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杨庆堃是)对中国宗教进行功能分析之第一人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精装)
(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
名人推荐: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提供了中国自身文化的重要信息,阐述的是对中国社会有着极大影响的宗教、祭祀仪式和信仰。对此,杨庆堃从众多的历史和人类学的资料,特别是地方志中发掘了详细而客观的证据。他最大的贡献就是表明了宗教的仪式和信仰是怎样成为中国社会,包括家庭、阶级、民间团体、行业、经济活动和朝廷,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所有的这些阶层、宗教和社会都是相互影响,又互为支撑的。宗教的传统同时又是个人以及社会道德的基础。他所有的这些贡献,都对我本人的研究有很大的影响。
——欧大年(Daniel L. Overmyer)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系中国研究中心教授
杨庆堃的这部著作是研究中国的宗教、社会和文化的经典之作,对我们理解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帮助。杨氏从众多的历史和人类学的资料,特别是地方志中发掘了详细而客观的证据,证明了宗教的仪式和信仰是怎样成为中国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宗教和社会各方面相互影响、互为支撑,同时证明了宗教传统构成了个人以及社会道德的基础。
——金耀基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
这部著作是中国宗教研究中最新的尝试:试图把中国宗教作为一个整体来解释,并将其思考和实践融合进社会。迄今,……因为杨氏的书,社会学传统在此到达了一个顶峰,他使中国宗教成为一个实体。
——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内容提要: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研究中国宗教、社会和文化的经典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
全书对中国宗教进行了非常全面的分析与阐述,详细考察了中国社会中各种类型的信仰,以及国家政治、经济和儒家学说的关系,描述了中国社会与宗教的整合状况。本书试图回答:在中国社会生活和组织中,宗教承担了怎样的功能,从而成为社会生活和组织发展与存在的基础,而这些功能是以怎样的结构形式来实现的?
##就越到后面写的越雷同,不过这也不能怪作者,因为人家在一开始就说了,这本书不是介绍为什么,而是介绍是什么的书,删了第十四章,可以看英文原版。
评分##就越到后面写的越雷同,不过这也不能怪作者,因为人家在一开始就说了,这本书不是介绍为什么,而是介绍是什么的书,删了第十四章,可以看英文原版。
评分##不喜欢代序部分。粗略读了,更像是社会学报告,不像研究。虽然开篇即说更偏向功能性,但读起来更机械性。不知道是翻译的缘故,还是宗教主题原因,或是其他,语句意思间的连接因果逻辑差,大多是必要不充分的解释,只是结果,原因不明。并且译的语句有赋予小说化的情感,但确是研究式的结构。或许是翻译,或许是主题使然。 读着有时还是觉得有些宗教概念中西方混杂。关于diffused religion,觉得有趣。
评分##如果说灯光是空间的雕塑师,那概念是历史阐释的雕刻师。创设概念解释历史:一要概念逻辑自洽,二要找到与历史的巧妙结合点。以这标准看,吴思的“血酬定律”是三流概念(使用暴力就与市场自愿交换下的“酬劳”相悖);黄仁宇的“数目字管理”是二流概念(含混不清);杨庆堃的“弥散性宗教”是一流概念。这概念首先帮助大家跳出了“中国是否有宗教”的话语泥塘,开始探索中国宗教史的内在发展规律。更有魅力的是,“弥散性”是受了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影响,帕氏认为,在前现代社会,各种社会子系统经常是交错“弥散”的,比如,卖菜的会根据不同的人情给出不同价格甚至斤两,这就是社会人际关系对经济系统的渗透。现代社会则应该是一种社会分化过程。由此,西方就出现了“制度性宗教”向“个体宗教”的转向。中国的“弥散性宗教”似乎一下又现代起来
评分##儒家的确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很难想象抽离儒家,中国还剩下什么!
评分##如果说灯光是空间的雕塑师,那概念是历史阐释的雕刻师。创设概念解释历史:一要概念逻辑自洽,二要找到与历史的巧妙结合点。以这标准看,吴思的“血酬定律”是三流概念(使用暴力就与市场自愿交换下的“酬劳”相悖);黄仁宇的“数目字管理”是二流概念(含混不清);杨庆堃的“弥散性宗教”是一流概念。这概念首先帮助大家跳出了“中国是否有宗教”的话语泥塘,开始探索中国宗教史的内在发展规律。更有魅力的是,“弥散性”是受了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影响,帕氏认为,在前现代社会,各种社会子系统经常是交错“弥散”的,比如,卖菜的会根据不同的人情给出不同价格甚至斤两,这就是社会人际关系对经济系统的渗透。现代社会则应该是一种社会分化过程。由此,西方就出现了“制度性宗教”向“个体宗教”的转向。中国的“弥散性宗教”似乎一下又现代起来
评分##就越到后面写的越雷同,不过这也不能怪作者,因为人家在一开始就说了,这本书不是介绍为什么,而是介绍是什么的书,删了第十四章,可以看英文原版。
评分##经典重读,看书评才发现比原版少了一章,差点以为作者基于进步史观预言了宗教性的消亡,读到缺失一章的题目才发觉远非如此,之后一定再抽时间补上。本科读时被“制度型宗教”和“弥漫型宗教”的概念深深震撼,这次重读反而留意到了不少细节。书中的一些说法可能比较宏观,涉及具体问题时也未必牢靠。但通过并不丰富的材料(方志、政书和为数不多的前人研究)竟能如此程度地回应核心问题,兼顾理论性与实证性,还是相当令人叹服,也给自己不少启发。如以功能性分析的方法切入相当混乱的民间宗教领域,恰当好处地避免了处理文献时过于沉溺意义贫瘠的教义分析的问题,为理解历史现象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另外,书中的“马康”很容易便知是清代天柱教的“马刚”,此类错误似可避免。
评分##笔力深厚,阅读极好,经典之作,觉得可以和《古代城市》媲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