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狐隆美尔(上、下)》 宋宜昌, 山东人民出版社

《沙漠之狐隆美尔(上、下)》 宋宜昌, 山东人民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宜昌 著
图书标签:
  • 军事历史
  • 二战史
  • 隆美尔
  • 北非战役
  • 传记
  • 战争
  • 历史
  • 人物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宋宜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知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9052689
商品编码:2700459600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沙漠之狐隆美尔(上、下)

定价:86.00元

作者:宋宜昌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2090526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一位身材不高但很结实的德国将军创造的沙漠坦克战奇迹至今无人,他就是隆美尔。北非作战中,兵力、火力、后勤补给,甚至与友军的关系,隆美尔都远远不如对手,但英军就是打不过他。隆美尔逐渐成为德军中“战神”一般的传备英雄,英国第八集团军无奈地称他为“沙漠之狐”。
作为部中国人自己写的北非战记,透过阿拉曼的滚滚沙尘,穿越托卜鲁克的枪林弹雨,一个专横抗上、战绩显赫的“二十世纪的汉尼拔”跃然纸上。

目录


沙漠之狐隆美尔(上)
 一 者
 二 埃尔温·隆美尔
 三 昔兰尼加
 四 托卜鲁克之战
 五 英语帝国的反击
 六 相持
 七 “十字军”战役
 八 反扑
 九 困难的时刻
 十 仲夏夜之梦 
 十一 高卢之星
 地图目录
  地中海地区略图
 利比亚和埃及略图
 托卜鲁克略图
  轴心国军队态势图(1941年11月17日)
  隆美尔反击示意图
  贾扎拉战役示意图(1942年5月27日)
沙漠之狐隆美尔(下)
 十二 崩溃
 十三 马耳他要塞岛
 十四 阿拉曼
 十五 伯纳德·蒙哥马利
 十六 阿拉姆哈勒法之战
 十七 胜利
 十八 点燃“火炬”
 撤退
 二十 卡萨布兰卡会议
 二十一 在迦太基的废墟上
 二十二 西西里登陆
 附录
  主要人物索引
 地图目录
 马耳他大港周围各古要塞
  1942年7月1日双方军队部署示意图
  阿拉姆哈勒法之战示意图
  阿拉曼之战正面突破示意图
  阿拉曼之战示意图
  突尼斯略图
  西西里岛略图

作者介绍


宋宜昌,1948年出生,山东莒县人,中国科普作家、军事专家,当代军事文学作家。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中国作协会员。 20世纪80年代,宋宜昌以多部海战史及二战军史小说闻名全国。主要作品有《燃烧的岛群》、《沙漠之狐隆美尔》、《北方的孤独女王》、《北极光下的幽

文摘


序言



《沙漠之狐:隆美尔传》 作者:宋宜昌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沙漠之狐:隆美尔传》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二战德国军事家埃尔温·隆美尔的生平记述,它更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一次深入人心的人性探索,一段关于战争、决策与命运的深刻反思。宋宜昌先生以其深厚的历史功底和卓越的叙事能力,带领读者穿越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进这位被誉为“沙漠之狐”的传奇人物内心深处。本书上、下两卷,脉络清晰,层层深入,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真实、有血有肉的隆美尔。 第一卷:崛起与辉煌——风暴前夜的战场雄鹰 在本书的上卷中,作者宋宜昌从隆美尔的青少年时代着笔,勾勒出他早期的人生轨迹。他并非出身于军人世家,也非一帆风顺地走向军事生涯。早年的抱负,对工程学的兴趣,以及对机械和技术的独特天赋,都为他日后在战场上的创新和革新埋下了伏笔。然而,历史的洪流将他推向了军事的道路,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洗礼,则锻造了他坚毅的性格和出色的战场指挥才能。 作者详细描绘了隆美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如何以其勇敢和智慧,在意大利战线上崭露头角。他并非依赖人数或装备,而是凭借对地形的敏锐洞察、对敌情的精准判断,以及出人意料的战术部署,屡屡创造以少胜多的奇迹。这些早期的胜利,不仅为他赢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勇敢的军官”之一的赞誉,也为他日后更广阔的军事舞台奠定了基础。 然而,真正让隆美尔的名字响彻世界,并赢得“沙漠之狐”美誉的,是他指挥非洲军团在北非战场上的辉煌战役。本书上卷对此进行了详尽而生动的描写。作者并未简单罗列战役的进程,而是深入分析了隆美尔所面临的困境:补给的匮乏、敌人的兵力优势、盟军的海上封锁,以及希特勒政权的干预。在这样严峻的条件下,隆美尔如何凭借其非凡的军事素养,用有限的资源打出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战役?他如何利用沙漠的地形,实施令人眼花缭乱的装甲战,一次次地击溃数量占优的英联邦军队? 作者通过对具体战役的细致解读,例如托布鲁克之围、加扎拉战役等,展现了隆美尔卓越的战术指挥才能。他注重侦察,善于夜袭,勇于冒险,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出现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让敌人措手不及。他并非一个只会执行命令的将领,更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并大胆创新战术的军事家。他的装甲战术,尤其是闪电战在沙漠环境下的运用,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军事理论。 除了战场上的指挥艺术,本书上卷还着力刻画了隆美尔作为一名将领的个人特质。他对士兵的关怀,对战友的尊重,以及在战场上所展现出的个人魅力,都让他赢得了士兵的爱戴和对手的敬佩。他并非一个冷酷无情的战争机器,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军人。作者通过大量史料和当事人的回忆,勾勒出这位“战士元帅”的形象,既有战场上的雷霆万钧,也有生活中的温情脉脉。 然而,战争的残酷性也体现在隆美尔身上。作者并未回避战争给他带来的身心创伤,以及他对战争的某些困惑和反思。在取得一系列辉煌胜利的同时,他也目睹了无数生命的消逝,感受到了战争的无情。这种对战争复杂性的呈现,使得隆美尔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 第二卷:命运的转折与落幕——战场之外的挣扎与抉择 如果说上卷描绘了隆美尔的崛起与辉煌,那么下卷则将读者带入了他命运的转折点,以及他所面临的更深层次的困境与挣扎。随着北非战事的失利,隆美尔的军事生涯进入了一个更为艰难的阶段。作者宋宜昌深入分析了导致北非战败的深层原因,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技战术,更包括战略决策的失误、资源分配的不公,以及政治的干预。 在下卷中,读者将看到隆美尔如何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试图扭转战局,但最终却无力回天。作者详细描绘了他面对盟军登陆诺曼底的防御战,以及他在战争末期所扮演的角色。此时的隆美尔,已经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沙漠之狐”,他更像是一位在历史洪流中挣扎的悲剧英雄。 本书下卷着重探讨了隆美尔在战争末期的复杂处境。他身处一个越来越失控的政权之下,面对着一个日益衰败的国家。他开始对希特勒的战争政策产生质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卷入了反希特勒的活动。作者将隆美尔从一个忠诚的军人,转变为一个对现实政治产生反思和行动的人物,这无疑是本书最为引人深思的部分。 宋宜昌先生通过梳理大量的历史证据,细致地展现了隆美尔与反希特勒阴谋集团之间微妙而危险的关系。他并非一个积极的策划者,但他的名望和在军队中的影响力,让他成为了某些人拉拢和倚重的对象。作者深入剖析了隆美尔在国家利益、个人忠诚以及道德良知之间的艰难抉择。他是否真正参与了刺杀希特勒的行动?他又是如何在这场充满阴谋和猜忌的漩涡中自保,又最终走向毁灭的? 下卷对隆美尔最终的结局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他被迫服毒自尽的悲惨命运,并非仅仅是个人悲剧,更是那个疯狂时代的一个缩影。作者力求还原历史真相,解释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其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 除了军事生涯和政治纠葛,本书下卷也关注了隆美尔作为一个人,在面对战争的疯狂和个人的命运时所展现出的复杂情感。他对家人的思念,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思考,都穿插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他依然保持着军人的尊严和对国家的一种复杂的情感。 《沙漠之狐:隆美尔传》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军事人物的故事,更是在探讨战争的本质,领导者的责任,以及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与命运。宋宜昌先生以其客观的态度,严谨的考证,以及富有感染力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既充满传奇色彩,又深刻反映人性和历史的隆美尔。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二战时期欧洲格局、军事策略,以及那些身处历史漩涡中人物复杂命运的宝贵视角。它不仅是一本军事史著作,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4. 时代的悲剧性与个人命运的交织 看完上册,再读下册,我深刻感受到了一种无力感。这不是一个关于胜利者的颂歌,而是一曲关于时代悲剧的挽歌。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塑造成一个纯粹的“战神”,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宏大而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之中。他的每一次辉煌胜利,都似乎预示着最终的覆灭。这种强烈的宿命感贯穿始终,让人在敬佩其军事才能的同时,也对其最终的结局深感唏嘘。书中所体现的军人荣誉感与政治现实的冲突,以及个人能力在意识形态对决面前的局限性,引发了我对“服从”与“良知”的深刻反思。这套书不仅是关于二战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探讨个体在巨大历史机器前如何自处的哲学思考录。

评分

1. 历史的尘埃与人性的光辉 读完这套书,我仿佛跟着作者的笔触,穿越回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书中的叙事不仅仅是对战役细节的复盘,更是对那个时代背景下复杂人性的深刻挖掘。作者非常擅长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那些在残酷战争中做出的艰难抉择,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信念在现实面前的摇摆,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战场环境的细致描摹,那种干燥、炙热、充满沙尘的北非战场,仿佛触手可及。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一场场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戏剧。同时,作者在引用史料和个人解读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既保证了历史的严谨性,又充满了文学性的感染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一个“英雄”的定义究竟是什么。

评分

2. 战术布局的精妙与战略视野的局限 这本书在军事层面的分析无疑是精彩的。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于个人崇拜的传记,但事实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作者对于隆美尔在北非的军事部署、战术创新,尤其是对装甲部队的运用,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剖析。那些教科书式的进攻和防御策略,在实际的战场上是如何因地制宜地被调整和执行的,看得我心潮澎湃。然而,作者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其战略层面的短板。这种客观的评价方式非常难得,它让我们看到,即便是天赋异禀的指挥官,也可能受制于更高层面的决策失误和资源短缺。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忍不住在脑海中模拟那些关键时刻的决策点,思考如果是我在那个位置,又会如何应对。这种沉浸式的思考,正是优秀历史读物的魅力所在。

评分

3. 史料的扎实与叙事的张力 要写好一部人物传记,史料的功力是基石。这套书在这方面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可以看出作者在搜集资料上花费了巨大的心力。引用的电报、信件、回忆录等原始材料,为整个故事提供了坚实的骨架。但更难得的是,作者没有让这些史料束缚住叙事。他巧妙地将那些冷峻的档案信息,编织进富有张力的故事线中。尤其是在描述关键转折点时,作者的笔力陡然增强,节奏的把控堪称一绝。有时是紧凑如机关枪扫射般的短句,推进冲突;有时又是缓慢如沙漠日落般的长句,用于抒发人物的沉思。这种节奏的交替运用,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度和情感冲击力。

评分

5. 细节的考据与叙事风格的演变 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早期北非战役时,语言风格偏向于雄浑、充满力量感,很符合那种初期的胜利者的姿态。而随着战局的逆转,尤其是在进入后期的艰难撤退和最终的审判阶段,文字明显变得更加内敛、冷静,甚至带有一丝悲悯的情绪。这种风格上的自然演变,与人物命运的起伏完美契合,显示出作者对文本驾驭的炉火纯青。对于一些非核心人物的侧面描写也十分到位,比如那些与隆美尔共事的下属或对手,他们各自的动机和立场都描绘得立体而可信,使得整个历史场景更加丰富饱满,避免了“脸谱化”的单调。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需要慢下来细细品味的鸿篇巨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