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軒脈法》
齣版社: 中國中醫藥齣版社; 第1版 (2008年5月1日)
平裝: 173頁
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7802314232, 9787802314238
條形碼: 9787802314238
商品尺寸: 20 x 13.8 x 1.4 cm
商品重量: 159 g
《岐軒醫學叢書:歧軒易醫脈法》
齣版社: 中國中醫藥齣版社; 第1版 (2013年7月1日)
叢書名: 岐軒醫學叢書
平裝: 114頁
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751321476X, 9787513214766
條形碼: 9787513214766
商品尺寸: 20.4 x 14.2 x 1 cm
商品重量: 141 g
《岐軒醫學叢書:岐軒醫道》
齣版社: 中國中醫藥齣版社; 第1版 (2013年7月1日)
叢書名: 岐軒醫學叢書
平裝: 144頁
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9787513214704
條形碼: 9787513214704
商品尺寸: 20.4 x 14.2 x 1.2 cm
商品重量: 181 g
《岐軒醫學叢書·歧軒藥物法象:中醫靶嚮用藥》
齣版社: 中國中醫藥齣版社; 第1版 (2013年7月1日)
叢書名: 岐軒醫學叢書
平裝: 137頁
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9787513214759, 7513214751
條形碼: 9787513214759
商品尺寸: 20.4 x 14.4 x 1.2 cm
商品重量: 181 g
《岐軒氣解傷寒:從"氣一元論"角度重識中醫》
齣版社: 中國中醫藥齣版社; 第1版 (2015年10月1日)
叢書名: 岐軒醫學叢書
平裝: 202頁
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9787513227452, 7513227454
條形碼: 9787513227452
商品尺寸: 20.4 x 14 x 1.2 cm
商品重量: 259 g
《岐軒醫學叢書:歧軒脈法實戰竅訣》
齣版社: 中國中醫藥齣版社; 第1版 (2013年7月1日)
叢書名: 岐軒醫學叢書
平裝: 164頁
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7513214727, 9787513214728
條形碼: 9787513214728
商品尺寸: 20.4 x 14.4 x 1.2 cm
商品重量: 200 g
《岐軒脈法》
結閤古代一些名醫臨床脈診心得,從《黃帝內經》中挖掘整理並完善瞭脈診方法,它具有簡便、易學、臨床實用性強的特點,真正實現瞭脈證藥(針、推拿等)的高度統一。《岐軒脈法》分為四篇(一)脈理篇 闡釋古今脈診六大誤區,和從《內經》中挖掘整理齣的遠古脈法,並對六大誤區加以完善。(二)脈象篇 根據《內經》脈學理法對現在常用的27種脈象結閤著名醫傢心得從曆史發展的角度評析,去僞存真,使脈象的臨床價值更高。(三)應用篇 闡釋瞭臨床各科在“岐軒脈法”指導下的辯證論治。(四)雜論篇 闡述一些著名醫傢對《內經》中脈學思想的繼承,以及一些脈診知識。
《岐軒醫學叢書:歧軒易醫脈法》
是根據作者學習《易經》、《黃帝內經》時的臨床心得以及教授學生時的錄音整理而成,旨在體現作者醫易同源、通用的觀點。原理遵經是作者教授學生時,從《黃帝內經》等經典中整理的必誦部分,作者以為“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故不做講解。十二張秘圖是作者臨床運用易理對脈象病機分析的經驗總結。脈象闡微是作者結閤易經陰陽太極學說及取象比類方法對26種脈象的理解。總之,《岐軒醫學叢書:歧軒易醫脈法》嘗試瞭醫易同源的學術思想在脈法臨床中的實踐與落實,旨在拋磚引玉,希就正於同道。
《岐軒醫學叢書:岐軒醫道》
介紹瞭岐軒醫學的理論淵源,包括氣一元論、陰陽五行一元觀、藏象與形氣的關係等。書後附《內經》部分原文與奇門遁甲,對《內經》中有關論述與奇門遁甲的相關性進行瞭評述。《岐軒醫學叢書:岐軒醫道》如能與《岐軒易醫脈法》、《岐軒藥物法象》等書籍參看,可更好地瞭解岐軒醫學的全貌。
《岐軒醫學叢書·歧軒藥物法象:中醫靶嚮用藥》
在歧軒醫學理論指導下,書中每味藥物主要包括簡介、性味、歸經與靶嚮、脈應、服食感受與評述五個方麵,並融閤後世各傢對該藥物的藥性認識,可供中醫臨床人員和歧軒醫學實踐者學習和參考。
《岐軒氣解傷寒:從"氣一元論"角度重識中醫》
是在“氣一元論”的視角下,遵循“守一元而法陰陽”的基本原則,運用“一氣分陰陽、化三纔而落實與六氣”的一體化思辨模式,結閤親身嘗服中藥及運用方藥的臨床實踐,重新解讀《傷寒論》中的理、法、方、藥體係,復原醫聖仲景著《傷寒論》的本意。《岐軒氣解傷寒:從"氣一元論"角度重識中醫》從天、地、人三纔的角度分彆對應與人體,落實傳統中醫,“以人為本”地去感悟傷寒,感悟中醫。
《岐軒醫學叢書:歧軒脈法實戰竅訣》
是2008年中國中醫藥齣版社齣版的《岐軒脈法》的通俗精講版,意在其基礎上,進行深入淺齣,易學易懂的講解,旨在讓人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全書的特色就是貼近實戰,貼近臨床,重視診脈的關鍵點——手法的運用,因為隻有正確純熟的手法,纔會有精準的脈象。《岐軒醫學叢書:歧軒脈法實戰竅訣》更重視脈象要素的剖析,創造性地提齣瞭脈象剖析的圖示記錄法,真正把要素落實到手下。
《岐軒脈法》
脈理篇
第一論 中醫復興脈診當先
第二論 脈診學習之六大誤區
第三論 脈診可以速成
——脈診學習及快速提高的竅門
第四論 學習脈診三部麯
第五論 脈診的分類與統一
第六論 《內經》脈法要訣一
——辨陰陽第一
第七論 《內經》脈法要訣二
——陰陽互比
第八論 《內經》脈法要訣三
——升降齣入在脈中
第九論 《內經》脈法要訣四
——四時王脈人應天
第十論 《內經》脈法要訣五
——寸口六部主象脈應人(髒腑)
第十一論 《內經》脈法要訣六
——胃氣為本決生死
第十二論 《內經》脈法要訣七
——手法法陰陽
第十三論 《內經》平人脈象論一
——陰陽平衡觀
第十四論 《內經》平人脈象論二
——四時脈象 胃氣為本
第十五論 《內經》平人脈象論三
——寸口六部 胃氣為本
第十六論 《內經》寸口診法
第十七論 《內經》三部九候診法
第十八論 《內經》人迎寸口診法
脈象篇
第十九論 脈象之“象”
第二十論 《內經》認識脈象的法寶
——脈象剖析法陰陽
第二十一論 浮脈辨
第二十二論 沉脈辨
第二十三論 數脈辨
第二十四論 遲脈辨
第二十五論 動脈辨
第二十六論 結脈辨
第二十七論 促脈辨
第二十八論 代脈辨
第二十九論 緩脈辨
第三十論 緊脈辨
第三十一論 長脈辨
第三十二論 短脈辨
第三十三論 虛脈辨
第三十四論 實脈辨
第三十五論 芤脈辨
第三十六論 革脈辨
第三十七論 洪脈辨
第三十八論 散脈辨
第三十九論 細脈辨
第四十論 微脈辨
第四十一論 弱脈辨
第四十二論 濡(軟)脈辨
第四十三論 滑脈辨
第四十四論 澀脈辨
第四十五論 弦脈辨
第四十六論 牢脈辨
應用篇
第四十七論 靶嚮用藥脈診當先
第四十八論 評脈識藥性
第四十九論 評脈辨證整體論治
第五十論 針灸得氣 以脈為憑
第五十一論 針灸手法對脈象的影響
第五十二論 手法如藥物推拿必評脈
第五十三論 脈診作指導掌中覓乾坤
第五十四論 評脈辨證拔罐現奇功
第五十五論 評脈來保健
雜論篇
第五十六論 把握脈象的影響因素 知常達變
第五十七論 脈學研究之現狀
第五十八論 脈診不可神化
第五十九論 論脈癥從捨
第六十論 神者,水榖之精氣也
第六十一論 獨處藏奸論
第六十二論 再論“胃、神、根”
第六十三論 周學霆“緩脈”定平人
第六十四論 柯琴言脈
第六十五論 滑壽診脈六字真言
第六十六論 張锡純脈診定乾坤
第六十七論 持脈有道虛靜為寶
附一:黃德忠醫師脈診心得
附二:楊峰醫師臨證脈診心得
附三:王笠光醫師脈診心得
附四:鬍連軍醫師脈診心得
主要參考文獻
《岐軒醫學叢書:歧軒易醫脈法》
第一章 原理遵經
第二章 易醫脈法之十二秘圖
秘圖第一
秘圖第二
秘圖第三
秘圖第四
秘圖第五
秘圖第六
秘圖第七
秘圖第八
秘圖第九
秘圖第十
秘圖第十一
秘圖第十二
第三章 脈象闡微
第一節 脈象剖析法陰陽
第二節 二十六部脈象剖析
浮脈
沉脈
遲脈
數脈
動脈
結脈
代脈
促脈
長脈
短脈
緊脈
緩脈
實脈
虛脈
滑脈
澀脈
芤脈
革脈
洪脈
細脈
散脈
牢脈
弦脈
微脈
弱脈
濡脈
第四章 病例分析
附:《四言舉要》新釋
主要參考文獻
《岐軒醫學叢書:岐軒醫道》
第一章象思維與中醫之思考
一、“象”思維之我見
二、古聖先賢運用“象”思維而獲得的宇宙自然之象模型及由此衍化而來的各類學說
三、運用各類宇宙“象”模型研究探討人體生命規律的中醫學
四、以脈學為例探討“象”思維在臨床診斷中的運用
五、以中藥為例探討“象”思維在臨床治療中的運用
六、“象”思維在中醫教學中的應用探討
第二章氣
第一節氣一元論
第二節氣的運動——氣機
第三節氣化論
第四節人類對氣的科學探討
第三章陰陽五行一元觀
第一節陰陽學說
第二節五行學說
第三節陰陽五行與髒腑
第四章藏象之形氣篇
第一節形之五髒
第二節氣之五髒
第三節不可不說的“頭”
第四節天之五星:眼耳鼻舌口
第五節經脈索隱
第六節辨氣論治——一元辨治法
第七節證候氣象篇——辨癥取象,取象比類(證)
第八節病因氣象篇
第九節岐軒醫道之辨術論治
第十節辨證養生——岐軒養生術
第十一節天地陰陽篇
第十二節學醫必須知易
附:《內經》部分原文與奇門遁甲
《岐軒醫學叢書·歧軒藥物法象:中醫靶嚮用藥》
第一篇 概述
第一章 中醫靶嚮用藥概述
第二章 建立和完善中醫靶嚮用藥體係的理論基礎和方法
第二篇 中藥靶嚮作用分述
柴鬍
吳茱萸
高良薑
知母
黃芩
黃柏
黃連
龍膽草
天花粉
元鬍
乳香
沒藥
黃精
三棱
莪術
虎杖
牡丹皮
麥門鼕
天門鼕
薤白
荔枝核
木香
甘鬆
桑枝
鬆節
生地
熟地
鬱金
金銀花
狗脊
何首烏
巴戟天
木瓜
獨活
防己
秦艽
桑寄生
威靈仙
白附子
白前
羌活
夜交藤
厚樸
升麻
茯苓
薄荷
桂枝
附子
防風
菊花
麻黃
茵陳
通草
滑石
草豆蔻
佩蘭
薏苡仁
車前子
蒼術
桔梗
白芥子
半夏
瓜蔞
杏仁
鏇覆花
竹茹
款鼕花
蘇子
紫菀
白術
黨參
龍骨
菟絲子
黃芪
鹿角
牛膝
肉桂
香附
川芎
杜仲
白芷
槁本
玄參
葛根
細辛
藿香
荊芥
夏枯草
梔子
小茴香
辛夷
木通
砂仁
甘草
澤瀉
瞿麥
百部
前鬍
鱉甲
龜闆
第三篇 岐軒靶嚮用藥醫案精解
《岐軒氣解傷寒:從"氣一元論"角度重識中醫》
引言
為什麼用“一元之氣”解讀《傷寒論》
對平人脈象的闡釋
關於方證的深入思考
用中醫的思維模式學習、實踐《傷寒論》
原理篇
一元之氣的概念
陰陽的概念
用“氣”解讀傷寒的必要性
三陰三陽與經脈的關係
對三陰三陽的闡述
從天地人的角度解讀《內經》《傷寒論》對三陰三陽的闡釋
三陰三陽之理落實在脈中
三陰三陽之理落實在處方用藥中
中藥篇
《傷寒論》中用藥、立法、立意的特點
嘗服中藥
方證篇
《傷寒論》中三陰三陽排布的概述及轉化
三陰三陽的基本功能特點及病後治療
分述三陰三陽病、脈、證、治的特點及立法
病、脈、證、治如何達到高度統一
中醫臨床定位與《傷寒論》的聯係——四診閤參
氣解《傷寒論》的常用方劑
結語篇
結語
附篇
附一岐軒脈法學習精講
附二《傷寒論》統計整理
附三組織學員服食炙甘草過程的記錄
附四岐軒脈法的學習模式
附五學員培訓學習心得節選
《岐軒醫學叢書:歧軒脈法實戰竅訣》
第一章岐軒脈法的特點
認識岐軒脈法——岐軒脈法的十三個特色
第二章岐軒脈法原理闡微
第一節原理遵經
第二節平人脈象
第三節持脈有道虛靜為保
第三章岐軒脈法中寸關尺定位與氣機運動模式竅訣
第一節寸關尺三纔圖解
第二節天地人脈陰陽圖解
第三節升降齣入在脈中
第四章岐肝脈法的手法要領與練習竅訣
第一節手法法陰陽
第二節診脈的準備與練習
第三節尋撫手法的練習與糾正
第四節舉按手法的練習與糾正
第五節運用指腹來診脈
第五章岐軒脈法中脈象學習的竅訣
第一節脈象剖析法陰陽
第二節脈象剖析中的病因分析
第三節脈象剖析的圖示記錄法
第六章快速學習岐軒脈法的竅訣
第一節察色按脈、先彆陰陽案例
第二節推拿練診脈指日可成——推拿玄機脈中求
第七章岐軒脈法竅訣之外的天地
岐軒脈法之全麵總結
後記
讀罷《岐軒醫學》這套書,我最深的感受是它對中醫理論的係統性梳理和實踐性的指導。我曾接觸過一些中醫書籍,有的過於偏重理論,讀起來像是天書;有的又過於淺顯,缺乏深度。而這套書恰恰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在“岐軒醫道”這一冊中,作者將中醫的整體觀、辨證論治等核心思想娓娓道來,讓我對人體的生理病理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告訴你“怎麼治”,更重要的是告訴你“為什麼這麼治”。尤其是在“岐軒藥物法象”中,作者將中藥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治講得條理分明,而且還強調瞭藥物之間的配伍禁忌和協同作用,這對於理解方劑的組方原理至關重要。很多時候,我們記住瞭藥材,但卻不明白它們組閤在一起的深層邏輯,這本書恰好彌補瞭這一點。我嘗試著根據書中的描述去理解一些經典方劑,感覺豁然開朗。同時,“岐軒氣解傷寒”這一冊,更是將傷寒論的復雜脈絡梳理得清清楚楚,讓我這個對傷寒論望而卻步的人,也能逐步理解其精妙之處。作者的語言風格嚴謹而不失生動,既有學術的深度,又不乏臨床的實用性。我真心覺得,對於想要係統學習中醫、提升臨床技能的同行們來說,這套書無疑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學習資源。
評分這套書簡直是為中醫愛好者量身打造的寶藏!我本身就對中醫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常常因為理論晦澀難懂、實踐操作缺乏指導而感到力不從心。拿到《岐軒醫學》這套書的時候,心裏就充滿瞭期待。翻開第一本,就被它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所吸引。作者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大量的專業術語,而是從最基礎的脈象入手,一點點地引導讀者去感受、去理解。書中穿插瞭大量的案例分析,讓我這個初學者也能很快地將理論與實際結閤起來。特彆是“岐軒脈法實戰竅”這一冊,簡直是脈診的“葵花寶典”,每一個關鍵點都講得非常透徹,而且配有清晰的圖解,我跟著書上的方法自己練習,感覺自己的脈診水平真的提高瞭不少。之前總覺得脈診是一門玄學,摸不著看不見,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摸脈的科學性和係統性。而且,書中對於一些常見疾病的辨證思路也講解得很清晰,讓我不再是對著病癥望而生畏,而是能夠有條不紊地分析原因,找到治療的方嚮。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的“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這讓我不僅僅是死記硬背,而是真正理解瞭中醫的精髓。對於很多中醫愛好者來說,這套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學習平颱,它讓我對中醫的信心倍增,也讓我對未來的中醫學習之路充滿瞭動力。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醫理論有著深深探究欲的學習者,《岐軒醫學》這套書給瞭我巨大的啓發。我特彆想強調的是“岐軒醫道”和“岐軒藥物法象”這兩冊。很多中醫書籍在論述“醫道”時,往往會陷入空泛的哲學討論,而這套書則將“醫道”與實際的臨床診療緊密聯係起來。作者在書中闡述瞭中醫的整體觀念,以及如何在臨床中運用整體觀念來辨證施治。這不僅僅是概念的灌輸,更是方法的傳授。我曾被一些復雜病例所睏擾,不知道如何下手,看瞭這兩本書後,我學會瞭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問題,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而“岐軒藥物法象”更是將我對中藥的理解提升瞭一個層次。我之前總是覺得中藥的功效是孤立的,難以理解其組閤的奧秘。這本書通過“法象”這個概念,讓我看到瞭中藥的“形態”與“功能”之間的內在聯係,以及它們如何在方劑中發揮協同作用。這讓我對用藥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更有信心去應用這些知識。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教授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傳遞瞭一種思維方式,一種中醫的智慧。
評分這套《岐軒醫學》簡直是為我們這些在臨床一綫摸爬滾打的中醫師量身定做的“升級包”!我特彆贊賞“岐軒脈法實戰竅”和“岐軒氣解傷寒”這兩冊。作為一名有多年臨床經驗的中醫師,我深知脈象的奧秘,但常常感到在某些疑難雜癥麵前,自己對脈象的解讀還不夠深入。這套書中的脈法講解,細緻入微,很多細節的描述,是我在其他書籍中從未見過的。作者對於脈象變化的細微之處的把握,以及對這些變化背後病機推演的邏輯,都做得非常到位。我嘗試著將書中的一些方法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發現對於一些以往難以確診的病例,通過更精細的脈象辨彆,竟然能夠找到新的診斷綫索。而“岐軒氣解傷寒”則讓我對經典傷寒論的理解有瞭質的飛躍。我曾多次嘗試研讀傷寒論,但總覺得其體係龐大,難以把握。這本書將傷寒論的辨證思路和治療原則,以一種非常清晰、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而且還結閤瞭現代的醫學知識進行解釋,這對於我們理解中醫的科學性和現代化非常有幫助。它讓我看到瞭中醫的生命力,也讓我對未來的中醫發展充滿瞭信心。
評分我一直認為,中醫的精髓在於“脈”。“岐軒脈法”和“歧軒易醫脈法”這兩本書,完全顛覆瞭我之前對摸脈的認知。我之前學習過一些關於脈法的介紹,但總覺得抓不住要領,很多時候隻能是“似是而非”。然而,這套書中的脈法講解,簡直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新世界的大門。作者不僅詳細介紹瞭各種脈象的形態特徵,更重要的是,他深入剖析瞭這些脈象背後所反映的髒腑功能狀態和病理變化。特彆是“歧軒易醫脈法”,它將一些復雜的脈象變化與易經的象數理論相結閤,讓我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理解人體和疾病。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望聞問切”,而是一種“觀象”的過程,通過觀察脈象的細微變化,來洞察人體的整體運行規律。我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去感受自己和他人的脈象,並且對照書中的描述去分析,驚喜地發現自己真的能夠分辨齣一些之前無法辨彆的脈象瞭。這種將理論與實踐如此緊密結閤的書籍,實在是太難得瞭。它讓我真正體會到瞭中醫“天人閤一”的思想,也讓我看到瞭脈法在疾病診斷中的巨大潛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