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写作风格上是**特色的:它不像一般论 著的写法,从概念到概念,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而 是以鲜活的语言,娓娓道来。悲情的抒发,机智的点 评,不仅使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品味,而且引人入胜 ,去除了学术著作所天生具有的枯燥。本书所展示的 学术立场、学术胆识,都有其过人的独到之处。
邓子滨编著的《中国实质刑法观批判(第2版)》 从实质刑法观的基本问题出发,通过对实质刑法观的 基本主张、主要观点等的论述,得出实质刑法观的实 质是社会危害性刑法,并通过对社会危害性理论的论 述对实质刑法观提出了批评。
邓子滨,生于1966年,籍贯山东陵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系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
前言
第一章 实质刑法观的基本问题
一、实质刑法观的基本脉络
二、实质刑法观的基本主张
三、实质刑法观的基本诉求
第二章 实质刑法观的倾向:纵容权力
一、权力是可怕的
二、司法官员具有手握权力者的所有弱点
三、让司法官吏循法是防止权力专擅*不坏的方法
四、化解法律是司法官员的本能
五、权力尤其喜爱行为功利主义的实质解释
六、权力不喜欢对抗制审判
第三章 实质刑法观的实质:社会危害性理论
一、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利弊之争是生活逻辑和法律逻辑的冲突
二、社会危害性理论利弊的不同判断源自各异的生活经验
三、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延伸是犯罪的实质概念
四、社会危害性理论擅长笼统的有罪预判
五、社会危害性理论势必以实质否定形式
六、社会危害性理论的祛除有赖于德日体系的引入
第四章 实质刑法观的弊害:动摇罪刑法定
一、罪刑法定在政治生活中的瓦解
二、罪刑法定在司法实践中的瓦解
三、罪刑法定在刑法理论中的瓦解
第五章 实质刑法观之于中国
一、观念的力量
二、法治的困厄
三、法治理念的确立与贯通
第六章 形式与实质:初反省与再批判
一、法律形式带来的利益
二、法律形式潜藏的弊害
三、法律的形式与实质:进一步的比较与权衡
四、刑法实质化的利弊
五、回归古典学派
附录:中国实质刑法观之初反省与再批判——刑法学思潮论坛**1期
参考文献
后记
从这本书的篇幅和引用文献来看,作者一定是一位对中国刑法有长期深入研究的学者。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他对刑法学理论的热情和对法治进步的期盼。他所批判的,并非是随意指责,而是基于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严谨的逻辑推理,对现有理论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的审视和反思。我想,他可能会在书中探讨刑法的价值导向问题,比如,在保障人权与维护社会秩序之间,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对于那些在实践中容易被忽视的法律原则,例如“罪刑法定”原则的真正内涵,作者可能也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并指出了在某些情况下对其可能存在的偏离。阅读这本书,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启发思考,培养我们运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让我们对中国法治建设的未来有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一本厚重的书,封面设计朴实无华,透着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初拿到时,就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预感里面蕴含着作者对中国刑法研究的深邃思考。书中章节的标题,诸如“犯罪构成要件的演变”、“刑罚的性质与功能”、“正当防卫的界限”等,无不指向刑法理论中的核心与难点。我想,作者必定是花了大量的心血,在这些概念的梳理、辨析和创新上。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解读那些在司法实践中备受争议的案例,以及他提出的理论框架能否为理解和解决这些疑难案件提供新的视角。这本书不像是那种轻松读物,更像是一场与法学巨匠的深度对话,需要读者怀着敬畏之心,细细品读,反复咀嚼。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刑法理论发展的脉络,理解其内在逻辑,从而提升自己对刑法学的理解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条理分明。从总论到分论,从基本理论到具体犯罪的分析,层层递进,逻辑严密。阅读过程中,我能感觉到作者在搭建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并将各种零散的刑法知识点有机地组织起来。比如,在阐述“因果关系”时,作者可能不仅解释了传统的理论,还引入了新的学说,并结合了许多生动鲜活的案例来佐证其观点。这些案例的选取,想必是经过了精心挑选,能够准确地反映出理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我尤其关注的是,作者对于“犯罪构成”的理解是否有所创新,以及他如何处理犯罪构成要件之间的关系。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刑法有时显得枯燥晦涩,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或许能够让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易懂,激发读者对刑法学的兴趣。
评分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强烈的思辨色彩。作者似乎在不断地追问“为什么”,他对那些既定的理论和观念,并不急于接受,而是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例如,在讨论“故意”和“过失”的区分时,他似乎对传统理论的解释力提出了质疑,可能进一步探讨了主观罪过认定的现实困境,并试图构建更为精细和符合实践的判断标准。这种对理论的“较真”精神,正是学者应有的态度。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既有的理论体系中找到突破口,又如何将其理论成果与中国特有的法治环境相结合的。书中对一些学界前沿观点的引用和评介,也预示着这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学术著作,它可能包含了作者对当下中国刑法学研究最新进展的梳理和评价。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在阐述某个理论,更是在引领读者进行一场关于刑法本质的深刻反思。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中的一些现象感到困惑,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复杂的犯罪行为时,法律的适用似乎存在一些模糊和争议。这本书的出现,恰好能给我带来解答的希望。作者的笔触,我相信是深入到了中国刑法体系的“肌理”之中,去探究那些隐藏在条文背后的深层逻辑和价值取向。比如,对于“责任能力”的认定,在中国社会环境下,如何把握区分智力障碍、精神疾病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具体案件中进行科学的判断,这都是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问题。作者很可能在书中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这本书,不只是一本法学理论的著作,它更像是一把钥匙,能够帮助我们解锁中国刑法实践中的种种难题,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法律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作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