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错案追踪2008~2009 |
| 作者: | |
| 市场价: | 39元 |
| ISBN号: | 9787562067764 |
| 出版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32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6-05-01 | 版次:1 | 页数:328 |
| 印刷时间:2016-05-01 | 印次:1 | 字数:255千字 |
江国华,男,1970年生,湖南茶陵人,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司法学与司法法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中国法学》等国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在国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出版个人专著7部,承担重量课题2项和省部级课题7项,获重量很好成果奖1项、省部级很好成果奖8项。
总序 对待错案的态度
滕彩荣案
麦良案
马全保案
陈瑞武案
孙学双案
张振风案
宋庆芳案
李文瑞案
莫卫奇案
师学军案
赵英新案
罗建新案
赵满仓案
杜光东案
邹书军、袁海强案
张绍友案
李德田案
刘志案
郝金安案
后记
江国华主编的《错案追踪(2008-2009)/错案追踪系列丛书》选取2008-2009年已经公开审判的、有一定社会影响的错案汇编成书。主要内容包括对错案的案件简介、案情回顾、庭审过程、分析评价和深入剖析、案后追访以及附录判决书。希望通过对错案的梳理与分析,对我国新时期错案冤案的基本情况、发展脉络、规律特点、发生的原因以及制度漏洞和建设等进行全面的阐释和说明,这一基础性研究将为我国该领域的司法实践和研究提供重要素材。
| |||||||||||||||||||||||||||||||||||||
| |||||||||||||||||||||||||||||||||||||
| |||||||||||||||||||||||||||||||||||||
阅读这本书的体验,更像是在参与一场盛大的法庭辩论,只是这次,我们是沉默的旁观者,却又被深深地卷入其中。作者江国华以其精湛的笔触,将那些沉寂已久的案卷重新激活,每一个字句都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和案件的重量。我仿佛能看到庭审现场的紧张气氛,听到控辩双方激烈的交锋,感受到证据链条在法官心中缓缓构建的过程。让我尤其着迷的是,作者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案情中,梳理出清晰的脉络,并精准地指出那些导致错案发生的关键节点。这需要极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对法律条文的深刻理解。有时候,一本好的法律书籍,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对法律认知的盲区,也让我们看到在追求正义的道路上,所付出的艰辛与不懈。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在任何一个案件的背后,都可能有一个家庭的命运,一群人的希望。而“错案”的发生,则意味着对公平正义的严重损害。因此,对于错案的追溯和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
评分从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到内容呈现,都散发着一种“专业”与“匠心”的结合。我特别欣赏那种不偏不倚、客观中立的叙事风格,即便是在探讨“错案”这样敏感的话题时,也能保持冷静和理性。江国华先生的文字,不卖弄煽情,不夸大其词,而是用事实说话,用证据分析,一步步地引导读者去认识案件的真相,去理解法律的运作。我喜欢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司法现场,与案件的当事人和相关人员一同经历那些跌宕起伏。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而实践中的问题,也正是推动法律不断进步的动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对法律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也让我对那些在平凡岗位上为公正付出的法律工作者们,产生由衷的敬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法律读物,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法治进程的生动写照。
评分我抱着极大的好奇心翻开了这本书,虽然我并非法律专业出身,但“错案追踪”这个标题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最终走向了错误判决的案件。这本书让我期待能够了解到,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素导致了这些“错案”的发生?是程序上的疏忽,是证据上的偏差,还是人为的误导?更重要的是,作者江国华是如何“追踪”这些错案的?他是如何一步步地拨开迷雾,找到真相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案件,而是能像一部侦探小说一样,带领读者一同去体验抽丝剥茧、寻找证据、分析推理的过程。我特别关注那些在案件背后,隐藏着的人性弱点、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司法体系可能存在的漏洞。一本好的错案追踪,应该能让我们看到法律的温度,以及在追求公平正义的道路上,所付出的努力和可能遇到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我对司法公正的更深层思考,并从中汲取关于法治建设的宝贵经验。
评分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法律并非冷冰冰的条文,而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充满了人情世故和复杂的社会因素。江国华先生通过对2008-2009年间错案的深入剖析,不仅仅是在揭示案件本身的问题,更是在探讨制度的缺陷、人性的考量以及时代背景下的司法困境。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特定的时期,中国的法律体系正经历着怎样的变化和挑战?是什么样的社会思潮和改革动力,促使我们去审视那些曾经的“错误”?这本书让我有机会站在一个宏观的视角,去审视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每一个被提及的错案,都像是一个历史的缩影,折射出当时社会发展的某些侧面。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的司法实践,并从中学习到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如何不断完善我们的法律体系,最终实现更公正、更高效的司法。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采用了一种沉静而富有力量感的蓝色作为主色调,搭配上醒目的白色字体,既有专业书籍的严谨,又不失一丝引人探究的神秘感。“错案追踪”几个字占据了显眼的位置,仿佛在暗示着即将展开的那些扑朔迷离的案件。下方辅以“2008-2009”的年份标识,立刻让人联想到这两个年份里发生过的、或许尚未被公众完全知晓的法律事件。江国华这个名字,对于法律爱好者而言,可能已经自带了一些光环,我会期待这本书能从他独特的视角出发,解读那些错综复杂的案例。新华书店正版图书籍的标识,更是让我对内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感到安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找到一本扎实、靠谱的法律书籍,实属不易。我通常会花费一些时间来翻阅书籍的目录和前言,来判断它是否符合我的阅读需求。一本好的法律书籍,不仅要有严谨的逻辑和专业的术语,更要有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案例分析和深刻的见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做得出色,让我对中国的法律体系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