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舒編著的《中國審美文化史(元明清捲第3版)》作為中國審美文華史的開山之作,意義不凡。全書通過對我國古代大量文明遺産(包括各類工藝品、美術作品、音樂舞蹈作品、文學作品、建築、器具、各類文獻等)嚴謹詳細地審視,透過古代各特定時期的生産方式、生活方式、信仰方式、思維方式等多重因素對這些審美對象的滲透和影響,以及這些審美對象自身發展演變的的規律(如自由與法則的關係、樸素與繁華的關係、通俗與典雅的關係、寫實與寫意的關係、壯美與優美的關係等)的考察和研究(詳見本書緒論),為我們清晰地展現和勾勒齣中國古代審美文化史的演進軌跡。全書作為一部學術著作,文字通暢易懂,並配以大量插圖,從而大大降低瞭接受難度。
一、元代昌盛的舞颱大觀
1.百川歸海:元雜劇在文化衝撞與交匯中誕生
戲麯成長的麯摺曆程
自詡為鬼的作傢群落
身份卑賤的天纔演員
2.“怨氣如火”:以叛逆為主旨的元代悲喜劇
弱以抗強的悲劇衝突
驚天動地《竇娥冤》
社會型喜劇與倫理型喜劇
3.剛柔相濟:南戲在北南大交流中成熟
南北樂麯的混閤交融
對傢庭和個人命運的關注
新型審美品格的産生
二、文人畸士的翰墨風骨
1.“蕩人血脈”:背棄傳統的新詩體——散麯
有彆於宋詞的蒜酪之趣
從冒犯神聖到嘲弄自我
遊戲人生與以醜為美
2.揮寫逸氣:元代文人畫的山水情結
走齣院體傳統
四大傢的山水意趣
書畫閤體的有我之境
三、異族情調的雅俗交融
1.大漠之風:草原風俗與新的審美趨尚
以勇為美的濛族習性
喜歌好舞的西部風尚
民族風情的萬花筒
2.“藻而不華”:凝聚東方品格的藝術陶瓷
以白為關的樞府瓷
艷麗淡雅的青花瓷
從多元對立走嚮融通渾一
四、明代奇艷的市俗世界
1.“僭擬無涯”:對傳統生活習規的全麵衝決
以華為關的消費風尚
花蟲之戀
放情縱欲
2.精美*倫:突顯創造**和個人風采的工藝品
萬紫韆紅在織造
大明五彩瓷
陶竹神韻
五、推尚情欲的明代小說戲麯
1.美在平凡:通俗小說由神嚮人的迴歸
兩部英雄譜
《西遊記》:平民的神話
市情小說裏的情和欲
2.“情存理亡”:在衝突和較量中掘進的舞颱藝術
深邈淒唳的昆山腔
傳奇和雜劇的曆史變革
浪漫熱烈的臨川派
六、探求*新的明代詩歌散文
1.呼喚漢唐:藉亡靈重振士風的復古派文學
明初詩文與颱閣體
“前後七子”與文學自救運動
唐宋派與平民文風
吳中風流
2.“獨抒性靈”:標榜個性美的革新派文學
公安派的文化心態
嚮俗文學靠攏
競陵派與明末小品文
七、清代典雅的末代文化
1.情係古人:以古雅為美的世俗風尚
文物之癖
好書之癖
嗜古情結的民間形態
2.氣韻盎然:傳統繪畫在歸宗復祖中走嚮集成
四王與南宗畫派
山水精神的薪火相傳
吳曆與惲格
3.墨趣刀工:書法篆刻將古典美推嚮**
帖學派
怪誕派
碑學派
篆刻印章
4.薈萃群英:工藝世界的復興與集成
仿古瓷風
兩種五彩瓷
琺琅與粉彩瓷
5.華夏豐碑:儒道精神在宮殿園林中的體現
故宮:有序化和對稱性建築的典範
凝固的音樂與絢麗的圖畫
江南私傢園林
迴歸自然的審美追求
6.無限夕暉:傳統詩文*後的輝煌
繼宋之後的又-一座高峰
感傷美與神韻詩
清詞的一片精彩
散文的復歸
八、古典精神的自我批判
1.“人生如戲”:戲麯藝術與理性反思結緣
雅部與花部
蘇州派
世情劇中的人獸觀
2.“以麯為史”:兩部名劇與兩種價值評判
愛情與人生:《長生殿》的反思
興亡與離閤:《桃花扇》的悲憤
3.齣入幻域:批判與憧憬並存的文言小說
由俗嚮雅的轉化
用傳奇法誌怪:《聊齋誌異》
異類之美
4.“憂患人心”:中國長篇小說*後的高峰
《儒林外史》:為一代文人寫心麯
《紅樓夢》:替兩個世界唱挽歌
九、迎接現代的審美曙光
1.“以怪為美”:反叛傳統、標榜自我的藝壇怪傑
八大山人與苦瓜和尚
揚州八怪
2.渴望風雷:封建末世的兩位狂飆詩人
離經叛道的袁纔子
駭世驚俗的龔狂人
3.“來日方長”:全麵革新的近代審美文化
審美與啓濛
詩界革命
散文與小說
中西文化的交融
第三版後記(陳炎)
在閱讀《中國審美文化史(元明清捲第3版)》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收獲之一是對中國審美文化“變”與“不變”的深刻理解。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社會風貌日新月異,但有些核心的審美價值卻仿佛刻在瞭民族的基因裏,代代相傳。書中對元明清時期戲劇、小說等通俗文學審美的發展進行瞭詳盡的闡述,這讓我看到瞭市井文化的蓬勃生命力,以及文學藝術如何更加貼近普通民眾的生活。然而,即便是在這些新興的藝術形式中,我們依然能窺見傳統儒傢倫理、道傢自然觀等深刻影響,它們以不同的方式融入其中,共同構成瞭那個時代的審美圖景。作者的敘述邏輯清晰,行文流暢,將復雜的理論問題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使得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輕鬆理解並從中獲得樂趣,這無疑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
評分《中國審美文化史(元明清捲第3版)》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如同徜徉在一片浩瀚的藝術星河中。它以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梳理瞭元明清三代文學、藝術、建築、園林等各個領域審美觀念的發展軌跡,並且非常巧妙地將它們彼此聯係起來,展現齣中國審美文化在曆史長河中的延續性和演變性。書中關於建築美學的章節,讓我對紫禁城的宏偉、蘇州園林的精巧有瞭更深的理解,不僅僅是建築本身的物理結構,更重要的是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和文化內涵。作者對園林藝術的論述,尤其讓我著迷,那種“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都是中國傳統審美中非常重要的體現。讀完這一部分,我感覺自己對中國古典建築和園林的美有瞭更深層次的體悟,不再僅僅是“看熱鬧”,而是能夠“品門道”。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情有獨鍾的普通讀者,最近有幸拜讀瞭《中國審美文化史(元明清捲第3版)》,雖說這本書的標題直接點明瞭主題,但實際閱讀體驗遠比我想象的更為豐富和深刻。初翻開,我便被其紮實的史料基礎和嚴謹的學術態度所摺服。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將元明清三個時期錯綜復雜的社會、經濟、政治變遷巧妙地織入審美觀念的演變之中。例如,在論述元代繪畫時,書中不僅細緻分析瞭文人畫的興起及其與遊牧民族文化融閤所産生的獨特韻味,還深入探討瞭佛教藝術在這一時期的影響,甚至追溯瞭宮廷畫院的變遷,以及市井審美意識的抬頭。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戲麯美學發展的論述印象深刻,書中不僅描繪瞭元雜劇的輝煌,也指齣瞭明清時期傳奇的演變,以及不同地域戲麯流派如何塑造瞭當時的審美風尚。讀罷,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瞭時空,親曆瞭那段波瀾壯闊的審美變革,對不同時代人們如何感知美、創造美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多的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它讓我明白,審美並非是獨立於社會而存在的抽象概念,而是深深根植於曆史的土壤之中,與時代的脈搏同頻共振。在閱讀元明清時期工藝美術的部分時,我驚喜地發現,書中對瓷器、玉器、漆器等傳統工藝的分析,不僅僅停留在技藝和造型的描述,更深入地挖掘瞭這些器物背後所蘊含的社會價值、宗教信仰以及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比如,關於明代景德鎮瓷器的詳細介紹,讓我瞭解到青花瓷的精美背後,凝聚著無數匠人的心血,也反映瞭商品經濟發展對藝術生産的推動作用。而清代宮廷玉器的奢華與精巧,則摺射齣皇權至上的社會結構以及統治者對極緻美的追求。作者通過對這些物質載體的細緻解讀,展現瞭不同階層、不同群體在審美上的差異與融閤,為理解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提供瞭獨到的視角。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我看來,在於它提供瞭一個觀察中國曆史與文化的新維度——審美。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不能僅僅依靠政治經濟史,而審美文化,作為人類情感和精神世界的集中體現,往往能更直接地觸達其核心。在《中國審美文化史(元明清捲第3版)》中,我看到瞭元代繪畫中那種遼闊蒼茫的氣象,明代文人畫的內斂與雅緻,清代宮廷藝術的繁復與精緻,以及民間工藝中蘊含的生機與活力。作者通過對大量藝術作品的細緻分析,描繪齣瞭一幅幅生動的曆史畫捲,讓我能夠透過那些色彩、綫條、造型,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情感、思考和追求。尤其在討論戲麯和小說時,書中對人物塑造、情節設置、語言風格等方麵的分析,更是將當時的社會風情、價值觀念以及人們的情感錶達方式展現得淋灕盡緻。閤上書本,我感到自己的內心被一種對中國傳統美學的深深敬意所充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