文·托皮克 共同书写

这本看似“颠覆性”的经济史、文化史著作来自于两位著作等身的知名学者。彭慕兰与托皮克同为历史学系教授,彭慕兰研究方向为中国史、东亚史、经济史等;托皮克研究方向为拉美史,咖啡经济史。两位作者使用活泼轻松的口吻讲述全球贸易发展的来龙去脉,但这中间夹杂着两位多年来的研究心血和成果心得,看似“普通”但内有史学家们的近30年的研究心血。

内容介绍

以贸易为线索,颠覆传统观念,由小见大、风趣生动

《贸易打造的世界》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文化史。全书以“贸易”为线索,但不止于贸易。由市场、商品、运输、暴力等等与贸易相关但连接着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也都一一展现。

相对于其他世界史,《贸易打造的世界》一大亮点是将两位学者的多年学术成果积累,以小见大,将历史、文化、商贸巧妙地融于一体并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讲述出来。而其中不乏有颠覆以往传统观念的提问或是论点:人们的胃容量与城市暴动有着怎样的关系?巴西如何能以红木闻名?铁路的建设对于印度现代化的贡献极为渺小?鸦片促使全球化进程加快?看似古老的中国却是许多经济形成的创新之地?……这些问题在书中的答案几乎颠覆了人们以往的传统观念,由此对全球化及其历史产生进一步的思考。

 

读懂1400年至今怎么样,才明白我们目前“在哪里”

在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这本《贸易打造的世界》?以彭慕兰为领军人的加州学派,包括一部分西方历史学家已经看到,以往的西方历史叙述中,强调西方特别是欧美国家的文明化进程,将人类社会的进步寄放于自己身上。但是彭慕兰、托皮克指出,全球化进程并不是只有欧美国家参与,人类现代文明的进步也不是西方的专属功劳。在拉美、在东亚,在巴西、印度、中国,都曾经对全球化进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些国家地区更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

作者介绍

[美]彭慕兰

著名历史学家,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2013—2014),“加州学派”代表人物。1980年于康奈尔大学获学士学位,1988年于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师从史景迁。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荣获1994年费正清奖)、《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荣获2000年费正清奖、2001年世界历史协会年度图书奖)、《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与史蒂文·托皮克合著)等。

 

[美]史蒂文·托皮克

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历史学系教授,研究方向有:拉美史、全球贸易史、咖啡经济史等。主要著作包括:《巴西的政治经济学:1889—1930》《贸易与炮艇:帝国时代的美国与巴西》《全球市场的转变:1870—1945》(与艾伦·威尔斯合著)等。

 

译者:

黄中宪

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业,现专职翻译。主要译作有:《维米尔的帽子: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哈布斯堡的灭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奥匈帝国的解体》《天国之秋》等。

 

吴莉苇

自由撰稿人、译者。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主要著作有:《当诺亚方舟遭遇伏羲神农: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上古史论争》《中国礼仪之争:文明的张力与权力的较量》《天理与上帝:诠释学视角下的中西文化交流》等。主要译作有:《历史上的身体:从旧石器时代到未来的欧洲》《耶稣会士傅圣泽神甫传:索隐派思想在中国及欧洲》等。

目录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Ⅰ 市场准则的形成

1.1 福建人贸易网络

1.2 中国朝贡制度

1.3 滥发通货,实质增长

1.4 当亚洲就是世界经济时

1.5 不识好消息

1.6 沧海遗珠:重新发现泉州的黄金时代

(约1000—1400)

1.7 阿兹特克贸易商

1.8 原始积累:巴西红木

1.9 热带地区的一名英国贸易商

1.10 女人如何做买卖

1.11 交易与折磨:世界贸易与近代初期法律文化

1.12 游走各地的业务员和收税员

1.13 拒绝本土化:贸易商侍臣时代的结束与公账开销

1.14 本小利大的帝国:加尔各答的英国冒险家

和印度金融资本家(1750—1850)

 

Ⅱ 运输手段

2.1 木材、风、造船、货运:中国为何未雄霸海上

2.2 聪明还不如交好运

2.3 首都和其胃纳量:18世纪之旅

2.4 仓库、跨大西洋贸易、开辟北美边疆地区

2.5 勇于移民的华人!

2.6 说服莱佛士

2.7 贸易、失序、进步:创造上海(1840—1930)

2.8 合众为一

2.9 稳赚的生意和部分实现的希望:英属印度的铁路建设

2.10 短时间横跨数百年的发展落差

 

Ⅲ 致瘾性食品的经济文化

3.1 巧克力:从货币变成商品

3.2 酝酿风暴

3.3 摩卡其实与巧克力无关

3.4 咖啡社会角色的转变

3.5 美国与咖啡豆

3.6 甜味革命

3.7 鸦片如何使世界运转

3.8 咀嚼可以,吸食就不好:化学如何使好东西

变成坏东西

 

Ⅳ 移植:世界贸易里的商品

4.1 非自然的资源

4.2 橡胶大国的兴衰

4.3 得黄金非幸也:在加州荒陬之地的萨特

4.4 加州黄金与世界

4.5 美丽的虫子

4.6 如何点石成金:鸟粪的短暂风光

4.7 夏威夷如何成为美国第五十州?

4.8 牛如何吃掉牛仔

4.9 世界贸易的混沌效应

4.10 科学农业在中国

4.11 一颗马铃薯,两颗马铃薯

4.12 可可树与高压统治:西非农业中自由劳动力

的进与退

4.13 天然橡胶的百年兴衰

 

Ⅴ 暴力经济学

5.1 没人性的买卖,道理何在

5.2 富裕一如波托西

5.3 英格兰的海盗业始祖

5.4 鲁滨孙的高档生活

5.5 没有岛屿在风暴中:或者,中英茶叶贸易如何淹没

太平洋岛民的世界

5.6 法人企业的粗暴诞生

5.7 西印度群岛海盗—当年的企业狙击手

5.8 奴隶制终结后的解放、契约仆役、殖民地种植园

5.9 血腥象牙塔

5.10 非洲如何抵制帝国主义:埃塞俄比亚与世界经济

5.11 只此一次:罗森费尔德家族传奇

 

Ⅵ 打造现代市场

6.1 墨西哥与巴西的白银黄金

6.2 称量世界:公制革命

6.3 从宫廷银行家到现代世界市场的设计师:罗斯柴尔德家族

6.4 日趋全球化:国际谷物市场

6.5 时间如何变成那个样子

6.6 美国如何加入大联盟

6.7 俱乐部、赌场与崩盘:1820年以来的国家债务与风险管理

6.8 较新鲜没有较好

6.9 包装

6.10 商标:名字算什么?

6.11 开始觉得不干净:全球营销故事一则

6.12 有了红、白、蓝,销售更上层楼:可口可乐如何征服欧洲

6.13 抢先者得以生存

6.14 势所未必然

6.15 地点、地点、地点:在安道尔与巴拿马,

历史如何赢过地理

 

Ⅶ 世界贸易、工业化、去工业化

7.1蔗糖业:早的工厂

7.2 值钱纤维:棉花如何成为工业时代的织物

7.3 到全世界寻找棉花

7.4 杀掉金母鸡

7.5 甜美成就

7.6 没有哪座工厂是孤岛

7.7 喂蚕吐成长

7.8 化岩石(和局限)为财富:

劣势如何助新英格兰早早工业化

7.9 侧翼突破与转型受阻:从煤炭到石油的崎岖路

(1859—2012)

7.10 美国石油

7.11 石油致富,沙漠建国

7.12 专注商店,忘掉工厂:“二战”以来美国的“公平交易”法

与离岸工厂的兴起

 

结语:21世纪的世界经济

参考书目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世界贸易史的图书简介,聚焦于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变迁,但不包含您提到的具体书籍内容: --- 《全球贸易的脉络:1400年至今的物质与意义》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15世纪初至今,全球贸易体系如何塑造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商品流动和市场机制的编年史,更是一部关于权力、文化碰撞与身份重塑的宏大叙事。从早期探险家开启的“新航路”时代的香料、丝绸与贵金属,到工业革命催生的标准化商品与跨洋航运的崛起,再到20世纪末至今的信息技术驱动的超全球化进程,本书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贸易网络如何层层叠叠地嵌入日常生活、政治结构和文化想象之中。 第一部分:开端与连接——新世界的诞生(约1400-1750年)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15世纪大航海时代以前,欧亚大陆内部已有的成熟贸易网络,如丝绸之路和印度洋季风贸易。随后,重点分析了葡萄牙、西班牙等新兴海上强国如何通过技术革新,如卡拉克帆船和先进的导航术,打破了地理限制,建立起横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早期全球体系。 这一时期的贸易核心是初级资源的获取与贵金属的单向流动。我们审视了白银如何从美洲涌向亚洲,引发了全球性的通货膨胀与经济重组。更重要的是,本书探讨了“物种交换”(Columbian Exchange)对全球生态与饮食习惯的深远影响——玉米、马铃薯、烟草和咖啡豆如何重塑了不同大陆的农业结构和人口动态。同时,我们也细致入微地考察了奴隶贸易的兴起及其对非洲、美洲社会造成的不可逆转的创伤,这构成了早期全球化残酷的物质基础。文化层面,本书关注了传教士、商人与殖民官僚如何带着各自的信仰与技术,在遥远的港口城市如马尼拉、里斯本和阿姆斯特丹,交织出复杂的文化交汇点。 第二部分:机器、帝国与标准化(约1750-1914年) 工业革命被视为全球贸易的第二个分水岭。蒸汽机、轮船和电报的普及,极大地压缩了时间和空间。本书详述了英国如何利用其工业优势,将其贸易网络转化为一种新型的帝国工具。棉花、茶叶和鸦片等战略物资的生产与消费,不再是简单的商业往来,而是与殖民地管理、国家财政和国内阶级分化紧密关联的政治经济活动。 本部分重点剖析了标准化的力量。国际贸易中的度量衡统一、航运保险制度的完善,以及金本位的推行,为资本的自由流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稳定框架。然而,这种“自由”是选择性的。我们分析了贸易保护主义(如美国的关税政策)与自由贸易信条(如英国的“自由航行”政策)之间的拉锯战,以及这些经济策略如何影响了新兴工业国家如德国和日本的崛起路径。文化上,这一时期见证了异国情调(Exoticism)在西方中产阶级消费中的流行,以及对东方财富的想象如何支撑了西方“文明使命”的叙事。 第三部分:危机、重建与新秩序(约1914年至今) 两次世界大战对全球贸易体系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并催生了对现有秩序的深刻反思。本书分析了战间期贸易壁垒的重新竖立,以及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各国“邻避政策”如何加剧了全球经济的衰退。 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对国家间贸易稳定性的制度性追求。本部分详细探讨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及其后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工业品、农产品和新兴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变化。 进入后冷战时代,信息技术和集装箱化革命推动了“超全球化”的浪潮。本书特别关注了跨国公司(MNCs)的崛起,它们如何通过复杂的供应链管理,将生产活动分散到世界各地,模糊了“本国制造”与“外国制造”的界限。这一转变不仅重塑了地理上的劳动力分布,也引发了关于全球不平等、劳工权益和环境可持续性的激烈辩论。文化意义上,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同质化的担忧,但也催生了新的“地方主义”和文化身份的回归。最终,本书以对当前逆全球化趋势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下,未来贸易形态的审慎展望收尾。 核心主题: 本书旨在揭示,贸易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现象。每一次货物的交换,都伴随着思想、疾病、技术和权力的传递。通过追踪大宗商品、奢侈品以及非物质资产(如知识产权)的流向,读者将得以理解现代世界如何在不断的物质流通与文化摩擦中,逐渐被编织成形。它邀请读者思考:我们今天所消费的一切,其背后的全球连接点究竟是何种物质与历史的产物。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宏大的历史观和深刻的洞察力。史蒂文·托皮克以1400年至今的世界为画布,以贸易为画笔,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全球经济与社会变迁图景。他不仅仅关注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动,更深入剖析了贸易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形态,又如何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对书中关于不同地区在世界贸易体系中角色的分析尤为赞赏,他揭示了权力如何在贸易关系中传递,以及这种传递如何导致了全球发展的不均衡。例如,他对东西方贸易路线的变迁,以及这些变迁如何影响了沿线国家的兴衰,就描绘得非常生动。这本书让我看到,贸易并非一个独立的经济现象,它与政治、文化、技术、甚至思想观念紧密相连。它迫使我跳出狭隘的经济视角,去理解一个更加复杂、更加多元的世界。每一次阅读,都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历史的深邃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艰辛与辉煌。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书,就被它宏大的叙事框架深深吸引。作者以贸易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编织出了自1400年至今波澜壮阔的世界图景。这不是一本枯燥的经济史,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如何被商品、商品流通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力关系塑造的史诗。我尤其对书中对地理大发现后,全球贸易网络如何从零散走向集聚,再到逐渐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庞大体系的论述印象深刻。书中详细描绘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有主动的开拓者,也有被动的参与者,甚至是牺牲者。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我看到了贸易不仅仅是简单的买卖,它背后蕴含着政治、军事、宗教、科技乃至于观念的深刻变革。例如,作者对香料贸易、丝绸之路以及后来大西洋三角贸易的细致梳理,让我理解了这些看似单一的贸易活动,如何牵动了全球的政治格局,如何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又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读这本书,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亲眼目睹着一个又一个文明在贸易的浪潮中兴衰更替,又在新的连接中孕育出新的生机。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不像一般的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故事性。作者史蒂文·托皮克似乎能够捕捉到历史的脉搏,将1400年至今的漫长岁月,通过贸易这一条线索,描绘得栩栩如生。我特别着迷于他对于细节的刻画,例如,书中对早期航海技术的描述,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支撑起跨洋贸易的展开,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探索精神充满敬意。同时,他也毫不避讳地指出,这些贸易的背后,往往伴随着冲突、掠夺和不平等。例如,他对奴隶贸易的描绘,就极其震撼,让我深切感受到贸易的阴暗面。这本书让我理解了,全球贸易的每一次飞跃,都可能意味着一部分人群的牺牲和痛苦。它促使我思考,我们今天享受到的便利和富裕,其历史根源究竟是什么,我们是否应该为过去的不公正承担责任。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在与历史对话,在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示在于,理解当今世界经济的运行逻辑,必须回溯历史的源头。作者史蒂文·托皮克巧妙地将1400年作为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带领我们审视了全球经济格局是如何一步步被塑造出来的。他并非简单地罗列经济数据或政策变化,而是深入探讨了贸易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因素。书中关于殖民主义与贸易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的论述,尤其发人深省。我看到了白银如何从新大陆流向欧洲,又如何支撑起庞大的贸易体系;看到了不同文化如何在贸易的碰撞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有时是融合,有时是冲突。作者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也让我对“中心—边缘”理论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他并没有将发展中国家的落后简单归咎于其自身,而是强调了在全球贸易体系中,不平等的交换关系是如何形成的。读到这里,我深刻体会到,经济全球化并非一个单纯的技术或市场问题,它是一个充满权力博弈和社会改造的复杂过程。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们所处的全球经济秩序,其根基究竟在哪里,又将走向何方。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和文化交织的议题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场思想盛宴。史蒂文·托皮克以极其开阔的视野,将贸易这一经济活动,置于社会、文化、政治的宏大语境中进行审视。我尤其欣赏他对于贸易如何影响人类认知和价值观念的分析。书中描绘了商品在不同文化之间的流动,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换,更是思想、信仰和生活方式的传播。比如,咖啡、糖等商品的全球化,如何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习惯,甚至催生了新的社交场所和生活方式。同时,作者也揭示了贸易背后隐藏的权力结构和剥削机制,让我们看到,并非所有参与贸易的群体都能从中获益。他对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同质化与异质化并存现象的探讨,也让我深思。这本书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去理解不同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如何相互塑造,又如何在经济的洪流中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它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不能仅仅从其经济数据入手,更需要洞察其历史渊源、文化特质以及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