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杂技 9787504485700

中国古代杂技 978750448570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芳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史
  • 杂技
  • 民俗文化
  • 表演艺术
  • 文化史
  • 历史文化
  • 传统文化
  • 技艺
  • 社会生活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联文化传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ISBN:9787504485700
商品编码:2657170596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杂技

定价:25.00元

售价:11.8元,便宜13.2元,折扣47

作者:赵芳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04485700

字数:

页码:18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的百戏杂技艺术,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族艺术。它来源于我国各族人民长期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不仅有着我们民族的独特风格和浓郁的生产、生活气息,而且与我们民族的各种传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中国古代杂技》介绍了古代杂技的有关知识,以时间发展为线索,向我们依次展现了杂技艺术从萌生到先秦、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先民的智慧,更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坚毅、乐观、勇敢、豪放的性格。

目录


章 追根溯源-一杂技的源起
节 源远流长的杂技与杂技文化
杂技的萌芽时期
渔猎技巧与杂技
农牧驯兽活动与杂技
从“飞去来器”谈起
击壤与“执干威舞”
滑稽技艺雏形:夏朝的“奇伟戏”
祭祀活动与巫傩杂技
中国杂技的艺术特色
中国杂技艺术与东方文化
第二节 历史弥新——杂技经典项目
险中求胜:竿技
叹为观止:走索
柔中有刚:冲狭
不断创新:叠案
灵巧精彩:舞轮
精彩纷呈:舞刀舞杖
极尽其妙:狮子舞
精采绝伦的倒立与柔术
第三节 妙趣横生——杂技故事
“杂技之乡”的来历
聪明的杂技艺人李致富
杂技之父孙福有
“空中飞钱”的传说
“空瓶取酒”的传说
“舞狮子”的传说
六朝马戏大交流与吴桥马戏

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杂技
节 早期的杂技样式
奇伟之戏与周代乐舞
角力、举鼎共争鸣
跳丸跳剑的出现
第二节 先秦趣味杂技活动
“跟斗”翻飞
宜撩弄丸
口技
投壶

第三章 汉代的杂技
节 汉代杂技的复兴
杂技复兴的倡导者汉武帝
宴乐杂技的出现
东汉的杂技团
角抵戏的出现
第二节 汉代有趣的杂技项目
力技
惊险的高空节目
耍坛与旋盘
俳优、谐戏与傀儡戏

第四章 魏晋隋唐时期的杂技
节 魏晋南北朝的杂技
三曹与杂技
“剑、丹、豆、环”等幻术的形成
凤凰衔书
庙会与狮子舞
鼎技与燕戏
檀技与高缠
手技耍弄
第二节 隋唐的杂技
唐杂技的繁荣与变迁
隋唐乔装戏和彩扎戏
驯象与象舞
驯猴杂技
“胡技”与“胡舞”
形式繁多的竿木表演
教坊与大醣
叠置技与形体技巧
球戏杂技
花样繁多的高空技艺

第五章 宋元明清时期的杂技
节 宋元杂技的发展
宋代“七宝之戏”
宋元时期的瓦子伎艺
第二节 目不暇接的宋元杂技
马戏和动物戏技艺
别具一格的水上百戏
元代的“杂把戏”
宋元时的相扑、乔相扑
烟火杂技
投坑与跳索
杂手艺和踢弄
第三节 明清杂技的新发展
江湖把戏的兴盛
舞流星、皮条
耍坛子、耍花盘
“堂会”和“撂地”杂技
禽戏杂技
蹬技杂技
明清口技之明春和暗春

第六章 近现代杂技的继承发展
节 艺术与其他技艺的糅合
杂技与体育竞技
足球踢弄技巧
武术与杂技的融合
气功技能与杂技
第二节 近代杂技的发展
西洋马戏进入中国
中国杂技走出国门
近代杂技体系的形成
20世纪中国杂技的没落与新生
第三节 当代杂技的创新发展
节目不断创新
杂技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古代杂技:千年传承的奇技魅影》 中国古代杂技,是一部活态的历史,它以惊险刺激的技艺、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展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追求技艺巅峰的智慧与勇气。本书将带您穿越时空的洪流,深入探寻中国古代杂技的源起、发展、高峰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历史的积淀:从宫廷到市井的演变 杂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从原始部落的祭祀舞蹈、狩猎模拟,到春秋战国时期宫廷宴乐中的技艺表演,杂技的雏形便已显露。秦汉时期,随着统一国家的建立,杂技表演更加兴盛,涌现出“百戏”这一集歌舞、杂技、戏曲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形式,成为宫廷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早期杂技表演者的一种称谓,他们模仿动物、神话人物,技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唐宋时期,中国古代杂技迎来了第一个辉煌时期。此时的杂技表演已从宫廷走向市井,在寺庙庙会、市集酒肆、达官贵人家中广泛流行。宋代《东京梦华录》等文献中,对当时杂技表演的繁盛景象有着生动的描绘,例如走索、弄丸、变戏法、倒 the、马戏等,都已成为深受百姓喜爱的表演项目。这一时期,杂技表演不仅注重技艺的难度,更开始追求艺术的观赏性和趣味性,表演者们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行会组织,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元明清时期,杂技表演继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民间,各种地方性的杂技团体应运而生,他们走南闯北,将杂技艺术传播到全国各地。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享誉民间的杂技大师,他们的技艺精湛,名震一时。例如,明代的“肩上芭蕾”,清代的“钻圈”、“走钢丝”等,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同时,杂技表演也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融合,例如,许多戏曲表演中都融入了精彩的杂技元素,增加了表演的观赏性。 技艺的辉煌:令人惊叹的绝活集锦 中国古代杂技以其种类繁多、技艺高超而闻名于世。本书将重点介绍以下几类极具代表性的杂技项目: 身体柔韧与力量的极致展现: 如“软骨功”表演者能够将身体弯曲到不可思议的角度,“倒 the”表演者则能用颈部、肩部等部位支撑起沉重的物体,展现出惊人的柔韧性和力量。“身体钻圈”、“人体变线”等项目更是将人体的可塑性发挥到极致。 平衡与协调的艺术: “走钢丝”是中国古代杂技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之一,表演者们在高空中,凭借精湛的平衡技巧,在细细的钢丝上行走、跳跃、翻滚,令人屏息凝.“走扁担”、“立竿顶碗”等项目,同样考验着表演者卓越的平衡感和协调性。 惊险刺激的器械表演: “刀山火海”项目,表演者赤足攀登布满尖刀的“刀山”,或在燃烧的“火海”中穿梭,以其超凡的胆识和技艺震撼观众。“飞叉”、“高台跳水”等,都充满了惊险与刺激,展现了表演者对自身极限的挑战。 精妙绝伦的技巧表演: “弄丸”技艺,表演者能够将数枚甚至数十枚小球在手中、脚上、身体的各个部位巧妙地抛接、传递,令人眼花缭乱。“变戏法”则利用道具和手法,制造出种种不可思议的幻象,如同魔术一般。“顶技”更是将各种器物,从碗、盘到桌椅,在头上、肩上、脚上进行高难度的顶立和操控。 人与动物的默契配合: “马戏”是中国古代杂技中一项重要的表演形式,经过训练的马匹能够按照指令完成各种动作,与表演者配合默契,展现出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训猴”、“训狗”等项目,也以其趣味性和观赏性深受喜爱。 文化的底蕴:杂技中的哲学与民俗 中国古代杂技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哲学思想的体现: 许多杂技项目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寓意。例如,“走钢丝”象征着人生道路的艰难与挑战,以及超脱世俗的境界;“平衡术”则体现了道家“中庸之道”的思想,追求事物的和谐与稳定。 民俗风情的展现: 杂技表演与中国传统的节日庆典、民间习俗紧密相连。在庙会、节庆期间,杂技表演是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它们不仅为民众带来欢乐,也成为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民间智慧的结晶: 杂技表演的许多技巧,都是民间艺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观察自然、模仿生活,不断摸索、创新而形成的。它们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勇于探索的精神。 社会功能的演变: 从最初的祭祀仪式,到宫廷的皇家娱乐,再到市井的民间表演,杂技的功能也在不断演变。它既是娱乐大众的艺术形式,也曾是统治者彰显国力、安抚民心的一种手段。 结语 中国古代杂技,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本书希望通过对这些千年绝技的深入挖掘和详细阐述,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古代杂技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民族在技艺上的极致追求,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它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朝圣。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中国古代的某些艺术形式,我一直抱有一种探索和求知的态度,而杂技,无疑是中国古代艺术中一个充满魅力的领域。当我得知有《中国古代杂技》这本书的存在时,我的兴趣便被深深地勾了起来。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杂技表演背后科学原理的解读。当然,我并不是指要像现代科学研究那样严谨的分析,而是希望能够通过书中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技艺是如何实现的。例如,关于平衡、力量、柔韧性的训练,以及如何利用简单的道具达到惊人的效果。此外,我也很想了解,在古代,人们是如何理解和研究人体潜能的?是否有相关的医学或运动学知识,能够为杂技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关于古代杂技表演的科学观察和记录?我对那些跨越时代的、关于人类挑战身体极限的探索,一直感到非常好奇。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勇气、智慧和探索精神的生动写照。

评分

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杂技的书,书名是《中国古代杂技》,书号是9787504485700。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封面,就足以让我对其中可能蕴含的精彩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情有独钟,而杂技作为其中一个充满活力和观赏性的分支,更是让我着迷。想象一下,在没有现代科技的古代,人们如何通过精湛的技艺,挑战人体的极限,用智慧和勇气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表演,这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窥探古人生活和智慧的窗口。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那些失传已久,抑或是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来的古老技艺。是会详细介绍动作的分解和技巧的要领,还是会侧重于杂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发展和传承?书中是否会提及那些技艺高超、名噪一时的杂技大师,以及他们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我对那些关于古代市井生活、宫廷表演,甚至战场上可能出现的特殊杂技应用的描述尤为感兴趣。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表演艺术的书,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社会风貌、民间智慧和人文精神的百科全书。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去感受那份古老而又鲜活的艺术魅力。

评分

我一直认为,任何一门艺术的精髓,都离不开其背后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当我看到《中国古代杂技》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便是它所承载的那些流传千年的技艺和故事。书中的每一个篇章,都可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每一次表演,都可能凝聚着无数匠人的心血和智慧。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杂技起源和演变的部分。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和文化土壤,孕育出了如此多姿多彩的杂技形式?是祭祀庆典上的祈福表演,是宫廷宴会上的助兴节目,还是市井街头上的娱乐大众?这些问题都牵引着我的好奇心。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不同朝代杂技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它们如何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例如,我曾听说过一些关于古代走钢丝、吞火、变脸等表演的传说,但对其具体的技术细节和表演过程知之甚少。这本书是否会对此进行详细的解读和考证?此外,书中关于杂技的道具、服装、音乐等方面的介绍,也同样令人期待。这些细节之处,往往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工艺水平。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人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他们如何用最朴素的方式,创造出最令人震撼的艺术奇迹。

评分

每当我思考中国古代的民间生活,脑海中总会浮现出热闹非凡的集市、锣鼓喧天的戏台,以及那些身怀绝技、引人围观的艺人。这本书《中国古代杂技》,就像是一张通往那个时代的时光机,让我有机会去亲身感受那份久违的市井烟火和艺术活力。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各种各样鲜活的杂技表演场景,不仅仅是那些惊险刺激的高难度动作,更包括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以及杂技在当时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失传已久的,或者具有地方特色的杂技表演形式?那些流传于民间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杂技,是否也会得到细致的展现?我很好奇,在古代,杂技表演是如何组织的,艺人们又是如何生存和发展的?他们是否有着严格的师徒传承制度,或者是有着自己独特的行业协会?书中关于杂技表演的场所、观众的构成、以及表演所带来的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探讨,都将是我重点关注的内容。我相信,通过这些生动的细节,我能够更立体地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百态,以及杂技艺术在其中所散发出的独特光芒。

评分

我对中国古代的书籍,总有一种特别的敬畏感,仿佛每一页都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中国古代杂技》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创造力和对生活的热爱。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涉及一些关于古代杂技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与创新。例如,杂技是否曾与舞蹈、戏剧、音乐等相结合,创造出更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以杂技为主题的绘画、雕塑、文学作品,从而展现杂技在古代艺术领域的广泛影响?我更希望能够看到,杂技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是随着王朝的兴衰而起伏,还是在民间生生不息,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我对那些关于杂技在古代社会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无论是作为娱乐、作为技能、还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在我眼中,是一扇通往古代中国文化宝库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艺术瑰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