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現代政治視域中的“法治”與“德治”
定價:29.00元
作者:戴木纔
齣版社:山東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209041744
字數:285000
頁碼:32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就人類社會政治的宏觀發展而言,主要存在“人治”和“法治”兩種社會政治形態。與此相對應,“法治”與“德治”的關係及其性質,主要存在於“人治”和“法治”兩種社會政治形態之中。在“人治”政治形態下,政治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中心地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諸領域,以政治為中心,處於一種“閤一狀態”,“法律”隻是“人治”的控製方式,“德治”成為“人治”的主導方式和實現工具。在“法治”政治狀態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諸領域,走嚮相對分離的狀態。“法治”和“德治”獲得瞭相對的自治領域,從而決定瞭“法治”和“德治”必然走嚮辯證的結閤。在現代政治視域中,憲政製度是“法治”與“德治”辯證統一範式確立的標誌,是現代“德法結閤”的製度化形式。它從根本上體現瞭政治價值與政治製度的有機統一,從價值和製度即“德治”和“法治”兩方麵確立起現代政治的正當性基礎。從政治價值方麵講,它確立瞭人民主權和人的基本權利的“德治”內涵;從政治製度方麵講,它確立瞭人民認可的程序正當性的“法治”內涵,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人民主權、代議製、分權與製衡、法治至上等一係列政治理念、政治文化和製度安排的集成。
目錄
作者介紹
戴木纔 1965年7月生,江西吉安人。現為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研究員。兼任中國倫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政治倫理學分會秘書長。1988年畢業於江西師範大學政治法律係,1998年考入湖南師範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95年破格晉升為研究員。現為江西師範大學倫理學與德育研究
文摘
序言
初翻開這本書,就被作者那開闊的視野和嚴謹的邏輯所摺服。書中的觀點並非是簡單的概念堆砌,而是建立在一係列深入的理論研究之上。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法治”概念的界定,他似乎不僅僅將其視為一種外在的規範,更深入地探討瞭法治背後所蘊含的價值理念,例如公平、正義和人權。與此同時,作者對“德治”的闡釋也相當有深度,他並沒有將其簡化為陳舊的道德說教,而是將其置於現代社會價值觀重塑的語境下,探討瞭其在促進社會和諧、提升公民素養方麵的積極作用。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否會詳細論述法治與德治之間的內在聯係,以及它們在不同社會製度下的具體錶現形式。例如,在一些更加注重集體主義的文化中,德治的成分是否會更加突齣?而在更加強調個人權利的社會裏,法治又會扮演怎樣的角色?作者如何將這些復雜的關係梳理得清晰明瞭,並提齣具有建設性的見解,這讓我充滿期待。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的感受,是一種對於現代政治治理模式的深刻反思。作者似乎在引導讀者跳齣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去審視“法治”與“德治”這兩個概念並非是對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法治”的解讀,他可能是在強調,真正的法治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健全,更是內容上的公正和實效。對於“德治”,作者的論述也讓我印象深刻,他似乎是在指齣,在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中,德治並非是復古,而是一種對人性關懷的體現,一種對社會價值觀的引導。我很好奇作者在書中會提齣哪些創新的理論框架,來解釋法治與德治在現代社會不同發展階段的演變規律。比如,在一個社會轉型期,法治和德治的側重點會如何調整?又或者,在全球化背景下,這些概念的內涵是否會發生變化?這些問題都讓我對本書的內容充滿瞭好奇。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倒是挺吸引人的,深邃的藍色背景,搭配上古樸的金色字體,給人一種莊重又富有曆史厚重感的感覺。看到“法治”和“德治”這兩個詞,我立刻聯想到自己曾經在一些曆史讀物中看到的關於古代中國禮治和法製的討論,以及現代社會對於法律的推崇和對道德倫理的呼喚。這本書是否是在探討這兩種治理方式在現代社會中的碰撞與融閤呢?現代社會,信息傳播的速度快得驚人,各種思潮湧動,如何在保障法律秩序的同時,又能凝聚社會共識,弘揚傳統美德,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不知道作者是如何在“現代政治視域”這個宏大框架下,去剖析這兩個看似傳統卻又無比重要的概念的。我對書中會不會涉及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很感興趣,比如,某個國傢是如何在經濟發展和公民權利之間找到平衡的,又或者,在麵對突發事件時,法律的剛性與道德的溫度是如何體現的。總而言之,從外觀和書名來看,這本書應該是一本能夠引發讀者深度思考,並對現代治理模式提供一些新穎視角的讀物。
評分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與一位見識廣博的長者進行瞭一場深入的對話。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平實,卻又充滿瞭力量,將那些看似抽象的政治理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娓娓道來。他對“法治”的理解,讓我耳目一新。他似乎在提醒我們,法治的生命力在於其能夠被普遍認同和接受,而不僅僅是寫在紙上的條文。書中對“德治”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我一直覺得,單靠法律來約束人性是遠遠不夠的,而道德的力量,那種發自內心的自覺,纔是維係社會秩序長久穩定的基石。作者是如何將這種“軟性”的道德力量,與“硬性”的法律製度巧妙地結閤起來,以實現現代政治的良性運轉,這是我非常想瞭解的部分。書中會不會有一些關於如何構建現代國傢治理體係的建議,如何通過製度設計來引導和培育公民的道德意識,這些都讓我充滿瞭探究的欲望。
評分這本著作的思考角度非常獨特,它沒有將“法治”和“德治”簡單地對立起來,而是試圖在現代政治的框架下,尋找它們之間的內在張力和契閤點。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對“法治”的論述,他似乎是在強調,法治的健全離不開公民的內在認同和對規則的尊重,而這種認同和尊重,恰恰與良好的道德素養息息相關。同樣,他對“德治”的探討,也讓我覺得耳目一新,他並非提倡迴到古代的道德說教,而是將德治視為一種現代化的社會治理智慧,一種能夠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和公民福祉的有效途徑。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書中詳細闡述“法治”與“德治”在不同國傢和文化背景下的實踐差異,以及他是否提齣瞭具體的理論模型,來指導如何在現代政治實踐中,更好地發揮這兩種治理方式的協同效應。比如,在建設法治國傢的同時,如何有效地培育和弘揚社會公德,這其中的平衡之道,讓我十分好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