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禅心初所著的《北洋觉梦录(袁世凯卷上下)》一书沿着这样一个思考路径进入,重返历史现场,重梳历史脉络,再思历史事件,再现历史风云,向人们展示一幅军阀混战的全景画卷。然而,作者梳理军阀混战和“抛砖”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向世人展示一个有血有肉的袁世凯或段祺瑞等,*是为了“引玉”,是想让人们看到盲目引入西方制度会带来什么样的恶果,西方制度到底适不适合中国国情,从而引起读者对历史事件的科学分析和理性思考。 作者在分析制度建设这条“经线”的基础上,又紧紧围绕着皇权时代的“权力集中”――民国初期孙中山以美为师的“权力分散”――袁世凯“权力集中”――后袁世凯时代的“权力分散”――再到孙中山以俄为师的“权力集中”这样的“纬线”脉络,清晰地说明了为什么从皇权时代的权力集中骤然转向共和制之下的“权力分散”的不妥,说明了为什么孙中山从以美为师的权力分散之路、*终走向以俄为师的权力集中之路的正确,进而阐释了一个**在成立初期和改革时期“权力集中”的必要性。
柏杨先生说:“我们尊重深奥的学术殿堂内供奉 的典籍,但那是另一个层次,属于使人肃然起敬的知 识遗产。但是,和广大人民结合成为一体的知识分子 ,却负有*沉重、*严肃的使命,他们把典籍中的精 华,或典籍中所缺乏的活泼精神,用现代化的文学形 式,和高水准的文字功力,烹饪成为人人都能品尝而 回甘的美味。有目标、有深层含义的历史文学作品, 和‘说故事’*不相同,对人民心智的成长,有很大 的裨益。” 由禅心初所著的《北洋觉梦录(袁世凯卷上下) 》一书,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尝试。
禅心初,博士后,史学工作者,兼涉政治学。因参悟“西方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颇有心得,进而从制度角度研究北洋,从而得出北洋致乱之源“在制度问题、而不在人”的结论。五年前起笔写北洋,成文《北洋觉梦录》。
自序:一梦一菩提
引子:一问一世界
第一章 误打误撞
天道无常
考场失意
结识徐世昌
南北奔波
初露锋芒
第二章 收之桑榆
壬午兵变
牛刀小试
扬名
以命相赌的艰难抉择
清日天津谈判
独挡一面
去与留
山雨欲来
致命的间谍报告和情报泄漏
海之上,国有殇
第三章 政坛风云
关系,官系
小站,袁世凯的大站
组建自己的班底
袁世凯的驭人之道
小有波折
变法前的形势
对形势估计严重不足
袁世凯面临抉择
袁世凯告密与变法失败
山东巡抚
老太太和十一个壮小伙决斗
八国联军兽性大发
东南互保,慈禧西狩
袁世凯就任直隶总督
袁世凯和老太太一起变革
北洋常备军
预备立宪的花絮
废除科举的休克疗法
风物长宜放眼量
轮政争
第二回合较量
出乎意料的结局
明升暗降
徐世昌在东北的作为
脚前脚后
第四章 尺蠖之屈
袁世凯“被”有病了
摄政王加速新政变革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劣币驱逐良币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
漳洹犹觉浅
孙文的人气
同盟会面临困境
精卫·什刹海
惊天大案
载沣变革的失控
保路运动
历史记住了武昌
多米诺骨牌
第五章 纵横捭阖
北洋军南下
一请袁世凯
二请袁世凯
袁世凯重出江湖
当上“总经理”
曹锟进攻山西
吴佩孚初出茅庐
袁世凯的B计划
武汉·上海·南京
第六章 民国总统
临时大总统
早产的民国
谁的**在飞
有惊无险
逼宫
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困难
一分钱憋倒英雄汉
窃取还是让位
现实很骨感
定都风波
第七章 虎啸山林
英雄莫问出处
“我想升官发财”
投名状
机会的降临
**桶金
第八章 追根溯源
冲突源自哪里
换位思考
一切从实际出发
袁、唐搭档
民国届内阁
谁说了算
第九章 革命党人
革命党人的拆招
软硬兼施
黎元洪的如意算盘
志同而道不合
孙、袁碰头
***的表象与内在
宋教仁与国民党
袁世凯的难题
外蒙问题的考验
袁家拳法
第十章 多事之秋
历史拐了个大弯
到底是谁“二”
迷雾重重
疑云再起
元芳.你怎么看
唇*舌剑
杀人不见血的刀
善后大借款
借钱也任性
第十一章 谁敢惹我
一道选择题
主动还是被动
一边倒的舆论
箭在弦上
打架前的阴招
毫无悬念的对决
收尾工作
领导的角色定位
第十二章 洗牌发牌
转正
请君人瓮
锁定九头鸟
摘掉紧箍咒
大哥,我们挺你
哑巴吃黄连
卸磨杀驴
袁记约法
防止藩镇割据
为公乎?为私乎?
人性的悲哀
**有所思
权力由分散向集中的集体转向
适合的便是*好的
铁腕促发展
第十三章 二十一条
醉翁之意
鬼子来了
排兵布阵
太极推手
陆难缠
明争
暗斗
后生可畏
国耻日
一顶大帽子
内外交困
袁世凯的心凉了
谋国者的雄才与悲哀
第十四章 君宪布局
位置与心态
袁世凯的安排与漏洞
袁、段纠葛
貌合神离
才大气粗
得即是失
摸底
不惜干金买宝刀
镇守西南
第十五章 舆论造势
帝制的舆论准备
国体论战
偏向虎山行
心理分析
成立筹安会
树大招风
“民意”
都是千年狐狸
袁世凯在观望
灰太狼被欺骗了
砸场子的来了
奇葩两朵
寻求心理支持
天命攸归,安吉衣裳
谈点儿题外话
时机不对
第十六章 戏中有戏
高山流水遇知音
闭门推出窗前月
投石冲开水底天
大隐隐于花丛中
“周瑜、黄盖和蒋干”
顿开金锁走蛟龙
第十七章 **谷底
请注意,倒车……
改元洪宪
护国战争
袁世凯的头又大了
激战四川
争取陆荣廷
又一张多米诺骨牌
军务院
天道好还
冯国璋的心思
袁皇帝退位
决堤
形势*加不妙
反戈一击
暗杀陈其美
送命二陈汤
袁世凯托孤
上九,亢龙有悔
接力棒递给谁
黎大总统就任
君宪与明公
群龙无首
读完这套《北洋觉梦录(袁世凯卷上下)》,最大的感受便是其史料的扎实与叙事的流畅。作者显然在海量的史料中进行了精心的梳理与提炼,将袁世凯这位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置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解读。书中对于晚清的政治生态、洋务运动的深层影响、辛亥革命的复杂动因,以及民国初年的政治格局,都有着清晰而深刻的描绘。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袁世凯个人的传记,更是一部展现中国从帝制走向共和过程中,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思想碰撞与社会变迁的生动画卷。书中对于袁世凯在军事改革、政治体制构建方面的尝试,尽管最终未能完全实现其抱负,但其影响却不可忽视。比如,他在小站练兵的经验,为中国近代化军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对共和体制的探索,尽管充满波折,也为后来的政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作者以一种相对客观的态度,避免了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着力于还原历史事件的原貌,分析人物行为的动机,以及探讨其行为对历史进程产生的多方面影响。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阅读价值。
评分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时代史诗,以袁世凯的生平为轴心,仿佛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门,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个风云激荡、变革与阵痛交织的北洋时代。书卷展开,不再是枯燥的历史陈述,而是鲜活的人物群像,以及那些足以撼动历史进程的宏大叙事。作者笔下的袁世凯,并非脸谱化的帝王梦碎者,而是一个充满复杂性、矛盾性,甚至可以说是人性化的个体。从其早年辅佐李鸿章,在朝鲜战场上崭露头角,到甲午战争后的政治沉浮,再到小站练兵、编练新军,直至辛亥革命中扮演的关键角色,直至最后的称帝遗恨,每一段历程都写得细致入微,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袁世凯与各方势力周旋的描写,无论是与清廷的博弈,还是与革命党的暗战,亦或是与列强的勾心斗角,都展现了他超乎常人的政治智慧与手腕。同时,作者也未回避其性格中的局限与失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飘摇的决策,那些看似稳操胜券却最终功亏一篑的政治赌博,都为这个人物增添了更多悲剧色彩。阅读此书,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感受着时代的脉搏,体会着那个时代英雄人物的挣扎与抉择。
评分这部作品带给我的震撼,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增长,更是对一个时代精神的感悟。袁世凯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其命运沉浮,恰恰映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困境与挑战。书中对北洋政府时期政治体制的演变、外交政策的考量、经济发展的瓶颈,都有着细致的描述,这些都与袁世凯的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我能感受到作者试图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这个国家在巨变年代的艰难转型。书中也展现了当时社会思潮的涌动,各种政治主张的碰撞,以及普通民众在时代变革中的感受。这种将个人命运置于宏大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的方式,使得本书更具深度和广度。当我合上书卷,脑海中回荡的,不仅仅是袁世凯的形象,更是那个风雨飘摇、充满希望与失落的北洋中国。这本书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许多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具吸引力,与其说是一部历史著作,不如说是一部宏大的历史小说,但却又远比普通小说来得厚重和真实。作者在描绘袁世凯的政治生涯时,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细节,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我尤其欣赏其中对袁世凯内心世界的探索,那些关于他的野心、他的恐惧、他的孤独,以及他在关键时刻的犹豫与决断,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对袁世凯与段祺瑞、黎元洪等北洋派系人物的互动,以及与革命党人孙中山、黄兴等人的博弈,都写得非常精彩,仿佛能听到他们在牌桌上的明争暗斗,感受到他们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那些发生在天津、北京、上海等地的政治角力,那些隐藏在幕后的权力交易,都被作者用生动的笔触一一展现。读来令人手不释卷,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危机四伏的时代,与历史人物一同呼吸,一同经历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许多历史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北洋觉梦录(袁世凯卷上下)》让我对“历史人物”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以往读到的袁世凯,多半是负面形象的标签,但这本书却通过详实的内容,展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复杂的人物。从他早年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到他试图通过强权整合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努力,再到他最终走向称帝的悲剧,书中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被书中对于袁世凯“权谋”的描写所吸引,他如何利用时势,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如何一步步登上权力巅峰,这些都充满了令人惊叹的智慧与策略。然而,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探讨了这些权谋背后所反映出的时代局限性,以及袁世凯个人性格中的某些缺陷。书中对袁世凯晚年心境的描写,那种身处风暴中心却又被孤独和疑虑笼罩的感觉,读来让人唏嘘不已。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人物的多面性,也让我更加理解了历史的复杂与无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