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Women Rise: Break the 12 Habits Holding You Back from Your Next Raise, Promotion, or Job
作者: Sally Helgesen;Marshall Goldsmith;
ISBN13: 9780316440127
类型: 精装(精装书)
语种: 英语(English)
出版日期: 2018-04-10
出版社: Hachette Books
页数: 256
重量(克): 408
尺寸: 22.86 x 15.748 x 2.286 cm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流畅。它不是一堆孤立的建议的堆砌,而是一条清晰的、引导式的旅程。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如何从识别最初的症状开始,逐步深入到对核心信念的挑战,最后过渡到实际的外部行为的调整。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太难,而是因为我需要时间去消化其中一个观点对我既有认知的冲击。例如,关于“将每一次小小的失败都看作是世界末日”的习惯,作者提出的“微观迭代法”的概念,我从未在其他地方读到过。她强调的不是要“不犯错”,而是要将犯错的代价降到最小,用极小的风险去测试一个想法的可行性。这完全颠覆了我过去那种“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最好”的僵硬思维。它教会我们,成长不是一个线性的攀升过程,而更像是在一个迷宫里不断试错和调整方向的过程。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风险的认知被重新校准了,不再将“试错”等同于“失败”,这对于任何需要创新和变革的领域都是一个巨大的解放。
评分这本新书真是一剂强心针,尤其对于那些感觉自己在职业道路上被某种无形的力量阻碍的女性朋友们。我最近读完后,感觉像是突然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户,终于能让新鲜空气涌入。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接地气,她没有采用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反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真正理解我们挣扎的同行在分享她的观察和感悟。书中对几种常见的“自我设限”行为的剖析,简直是精准得让人心惊。比如,那个关于“过度追求完美”的章节,我简直要拍案叫绝,作者用几个生活化的例子,清晰地展示了这种完美主义如何将本应是助力(对细节的关注)变成了阻力(行动的瘫痪)。我过去总以为这是我敬业的表现,现在看来,这更像是一种潜意识的拖延战术,生怕自己不够好,干脆就不敢迈出那关键的一步。这种深刻的自我觉察,是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有过的体验。它提供的建议不是那种空泛的“相信自己”,而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步骤,教你如何识别那个声音,并用更具建设性的自我对话去取代它。读完后我立刻在接下来的工作会议中尝试了其中一个“暂停并提问”的小技巧,效果立竿见影,那种长期压抑的表达欲一下子就释放出来了,感觉整个人都轻盈了许多。
评分从整体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重量感非常实在,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就丢在一边的快餐读物,而是那种你会想在未来的不同阶段反复翻阅、每次都能从中汲取新养分的工具书。书的排版和章节划分也做得非常贴心,即使在忙碌的工作间隙,也能随时抓住零散的时间阅读一小节,并且每一节的收尾都设计得像一个迷你“行动清单”,让你不会因为信息过载而感到不知所措。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于“休息和恢复”这个常被职场人士忽视的环节的处理。它没有将其视为一种奖励,而是将其定位为“战略性投资”的一部分,强调高质量的停顿是保证高质量产出的前提。这一点,在当今这种“24/7在线”的文化中,显得尤为珍贵和及时。这本书成功地将自我提升的主题从“更努力地工作”升级到了“更智慧地生活和工作”,它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更人性化的成功模型,让人在追求卓越的同时,也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完整。这本书,无疑是近些年来我读到的最具洞察力和实用价值的职场成长类书籍之一。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种“职场行为指南”是持怀疑态度的,市面上这类书籍太多,大多是换汤不换药的陈词滥调。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无意识偏见”和“习惯性反应”的深入挖掘。它不像很多书只是停留在表层,告诉你“要更自信”,而是深挖我们为何会不自觉地采取某些行为模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某些论点时,那种近乎人类学的观察力。她不仅仅是在描述现象,更是在试图解构形成这些现象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书中对“过度寻求赞同”这一习惯的分析,让我对自己过去在项目汇报时的表现有了全新的认识——那哪里是寻求反馈,分明是在乞求外界的认可来弥补内心的不安全感。更妙的是,她没有将这些习惯妖魔化,而是将它们视为人类在特定环境中为求生存而发展出的应对策略,只是在今天的职场环境中,这些策略已经过时并开始反噬我们。这种理解上的转变至关重要,因为它消除了羞耻感,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温和、更科学的态度去审视和重塑自己的行为。这种对内在机制的透彻剖析,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它带来的不是一时的鼓舞,而是长期的思维结构优化。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它有一种独特的、近乎诗意的洞察力,但同时又保持了极高的专业性和数据支撑。这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论著,也不是那种浮夸的励志宣言,它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作者在穿插个人轶事或案例时,总能精准地切入读者的情感共鸣区,让人忍不住想:“天哪,这说的就是我!”但一旦你被这种情感代入感抓住后,紧随而来的就是严谨的逻辑分析和心理学理论支撑,这种“情感共振+理性打磨”的组合拳,让书中的观点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我特别欣赏它对“透明度”的讨论,作者认为,过度的自我保护和信息过滤,在长期来看,反而会制造出隔阂,阻碍真正的合作与信任的建立。这种对人际动态的深刻理解,远超出了个人成长的范畴,它触及到了团队协作和领导力的核心。我强烈推荐给那些不仅想提升自己,还想改善与同事、合作伙伴之间互动模式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