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当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目 录
诗 经 (1)��
国 风 (3)��
小 雅 (109)��
大 雅 (130)��
鲁 颂 (158)��
商 颂 (165)��
尚 书 (169)
虞 书 (171)��
夏 书 (181)��
商 书 (194)��
周 书 (207)��
礼 记 (273)��
周 易 (439)��
论 语 (575)��
孟 子 (709)��
篇 梁惠王章句上(凡七章) (711)��
篇 梁惠王章句下(凡十六章) (723)��
第二篇 公孙丑章句上(凡九章) (739)��
第二篇 公孙丑章句下(凡十四章) (752)��
第三篇 滕文公章句上(凡五章) (765)��
第三篇 滕文公章句下(凡十章) (776)��
第四篇 离娄章句上(凡廿八章) (787)��
第四篇 离娄章句下(凡三十三章) (802)��
第五篇 万章章句上(凡九章) (816)��
第五篇 万章章句下(凡九章) (827)��
第六篇 告子章句上(凡二十章) (838)��
第六篇 告子章句下(凡十六章) (851)��
第七篇 尽心章句上(凡四十六章) (864)��
第七篇 尽心章句下(凡三十八章) (882)��
春 秋 左 传 (899)��
隐 公 (901)��
桓 公 (911)��
庄 公 (917)��
闵 公 (933)��
僖 公 (940)��
文 公 (951)��
宣 公 (969)��
成 公 (981)��
襄 公 (1007)��
昭 公 (1018)��
定 公 (1092)��
哀 公 (1104)��
史 记 (1111)��
汉 书 (1205)��
后 汉 书 (1297)��
三 国 志 (1389)��
资 治 通 鉴 (1483)��
国 语 (1531)��
周 语 (1533)��
鲁 语 (1554)��
晋 语 (1562)��
楚 语 (1599)��
战 国 策 (1611)��
秦 策 (1613)��
齐 策 (1654)��
楚 策 (1671)��
赵 策 (1682)��
魏 策 (1697)��
韩 策 (1709)��
燕 策 (1716)��
宋·卫策 (1723)��
中山策 (1729)��
老 子 (1733)��
庄 子 (1771)��
墨 子 (1849)��
荀 子 (1929)��
卷 (1931)��
第二卷 (1948)��
第三卷 (1967)��
第四卷 (1986)��
第五卷 (2004)��
第六卷 (2019)��
第七卷 (2031)��
第八卷 (2051)��
第九卷 (2069)��
韩 非 子 (2077)��
孙 子 兵 法 (2043)��
吴 子 兵 法 (2179)��
商 君 书 (2195)��
管 子 (2245)��
盐 铁 论 (2331)��
论 衡 (2403)��
昭明文选 (2537)��
京 都 (2539)��
畋 猎 (2587)��
纪 行 (2605)��
游 览 (2609)��
江 海 (2614)��
物 色 (2620)��
鸟 兽 (2631)��
志 (2634)��
哀 伤 (2636)��
论 文 (2643)��
音 乐 (2653)��
情 (2676)��
劝 励 (2691)��
游 仙 (2694)��
招 隐 (2695)��
游 览 (2696)��
咏 怀 (2697)��
哀 伤 (2699)��
赠答二 (2703)��
赠答三 (2709)��
赠答四 (2710)��
行旅下 (2711)��
乐府上 (2712)��
乐府下 (2713)��
挽 歌 (2714)��
杂 歌 (2715)��
杂诗上 (2715)��
杂诗下 (2718)��
骚 上 (2720)��
骚 下 (2725)��
七 (2729)��
上 书 (2740)��
笺 (2744)��
书 (2746)��
设 论 (2768)��
辞 (2772)��
序 (2773)��
颂 (2777)��
论 (2779)��
吊 文 (2800)��
陶渊明集 (2803)��
李太白集 (2851)��
五 古 (2853)��
七 古 (2872)��
五 律 (2880)��
七 绝 (2883)��
杜子美工部集 (2885)��
五 古 (2887)��
七 古 (2895)��
五 律 (2903)��
七 律 (2908)��
白香山集 (2915)��
陆放翁剑南诗集 (2931)��
七 绝 (2933)��
七 律 (2949)��
韩退之昌黎集 (2961)��
柳子厚柳州集 (2999)��
欧阳永叔文忠集 (3027)��
苏明允老泉集 (3057)��
苏子瞻东坡集 (3073)��
七 古 (3097)��
七 律 (3103)��
七 绝 (3106)��
苏子由栾城集 (3111)��
曾子固南丰集 (3127)��
王介甫临川集 (3141)��
归熙甫震川集 (3157)��
侯朝宗壮悔堂集 (3185)��
魏冰叔叔子集 (3203)��
汪苕文尧峰集 (3229)��
方灵皋望溪集 (3255)��
姚姬传惜抱轩集 (3283)��
恽子居大云山房集 (3309)��
龚定今
酉皿集 (3323)��
这套书的装帧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里就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我原本只是想找一套比较权威的《资治通鉴》来细读,结果被这套书的精美外壳完全吸引住了。翻开内页,那种米白色的纸张配上清晰的宋体字,阅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看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尤其喜欢它那种仿古的排版设计,虽然是现代的精译版本,但丝毫没有削弱传统经典的韵味。我特别注意了一下装订的工艺,皮质封面的手感温润细腻,边缘处理得干净利落,即便是经常翻阅,也完全没有松垮的迹象。我把家里的其他几本精装书拿来对比了一下,这套书在细节处理上明显更胜一筹,比如烫金的字体,光泽自然,没有廉价感。对于一个有收藏癖的读者来说,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觉得整个书房的格调都提升了好几个层次。看到首页的扉页设计,能感受到出版方在“重现经典”这件事上的用心良苦,这不是简单的印刷品,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载体。我至今还没舍得完全打开它去阅读那些深奥的文字,光是欣赏它的外壳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希望能一直保持这份完好如初的状态。
评分我最近对明清小说的研究兴趣渐浓,希望能找到一套注释详尽的《聊斋志异》全本。市面上很多版本要么是太偏学术化,注释过于晦涩难懂,要么就是注释太少,很多典故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一扫而过,读起来总觉得意犹未尽。这套书(指我正在找的另一本书)的排版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它的注释部分放在了页脚,字体略小但清晰,内容上既没有过度解读,又精准地解释了文言中的生僻词汇和典故出处。最让我惊喜的是,有些篇章后面还附带了简短的“今译要点”,这对于理解那些充满民间色彩和寓言性质的故事尤其有帮助。我花了一个下午对比了其中一篇《促织》的几个不同版本,发现这套书的译文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更贴近现代读者的语感,流畅自然,读起来毫无阻碍。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正是阅读古籍时最渴望的体验。而且,它对作者在故事中影射的官场现象分析得也很到位,这使得阅读过程不仅仅是看故事,更像是一次对古代社会形态的深度考察。
评分孩子马上要上初中了,我们希望培养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但又不能一开始就接触过于枯燥的说教。因此,我在挑选课外读物时非常注重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平衡。我最终选择了那本(指我正在找的另一本书),主要是看中了它在介绍《论语》时所采取的故事化叙事手法。它没有将孔子的言行简单地罗列,而是将每一章的重点内容融入到一个具体的历史场景或弟子问答的情境中。比如,讲解“仁”的概念时,是通过记录颜回、子路等人向孔子请教的不同侧面来展现“仁”的多维度含义。这种方式,让原本严肃的儒家思想变得鲜活起来,孩子们更容易产生共鸣。更棒的是,书的末尾还设置了“今日小问答”和“生活实践小建议”,将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这本选材和编排都非常贴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无疑是家庭共读的绝佳选择。
评分最近在准备一个关于宋词格律的讲座,急需一本关于《全宋词》的权威参考书目。我主要关注的是词牌的平仄变化和用韵习惯,这对理解词人的创作心境至关重要。我选中的那本(指我正在找的另一本书)可以说是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的细致。它收录的词作不仅按词人分部,更在词牌名下清晰地标注了该词牌的基本格式和韵部要求。更关键的是,它似乎还收录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小词调,这对于拓展我的研究视野非常有帮助。我注意到,它在对一些流传已久的词作的作者归属或词句断句上,提出了新的考证观点,这在学术探讨中是非常宝贵的参考点。虽然这本书的篇幅极其庞大,拿在手上颇有分量,但它的目录编排逻辑性极强,检索起来非常方便,大大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与其说这是一本词集,不如说它是一部精密的宋代文学工具书,为深入探究宋词的音乐性和文学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我一直想系统学习一下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尤其是老庄的辩证法,但面对《道德经》和《庄子》这种文字极简、内涵无限的经典,如果没有好的导读实在寸步难行。我购入的这本(指我正在找的另一本书)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采取的是“原文对照,多角度解读”的模式。对于《道德经》的每一章,它首先给出最精炼的白话翻译,然后紧接着是几段对核心概念的阐释,这些阐释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引入了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的相关观点进行比对。比如对“道可道,非常道”的解读,它就引用了不同学派的论述,让读者能体会到千年来对同一句话的不同理解脉络。这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豪华的学术研讨会上,听着几位大师为你逐层剖析。它没有直接给我答案,而是教会我如何去思考这些深奥的问题,这种引导式的学习体验,比单纯的注释要高明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