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轩脉法》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5月1日)
平装: 173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7802314232, 9787802314238
条形码: 9787802314238
商品尺寸: 20 x 13.8 x 1.4 cm
商品重量: 159 g
《岐轩医学丛书:歧轩易医脉法》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7月1日)
丛书名: 岐轩医学丛书
平装: 114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751321476X, 9787513214766
条形码: 9787513214766
商品尺寸: 20.4 x 14.2 x 1 cm
商品重量: 141 g
《岐轩医学丛书:岐轩医道》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7月1日)
丛书名: 岐轩医学丛书
平装: 144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513214704
条形码: 9787513214704
商品尺寸: 20.4 x 14.2 x 1.2 cm
商品重量: 181 g
《岐轩医学丛书·歧轩药物法象:中医靶向用药》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7月1日)
丛书名: 岐轩医学丛书
平装: 137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513214759, 7513214751
条形码: 9787513214759
商品尺寸: 20.4 x 14.4 x 1.2 cm
商品重量: 181 g
《岐轩气解伤寒:从"气一元论"角度重识中医》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第1版 (2015年10月1日)
丛书名: 岐轩医学丛书
平装: 202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513227452, 7513227454
条形码: 9787513227452
商品尺寸: 20.4 x 14 x 1.2 cm
商品重量: 259 g
《岐轩医学丛书:歧轩脉法实战窍诀》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7月1日)
丛书名: 岐轩医学丛书
平装: 164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7513214727, 9787513214728
条形码: 9787513214728
商品尺寸: 20.4 x 14.4 x 1.2 cm
商品重量: 200 g
《岐轩脉法》
结合古代一些名医临床脉诊心得,从《黄帝内经》中挖掘整理并完善了脉诊方法,它具有简便、易学、临床实用性强的特点,真正实现了脉证药(针、推拿等)的高度统一。《岐轩脉法》分为四篇(一)脉理篇 阐释古今脉诊六大误区,和从《内经》中挖掘整理出的远古脉法,并对六大误区加以完善。(二)脉象篇 根据《内经》脉学理法对现在常用的27种脉象结合著名医家心得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评析,去伪存真,使脉象的临床价值更高。(三)应用篇 阐释了临床各科在“岐轩脉法”指导下的辩证论治。(四)杂论篇 阐述一些著名医家对《内经》中脉学思想的继承,以及一些脉诊知识。
《岐轩医学丛书:歧轩易医脉法》
是根据作者学习《易经》、《黄帝内经》时的临床心得以及教授学生时的录音整理而成,旨在体现作者医易同源、通用的观点。原理遵经是作者教授学生时,从《黄帝内经》等经典中整理的必诵部分,作者以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故不做讲解。十二张秘图是作者临床运用易理对脉象病机分析的经验总结。脉象阐微是作者结合易经阴阳太极学说及取象比类方法对26种脉象的理解。总之,《岐轩医学丛书:歧轩易医脉法》尝试了医易同源的学术思想在脉法临床中的实践与落实,旨在抛砖引玉,希就正于同道。
《岐轩医学丛书:岐轩医道》
介绍了岐轩医学的理论渊源,包括气一元论、阴阳五行一元观、藏象与形气的关系等。书后附《内经》部分原文与奇门遁甲,对《内经》中有关论述与奇门遁甲的相关性进行了评述。《岐轩医学丛书:岐轩医道》如能与《岐轩易医脉法》、《岐轩药物法象》等书籍参看,可更好地了解岐轩医学的全貌。
《岐轩医学丛书·歧轩药物法象:中医靶向用药》
在歧轩医学理论指导下,书中每味药物主要包括简介、性味、归经与靶向、脉应、服食感受与评述五个方面,并融合后世各家对该药物的药性认识,可供中医临床人员和歧轩医学实践者学习和参考。
《岐轩气解伤寒:从"气一元论"角度重识中医》
是在“气一元论”的视角下,遵循“守一元而法阴阳”的基本原则,运用“一气分阴阳、化三才而落实与六气”的一体化思辨模式,结合亲身尝服中药及运用方药的临床实践,重新解读《伤寒论》中的理、法、方、药体系,复原医圣仲景著《伤寒论》的本意。《岐轩气解伤寒:从"气一元论"角度重识中医》从天、地、人三才的角度分别对应与人体,落实传统中医,“以人为本”地去感悟伤寒,感悟中医。
《岐轩医学丛书:歧轩脉法实战窍诀》
是2008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岐轩脉法》的通俗精讲版,意在其基础上,进行深入浅出,易学易懂的讲解,旨在让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全书的特色就是贴近实战,贴近临床,重视诊脉的关键点——手法的运用,因为只有正确纯熟的手法,才会有精准的脉象。《岐轩医学丛书:歧轩脉法实战窍诀》更重视脉象要素的剖析,创造性地提出了脉象剖析的图示记录法,真正把要素落实到手下。
《岐轩脉法》
脉理篇
第一论 中医复兴脉诊当先
第二论 脉诊学习之六大误区
第三论 脉诊可以速成
——脉诊学习及快速提高的窍门
第四论 学习脉诊三部曲
第五论 脉诊的分类与统一
第六论 《内经》脉法要诀一
——辨阴阳第一
第七论 《内经》脉法要诀二
——阴阳互比
第八论 《内经》脉法要诀三
——升降出入在脉中
第九论 《内经》脉法要诀四
——四时王脉人应天
第十论 《内经》脉法要诀五
——寸口六部主象脉应人(脏腑)
第十一论 《内经》脉法要诀六
——胃气为本决生死
第十二论 《内经》脉法要诀七
——手法法阴阳
第十三论 《内经》平人脉象论一
——阴阳平衡观
第十四论 《内经》平人脉象论二
——四时脉象 胃气为本
第十五论 《内经》平人脉象论三
——寸口六部 胃气为本
第十六论 《内经》寸口诊法
第十七论 《内经》三部九候诊法
第十八论 《内经》人迎寸口诊法
脉象篇
第十九论 脉象之“象”
第二十论 《内经》认识脉象的法宝
——脉象剖析法阴阳
第二十一论 浮脉辨
第二十二论 沉脉辨
第二十三论 数脉辨
第二十四论 迟脉辨
第二十五论 动脉辨
第二十六论 结脉辨
第二十七论 促脉辨
第二十八论 代脉辨
第二十九论 缓脉辨
第三十论 紧脉辨
第三十一论 长脉辨
第三十二论 短脉辨
第三十三论 虚脉辨
第三十四论 实脉辨
第三十五论 芤脉辨
第三十六论 革脉辨
第三十七论 洪脉辨
第三十八论 散脉辨
第三十九论 细脉辨
第四十论 微脉辨
第四十一论 弱脉辨
第四十二论 濡(软)脉辨
第四十三论 滑脉辨
第四十四论 涩脉辨
第四十五论 弦脉辨
第四十六论 牢脉辨
应用篇
第四十七论 靶向用药脉诊当先
第四十八论 评脉识药性
第四十九论 评脉辨证整体论治
第五十论 针灸得气 以脉为凭
第五十一论 针灸手法对脉象的影响
第五十二论 手法如药物推拿必评脉
第五十三论 脉诊作指导掌中觅乾坤
第五十四论 评脉辨证拔罐现奇功
第五十五论 评脉来保健
杂论篇
第五十六论 把握脉象的影响因素 知常达变
第五十七论 脉学研究之现状
第五十八论 脉诊不可神化
第五十九论 论脉症从舍
第六十论 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第六十一论 独处藏奸论
第六十二论 再论“胃、神、根”
第六十三论 周学霆“缓脉”定平人
第六十四论 柯琴言脉
第六十五论 滑寿诊脉六字真言
第六十六论 张锡纯脉诊定乾坤
第六十七论 持脉有道虚静为宝
附一:黄德忠医师脉诊心得
附二:杨峰医师临证脉诊心得
附三:王笠光医师脉诊心得
附四:胡连军医师脉诊心得
主要参考文献
《岐轩医学丛书:歧轩易医脉法》
第一章 原理遵经
第二章 易医脉法之十二秘图
秘图第一
秘图第二
秘图第三
秘图第四
秘图第五
秘图第六
秘图第七
秘图第八
秘图第九
秘图第十
秘图第十一
秘图第十二
第三章 脉象阐微
第一节 脉象剖析法阴阳
第二节 二十六部脉象剖析
浮脉
沉脉
迟脉
数脉
动脉
结脉
代脉
促脉
长脉
短脉
紧脉
缓脉
实脉
虚脉
滑脉
涩脉
芤脉
革脉
洪脉
细脉
散脉
牢脉
弦脉
微脉
弱脉
濡脉
第四章 病例分析
附:《四言举要》新释
主要参考文献
《岐轩医学丛书:岐轩医道》
第一章象思维与中医之思考
一、“象”思维之我见
二、古圣先贤运用“象”思维而获得的宇宙自然之象模型及由此衍化而来的各类学说
三、运用各类宇宙“象”模型研究探讨人体生命规律的中医学
四、以脉学为例探讨“象”思维在临床诊断中的运用
五、以中药为例探讨“象”思维在临床治疗中的运用
六、“象”思维在中医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第二章气
第一节气一元论
第二节气的运动——气机
第三节气化论
第四节人类对气的科学探讨
第三章阴阳五行一元观
第一节阴阳学说
第二节五行学说
第三节阴阳五行与脏腑
第四章藏象之形气篇
第一节形之五脏
第二节气之五脏
第三节不可不说的“头”
第四节天之五星:眼耳鼻舌口
第五节经脉索隐
第六节辨气论治——一元辨治法
第七节证候气象篇——辨症取象,取象比类(证)
第八节病因气象篇
第九节岐轩医道之辨术论治
第十节辨证养生——岐轩养生术
第十一节天地阴阳篇
第十二节学医必须知易
附:《内经》部分原文与奇门遁甲
《岐轩医学丛书·歧轩药物法象:中医靶向用药》
第一篇 概述
第一章 中医靶向用药概述
第二章 建立和完善中医靶向用药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第二篇 中药靶向作用分述
柴胡
吴茱萸
高良姜
知母
黄芩
黄柏
黄连
龙胆草
天花粉
元胡
乳香
没药
黄精
三棱
莪术
虎杖
牡丹皮
麦门冬
天门冬
薤白
荔枝核
木香
甘松
桑枝
松节
生地
熟地
郁金
金银花
狗脊
何首乌
巴戟天
木瓜
独活
防己
秦艽
桑寄生
威灵仙
白附子
白前
羌活
夜交藤
厚朴
升麻
茯苓
薄荷
桂枝
附子
防风
菊花
麻黄
茵陈
通草
滑石
草豆蔻
佩兰
薏苡仁
车前子
苍术
桔梗
白芥子
半夏
瓜蒌
杏仁
旋覆花
竹茹
款冬花
苏子
紫菀
白术
党参
龙骨
菟丝子
黄芪
鹿角
牛膝
肉桂
香附
川芎
杜仲
白芷
藁本
玄参
葛根
细辛
藿香
荆芥
夏枯草
栀子
小茴香
辛夷
木通
砂仁
甘草
泽泻
瞿麦
百部
前胡
鳖甲
龟板
第三篇 岐轩靶向用药医案精解
《岐轩气解伤寒:从"气一元论"角度重识中医》
引言
为什么用“一元之气”解读《伤寒论》
对平人脉象的阐释
关于方证的深入思考
用中医的思维模式学习、实践《伤寒论》
原理篇
一元之气的概念
阴阳的概念
用“气”解读伤寒的必要性
三阴三阳与经脉的关系
对三阴三阳的阐述
从天地人的角度解读《内经》《伤寒论》对三阴三阳的阐释
三阴三阳之理落实在脉中
三阴三阳之理落实在处方用药中
中药篇
《伤寒论》中用药、立法、立意的特点
尝服中药
方证篇
《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排布的概述及转化
三阴三阳的基本功能特点及病后治疗
分述三阴三阳病、脉、证、治的特点及立法
病、脉、证、治如何达到高度统一
中医临床定位与《伤寒论》的联系——四诊合参
气解《伤寒论》的常用方剂
结语篇
结语
附篇
附一岐轩脉法学习精讲
附二《伤寒论》统计整理
附三组织学员服食炙甘草过程的记录
附四岐轩脉法的学习模式
附五学员培训学习心得节选
《岐轩医学丛书:歧轩脉法实战窍诀》
第一章岐轩脉法的特点
认识岐轩脉法——岐轩脉法的十三个特色
第二章岐轩脉法原理阐微
第一节原理遵经
第二节平人脉象
第三节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第三章岐轩脉法中寸关尺定位与气机运动模式窍诀
第一节寸关尺三才图解
第二节天地人脉阴阳图解
第三节升降出入在脉中
第四章岐肝脉法的手法要领与练习窍诀
第一节手法法阴阳
第二节诊脉的准备与练习
第三节寻抚手法的练习与纠正
第四节举按手法的练习与纠正
第五节运用指腹来诊脉
第五章岐轩脉法中脉象学习的窍诀
第一节脉象剖析法阴阳
第二节脉象剖析中的病因分析
第三节脉象剖析的图示记录法
第六章快速学习岐轩脉法的窍诀
第一节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案例
第二节推拿练诊脉指日可成——推拿玄机脉中求
第七章岐轩脉法窍诀之外的天地
岐轩脉法之全面总结
后记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