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世纪以来,发轫于独立战争并且赢得两次世界大战的美国把雄厚国力归功于自己的军队。2001年9月11日之后,另一场战争一触即发,那就是反恐战争!反恐战争风起云涌,而植根于美国民众意识*深处的战争文化再次浮出水面。托马·拉比诺著的《美国战争文化》以“911事件”为切入点,深入探讨美国战争思想和军事文化对**政治、外交、社会的渗透和影响,可谓是集历史调查和**论文于一体的扛鼎之作!
托马·拉比诺(Thomas Rabino)出生于1980年,是一名法国记者,同时也是一位专门研究法国抵抗运动史和美国文明史的历史学家。毕业于马赛第—大学(普罗旺斯大学)历史学专业的拉比诺凭借其硕士论文《安德烈·吉拉尔与卡特组织,逆流抵抗运动》(André Girard et le réseau Carte, une Résistance à contre-courant)初露锋芒。2008年,他的**部作品《卡特抵抗组织:反德、反戴高乐、反共、反合作的抵抗运动史》(Le Réseau Carte : Histoire d'un réseau de la Résistance antiallemand, antigaulliste, anticommuniste et anticollaborationniste)问世。《美国战争文化》是他的第二部作品,在此书中,作者用一贯犀利的笔锋直观唯利至上的美国,直观美国的战争万象。
序
导言
**部分 新神圣同盟,新战争
I.NOUVELLEUNIONSACRéE,NOUVELLESGUERRES
一 政治—媒体的渗透
美国的避难地神话
“9·11事件”,正在上演的打击
过早的战争动员
二 乔治·W·**—“重生总统”,因战争而荣耀
时势造英雄
人民的真实反应?困惑、痛苦和愤怒
国教
安抚、颂扬、开战
反对者退避三舍:沉睡的民主
三 控制另一个美国
爱国主义浪潮涌动?
宣传私有化
顽强的反对者,新的敌人与关键人物
强行一致与新一轮的排除异己
心理构图
毕恭毕敬的好莱坞
纪念:绑架死者,间接劫机
明星与“星条旗”
四 恐惧因子
为达成共识服务的记忆反射
基地组织的“第五纵队”
袭击预报
真实恐惧与虚拟恐惧:从《24小时》到《危机四伏》—当电视节目危言耸听的时候
专制普遍化—一个不讲理**的**道理
仇外与政治
虐待:辩论与电视
五 从“黑色星期二”到伊拉克
石油、制裁与地缘政治
战争的12年
“伊拉克威胁”与美国心理:大规模杀伤性**
第二部分 透视混乱
II.PERSPECTIVESDECHAOS
六 让敌人泯灭人性
想象中的恐怖主义分子
从语言暴力到军事暴力:**,军队框架
被妖魔化的敌人
**谎言的事与愿违
“杀人列车”
七 第二次海湾战争,第二次综合征
战争与公共卫生丑闻
遗忘贫铀
现代战争与政治献金
民主**的脏弹
避蚊胺(DEET)丑闻
八 政治和社会军国主义
《美国战争文化》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讲述战争的历史,不如说是在探讨战争如何“生活化”和“常态化”。我原以为会看到大量的军事数据和战役复盘,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维度——战争如何融入了美国人的精神世界,成为了他们理解世界、构建身份的重要参照。我非常喜欢书中对“集体记忆”的探讨,战争是如何被铭记,被遗忘,又如何在不同世代之间传递,并塑造出一种特殊的集体情感和价值观。作者通过对各种文化载体的分析,比如纪念碑、国家庆典、甚至体育赛事,展现了战争文化是如何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到美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我曾以为自己对美国历史有着不错的了解,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许多我从未关注过的细节,以及这些细节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意义。它不仅让我对美国的战争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否存在类似的“文化烙印”,而我们对此又是否有所觉察。这是一本真正能够引发思考,并且改变我们看待世界方式的书籍。
评分哇,这本《美国战争文化》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历史和战争题材非常感兴趣,但这本书却从一个我从未想过的角度切入,让我对“战争”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像我之前看过的那些军事史,详细描述战役、策略或者英雄事迹,而是深入挖掘战争是如何渗透到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塑造了美国人的身份认同、价值观,甚至日常生活的。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流行文化的研究,比如电影、音乐、甚至广告,它们是如何反映、塑造甚至推动战争叙事的。当我看到书中分析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流行文化产品,如何悄无声息地将战争的逻辑和美学融入其中时,我简直惊呆了。书里举的例子非常丰富,从二战时期的宣传海报到越战后的反思电影,再到如今的电子游戏,都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美国战争文化图景。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或赞美,而是用一种非常客观的态度,去解析这些文化现象背后的复杂动因和深远影响。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深入的社会学和文化学探索,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接触到的信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被“战争文化”所塑造。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美国的历史进程、社会思潮以及大众心理都有了更深刻的洞察。
评分《美国战争文化》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历史著作,不如说是一面映射美国社会精神内核的镜子。我原本抱着了解军事史的期待去阅读,结果却被书中对“文化”二字深刻的挖掘所震撼。作者并没有沉溺于具体的战役或战术细节,而是将视角放在战争如何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普通人的生活,成为构建集体认同、塑造社会价值观的重要元素。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英雄主义”的解析,它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英勇表现,更是被媒体、文学、艺术反复渲染和升华,最终成为一种普世性的价值符号,用来激励民族精神,甚至合理化战争行为。我发现,这种对“英雄”的塑造,其实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文化工具,它能够凝聚人心,也能够掩盖战争的残酷和复杂性。书中的案例丰富多样,从美国独立战争的爱国主义宣传,到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国家动员,再到冷战时期对共产主义的恐惧,都深刻地展现了战争文化如何随着时代而演变,但其核心的驱动力却始终存在。它迫使我去思考,我们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被文化”的一部分,而自己却浑然不知。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才能逐渐领悟其中深意的杰作。
评分当我翻开《美国战争文化》这本书时,我并没有预料到它会如此颠覆我的认知。我一直认为“战争”是一个军事术语,是国家层面的博弈,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战争早已超越了战场,成为了一种深刻影响美国社会方方面面的“文化”。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叙事”的关注,战争是如何被讲述,被构建,然后又如何被我们接受和内化。书中对“受害者”和“施害者”身份认同的分析,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是如何在战争的框架下,为不同群体贴上标签,并以此来维护某种特定的社会秩序和权力结构。我发现,那些看似独立的文学作品、电影情节,甚至是日常对话,都可能潜藏着对战争的隐喻和呼应,而我们往往对此不自知。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也非常引人入胜,作者并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语言,而是用生动的笔触,将历史事件、文化现象和理论分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的理解和判断。它就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美国社会复杂多变的战争文化图景,也让我对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不得不说,《美国战争文化》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读物,它成功地挑战了我过往对战争的认知框架。我原以为战争仅仅是国家之间的冲突,是军队与军队的较量,但这本书却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战争如何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深刻地烙印在美国的社会肌体之中。我特别着迷于作者关于“常态化”的论述,即战争如何从一个特殊的、需要引起警惕的事件,逐渐演变成一种被普遍接受,甚至在某些层面上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文化现象。书中对媒体在其中扮演角色的分析尤为精彩,它展示了媒体是如何通过选择性报道、情感煽动,以及对“敌人”的刻画,来维持一种持续的战争状态,即使在没有实际冲突发生的时候。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有多少是在不知不觉中被这种“战争文化”所影响。书中的历史跨度非常大,从建国初期的边疆冲突,到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抗,再到近年的反恐战争,都展示了战争文化在美国历史变迁中的不同形态和表现。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结合自己过去的观察和感受,去印证书中的观点,也从中发现了一些自己从未觉察到的模式。这是一种既令人警醒又极富洞察力的阅读体验,让我对“战争”这个概念本身,乃至我们身处的文化环境,都有了更加批判性的审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