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资本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学科,抢先发售提出中观经济学的概念,完美地修补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缺失的环节。本书将经济学中复杂的数学公式用图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让艰深的原理不再神秘难懂,并完成了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突破:以图解的方式证明了剥削率一定大于利润率。面对中国和世界经济面临的种种困境和难题,郎咸平教授研究了各国是如何处理剩余价值的,总结起来有三种模式:(1)经济危机推动;(2)工人团结争取;(3)国家分配。作者同时对世界各国的产业政策和福利政策进行了海量的梳理和研究,探讨了中国目前的隐患与未来产业发展的路径,为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方法和依据。 郎咸平 著 郎咸平,美国沃顿商学院博士,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学讲座教授。在《金融学期刊》等靠前学术杂志发表过大量学术文章。是广受欢迎的财经时评节目《财经郎眼》《郎咸平说》主讲人。《郎咸平说》书系累计销量逾千万册,成为了财经图书的销售奇迹。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人,我总觉得理解市场深层逻辑对于工作至关重要。这本书《马克思中观经济学(普及版)》真的是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过去,我可能更多地从消费者行为、品牌策略等角度去分析市场,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要真正理解一个行业,一个市场,必须跳出表面的营销战术,去探究其背后更根本的生产关系和价值构成。书中关于产业生命周期、技术变革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的论述,都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关于“剩余价值”的概念,虽然它来自于马克思的经典理论,但在这本书中被巧妙地应用到对不同行业利润率的分析中,让我对为什么某些行业利润丰厚,而另一些行业却利润微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对于我评估市场潜力、制定营销策略,甚至考虑跨行业发展,都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洞察。这本书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历史性的眼光去看待市场,不再仅仅是满足需求的场所,而是充满了复杂的社会经济力量博弈的舞台。
评分不得不说,《马克思中观经济学(普及版)》这本书的编排和内容都非常有匠心。它不是一本按部就班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次循序渐进的思想探索之旅。作者在书中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现实案例,比如分析某个新兴产业是如何兴起的,或者某个传统行业是如何面临转型的。这些案例都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让我能够立刻将书中的理论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技术进步”在不同产业中扮演角色的分析。它不仅仅停留在技术本身,而是深入探讨了技术进步如何改变生产关系,如何影响劳动力的分配,以及如何可能加剧或缓解社会不平等。这让我认识到,经济学不仅仅是关于数字和图表,更是关于人、关于社会结构,以及关于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作为个体,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去理解和应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经济学理论都有着一种“敬畏感”,觉得它们是属于专家学者的领域,离普通人太远。但《马克思中观经济学(普及版)》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真的做到了“普及”,语言生动形象,比喻恰当,即使是像“资本的积累”、“生产的社会化”这样听起来很“大”的概念,在书中也变得清晰易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如何互动、如何形成力量对比的分析。比如,书中在探讨不同规模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时,会分析大企业如何利用其规模优势挤压小企业,以及这种竞争如何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这不仅仅是经济理论,更是对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能观察到的市场现象的深刻解读。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新闻时,对一些经济事件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不再是简单地接受报道中的信息,而是会思考其背后的经济逻辑和潜在的社会影响。这本书让我觉得,经济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是可以被我们普通人理解和掌握的。
评分这本《马克思中观经济学(普及版)》简直是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一个新视角!我一直对经济现象感到好奇,但很多理论书读起来都像天书一样枯燥乏味,总是抓不住重点。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灯。它没有上来就讲那些高深的公式和模型,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入手,比如一个家庭的消费习惯,一个工厂的生产流程,甚至是一座城市的发展脉络。作者用一种非常朴实、接地气的方式,把原本复杂的中观经济学概念掰开了、揉碎了,让我这个经济学小白也能心领神会。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市场竞争和垄断的分析,不再是简单的“好”与“坏”的标签,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作用机制和潜在影响,让我看到了经济世界更 nuanced(细致入微)的一面。读完之后,我走在街上,看到商店、看到人们购物,都会不由自主地将书中的原理联系起来,感觉自己对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经济学读物,更像是一本教你如何观察和思考社会运行的指南。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对“中观经济学”这个概念并没有太清晰的认知,只觉得“马克思”这三个字加上“经济学”,一定会有某种深刻的理论体系。结果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它并没有像一些解读马克思的著作那样,一味地去阐述历史唯物主义或者阶级斗争,而是巧妙地将马克思的经济思想与现代经济学中的“中观”视角相结合。我理解到的“中观”就像是一个中间地带,既不像宏观经济学那样讨论国家层面的总量问题,也不像微观经济学那样关注个体决策,而是聚焦于产业、行业、企业联盟等这些介于两者之间的经济组织。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用马克思的视角去审视这些中观层面的经济现象,比如在分析不同产业的利润率差异时,它会引入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在探讨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时,它会审视资本集中的趋势。这让我看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西方经济学所描绘的经济图景,它更关注经济活动背后更深层次的动力和结构性问题,也让我开始反思,在看似自由的市场竞争背后,是否存在着一些更隐蔽的、由资本关系决定的力量在驱动着一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