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舒编著的《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第3版)》作为中国审美文华史的开山之作,意义不凡。全书通过对我国古代大量文明遗产(包括各类工艺品、美术作品、音乐舞蹈作品、文学作品、建筑、器具、各类文献等)严谨详细地审视,透过古代各特定时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信仰方式、思维方式等多重因素对这些审美对象的渗透和影响,以及这些审美对象自身发展演变的的规律(如自由与法则的关系、朴素与繁华的关系、通俗与典雅的关系、写实与写意的关系、壮美与优美的关系等)的考察和研究(详见本书绪论),为我们清晰地展现和勾勒出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史的演进轨迹。全书作为一部学术著作,文字通畅易懂,并配以大量插图,从而大大降低了接受难度。
一、元代昌盛的舞台大观
1.百川归海:元杂剧在文化冲撞与交汇中诞生
戏曲成长的曲折历程
自诩为鬼的作家群落
身份卑贱的天才演员
2.“怨气如火”:以叛逆为主旨的元代悲喜剧
弱以抗强的悲剧冲突
惊天动地《窦娥冤》
社会型喜剧与伦理型喜剧
3.刚柔相济:南戏在北南大交流中成熟
南北乐曲的混合交融
对家庭和个人命运的关注
新型审美品格的产生
二、文人畸士的翰墨风骨
1.“荡人血脉”:背弃传统的新诗体——散曲
有别于宋词的蒜酪之趣
从冒犯神圣到嘲弄自我
游戏人生与以丑为美
2.挥写逸气:元代文人画的山水情结
走出院体传统
四大家的山水意趣
书画合体的有我之境
三、异族情调的雅俗交融
1.大漠之风:草原风俗与新的审美趋尚
以勇为美的蒙族习性
喜歌好舞的西部风尚
民族风情的万花筒
2.“藻而不华”:凝聚东方品格的艺术陶瓷
以白为关的枢府瓷
艳丽淡雅的青花瓷
从多元对立走向融通浑一
四、明代奇艳的市俗世界
1.“僭拟无涯”:对传统生活习规的全面冲决
以华为关的消费风尚
花虫之恋
放情纵欲
2.精美*伦:突显创造**和个人风采的工艺品
万紫千红在织造
大明五彩瓷
陶竹神韵
五、推尚情欲的明代小说戏曲
1.美在平凡:通俗小说由神向人的回归
两部英雄谱
《西游记》:平民的神话
市情小说里的情和欲
2.“情存理亡”:在冲突和较量中掘进的舞台艺术
深邈凄唳的昆山腔
传奇和杂剧的历史变革
浪漫热烈的临川派
六、探求*新的明代诗歌散文
1.呼唤汉唐:借亡灵重振士风的复古派文学
明初诗文与台阁体
“前后七子”与文学自救运动
唐宋派与平民文风
吴中风流
2.“独抒性灵”:标榜个性美的革新派文学
公安派的文化心态
向俗文学靠拢
竞陵派与明末小品文
七、清代典雅的末代文化
1.情系古人:以古雅为美的世俗风尚
文物之癖
好书之癖
嗜古情结的民间形态
2.气韵盎然:传统绘画在归宗复祖中走向集成
四王与南宗画派
山水精神的薪火相传
吴历与恽格
3.墨趣刀工:书法篆刻将古典美推向**
帖学派
怪诞派
碑学派
篆刻印章
4.荟萃群英:工艺世界的复兴与集成
仿古瓷风
两种五彩瓷
珐琅与粉彩瓷
5.华夏丰碑:儒道精神在宫殿园林中的体现
故宫:有序化和对称性建筑的典范
凝固的音乐与绚丽的图画
江南私家园林
回归自然的审美追求
6.无限夕晖:传统诗文*后的辉煌
继宋之后的又-一座高峰
感伤美与神韵诗
清词的一片精彩
散文的复归
八、古典精神的自我批判
1.“人生如戏”:戏曲艺术与理性反思结缘
雅部与花部
苏州派
世情剧中的人兽观
2.“以曲为史”:两部名剧与两种价值评判
爱情与人生:《长生殿》的反思
兴亡与离合:《桃花扇》的悲愤
3.出入幻域:批判与憧憬并存的文言小说
由俗向雅的转化
用传奇法志怪:《聊斋志异》
异类之美
4.“忧患人心”:中国长篇小说*后的高峰
《儒林外史》:为一代文人写心曲
《红楼梦》:替两个世界唱挽歌
九、迎接现代的审美曙光
1.“以怪为美”:反叛传统、标榜自我的艺坛怪杰
八大山人与苦瓜和尚
扬州八怪
2.渴望风雷:封建末世的两位狂飙诗人
离经叛道的袁才子
骇世惊俗的龚狂人
3.“来日方长”:全面革新的近代审美文化
审美与启蒙
诗界革命
散文与小说
中西文化的交融
第三版后记(陈炎)
在阅读《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第3版)》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之一是对中国审美文化“变”与“不变”的深刻理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风貌日新月异,但有些核心的审美价值却仿佛刻在了民族的基因里,代代相传。书中对元明清时期戏剧、小说等通俗文学审美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让我看到了市井文化的蓬勃生命力,以及文学艺术如何更加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然而,即便是在这些新兴的艺术形式中,我们依然能窥见传统儒家伦理、道家自然观等深刻影响,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融入其中,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审美图景。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行文流畅,将复杂的理论问题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并从中获得乐趣,这无疑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让我明白,审美并非是独立于社会而存在的抽象概念,而是深深根植于历史的土壤之中,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在阅读元明清时期工艺美术的部分时,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瓷器、玉器、漆器等传统工艺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技艺和造型的描述,更深入地挖掘了这些器物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宗教信仰以及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比如,关于明代景德镇瓷器的详细介绍,让我了解到青花瓷的精美背后,凝聚着无数匠人的心血,也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对艺术生产的推动作用。而清代宫廷玉器的奢华与精巧,则折射出皇权至上的社会结构以及统治者对极致美的追求。作者通过对这些物质载体的细致解读,展现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在审美上的差异与融合,为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提供了独到的视角。
评分《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第3版)》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如同徜徉在一片浩瀚的艺术星河中。它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梳理了元明清三代文学、艺术、建筑、园林等各个领域审美观念的发展轨迹,并且非常巧妙地将它们彼此联系起来,展现出中国审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延续性和演变性。书中关于建筑美学的章节,让我对紫禁城的宏伟、苏州园林的精巧有了更深的理解,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的物理结构,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作者对园林艺术的论述,尤其让我着迷,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都是中国传统审美中非常重要的体现。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典建筑和园林的美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不再仅仅是“看热闹”,而是能够“品门道”。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普通读者,最近有幸拜读了《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第3版)》,虽说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主题,但实际阅读体验远比我想象的更为丰富和深刻。初翻开,我便被其扎实的史料基础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所折服。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将元明清三个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变迁巧妙地织入审美观念的演变之中。例如,在论述元代绘画时,书中不仅细致分析了文人画的兴起及其与游牧民族文化融合所产生的独特韵味,还深入探讨了佛教艺术在这一时期的影响,甚至追溯了宫廷画院的变迁,以及市井审美意识的抬头。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戏曲美学发展的论述印象深刻,书中不仅描绘了元杂剧的辉煌,也指出了明清时期传奇的演变,以及不同地域戏曲流派如何塑造了当时的审美风尚。读罢,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亲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审美变革,对不同时代人们如何感知美、创造美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新维度——审美。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不能仅仅依靠政治经济史,而审美文化,作为人类情感和精神世界的集中体现,往往能更直接地触达其核心。在《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第3版)》中,我看到了元代绘画中那种辽阔苍茫的气象,明代文人画的内敛与雅致,清代宫廷艺术的繁复与精致,以及民间工艺中蕴含的生机与活力。作者通过对大量艺术作品的细致分析,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能够透过那些色彩、线条、造型,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思考和追求。尤其在讨论戏曲和小说时,书中对人物塑造、情节设置、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分析,更是将当时的社会风情、价值观念以及人们的情感表达方式展现得淋漓尽致。合上书本,我感到自己的内心被一种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深深敬意所充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