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传(图文典藏版)

王安石传(图文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解玺璋... 编
图书标签:
  • 王安石
  • 宋史
  • 传记
  • 历史人物
  • 政治家
  • 改革家
  • 文学家
  • 典藏版
  • 图文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湖南人民
ISBN:9787556118915
商品编码:26725729380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王安石传(图文典藏版)
  • 作者:梁启超|译者:解玺璋
  • 定价:48
  • 出版社:湖南人民
  • ISBN号:9787556118915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2-01
  • 印刷时间:2018-02-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323
  • 字数:350千字

编辑推荐语

1000年前的改革风云录,对**中国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2. 孤独而坚定的改革家王安石,文人的情怀与傲骨,穿越名利场的纠葛纷扰,先贤的故事给你力量和决心。
3. 同为变法改革先驱者的梁启超,格外推崇,深度解读;知名历史学者解玺璋译写,明白晓畅,帮你读懂经典作品。

内容提要

作为一位孤独的改革家,在中国历**,可能没有比王安石*具争议的人了。古往今来对于他的评价有天壤之别,在变法、学问、人格各侧面均有所抵牾;同时代的苏轼、司马光*在不同时期有过褒贬不一的论断。本书系统论述了王安石时代的政局以及他的思想成长轨迹、执政前后的活动、新法的内容及成败、学术与文学、家庭与交友等几个方面,作者以敏锐的学者眼光、严谨的史家笔法,引证史料著作过百部,并以近代欧美政治为参照,透彻分析了王安石新法的成败得失;并作“考异”十九条,力图还历史烟尘中的王安石以真实面目。 本书视角独特、思想新锐、资料宏赡、论述严谨,一卷在手,尽览北宋政坛、文坛的万千气象,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引人深思,启人心智。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90年起师从康有为。1895年在北京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参加强学会,旋为上海《时务报》主笔。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1898年参加“百日维新”,同年变法失败,逃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1913年归国,加入共和党,不久又组织进步党,并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 一生著述宏富,涵盖政治、经济、哲学、法学、历史、新闻、语言、宗教等领域。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目录

例言
绪论
王安石的时代(上)
王安石的时代(下)
王安石小传
执政前的王安石(上)
执政前的王安石(中)
执政前的王安石(下)
王安石与宋神宗
总论——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和施政纲领(一)
分配、税收和**财政——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和施政纲领(二)
军队和国防——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和施政纲领(三)
教育和选举——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和施政纲领(四)
王安石打了哪些仗
罢官之后的王安石
王安石新政的成绩
王安石新政受到的阻挠和破坏(上)
王安石新政受到的阻挠和破坏(下)
王安石的用人和交友
王安石的家庭
王安石的学术成就
王安石的文学成就(上)
王安石的文学成就(下)


好的,以下是一本与《王安石传(图文典藏版)》内容无关的图书简介: --- 《大唐风云:安史之乱全景再现》 书籍概述 本书是一部详尽记述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历史时期——安史之乱及其深远影响的纪实性、研究性著作。它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精微的史料考证为骨架,构建了一幅波澜壮阔、血肉丰满的唐代中晚期画卷。本书不侧重于描绘个体英雄的传奇,而是力求还原一场结构性危机如何从内部萌发,如何席卷帝国,以及它如何彻底重塑了唐朝的政治、军事和社会格局。 核心主题与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盛世的裂痕——开元天宝间的暗流涌动 本卷深入剖析了“开元盛世”光环下的结构性矛盾。我们不再仅仅停留在唐玄宗晚年的享乐与怠政这一表层叙事上。 财政的失衡与土地兼并: 详细考察了均田制瓦解后,赋税结构如何转向更依赖商税和间接税,以及由此引发的贫富差距加剧和社会底层的不满情绪。重点分析了“庸、调、租”制度的实际执行困境,及其对地方经济的抑制作用。 军事体制的异化: 聚焦于节度使制度的膨胀。本书详述了从边疆防御需要到内部权力集中的演变过程,分析了唐玄宗对藩镇武将的过度依赖,以及中央对军事力量的控制力如何逐渐削弱。对哥舒翰、高仙芝、安禄山等人的军事背景和政治抱负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 宦官集团的崛起: 探讨了皇帝对亲信宦官的信任如何形成一种制度性风险。从李辅国的早期影响力到更深层次的政治渗透,描绘了宦官在调兵权和监军权上的步步紧逼。 第二部分:烈火燎原——叛乱爆发与战争的残酷逻辑 这一部分是全书的高潮,专注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八年(755年至763年)的军事和政治进程。 洛阳的陷落与长安的易主: 细腻还原了叛军从河北以雷霆万钧之势南下的全过程。对比分析了唐军在陈留、潼关等关键战役中的战略失误与执行不力。特别关注了杨国忠与边将之间的猜忌如何直接导致了防线的崩溃。 “两京保卫战”与民心向背: 详尽描述了唐肃宗在灵武的继位,以及随后朝廷内部的路线斗争——主和派与主战派的博弈。本书大量引用地方志和民间叙事,以侧面反映战乱对普通民众生活的毁灭性冲击,包括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粮食短缺以及瘟疫的流行。 回纥与吐蕃的介入: 重点分析了唐朝在危急时刻对外族势力的求助策略,及其带来的长期负面效应。回纥对中原的劫掠,以及吐蕃对陇右和关中的蚕食,是如何使平定内乱的过程,演变成了一场牵动周边所有势力的复杂地缘政治博弈。 第三部分:焦土余烬——重塑的帝国与历史的遗产 安史之乱并非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时代的起点。本部分着眼于叛乱平定后的重建与转型。 “两税法”的渊源与实施: 深入探讨了杨炎推行的“两税法”的改革背景。本书认为,这项改革与其说是对唐前期赋税制度的修补,不如说是对唐朝中央财政权力的一次结构性让渡,标志着土地国家所有权向更灵活的财产所有权的转变。 藩镇割据的固化: 详细梳理了各地节度使在平叛过程中获得的实际权力,并分析了朝廷如何试图通过“遥领”和“文官节制”等手段来削弱其权力,但最终往往徒劳。本书通过对河北三镇、中原各镇的案例分析,揭示了藩镇与中央之间长期、复杂的“依附与对抗”关系。 文学与思想的回响: 探讨了这场浩劫对唐代文化精神的影响。从杜甫的“三吏三别”到白居易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探究了战乱如何促使文人从玄宗初期的唯美主义转向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为中晚唐的现实主义思潮奠定了基础。 本书特色 1. 多维史料交叉印证: 本书的材料来源极为广泛,不仅依赖《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更大量引入了出土简牍、敦煌文书、地方志残篇以及私人笔记,力求呈现一个更立体、去英雄化的历史现场。 2. 地理信息系统(GIS)辅助分析: 配有大量定制地图,精确标示了战役发生地、人口迁徙路线及主要军事要塞的变迁,帮助读者直观理解战略部署的得失。 3. 人物群像的复杂性刻画: 对安禄山、史思明等叛军领袖的动机进行心理学和历史社会学层面的剖析,避免脸谱化处理,展现其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选择与局限。同时,也公正评价了如郭子仪、李光弼等平叛功臣在维护帝国完整中所做的巨大牺牲。 适用读者 本书适合对唐史、中国古代军事史、政治制度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高校历史系师生以及所有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上一次关键转折点的历史爱好者。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叙事,更是一部关于帝国兴衰、权力结构与人性抉择的深刻反思之作。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功底是毋庸置疑的,看得出来作者在资料搜集和考据上下了极大的功夫,这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留意到书中引用的不少一手史料的细节,即便是对于一些小的生活习惯或者当时士大夫阶层普遍的认知背景,都有着非常扎实的支撑,而不是凭空想象。这种严谨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信服力。不过,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似乎有一种本事,能把那些深奥的理财思想、复杂的变法条文,用一种近乎平白的语言阐述出来,让人即使没有深厚的经史背景,也能大致领会其精髓。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晦涩的古代文献与现代读者的理解力,这才是真正高明的历史普及。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真是没得挑,厚实得像块砖头,封面设计得典雅又不失古朴,那种泛着微微油墨香的纸张拿在手里,就让人忍不住想沉浸进去。我特别喜欢它这种图文并茂的处理方式,不是那种生硬的文字堆砌,而是通过那些精致的插图,仿佛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北宋年间。你看那些对当时街市的描绘,或者对朝堂上衮衮诸生面孔的刻画,都处理得非常细腻,让人感觉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场景。翻阅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带来的心理暗示,似乎也加深了对历史人物的敬畏感,觉得这绝对是一本经过了精心打磨和考证的重量级作品,不是那种匆匆忙忙赶出来的速食读物。光是这阅读的“仪式感”就值回票价了,每次捧起它,都像是进行一场与历史的私密对话,让人心头涌起一股踏实的满足感。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把历史写成一成不变的宿命论。作者似乎总是在探讨“选择”的意义。在描述那些关键的历史抉择时,总是会呈现出多重可能性和不同路径的对比,虽然最终的结果已定,但在文字的推演中,我们能看到如果当时稍微偏离了既定的轨道,历史可能会发生怎样的转向。这种对历史“可能性”的探讨,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思考欲望。读完之后,我没有觉得历史已经尘埃落定,反而更觉得历史是一系列充满偶然性和人力干预的动态过程,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下的处境,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参照系和更深一层的反思维度。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的范畴。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特别是它对“图”的运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可不是那种随便找几张古代画作往里塞的敷衍了事,而是真正做到了“图为文辅,文以图显”。有些篇章,光是看那些精心挑选并予以注释的文物照片或手稿拓片,就能体会到当时的书法风格、器物流型,这些视觉信息与文字描述形成了完美的互文关系。例如,当文字描述到某项政策推行时的阻力时,配上一张当时反对派留下的诗文拓本,那种无声的对抗感立刻就出来了,冲击力比纯文字强太多了。这种图文编排的精妙程度,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从“阅读”升级到了“鉴赏”的层次。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传记文学有点望而却步,总觉得历史人物的故事总是充满了高大全的叙事腔调,读起来难免觉得枯燥乏味,生怕又是一本流水账式的记录。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它没有一味地拔高人物的光辉事迹,反而敢于深入挖掘那些更具人性的侧面。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的政治斗争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又犀利的笔触,既没有陷入无休止的党争细节泥潭,又将关键的矛盾冲突交代得清清楚楚。读到某些关键的转折点时,我甚至能体会到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感,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夹缝中挣扎的痛苦。这种处理方式,使得人物形象立体饱满,不再是教科书上的一个符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