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针刀医学+针刀治疗学+针刀医学基础理论(全3)第九9版(供针刀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专业

正版★针刀医学+针刀治疗学+针刀医学基础理论(全3)第九9版(供针刀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专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针刀医学
  • 针刀治疗学
  • 针灸推拿
  • 医学教材
  • 正版书籍
  • 临床医学
  • 针法
  • 康复医学
  • 基础理论
  • 第九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新脚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29595
商品编码:26319968536
丛书名: 针刀医学
出版时间:2008-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针刀医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第九版)

定价:49.00

作者:吴绪平 主编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9-1

ISBN:9787513220071

字数:694000

页码:47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740g

 

目录

上篇 总论

章 针刀医学概述
节 针刀的诞生
第二节 针刀疗法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针刀医学理论体系的创立
第二章 针刀医学基础理论
节 针刀解剖学基础
一、人体与力的关系
二、骨杠杆力学系统
三、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概论
第二节 针刀医学病理生理学理论
一、对人体生命特性新的理解和认识
二、力学因素在部分疑难病发生发展中的新认识
三、重新认识疾病的发生和转归
四、平衡是治疗一切疾病的根本目标
第三节 针刀闭合性手术理论
一、闭合性手术理论基础
二、针刀作用原理
第四节 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学理论
一、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概述
二、慢性软组织损伤的范围
三、软组织损伤的各种形式
四、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
五、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机制——网眼理论
六、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学理论对针刀治疗的指导作用
第五节 骨质增生病因病理学理论
一、骨质增生的概述
二、人体内的三种力学形式
三、人体对异常力学状态的调节与适应
四、骨质增生的病因
五、骨质增生的病理机制
六、骨质增生病因病理学理论对针刀治疗的指导作用
第六节 慢性内脏疾病病因病理学理论
一、慢性内脏疾病的概述
二、慢性内脏疾病的病因
三、常见慢性内脏疾病的病理机制
四、慢性内脏疾病病因病理学理论对针刀治疗的指
导作用
第三章 针刀影像诊断学基础
节 针刀影像诊断学概述
第二节 针刀影像诊断学产生的基础
第三节 针刀影像诊断学在针刀医学体系中的作用
第四节 颈椎病影像诊断
一、正常颈椎影像学阅片及注意事项
二、颈椎病影像学循证
第五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像诊断
一、正常腰椎影像学阅片及注意事项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像学循证
第六节 膝关节 骨性关节 炎影像诊断
一、正常膝关节 影像学阅片及注意事项
二、膝关节 骨性关节 炎影像学循证
第四章 针刀刀法手法
节 常用术语及针刀刀具简介
一、术语和定义
二、常用针刀刀具
第二节 针刀刀法
一、持针刀姿势
二、进针刀方法
三、常用针刀手术入路
四、常用针刀刀法
第三节 针刀术后手法
一、针刀术后手法的原理
二、针刀术后手法必须达到3个标准
第四节 针刀术后康复
一、概述
二、针刀术后康复的必要性
第五章 针刀治疗学基础
节 针刀治疗的目的
第二节 针刀治疗的原则
第三节 针刀治疗的原理
一、针的作用
二、刀的作用
三、针和刀的综合作用
第四节 针刀治疗的机制
一、恢复动态平衡
二、调节力平衡
三、促进能量释放和能量补充
四、疏通体液潴留和促进体液回流
五、激发生物能转变成生物电流
六、促进局部微循环
第五节 针刀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一、针刀治疗的适应证
二、针刀治疗的禁忌证
第六节 针刀操作注意事项
第六章 针刀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
节 针刀术前准备
一、针刀手术室的设置
二、针刀手术的无菌操作
三、患者体位的选择
四、针刀手术的麻醉选择
第二节 针刀术后处理
一、针刀术后常规处理
二、针刀术后护理
第三节 针刀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一、晕针刀
二、断针刀
三、出血
四、周围神经损伤
五、针刀引起创伤性气胸
六、针刀引起内脏损伤
下篇 各论
第七章 软组织损伤疾病
节 头颈部软组织损伤
一、帽状腱膜挛缩
二、斜方肌损伤
三、胸锁乳突肌肌腱炎
四、肩胛提肌损伤
第二节 躯干部软组织损伤
一、菱形肌损伤
二、竖脊肌下段损伤
三、棘上韧带损伤
四、棘间韧带损伤
五、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
六、髂腰韧带损伤
第三节 上肢部软组织损伤
一、肩关节 周围炎
二、冈上肌损伤
三、冈下肌损伤
四、三角肌滑囊炎
五、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炎
六、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七、肱骨外上髁炎
八、肱骨内上髁炎
九、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十、屈指肌腱鞘炎
十一、腕背侧腱鞘囊肿
第四节 下肢部软组织损伤
一、臀中肌损伤
二、膝关节 内侧副韧带损伤
三、髌韧带损伤
四、鹅足滑囊炎
五、踝关节 陈旧性损伤
六、慢性跟腱炎
七、跟痛症
第八章 骨关节 疾病
节 颈椎病
第二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三节 强直性脊柱炎
第四节 类风湿关节 炎
第五节 股骨头坏死
第六节 膝关节 骨性关节 炎
第九章 常见周围神经疾病
节 面肌痉挛
第二节 带状疱疹后遗症
第三节 神经卡压综合征
一、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
二、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
三、四边孔综合征
四、腕管综合征
五、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六、梨状肌综合征
七、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八、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
九、腓浅神经卡压综合征
十、跖管综合征
第十章 常见内科疾病
节 中风后遗症
第二节 慢性支气管炎
第三节 阵发性心动过速
第四节 慢性胃炎
第五节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第十一章 常见妇科疾病
节 痛经
第二节 慢性盆腔炎
第三节 乳腺囊性增生症
第十二章 常见儿科疾病
节 小儿先天性斜颈
第二节 痉挛性脑瘫
第三节 小儿膝内翻
第四节 小儿膝外翻
第十三章 常见五官科疾病
节 颈性失明
第二节 过敏性鼻炎
第三节 慢性咽炎
第四节 颞下颌关节 强直
第十四章 常见肛肠科疾病
节 痔疮
第二节 肛裂
第十五章 常见美容与整形外科疾病
节 黄褐斑
第二节 面部皱纹
第三节 条索状瘢痕挛缩
第四节 足鼹外翻
第十六章 常见皮肤科疾病
节 痤疮
第二节 腋臭
第三节 胼胝
第四节 鸡眼
主要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针刀医学(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 中医骨伤科学等专业用第9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 划教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总论介绍了针刀医学 概述、针刀医学基础理论、针刀影像诊断学基础、针 刀刀法手法、针刀治疗学基础、针刀术前准备及术后 处理;下篇各论介绍了临床各科疾病的针刀治疗,包 括软组织损伤疾病、骨关节疾病、常见周围神经疾病 ,以及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肛肠科、美容与 整形外科、皮肤科中具有代表性疾病的针刀治疗方法 。

基本信息

书名:针刀治疗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第九版)

定价:49.00

作者:吴绪平 主编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8-1

ISBN:9787513209960

字数:692000

页码:478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760g

目录

上篇 总论 

章 概述  节 针刀的诞生  第二节 针刀疗法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针刀医学理论体系的创立  第二章 针刀治疗疾病的基础理论  节 慢性软组织损伤  一、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  二、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学理论对针刀治疗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 骨质增生  一、骨质增生的病因病理  二、骨质增生的病因病理学理论对针刀治疗的指导作用  第三节 慢性内脏疾病  一、慢性内脏疾病的病因  二、慢性内脏疾病的病因病理学理论对针刀治疗的指导作用  第四节 经络理论在针刀治疗中的作用  一、常见经筋病灶表现特点  二、针刀治疗经筋病  三、经络腧穴理论对针刀治疗慢性内脏疾病的作用  第三章 针刀的治疗机制  一、恢复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的力平衡  二、促进能量释放和能量补充  三、疏通体液潴留和促进体液回流  四、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五、促进局部微循环  第四章 常用针刀刀法  第五章 针刀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节 针刀的适应证  第二节 针刀的禁忌证  一、禁忌证  二、相对禁忌证  第六章 针刀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节 晕针刀的处理与预防  第二节 断针刀的处理与预防  第三节 出血与血肿的处理与预防  第四节 周围神经损伤的处理与预防  第五节 创伤性气胸的处理与预防  第六节 内脏损伤的处理与预防  下篇 各论  第七章 软组织损伤疾病  节 头颈躯干部软组织损伤  一、帽状腱膜挛缩  二、斜方肌损伤  三、胸锁乳突肌肌腱炎  四、头夹肌损伤  五、肩胛提肌损伤  六、菱形肌损伤  七、竖脊肌下段损伤  八、棘上韧带损伤  九、棘间韧带损伤  十、下后锯肌损伤  十一、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十二、腹外斜肌损伤  十三、髂腰韧带损伤  第二节 上肢部软组织损伤  一、肩周炎  二、冈上肌损伤  三、冈下肌损伤  四、三角肌滑囊炎  五、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炎  六、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七、肱骨外上髁炎  八、肱桡关节 滑囊炎  九、肱骨内上髁炎  十、尺骨鹰嘴滑囊炎  十一、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十二、屈指肌腱鞘炎  十三、腕背侧腱鞘囊肿  第三节 下肢部软组织损伤  一、弹响髋  二、臀中肌损伤  三、膝关节 内侧副韧带损伤  四、髌韧带损伤  五、鹅足滑囊炎  六、踝关节 陈旧性损伤  七、慢性跟腱炎  八、跟痛症  第八章 骨关节 疾病  节 颈椎病  第二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三节 膝关节 骨性关节 炎  第四节 髌骨软化症  第五节 膝关节 创伤性滑膜炎  第九章 类风湿关节 炎  第十章 强直性脊柱炎  第十一章 股骨头坏死  第十二章 关节 强誊  节 肘关节 强直  第二节 桡腕关节 强直  第三节 指间关节 强直  第四节 膝关节 强直  第五节 踝关节 强直  第十三章 关节 内骨折  节 上肢关节 内骨折  一、肱骨外髁骨折  二、肱骨内上髁骨折  三、尺骨鹰嘴骨折  四、桡骨茎突骨折  第二节 下肢关节 内骨折  一、胫骨内、外髁骨折  二、踝关节 骨折t  第十四章 骨折畸形愈合  节 掌骨指骨骨折畸形愈合  第二节 股骨干骨折畸形愈合  第十五章 内科疾病  节 中风后遗症  第二节 慢性支气管炎  第三节 阵发性心动过速  第四节 贲门失弛缓症  第五节 慢性胃炎  第六节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第十六章 妇科疾病  节 痛经  第二节 闭经  第三节 慢性盆腔炎  第四节 乳腺囊性增生症  第十七章 儿科疾病  节 小儿先天性斜颈  第二节 小儿膝内翻  第三节 小儿膝外翻  第四节 小儿股骨头骨骺炎  第五节 痉挛性脑瘫  第十八章 五官科疾病  节 颈性失明  第二节 眉棱骨痛  第三节 过敏性鼻炎  第四节 慢性咽炎  第五节 颞下颌关节 紊乱症  第十九章 肛肠疾病  节 痔疮  第二节 肛裂  第二十章 周围神经疾病  节 面肌痉挛  第二节 带状疱疹后遗症  第三节 神经卡压综合征  一、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  二、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  三、肩胛背神经卡压综合征  四、肋间神经卡压综合征  五、四边孔综合征  六、旋前圆肌综合征  七、肘管综合征  八、桡管综合征  九、腕管综合征  十、正中神经返支卡压综合征  十一、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十二、梨状肌综合征  十三、股神经卡压综合征  十四、股前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十五、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  十六、腓浅神经卡压综合征  十七、跖管综合征  第二十一章 美容与整形外科疾病  节 黄褐癍  第二节 面部皱纹  第三节 乳头内陷  第四节 条索状瘢痕挛缩  第五节 足蹿外翻  第二十二章 皮肤科疾病  节 痤疮  第二节 斑秃  第三节 酒糟鼻  第四节 腋臭  第五节 寻常疣  第六节 胼胝  第七节 鸡眼

内容摘要

    《针刀治疗学》着力提高教材质量,努力锤炼精品,在继承与发扬、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体现了中医药教材的特色;学科定位准确,理论阐述系统,概念表述规范,结构设计更为合理;教材的科学性、继承性、先进性、启发性及教学适应性较前八版有不同程度提高。同时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更新内容,丰富形式,不断完善,将学科、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写入教材,形成“十二五”期间反映时代特点、与时俱进的教材体系,确保优质教育资源进课堂,为提高中医药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注重教材内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获取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方法。

基本信息

书名:针刀医学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

新世纪第二版

供针刀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专业用

主编 张天民

2012年10月第2版

书号ISBN978-7-5132-0985-4

定价 38.00

目录

章绪论
节概述
第二节 针刀医学发展简史
一、针刀疗法的形成
二、针刀医学理论体系的创立
三、针刀医学发展与创新
第三节 针刀医学的学科特点
一、针刀医学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
二、针刀医学是中西医结合的典范
三、针刀医学是中医针灸现代化集中表现形式
四、针刀医学的产生预示着东西方文化大融合的
时代已经到来 ’
第四节针刀医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加强针刀医学自身学科建设
二、加强针刀医学与中西医学的学术交流
第二章针刀医学解剖基础
节人体与力的关系
一、人的基本属性与运动的关系
二、力是运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素
三、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力学结构生命体
第二节 骨杠杆力学系统
第三节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
一、概论
二、四肢弓弦力学解剖系统
三、脊柱弓弦力学解剖系统
四、脊一肢弓弦力学解剖系统
五、内脏弓弦力学解剖系统
第四节人体表面解剖
一、体表标志
二、血管神经的体表定位
三、内脏器官的体表投影
……
第三章 针刀医学病理生理基础
第四章 针刀闭合性手术理论
第五章 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学理论
第六章 骨质增生病因病理学理论
第七章 慢性内脏疾病因病理学理论
第八章 经络理论与针刀医学

内容摘要   本书是针刀医学专业的基础入门课程,也是针刀医学理论体系学习中重要的课程,对学生系统掌握针刀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进一步学习针刀医学打下良好基础。


《中华名医秘传:针灸精要与临证辨治》 本书由资深中医临床专家倾力编著,汇聚数十年临床经验与学术心得,旨在系统梳理针灸学的发展脉络,精讲针灸的理论基础,并深入探讨针灸在常见病、多发病症中的临证辨治策略。全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语言生动,力求为针灸爱好者、从业者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本既具学术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典籍。 第一章 针灸学源流与理论基石 本章将追溯针灸学的起源与发展,从古代的朴素认识到近现代的科学阐释,勾勒出针灸学的发展图景。我们将详细介绍“气”、“血”、“经络”、“腧穴”、“脏腑”等中医基本理论在针灸学中的具体体现。 1.1 针灸学简史 从砭石、针刺的萌芽,到《黄帝内经》中关于经络、穴位的系统论述,再到历代名家的发展与创新,如华佗的麻沸散与针刺止痛、孙思邈的“九针十二原”、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标准化,以及近现代针灸疗法的推广与研究。 重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针灸理论的演进,以及其在医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2 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学说 深入解析“气”在针灸学中的核心作用,包括营气、卫气、宗气等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以及气滞、气虚、气逆等病理状态。 阐述“血”的运行与濡养功能,以及血虚、血瘀等在针灸治疗中的考量。 分析“津液”在体内的生成、输布与代谢,以及津液亏损、停聚等情况与针灸治疗的关系。 系统介绍五脏六腑(心、肝、脾、肺、肾,以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它们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之间的生理联系。 1.3 经络系统及其生理功能 详细讲解十二正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的循行路线、起始与终止、所属脏腑、主治病症。 介绍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的特点、循行与生理功能,以及其在调控十二经气血中的作用。 阐述络脉、孙络、浮络、郄穴等经络分支的构成及其生理意义。 重点分析经络系统在运行气血、沟通表里、传导感邪、抵当病邪、调节功能等方面的生理功能。 1.4 腧穴的定位、功能与主治 系统介绍全身主要的经外奇穴和特定穴(如原穴、络穴、输穴、郄穴、募穴、背俞穴、八会穴、交会穴、下合穴等)的定位方法、解剖标志,并详细阐述其临床功用与主治病症。 强调“循经取穴”、“辨证取穴”、“阿是穴”等取穴原则。 介绍腧穴的刺激方式(如针刺、艾灸)与作用机制。 1.5 针刺与艾灸的基本手法 1.5.1 针刺手法 讲解进针、得气、行针、补泻手法(如提插法、捻转法、刮柄法、徐进疾出、疾进徐出等)的操作要领与临床应用。 介绍不同针刺深度、角度、刺激强度的控制。 详述鱼际法、摇麻、摇振等特定针刺手法。 分析不同补泻手法的生理效应和临床选择依据。 1.5.2 艾灸手法 介绍艾条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艾炷灸(直接灸、间接灸)等常见艾灸方法。 讲解艾灸的施灸时间、壮数、距离控制,以及施灸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阐述艾灸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活血通络、消肿散结等作用机制。 1.6 针灸治病的机理探讨 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针灸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的调节作用。 探讨针灸对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的影响。 介绍经络理论的科学研究进展,如经络实质的物质基础、生物电活动等。 第二章 针灸治疗常见病症临证辨治 本章将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核心,结合针灸治疗的特点,系统阐述针灸在治疗各种常见病症中的应用。每种病症均包含病因病机分析、辨证分型、选穴配伍、操作方法、疗效评价及注意事项等内容。 2.1 疼痛类病症 2.1.1 头痛 辨证:风寒头痛、风热头痛、肝阳上亢头痛、气血亏虚头痛、痰浊头痛、瘀血头痛等。 选穴:太阳、印堂、百会、风池、合谷、太冲、足三里等。 操作:结合具体证型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与补泻。 2.1.2 颈项强痛(颈椎病) 辨证:风寒湿痹、肝肾亏虚、瘀血阻络等。 选穴:颈夹脊穴、大椎、风池、肩井、阿是穴等。 操作:强调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结合。 2.1.3 肩周炎 辨证:风寒湿邪侵袭、气滞血瘀、肝肾不足等。 选穴: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外关、阿是穴等。 操作:配合活动患肢,强调行针与补泻。 2.1.4 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 辨证: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风寒湿痹等。 选穴:肾俞、大肠俞、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昆仑等。 操作:根据疼痛部位与性质选择不同穴位与手法。 2.1.5 胃痛 辨证:寒邪犯胃、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脾胃虚寒、食滞胃脘等。 选穴:中脘、梁丘、足三里、内关、肝俞、胃俞等。 操作:温和灸与补法结合。 2.1.6 痛经 辨证:气滞血瘀、寒湿凝滞、肝肾不足、脾肾虚寒等。 选穴:关元、中极、血海、三阴交、子宫穴、次髎等。 操作:重用艾灸,配合补法。 2.2 消化系统病症 2.2.1 呃逆(打嗝) 辨证:胃气上逆、寒邪犯胃、食滞伤胃、肝气犯胃等。 选穴:中脘、建里、梁丘、足三里、内关、巨虚等。 操作:针刺与艾灸结合,强调泻法。 2.2.2 泄泻(腹泻) 辨证:脾胃虚寒、湿邪伤中、食滞内停、肝郁脾虚等。 选穴:天枢、神阙(艾灸)、足三里、关元、脾俞、大肠俞等。 操作:温和艾灸,配合补法。 2.2.3 便秘 辨证:肠胃积热、脾胃气虚、阳明腑实、气滞等。 选穴:天枢、支沟、足三里、大肠俞、关元、气海等。 操作:泻法与温和艾灸结合。 2.3 呼吸系统病症 2.3.1 咳嗽 辨证: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痰湿咳嗽、燥咳、肺阴虚咳嗽等。 选穴:定喘、风门、肺俞、列缺、尺泽、合谷等。 操作:根据咳嗽性质选择补泻。 2.3.2 哮喘 辨证:外感风寒、痰饮伏肺、脾胃虚寒、肾不纳气等。 选穴:定喘、肺俞、风门、膻中、丰隆、足三里等。 操作:重用艾灸,配合补泻。 2.4 神经精神系统病症 2.4.1 失眠 辨证:心脾两虚、肝火扰心、痰热内扰、阴虚火旺等。 选穴:神门、三阴交、足三里、心俞、肝俞、太冲等。 操作:补法为主,配合安神开窍。 2.4.2 中风后遗症(偏瘫、失语) 辨证:气虚血瘀、痰阻络脉、肝风内动等。 选穴:头面部(太阳、四白、地仓、颊车、人中)、肢体(肩髃、曲池、合谷、环跳、委中、阳陵泉、太冲)等。 操作:强调早期干预,配合肢体功能锻炼。 2.4.3 面神经麻痹(面瘫) 辨证:风寒侵袭、风热侵袭、气血瘀滞等。 选穴:阳白、四白、地仓、巨髎、颊车、外关、合谷等。 操作:注意对称取穴,避免感染。 2.5 其他病症 2.5.1 月经不调 辨证:血虚、血寒、血热、气滞、肾虚等。 选穴:关元、中极、血海、三阴交、子宫穴、归来等。 操作:根据辨证选择补泻,多用艾灸。 2.5.2 亚健康调理 针对疲劳、情绪不佳、免疫力低下等症状,通过整体调理,改善气血运行,平衡脏腑功能。 选穴: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太冲、关元、中脘等。 第三章 针灸治疗的临床应用拓展与现代研究 本章将进一步探讨针灸在一些特殊病症中的应用,并介绍针灸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3.1 针灸美容与保健 介绍面部穴位(如颧髎、地仓、承浆)与全身调理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在改善皮肤状态、延缓衰老方面的应用。 探讨针灸在减肥、戒烟、助眠等保健方面的作用。 3.2 针灸在妇科、儿科中的应用 如针灸治疗痛经、月经不调、不孕不育、产后调理等。 如小儿推拿与针刺(配合捏脊、耳穴)治疗小儿感冒、消化不良、夜啼等。 3.3 针灸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探讨针灸在术后镇痛、康复治疗、心血管疾病辅助治疗、肿瘤辅助治疗等方面的临床应用。 介绍国际上针灸的推广与应用现状。 3.4 针灸研究的未来方向 精准针灸、数字化针灸、经络能量学说、针灸与免疫调控、针灸与脑科学等前沿研究领域。 鼓励读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针灸的奥秘。 本书内容丰富,覆盖了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的诸多方面。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读者将能够系统地掌握针灸学的知识体系,提高临床辨证施治的能力,更好地运用针灸疗法为患者解除病痛,提高生活质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针刀医学》给我的感受是,它既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又不失人文关怀。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传统医学的敬畏,以及对现代科学的借鉴。比如,书中在讲解一些解剖学知识的时候,会结合现代影像学技术来辅助说明,这让我这个对身体结构不太了解的人,也能清晰地看到病变部位。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探讨“医者仁心”的时候,并没有空泛地讲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医患互动案例,展现了医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情志致病”的讨论,它提醒我们,情绪和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尤为重要。这本书不仅教我如何“治病”,更教会我如何“养生”,如何从根本上提升身体的抵抗力。

评分

这套书我入手已经一段时间了,虽然书名看起来很专业,但我这个对传统医学一直很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也确实被它深深吸引住了。首先,不得不说它的内容编排非常清晰,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一步步深入到理论的精髓。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形神合一”的论述,这不仅仅是中医理论的基石,更是我对健康理解的一个重要升华。书中用了很多生动的案例来解释复杂的理论,比如在讲到“经络循行”的时候,作者并没有枯燥地罗列经络走向,而是结合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疼痛、不适,然后巧妙地将这些现象与经络联系起来,让我这种初学者也能很快理解其中的逻辑。而且,它还非常注重实践性,我看到后面的一些章节,详细介绍了各种常见的疾病,以及如何运用针刀进行调理。虽然我还没有自己动手去实践,但光是阅读这些详细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就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让我开始从更宏观、更整体的角度去审视身体和健康。

评分

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就被它的厚重感和专业感所震撼。然而,在翻阅的过程中,我发现它并不是一本高高在上、让人难以接近的书。相反,作者的语言非常朴实,很多复杂的概念都被拆解成易于理解的部分。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于“辨证论治”的详细阐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固定的模式,而是强调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手段。这让我意识到,针刀医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套路,而是一种充满智慧和变通的医学体系。书中还提供了很多关于康复训练和日常保健的建议,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给专业人士看的,更是可以指导普通读者如何更好地照顾自己的身体。我非常期待能够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

评分

不得不说,这套关于针刀医学的书,在深入浅出的程度上做得相当出色。我本身不是医学专业出身,一开始拿到这套书,确实有点担心里面的术语和理论会让我望而却步。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在解释一些核心概念的时候,总是能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或者类比一些大家熟知的物理学原理,让我这个理工科思维的人也能很快抓住要点。比如,关于“筋骨失调”的论述,作者将其比作机器零件的错位,非常直观地揭示了病理机制。另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典故和名家医案,这些故事性的内容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对针刀医学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辨证施治”的讲解,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病用什么方法”,而是强调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从多个维度去分析,然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对针刀医学的专业性有了更强的信心。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理解针刀医学的入门书籍,终于让我找到了这套。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合理,从最基础的理论框架,到具体的临床应用,层层递进,逻辑性很强。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筋膜链”的讲解,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全身的筋膜系统比作一张无形的网,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引发连锁反应。这一点让我对很多不明原因的疼痛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书中还配有大量的插图和图表,这对于理解复杂的解剖结构和治疗手法非常有帮助。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穴位和经络走向的插图,清晰明了,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辨认。虽然我还在学习过程中,但已经能感觉到这本书对我的中医认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